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曲艺传承 推动曲艺进校园

2023-07-04 04:52段成金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文化自信

段成金

摘   要:学生团体是社会中最具活力和创新性的团体,对于保护、传承和发展曲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从多层维度介绍曲艺进校园的必要性、重要性,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对曲艺的认可,提升文化自信,促进曲艺蓬勃向上发展。

关键词:曲艺现状;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曲艺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5-0061-04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根据相关报道,至今活跃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有400个左右,分布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各个角落。这众多的曲种虽然各有各自的发展历程,但它们都带着深刻的历史烙印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曲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其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曲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总结和艺术写照,可以说,人民孕育了曲艺,曲艺也陶冶了人民的情操。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振臂高呼要重振曲艺往日的英姿。在笔者看来,要想复兴曲艺,关键在学生。学生拥有这个时代最具前瞻性的眼光和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可以为曲艺事业的发展提供最强劲的动能和力量,因此,笔者认为大力推进曲艺教育进校园,对于增加青少年的曲艺知识尤为重要。

一、曲艺在校园中的发展现状

(一)校园中曲艺门类较少

曲艺门类多种多样,有相声、快板、评书、鼓曲、牌子曲等一系列表演形式,而在校园组织的晚会中,歌舞类节目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仅有少数曲艺表演也是集中在相声和快板这两种表演方式上,其他的表演形式很难见到,即使是带有当地特色的曲艺表演,在校园的舞台上也几乎看不到。众所周知,东北地区有一种曲艺形式是二人转,但在东北的一些大学校园里很少有二人转的表演,而辽宁科技大学因为设有曲艺表演专业,因此会安排一些二人转节目与相声、小品、评书等一同表演。其他的曲艺品种比如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东北大鼓、温州大鼓、胶东大鼓、湖北大鼓、山东快书、快板书、锣鼓书、萍乡春锣、四川金钱板、山东琴书、徐州琴书、恩施扬琴、武乡琴书、安徽琴书、贵州琴书、云南扬琴、十不闲莲花落、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商花鼓、苏州弹词,广东15种曲艺品种诸如龙舟歌、高州八音锣鼓、信宜采茶调、兴宁市竹板歌等等在当地大中小学学生中的演出很少。因此,国家越来越重视曲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虽逐渐将这些曲艺品种列入各级非遗保护之中,但仍然需要培养一批愿意继承曲艺的人才将之发扬光大。

(二)曲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一个专业的繁荣离不开其背后严谨科学的运转机制和教学体制。如今虽然已经有了专门的曲艺教材和教师,但规模和影响力仍然比不过已经深深扎根于学校课堂的美术、音乐、技术劳动等学科。据笔者了解,目前在我国的大中小学校几乎没有开设曲艺专业,更没有和曲艺相关的文化渗透,即使有学校开设了曲艺专业,其教材制定的完备性和教学质量的科学性依然令人堪忧,甚至有时因为各种原因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三)曲艺表演的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

在这个只需要动动手就能看到包罗万象的世界的时代,原有的曲艺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人们的需要,而大多数的曲艺表演形式是慢条斯理,循序渐进的,有些内容空洞冗长,已经严重脱离了学生们当下的学习生活,很难抓住当下学生的兴趣点和需求,这就导致某些曲种出现无人问津、无人继承的尴尬场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曲艺在学校的推广。曲艺的创新变得尤为迫切。

(四)学生對曲艺表演的积极性不高

众所周知,学习是每一所学校和每一名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而学习以外的事情往往会变得轻如鸿毛。据笔者了解,很多教师会把文化课以外的课霸占为自习课或者文化课,这种情况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更加明显,这就导致了学生本就不富余的课下时间被缩减,而这种观念的长期存在也影响到了学生,大部分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文化课以外的课无足轻重,甚至可以放弃。这种思想加大了曲艺进校园的难度,曲艺进校园的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曲艺在学校推广的重要性

(一)对学生的重要性

1.为学生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一直是学校和学生最关注的事,但在竞争压力巨大的互联网时代,国家和社会对学生提出了更广泛的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工作中会更加得心应手。曲艺不仅仅是一项艺术门类,它更是每个人心中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现。学习曲艺的学生会拥有更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富的想象力。曲艺教人的不仅是学习方法,更包含了生活常识和人情世故。曲艺来源于人民,是人民对自己丰富多彩的劳动生活的即时总结,这些知识和心得会转化为学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伴随终身。

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曲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它具有价值导向功能,能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帮助青少年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将中国曲艺不断发扬光大,推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也多次阐述了学习曲艺对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因而我们要充分地学习和挖掘曲艺当中的核心要义,让青少年成为更好的中国现代化接班人,让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3.曲艺独特的亲和力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曲艺主要是通过说、唱,或似说似唱,或又说又唱来叙事、抒情,因而它的语言生动活泼、易于上口,学生易于接受。同时,曲艺大多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减轻学生们的学业压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不仅能释放他们的紧张情绪,为他们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开阔视野,让学生能更充分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对曲艺传承的重要性

1.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曲艺的认可度。曲艺进校园本身是曲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自救,之所以要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曲艺,是为了让曲艺这个大门类有可持续的长足发展空间。任何专业想要长远就应把大量学生纳入其中。学生团体是最具活力的一个团体,在学校挖掘曲艺文化对曲艺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设有曲艺表演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主要有:评书、相声、快板、小品、曲艺创作等等。学校还通过开展各种曲艺形式的社团活动来向学生传播曲艺表演文化,通过曲艺表演专业学生经常性的展演和曲艺教师们的精湛演出,带动了一大批学生每周五晚上走进学校开设的相声俱乐部,进行现场观演。因此,校园陆续开设曲艺表演专业对于曲艺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2.进一步促进曲艺作品创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来源于人民,一切优秀的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这是对社会主义文艺性质的根本定义。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来自于人民真实生活、劳动体验的基础之上。但在现代的文艺创作中,有些曲艺创作者为了追求短平快,在创作中东拼西凑一些网络段子,缺乏新意和深意。事实证明,对艺术如果没了基本的敬畏心、脱离了人民的真实生活,就很难创作出生命力持久的曲艺作品,只能让人觉得无聊乏味,没了继续看下去、听下去的欲望。因此曲艺进校园就变得尤为关键。学生们接触到的都是最新鲜、最先进的知识,他们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们都是初升的太阳,知道前路漫漫,知道艺术高峰难攀,所以对曲艺多了一份敬畏之心,能够更加严谨认真地对待这门艺术,并且年轻的曲艺人少了一分对权力的追逐,多了一分对艺术的初心。只有不断拓宽年轻曲艺人的道路,多给他们一分支持和保护,曲艺的幼苗才能茁壮成长。

三、推进曲艺在校园传播的措施

(一)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曲艺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学科的培育都离不开初始的兴趣。曲艺作为一门绘声绘色的艺术,非常适合年幼的孩子学习,且曲艺寓教于乐的性质也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可以说,曲艺拥有先天的优势。孩子启蒙的关键在于家长和学校,家长和学校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曲艺氛围和环境,培养孩子的艺术思维和对艺术的求知欲,为将来学习曲艺打下坚实的基础。家长可以多为孩子提供一些观看曲艺表演的机会或者给孩子找专业的曲艺教师,学校可以多带领孩子到专门的曲艺表演单位或者机构去参观学习。如果家长和学校能够通力合作,引导孩子认识曲艺,学习曲艺,曲艺就会像一棵生生不息的小苗冲破土壤,茁壮成长,最后变成一棵参天大树。

(二)学校要完善曲艺课堂

在学校里发展曲艺不仅需要学生的兴趣和努力,更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首先,良好的教材是课程开设的基石。国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和现有的曲艺品种,开发通俗易懂、简单易学的曲艺教育通用教材,用简洁的语言系统介绍曲艺发展的历史、特点、流派和學习方法,引导孩子由浅入深地了解曲艺。学校开设选修课,聘请业内优秀的曲艺工作者进行授课,多放一些曲艺表演的短片,让孩子直观地感受曲艺表演的魅力。教师在教授曲艺知识的同时,要注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表演实践,让学生充分理解曲艺表演的过程,让他们在表演中获得成就感。在课堂上,曲艺教师还要注意观察,挑选出对曲艺有浓厚兴趣和有艺术天赋的真正曲艺爱好者加以重点培养,争取使其成为一名优秀的曲艺工作者,使曲艺从业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三)各大中小学要增设曲艺社团

在课堂学习之外,教师和学生可以积极创办类似于美术、音乐、舞蹈等的曲艺社团。社团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与合作性,是曲艺进校园的根据地和阶梯。目前,大部分学校还没有针对曲艺建立相关社团。因此,学校应引导学生建设曲艺学生社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力推广曲艺文化,使更多的学生了解曲艺,热爱曲艺,从而更好地学习曲艺。曲艺社团应包罗万象,学校尽可能设置更多的曲艺表演形式,让同学们有条件充分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表演方式,进而保证曲艺表演发展的多元化。

(四)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曲艺比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校经常性组织各种曲艺比赛,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曲艺,还能够发现曲艺人才,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实现一举多得。曲艺爱好者在教师的细心指导下,经过长时间的排练以及对剧本的反复修改、揣摩、处理,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和对作品的理解,在舞台上展示学习成果,既丰富了文艺创作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表演水平。很多学生在青少年时期都听说甚至接触过一些曲艺门类,只是有些表演方式不适合在平时活动中展示出来,通过举办专门的曲艺类比赛,可以为学生们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同时有利于他们将平时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向其他同学和教师展示自己最光彩照人的一面。

(五)扩展国际影响,加强国际校际间的合作交流

中央电视台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单中都必不可少地安排上一些曲艺节目,一是为了传承,二是为了传播。中央电视台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力都很强,借助这个平台,曲艺表演事业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曲艺需要传承,但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发扬时代主旋律,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在国际青少年交流之际,我们国家可以把曲艺表演作为校际间交流的重要内容。曲艺是我国民间艺术家们千百年来锤炼出的艺术形式,是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代表。通过青少年的国际交往把我国的曲艺推向世界,这在进行文化输出的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青少年团体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发扬人,他们能够精准地把握当代人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审美方式,可以将曲艺古老优秀的特点与当下的潮流元素相结合,甚至进行跨行的组合,把曲艺同杂技、舞蹈、歌曲、乐器等艺术形式编排成综合节目,并通过现代娱乐APP展示最新的曲艺作品,让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观看到中国新时代的曲艺表演,展现传统曲艺和现代艺术的完美融合。

总之,曲艺进校园,进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校园,更是千千万万国际小朋友的校园。青少年是国家的航标,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多彩的中国是青少年学生的责任和担当。传承文化,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广大青少年要扛起曲艺传承与进步的大旗,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责任编辑 李红霞】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