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华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中开展德育的研究与实践

2023-07-04 18:09李雪红席静前李丹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留学生德育

李雪红 席静前 李丹

摘  要:高校面向来华留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一环。本文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出发,以中国概况课中开展德育的价值意义为切入点,结合留学生培养工作的特点,从教学内容、课堂活动及第二课堂三方面展开论述德育的实施过程,就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在中国概况课程中开展留学生德育工作提出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留学生;中国概况;德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1-009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工业大学2021 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在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中开展德育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JGZ2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雪红(1989—),女,硕士,西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席静前(1990—),男,硕士,西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李丹(1989—),女,硕士,西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中心负责人,研究方向为国际中文教育。

广义的德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指针对学生群体的道德教育与培养。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留学生是高校学生群体的有机组成,理应被纳入高校德育工作的范畴中。但留学生德育工作普遍存在重视度不高、系统性不强等问题,因此针对留学生德育的研究与实践迫在眉睫。

一、开展留学生德育工作的价值意义

(一)开展留学生德育是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必然要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1]。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该文件中多次提到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号召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趋同管理”培养模式既是当今世界各国开展外国留学生培养所采用的主要方式,也是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2]。以课程思政教改理念为指导,充分挖掘留学生相关课程的德育元素,让留學生在华期间也能接受系统的良好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开展留学生德育是培养“知华友华”人才的应有之义

来华留学生是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群体,是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和文化使者。在我国提倡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留学生文化课程教学的研究已经成为趋势,打造合理、优质的文化课程更是现实之需[3]。在留学生文化类课程中开展德育可以帮助和引导留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的制度、文化和发展成就,培养其端正的道德品质和文化观念,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国情形成客观、准确、全面的认识。

(三)开展留学生德育是对当前中国概况课程的有益补充

当前中国概况课程普遍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在教学内容上“厚古薄今”,对现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和社会风貌展示不足;第二,在教学模式上多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三,缺乏配套的课外实践体系,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留学生德育的内容应更具有时代性,教学形式重实践性,在功能上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能对中国概况课程进行有益补充。

二、留学生德育的内容与目标

在讲授中国文化本体知识的基础上,留学生德育的内容应侧重于中国政治制度、发展成就、中华传统美德以及现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此外,还应注重留学生跨文化能力、国际视野与全球胜任力的培养。

通过开展留学生德育工作,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其一,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其二,能够在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待人处世中展现良好的素养;其三,具备包容、认知和适应文化多样性的意识、知识、态度和技能;其四,能够在不同民族、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团结中发挥作用[4]。

三、中国概况课程开展德育的实施过程

德育元素应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在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中开展德育,首先需要对原有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和优化。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的重组、课堂活动的设计、第二课堂的实施、德育元素的融入,最终形成教学内容—课堂活动—课外活动—德育元素“四位一体”的模式(图1)。

为探究德育元素在各教学环节中的最佳设置,本文针对来华留学生在中国概况课各环节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研,共有境内外本科及硕士阶段留学生362人参与,最终收集有效问卷225份。

(一)教学内容的重组

1. 由内容导向转为需求导向

课程设置需求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生需求;第二,社会需要;第三,规定的需求(指教育部门规定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5]。来华初期是留学生对中国形成初步认识和掌握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时期,在调研数据中可以看出,“社会生活”(64%)与“法律法规”(54.67%)是大多数留学生来华后最需要了解的知识(如表1),这正是因为留学生对生活、文化适应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现有的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大多以“中国地理概况”或“中国古代历史”为开端,内容主要采用“由古至今”的顺序安排,难以解决留学生初入中国时的困惑。具备德育功能的中国概况课程应首先满足留学生的生活需求和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引导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建立起积极、正面的看法,促使留学生在人际交往、文化交流等方面遵循良好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

2. 由“厚古薄今”转向“古为今用”

在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不断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使古老的中国观念焕发出新意,为人类的精神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6]。培养留学生形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具备文化多样性的意识和良好的国际视野,都离不开对古代和现代中国的展示和诠释,而现有的中国概况课程多注重古代传统文化而忽视当代中国国情。蕴含德育元素的课程既要注重传统文化,又不能忽视当代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使古代优秀文化能为当代所借鉴,注重古今文化的传承性、延续性。目的是让学生全方面了解真实的中国,了解中国的复兴崛起历程、当代发展成就和中国和平、友善的国际形象。

例如在“中国传统服饰”章节中,除了讲授本体知识之外,还可加入当前社会再次兴起的“汉服热”“新中式”“国潮”等现象,让学生了解优秀的传统元素同样也“活”在当代,“兴”在当代,在品鉴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的同时,也传播我国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精神。

3. 由国情学习转向国情、本地情、校情并重

留学生了解中国国情都是从了解所在地的特色开始的,之后才逐渐扩大到整个中国。现有的中国概况课程多局限于某一教材,只对我国概况作整体介绍,缺少对留学生所在省、所在地以及所在校的介绍,而培养了解、喜爱本地与本校的留学生是培养“知华友华”留学生的重要前提,也是留学生德育工作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地域特色融入了对本地本校的介绍。通过带领留学生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及校园历史、文化等,帮助留学生顺利融入当地生活和校园生活,建立“第二故乡”“第二母校”的情感联系[7]。

4. 由单一的文化讲授转向新时代中国伟大成就的融入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课程内容有机融入相关时事热点,让留学生在人物事迹和真实案例中更好地了解中国方案、中国成就和中国形象。例如在中国传统医疗章节加入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举措;在中国地理概况章节引入治沙造林给全球生态环境改善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人口与民族章节加入民族团结所展现的文化融合的面貌、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及脱贫攻坚造福人民的伟大成就等。

(二)课堂活动的设计

一堂经过科学、合理设计的中国概况课程能有效发挥德育的效用,除了固有的知识传授之外,留学生需要在互学互鉴中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在关于“最受欢迎的课堂活动”调研中,小组讨论(72.44%)和个人分享(62.67%)是大部分留学生喜爱的课堂活动形式。可见留学生需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个人观点的表达完成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根据讲授主题在课堂中加入形式多样、内容有趣的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中国饮食文化”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设置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例如餐桌礼仪展示与各国饮食文化分享等,使留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与交流沟通的方式,真正理解中国餐桌礼仪中蕴含的尊敬与谦让精神,同时掌握一定的跨文化能力(如图2)。

(三)课外活动的实施

中国概况课程的知识需要在实践和体验中完成内化,但第一课堂受教学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无法为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现有的文化体验、参观等活动大多是即兴而为、娱乐为主,缺乏统筹设计和功能性,难以充分发挥德育功能。以德育为导向的中国概况课外活动应在匹配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探索和开拓各类形式的系列活动,注重学生的文化视野、跨文化能力等的综合培养。在关于课外活动形式的调研中发现,留学生普遍对文化体验(67.56%)、社会实践(51.56%)以及实习(40.89%)这三种体验类活动感兴趣,因此亲身体验和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和真实性。

例如在“中国饮食文化”一节中,除以往常用的茶文化体验活动之外,还增加了本地调研活动,带领留学生参观当地早市,深入了解当地人民的饮食习惯、购买方式和集市文化,以此拉近留学生与当地真实社会生活的联系,使留学生亲眼见证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社会富足安定的繁荣景象。

四、中国概况课程进行德育实践的建议

(一)注重整体协调性

对留学生开展德育时,不能脱离中国概况课程本身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目标,应以课程知识为主线,选取与其相关的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的德育元素。在教学中德育元素与文化知识的关系是“盐溶于水”的关系,两者相互成就,产生协同效应。

(二)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在教学中,文化知识的讲授与德育元素的体现应做到显性知识与隐形引导相结合,不能牺牲文化知识强行融入德育元素,德育达到浸润的程度即可。只有将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教育在中外学生教育中的主导性作用[8]。

(三)多样性和主导性并重

留学生在接触中国文化前已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尊重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多元化教学的同时又必须以中国文化传播为主导,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问题。

(四)营造文化情感共鸣

人类的认知具有共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比如科学家精神、团队精神、文化自信、爱国主义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自身文化,从人类的情感相通点入手,引起学生的文化情感共鸣,做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良好的情感共鸣能够有力促进和深化学生对文化理解,更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五)加强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具备足够的跨文化能力是留学生理解、接受德育的必备能力之一。在中国概况课程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留学生对多样文化的包容、认识和适应力,以及国际视野下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的实际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并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真正促进不同民族、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团结。

五、結语

本研究从留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出发,探讨如何将德育元素合理融入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第二课堂中,最终形成具有时代性、实践性、情感共鸣并兼具德育功能的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真正履行“门门课程有思政”和“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 (2014-04-0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2] 马彬彬,李祖超. 高校来华留学生“趋同管理”培养模式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01):62-65.

[3] 杨瑞玲. 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文化隐喻教学探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20(07):47-49.

[4] 教育部关于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的通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09):35-50.

[5] 郭萍. 以需求分析为先导建立个性化课程体系——《中国文化概况》设置前学生需求分析[J]. 学理论,2010(30):249-251.

[6] 张西平. 从中西思想对比看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50(01):114-125.

[7] 过国娇. 在留学生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教改探析——以“中国概论”课程为例[J]. 文教资料,2019(06):175-176.

[8] 丁文阁. 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强化路径[J]. 北京教育(德育),2020(06):25-28.

(荐稿人:王治武,西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留学生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