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与MRI检查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2023-07-04 06:17李淑英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9期
关键词:会阴盆底盆腔

李淑英

(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产科 山东 德州 253100)

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与盆腔脏器功能异常有关,主要多发于中老年女性,尤其以产后女性最为常见[1]。患者在发生该疾病后可出现脏器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表现,这些症状若不能及时予以有效干预,可呈进行性发展,给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2]。对于该疾病,临床可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妇科检查等进行诊断,但是难以准确掌握患者的盆腔结构和功能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较为精准的诊断方法,在该类疾病诊断中具有较好效果,但是该检查方法会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不容易重复进行,且对设备具有较高,推广应用的难度较大[3]。三维超声作为超声检查的一种,同样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和可重复等优势,可清晰显示患者病变情况,从而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有效指导。基于此,本文对该方法的应用效果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5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为研究组,患者年龄32~68岁,平均(49.55±5.83)岁,平均产次(1.85±0.56)次。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40名女性纳入对照组,年龄31~66岁,平均(49.50±5.88)岁,平均产次(1.82±0.59)次。研究对象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具有阴道分娩史;②经过病史、压力试验等检查,符合疾病相关诊断标准;③配合度较好,能够配合完成各项检查者。排除标准:①有其他子宫手术史;②有剖宫产史者;③合并盆腔包块者;④合并其他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公司;Voluson E10型),三维探头频率为(5~6) MHz。实施检查前,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取截石位进行检查。将避孕套外覆在探头上,将探头置于会阴部,启动三维超声模式,观察患者在静息期、张力期的盆腔组织情况。

MRI检查:采用磁共振扫描仪(西门子公司;Verio3.0T型),实施TSE序列扫描,矩阵376×512,层厚与层间距均为5.0 mm,各层面扫描时间342 s。检查前患者均排空大小便,于检查前1 h饮用400 mL的水,检查时进行矢状位、冠状位以及横断位图像采集,并做好相关记录。

临床综合诊断:完成经会阴三维超声和MRI检查后,所有患者均根据《妇科泌尿学》中诊断标准判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4]。

1.3 观察指标

①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依据,比较两种方法对该疾病的诊断准确率;②分析并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MRI以及三维超声结果,比较不同状态下的盆腔超声影像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方法诊断准确率比较

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准确率为92.00%,与MRI诊断的96.00%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MRI检查相关指标比较

经MRI检查,研究组的膀胱颈、肛管直肠连接以及子宫颈下降距离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MRI检查相关指标比较(,mm)

表2 两组MRI检查相关指标比较(,mm)

组别例数膀胱颈下降肛管直肠连接下降子宫颈下降研究组5022.84±3.7522.56±3.4217.96±3.83对照组4015.06±2.8217.98±2.7511.24±2.21 t 10.8846.8749.855 P<0.001<0.001<0.001

2.3 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影像表现

研究组静息、张力以及缩肛状态下的盆膈裂孔前后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肛提肌厚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见表3。三维超声显示,研究组中疾病发生于子宫后位36例(72.00%),发生于子宫前位14例(28.00%),对照组分别为12例(30.00%)和28例(70.00%),两组间子宫后位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χ2=15.750,P<0.01)。

表3 两组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影像表现比较(,cm)

表3 两组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影像表现比较(,cm)

组别例数盆膈裂孔前后径静息张力缩肛研究组505.76±0.456.03±0.515.01±0.46对照组404.05±0.314.94±0.384.07±0.34 t 20.45211.24410.777 P<0.001<0.001<0.001组别例数肛提肌厚度静息张力缩肛研究组500.52±0.180.55±0.160.59±0.17对照组400.89±0.230.87±0.210.85±0.19 t 8.5638.2056.842 P<0.001<0.001<0.001

3 讨论

盆底组织能够起到维持盆腔器官位置正常的作用,所以一旦盆底结构及功能出现异常,很容易出现脏器脱垂和尿失禁等情况。盆底支持系统损伤、退化等情况,均会导致本研究疾病发生[5]。当前普遍认为,该疾病的发生可能与年龄、产次、吸烟等诸多因素有关,且在发病机制方面已有尿道神经损伤、盆底整体理论等多种学说,但是对于这些学说目前没有哪一种得到普遍的认可[6]。有资料指出,该疾病的发生与盆底松弛具有非常大的关系,尤其是肛提肌的作用不可忽视,它是维持盆底结构的重要部分,通过对其功能及结构进行扫查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该类疾病如何发生,为临床早期发现和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提供支持[7]。

现阶段临床主要根据体格检查、病史、压力试验以及尿动力学等进行分析,虽然操作简便,不会加重患者机体损害,但是无法直观地了解患者的病变情况[8]。超声、MRI都是临床诊断该疾病的重要手段,其中盆腔MRI检查软组织分辨率高,一度成为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9]。与常规检查手段相比,MRI检查能够真实反映患者的盆腔解剖结构,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评估患者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从而准确鉴别患者的盆底功能障碍类型,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重要依据[10]。但是MRI检查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检查时间长、费用高、设备要求高等,在基层医院不容易开展,且可重复性较差,对于装置有心脏支架、起搏器等患者不宜采用该方法,推广较为困难[11]。三维超声是在二维超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与二维超声相比,三维超声能够有效弥补这些不足,更好地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在检查时通过将产科三维探头置入到患者会阴内,能够清晰显示患者盆底及相关脏器组织情况[12]。

本研究显示,采用超三维超声和MRI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2.00%和96.00%,并无明显差异,提示这两种方法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通过分析两组患者的三维超声影像发现,研究组患者不同状态下的盆膈裂孔前后径均小于对照组,肛提肌厚度均大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通过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能够较好地显示患者的盆底支持系统功能状况,能够为临床评估患者盆腔状态提供重要辅助,且研究组患者的盆底支持系统相对会较正常群体更差。MRI检查显示,研究组疾病患者的膀胱颈、子宫颈等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提示该检查方法虽然无法能够直接显示患者不同运动状态时的盆腔状态,但是能够通过图像结果对患者的病情作出判断,且图像较为清晰,能够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帮助。由于该检查方法价格相对较为昂贵,检查需要的时间较长,且无法实时动态评估患者盆底状况,所以通常不将其作为诊断该疾病的首选。有研究表明,经阴道超声能够动态、直观体现患者盆底器官情况,准确评估和判断患者盆底功能状况,其检测结果与盆底脏器脱垂具有密切关系[13]。除此之外,该方法所需时间较短,操作不复杂,费用较低,且可重复进行,相较于MRI更易于推广应用[14]。在应用会阴三维超声进行检查时,应注意叮嘱患者将大小便排空,对其盆底缩肛、静息和张力状态下的情况进行评估,可较好地反映患者的病灶情况[15]。为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病情,必要时可考虑将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以避免耽误患者的治疗。

综上所述,在临床诊断过程中,不论是MRI还是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性相当,均可较好地反映患者病情,但是与MRI相比,三维超声操作更为简便,更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可将其作为诊断该疾病的首选,对于会阴超声无法明确诊断的患者,可结合MRI检查,以保障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会阴盆底盆腔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无保护会阴接生法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的效果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按摩热敷会阴对减轻产妇会阴损伤程度的影响
无保护会阴助产术配合分娩镇痛对促进自然分娩的积极作用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不是所有盆腔积液都需要治疗
坐骨神经在盆腔出口区的 MR 成像对梨状肌综合征诊断的临床意义
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
改良式会阴麻醉在正常分娩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