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探析

2023-07-04 19:32鲁萌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

摘  要:文章以弘扬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为前提,针对其在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的融合工作展开分析,介绍两者融合对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性,阐述了当前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方向,总结地域传统体育教学和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施现状,总结了体育课程体系中融入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获得的成效、现存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赋予地域性、独特性,以期能够使大学生有更多渠道接触到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

关键词: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体育课程体系;多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1-0141-04

基金项目:2022年度校级重点课题“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探析”(课题编号:SKZD2022003)。

作者简介:鲁萌(1988—),女,硕士,安徽三联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民俗体育在体育文化体系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迄今为止在发展体育教学中有非常可观的教育成效。民俗体育兼具教育、健身、娱乐等多种功能,能直接体现地域民风民俗以及广大群众生活智慧,和普通体育项目相比,往往更具娱乐性和文化价值。现如今,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高度重视,尤其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民俗体育文化更是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安徽地区高校认识到了当地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在建立健全体育课程体系时融入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丰富体育课程体系内容,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加强大学生对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视度。为此,本研究以此為对象,探讨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和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融合,提出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议。

一、民俗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意义

(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民俗体育除了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存在,更是民族文化的累积,蕴含了民族的文化自信。民俗体育文化和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相融合,分别以民俗体育理论文化以及民俗体育课堂活动这两种形式,让大学生接触民俗体育文化,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群体的民族认同感,提升其文化自信[1]。

(二)深化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充分体现出课堂主阵地作用,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民俗体育文化和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结合,能够丰富体育教育内容,解决通识教育仅关注科学技术教学的问题,也可以加强对民俗体育文化教育的重视[2]。这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升大学生情感品位,实现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助于深入落实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三)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

选择安徽当地普及程度较高的民俗体育项目,纳入大学生体育通识教育选修课当中,可使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也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民俗体育项目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的类型更加多元化,促使大学生身心得到锻炼,还可以加深大学生对民俗体育文化的认知,真正起到建立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作用。

二、民俗体育融入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的方向

第一,强调大学体育教学地域性,培养大学生的民俗文化自信。选择本土性安徽民俗体育活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组织地域性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加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建立文化自信[3]。民俗体育文化中难免会有一些陋习,教师需要在体育教学中予以摒除,在大学生群体中展开教育、宣传,指导大学生辩证地认识民俗体育文化,汲取民俗体育文化的精华。

第二,加强体育教学和民俗体育“身体”的联系,强调民俗体育文化价值。将民俗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现民俗体育文化价值[4]。

第三,将民俗体育文化融入体育教材,向大学生传递安徽民俗体育文化故事。体育教育课程的教材中,需要融入安徽民俗体育文化内容,加强民俗体育文化亲和力,使学生能够在参与民俗体育锻炼以及学习文化课程时,加强对安徽民俗文化的了解,树立文化自信。

三、民俗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现状

(一)地域传统体育教学现状

民俗传统体育也被称作民族体育,现如今已经被纳入学校体育教学范畴,武术为主体,涵盖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等内容。结合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中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入现状,地域传统体育教学目前面临如下情况:

首先,传统体育项目存在不平衡性。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中存在多方影响因素,实际上我国有大量传统体育项目,安徽当地也是如此,但是其实一些体育项目并无明显区别,均是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标[5]。因此,民俗体育项目之间的界限也就相对模糊,加上地域历史、文化以及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也就加剧了这种不平衡性,导致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以及地域传统体育项目在发展中存在不平衡性。

其次,民俗传统体育与竞技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现整合。传统体育是在我国历史文化演进与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体现出独特文化性质,也正因如此,民族传统体育才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相同的发展目标。现阶段随着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民族体育也得到了关注,其间更是融合了竞技性特征,均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得到应用。

最后,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逐渐增多。地域传统体育项目以民族民俗文化为基础,并且凭借自身独特性与娱乐性,吸引当地群众的关注。因为地域性的存在,地域传统体育项目同样体现出多样性。所以现如今各个地区的政府对传统体育项目给予高度关注与支持,尤其是民俗体育和高校体育课程的结合,使各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得到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根据高校大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的调查,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并不十分理想,这便体现出体育课对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重要性。大学生能够集中锻炼的时间比较有限,而且随着“三高”年轻化的出现,青少年肥胖症、患脂肪肝的数量增多,导致青年身体素质显著降低[6]。由此可见,高校大力开展体育教育是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重要手段。根据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总结教学现状如下:

首先,教育部门对高校体育课程给予高度重视,并且组建了相对稳定的体育教学队伍。现如今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始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磨练意志品质”,那么在此目标下,教育部门基于新课标要求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大力监管,促使体育课受到重视,也为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在新课标要求下的体育课转变教学重点为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增强体育运动能力等方面,这也是在构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融入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新课标要求高校需要构建稳定的体育教师团队,教育行政部门逐渐认识到体育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体育专业院校毕业生开始进入学校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基层体育教学人员。长此以往,体育教师学历、特色教育以及科研水平等均得到提升,为安徽民俗传统文化在体育课程体系中的融合夯实了基础。

其次,校本课程被赋予特色。高校体育特色化的体现,是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彰显学校体育优势。传统体育教学根据教育工作的统一要求展开,很难激发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而且也无法保证体育教学的理想效果。新课标要求下,体育课程体系中需要融入地域特色体育文化,但这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7]。例如安徽民俗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并未完全体现,或者地方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教学活动的融合不够,导致缺少趣味性、社会性和地域性,也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再次,体育教学内容和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内容不足。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需要在相关要求下加以细化,立足于宏观层面,分解国家体育课程目标、内容以及要求,选择地域性体育文化与项目衔接在体育教学当中。然而很多高校并没有完全做到,依然存在“放羊式”教学的现象,教师选择的地域传统体育文化并没有受到学生青睐。

最后,传统体育教学缺少学生参与。传统学校体育工作中主要设置跑跳投等活动,特别是跑步及跳操类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常见项目。此类体育项目对大学吸引力不大,在今后完善体育课程体系时,便需要以提高学生参与性为前提,科学选择安徽民俗体育文化,帮助学生缓解疲劳,放松身心。

综上,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因诸多因素的存在,可能在改革进程中稍落后于文化课程。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体系,高校应有选择地在其中融入安徽民俗传统文化,发挥地域传统体育的优势,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的趣味性和独特性,以达到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

四、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融合的建议

(一)以安徽民俗体育文化为高校体育校本课程赋予独特性

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集中展现了地域性民族体育意识以及体育精神[8]。例如徽州武术,强调了“侠以武犯禁”“习武先修德”以及“尚德不尚力”,要求练习者同时做到技艺精湛、艺德高尚。组织“对决”,不仅是切磋技艺,也可以在比拼中“以武会友”,胜败并不是核心。这样一来,徽州武术在与中原文明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将武术、艺术、民俗紧密结合,形成了全新的民俗体育形式[9]。再如安徽当地的武舞,其实是古代军事训练比较常见的形式,将战阵变化、击刺法、乐舞融合之后形成了武术形式。武舞承载了自强不息和尚武精神,并且对当地的武术套路产生极大的影响。基于此,将其作为安徽民俗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大学生既能够学习到带有当地民俗特色的武术技艺,又能够形成奋发图强的精神,这对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弘扬途径。

(二)加强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1. 选择多元化教学方法

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本质上是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一种创新。但若始终使用固定的方法弘扬民俗体育文化,或者是始終选择单一性教育内容,并不能真正体现出教育创新的价值。

我国传统的地域民俗体育项目主要强调的是娱乐性,即寓教于乐,这和各地人民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与传统体育教育相比,民俗体育则适宜室外教学,比较适合教室以外的场所[10]。因此,高校构建体育课程体系期间,为了更好地融入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不能始终局限于高校现有的教育模式,而是要选择多元化教育手段。

教师可深入了解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结合体育教学要求与内容,选择恰当的民俗体育内容,并根据民俗体育活动特点以及体育活动差异性,选择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室内开展的体育活动,可以将其与体育理论知识结合;如果适合室外的体育项目,则要在操场中展开,教师在体育课堂上插入民俗体育游戏,使安徽民俗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体育内容更加多元化,也有助于加强高校体育教学质效。

2. 深挖民俗体育内容

教师选择民俗体育项目时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对高校中已有的民俗资源进行全面筛选与深入挖掘,分析之后确定适合高校体育教育的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因为一些民俗项目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也缺少相应的安全保障,所以教师筛选民俗体育文化时需要适当舍弃,关注重点[11]。深挖民俗体育内容更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一方面探究民俗体育项目单一变量,另一方面更应该深入探索教育资源,找出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高校体育教学之间的最佳融合点。结合高校所在环境分析体育教育资源的充足性、民俗文化受欢迎的程度,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就地取材”。民俗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应该适当取舍,整合高校现有的体育教育资源,使原本地域性的体育文化、项目,在高校教学的助力下成为全国的体育文化,方可为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赋予可持续发展特征。

(三)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民俗特色体育活动

学生对体育学科的学习兴趣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调动大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其在民俗体育项目中的参与性。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大学生群体在弘扬地域民俗体育文化方面的力量,如此才能够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和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12]。

高校可成立民俗体育项目社团或者是民俗体育文化研究会,组织社团活动对大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也可为完善体育课程体系、大力开展民俗体育项目奠定基础。与此同时,此类社团活动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营造民俗体育文化氛围,为传承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提供助力。邀请大学生参加关于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为主题的比赛,或者在一些重要节日组织民俗体育项目竞赛。如此一来,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又能够使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根植于大学生群体。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安徽民俗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是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创新体育教学方法的有效措施。高校可将体育教学作为传播载体,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宣传民俗体育文化的队伍中。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可以在民俗体育文化的助力下增强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性、趣味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马力,杨辉霞,曹红敏,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俗体育参与乡村社会治理融合路径研究——以池州地区舞龙习俗为例[J]. 黄山学院学报,2022,24(05):54-59.

[2] 马飞. 全域旅游创建背景下县域多类型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以安徽庐江县为例[J]. 体育科技,2022,43(02):54-57.

[3] 孙凯,潘庆庆,毕超. 徽州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发展前景与建构路径研究[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1):7-10.

[4] 張华江,李萍,王建宏. 文化自信与文脉赓续:民俗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探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41(05):58-62.

[5] 沈建文. 皖南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发展困境与破解[J]. 产业创新研究,2020(16):92-93.

[6] 徐欣,韩远强,王丽良. 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在地方高校的传承与研究[J].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41(03):133-136.

[7] 陆浩然,阮宜杰.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校开展民俗体育项目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37(02):72-77.

[8] 彭素珍. 妈祖文化视角下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的价值研究[J]. 理论观察,2019(08):131-133.

[9] 王斌,朱杰,朱坚,等. 文化生态视域下民俗体育运动在高校发展的困境及破解之道[J]. 体育文化导刊,2018(11):126-130.

[10] 黄明礼.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妈祖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的价值研究[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06):135-136.

[11] 唐金勇. 健康中国引领下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8,8(15):167-168.

[12] 汪彬,王德龙. 徽州民俗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 黄山学院学报,2017,19(05):71-74.

(荐稿人:张必瑶,安徽三联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多元化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初中物理概念的多元化教学策略分析
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活跃初中语文课堂
初中语文的多元化教学法探讨
多元化教学应用于高师昆虫学课程的实践
论多元化舞蹈教育及其方法
刍议初中物理概念的多元化教学策略
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基于学生成长的多元化教学方法研究
临床微生物检验多元化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