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学人文和BOPPPS教学模型的医学英语通识拓展课程建设探索

2023-07-04 18:09李悦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

摘  要:医学人文教育是医学院校的核心教育内容之一,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通识类英语课程,是顺利开展人文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医学英语通识拓展课程的设计中,要将医学人文的理念贯穿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设定与校本教材建设之中。在教学实践中运用BOPPPS教学模型与混合式教学相结合的模式,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医学人文素养与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效果。

关键词:医学人文;BOPPPS教学模型;课程建设;医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1-0101-04

作者简介:李悦(1988—),女,硕士,上海健康医学院外语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医学人文教育。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纷纷将医学人文引入医学生的教育,把医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育作为医学生的重点课程之一。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到医学英语通识拓展课之中也是培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

一、“医学人文”融入医学院校英语课程建设的背景与实践

(一)开展人文教育的背景与实践

1979年,美国学者佩里格利诺(Edmund. D. Pellegrino)指出:“医学居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并且非二者中的任意一方,而是包含了双方的许多特性。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1]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发布题为《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和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之后美国医学院校陆续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到1999年,75%的美国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人文相关课程[2]。1993年,英国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提出21世纪所期望的医生既要精通医学技术,又要具有仁爱精神。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其中也明确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3]

国内南方医科大学杨晓霖等教师开设“西方艺术中的医学叙事”课程,课程分为“绘画艺术与医学叙事”“文学艺术与医学叙事”“艺术创造力与疾病”和“艺术与疾病治疗”等四个部分,将医学人文艺术与医学教育相融合[4]。上海健康医学院近年来先后成立现代医学教育博物馆、奥斯勒健康人文与医学中心,并举办医学名画作品展,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二)医学人文融入英语课程的探索

医学人文课程的数量由于课时数的限制并不充足。因此,不少院校开始探索将医学人文教育渗透到其他课程中的方法,而英语课程是所有医学生的通识类必修课程,贯穿大学教育始末。王恬在《美国医学人文教育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一文中提出“与其增加人文课程,不如优化现有的医学英语课程”[5]。近年来,有一些医学人文英语相关教材出版,笔者所在的上海健康医学院外语教学部也不断地尝试将医学人文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除公共英语必修课外,先后开设了“美国医疗剧中的医学和人文”“Medical Story”“医学名画背后的英语叙事”“叙事医学平行病例翻译与写作”“当代医学人文原著选读”等与医学人文相关的英语通识拓展课。文章将以当代医学人文原著选读课程为例,具体论述基于医学人文理念和BOPPPS教学模型的医学英语通识拓展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二、基于医学人文的医学英语通识拓展课程设计——以当代医学人文原著选读课程为例

(一)课程目标设置

医学、人文和语言是医学人文英语课程的三大要素。因此,设定课程目标时也应将三者均纳入考虑。以当代医学人文原著选读课程为例,该课程定位为通识拓展课,即学生在完成公共必修课的基础上,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选修该课程,起到拓展知识与技能,培养人文和职业素养的作用。在知识层面,学生通过课程应了解文本相关医学知识,内容涵盖医学史、医学技术、疾病诊疗、医疗制度等领域。在技能层面,学生通过课程应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医学叙事能力以及批判思维能力。英语语言能力具体指医学英语阅读能力以及在医务环境中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的能力;医学叙事能力指倾听关注、解读阐释患者疾病故事,并给予同理和关怀回应的能力;批判思维能力指对外界信息进行质疑、分析、反思和综合判断的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推动医学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情感层面,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成为具有医学精神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精神包括严谨务实的求真精神,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也包含对于疾病的无畏斗争和对于患者的无私奉献。与传统英语课程相比,本课程将医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目标渗透在语言教学之中,同时侧重语言能力和叙事能力的培养,作为针对医学专业学生的语言类通识拓展课程有其独特的价值。

(二)教学内容设定

医学人文英语通识拓展课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考虑到主题的多样性、素材的时代性、文本的可读性、内涵的延展性和启发性。首先,“当代医学人文原著选读”课程由四大主题构成,分别是疾病的书写、职业的反思、医学的普及和人文的思索。“疾病的书写”主要选取从患者角度描述疾病及抗病历程的文本;“职业的反思”则选取从医生角度回顾自身职业生涯,反思诊疗病例的自传作品;“医学的普及”涉及医学史、疾病史及制药史等科普类主题;而“人文的思索”,顾名思义是从人文的角度反思医生的成长、医学制度的完善、生死的跨越等与医疗相关的人文话题。四个主题的教学内容设置在16学时内完成。这四大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与医疗相关的不同问题,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其次,在素材的选择上,课程选取的所有文本均出自当代医生作家的作品,包括阿图·葛文德医生的医学人文三部曲《医生的精进》《医生的修炼》和《最好的告别》、亨利·马什医生的《医生的抉择》、斯蒂芬·韦斯塔比医生的《打开一颗心》、神经学博士莉萨·热内亚的《依然爱丽丝》以及保罗·卡拉尼什医生所著的《当呼吸化为空气》等。与没有医学背景的作家所著的医学小说相比,医生作家的作品对于疾病症状、治疗手段、醫疗环境与制度以及医患双方的情感与心理的描述更为准确且真实。医生作家对于生死苦痛、医患关系的感悟和体验更为透彻,对于此题材的文学创作也往往更深刻。当代医生作家的作品在内容上能体现相关领域的最新的诊疗手段和技术,其语言表达也更贴近当代生活的用语,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因此,选择当代医生作家的作品能保障素材的时代性和文本的可读性。最后,选择教学内容时也需考虑到内涵的延展性和启发性,也就是说所选文本在呈现疾病和医学故事的同时,要能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三)校本教材建设

医学院校在开设医学人文英语通识拓展课时,不必囿于现有的医学人文英语教材,而是可以根据专业设置和学生语言水平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校本教材。在教材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做到选材新颖、符合需求、难易得当且及时更新。就“当代医学人文原著选读”课程而言,并没有现成的教材,在开课前需建设校本教材。如上文所述,“当代医学人文原著选读”课程所选的阅读素材均出自兼具时代性与经典性的医学人文类作品。在具体章节及段落的选择上,内容既要符合社会对于医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需求,同时也要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共情,且语言难度必须要符合医学专业学生的平均水平。在练习部分,出于学生学习医学语言、培养医学精神的考量,设置词汇巩固、英汉互译、话题讨论、拓展阅读等板块。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医学人文作品的出版情况,及时更新阅读素材和思考练习,保证教材内容能跟上现代医学的发展及医学人文理念的进步。

三、BOPPPS模型指导下的医学英语通识拓展课程教学实践

医学人文英语通识拓展课在教学中应注重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通过课程让学生在医学英语的掌握水平上有所提升是必要的,它也承担着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既做到让学生充分地使用医学语言,提高语言能力,又做到让学生深入地思考、讨论,培养医学精神。以“当代医学人文原著选读”课程为例,授课教师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并采用BOPPPS的教学模式。BOPPPS教学模型最初由加拿大ISW教学技能工作坊创建,该模型基于Kolb體验式学习模型的教学框架,以建构主义和交际法为理论依据,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其名称源自六个教学环节的英语首字母组合,即课程导入(Bridge-in)、目标设定(Objective/Outcome)、课前摸底(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课后测验(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6]。BOPPPS教学模型的使用使教学目标更为明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

导入(Bridge-in)、教学目标(Objective)和前测(Pre-assessment)三个环节可在线上进行。在导入环节,教师将本课所涉及的医学人文阅读材料等相关素材通过网络平台或线上教育平台推送给学生。同时,教师将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PPT讲解录屏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和素养目标等。在前测环节,教师在线上平台布置若干练习题,包括词汇、难句翻译、阅读理解及相关主题的思考题,请学生在课前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并完成练习。例如,在“再生的心”一章中可设计的前测内容包括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词汇,以及经典段落的翻译练习。教师根据前测的结果,可以适度调整之后的教学内容。

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环节可在线下课堂开展。在参与式学习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前测的完成情况,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词汇、难句及阅读理解问题进行讲解,对于相关主题的人文思考话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分享,也可以表演的形式,让学生把经典叙事段落演出来,既提高语言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在后测环节,可请学生代表对讨论结果进行汇报或在阅读后用英语撰写心得体会。在教师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后,可向学生推荐延伸阅读素材。以上教学方式能充分地延伸课堂,使学生对于医学人文的某一主题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多角度、多方面且灵活多样的过程性评价应是医学人文英语通识拓展课程的主要评价形式。对于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人文素养的判断不应由一次考试而定,应渗透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评价的主体也不必局限于教师,也可采取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以“当代医学人文原著选读”课程为例,学生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两者各占50%。其中,期末考试由医学词汇、阅读理解、段落翻译、医学写作等部分构成,由教师评卷。

平时成绩由翻译练习、课堂讨论、小组展示、读书笔记、主题写作、出勤等部分组成,既考查学生方方面面的语言应用能力,又训练学生对相关医学人文问题的批判思维能力。其中课堂讨论、小组展示、读书笔记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翻译练习、主题写作和出勤则由教师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与科学性。

四、建设医学人文英语通识拓展课的展望与挑战

医学人文的理念应该渗透到医学院校各类课程之中,在英语类课程方面,医学院校不仅可以将医学人文的理念融入大学英语必修课程的教学之中,也可以开设题材多样的医学人文英语通识拓展课、选修课。课程可以以网络课程的形式向学生开放,方便学生学习。医学人文英语通识拓展课的建设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师资建设的挑战

目前承担英语通识拓展课教学任务的大多是英语教师,其专业背景多为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或是翻译等语言相关专业。因此,对于英语教师而言,与医学人文相关的英语通识拓展课的开发和授课是一个挑战。

由于课程素材中涉及较多的专业词汇和专业知识,而以语言为专业背景的教师尽管精通英语,也有较好的人文修养,但还需更熟练地掌握医学英语,了解医学知识,关注最新的医学进展,对于医学人文相关话题多思考,不断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只有教师自身的医学人文素养得到提升,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具有更高人文素养的医务工作者。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吸纳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学科教师教授此类课程,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英语通识拓展课程的师资力量。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挑战

目前医学人文相关的英语拓展类教学资源的开发仍有局限性。尽管已出版了一些医学人文英语类教材,但主题大多仅局限于疾病防治等传统医学领域,内容偏重科普,人文色彩较弱。且教材普遍存在更新较慢的特点,与日益发展的医学相比有滞后性,因此教材内容总体缺乏時代性,也较难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程建设组需不断挖掘具有时代性和人文性的课程资源,拓宽资源的形式和题材,鲜活的叙事医学作品和经典的医学影视作品、纪录片等均可纳入其中,以填补教材内容的空缺。同时,应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资源,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投入程度。

(三)课堂效度提升的挑战

课堂效度用于衡量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即课堂教学能否在提升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其医学人文素养,这对于师生而言均是挑战。首先,医学人文素养的提升无法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次,通识拓展课属于选修课,其课时数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最大化保证课堂效度,一方面要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上文所述的采用BOPPPS模式的混合式教学法经实践显示是较为高效的;另一方面要教师选择精准的教学资源,以充沛的感情投入教学,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有限的课时中有效地播下医学人文精神的种子,并于日后生根发芽。

五、结语

医学是一门科学性与人文性并存的学科,这决定了医学人文教育应纳入医学院校的核心教育内容之一,而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通识类英语课程之中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建设过程中仍面临方方面面的挑战,需要在实践中持续地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Pellegrino E D. Humanism and the physician[M]. Knoxville:University Tennessee Press,1979:89.

[2] 王恬. 美国医学人文教育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J]. 继续医学教育,2014,28(07):100.

[3] 梁婕. 医学人文精神视角下的医学七年制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设想[J]. 中国校外教育,2013(04):125.

[4] 杨晓霖,黄波. 西方艺术与医学叙事英语课程模式[J]. 分子影像学,2013,36(01):56-60.

[5] 王恬. 美国医学人文教育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J]. 继续医学教育,2014,28(07):103.

[6] Pattison P,Russell D. 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 handbook[M]. Vancouver:UBC Centre for Teaching and Academic Growth,2006:42-63.

(荐稿人:周春晖,上海健康医学院外语教学部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
优化措施,提高能力
软件工程应用型课程建设与实践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