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高等教育科研能力评价机制对比研究及启示

2023-07-04 04:33黎彦辰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3期

摘  要:文章从中国高等教育科研能力评价机制出发,面向全国来自不同高校的教师们,针对目前科研评价机制是否满意做问卷调查,分析高校教师对机制的态度,发现问题所在,将对澳大利亚ERA评价体系的研究与之进行对比,旨在对我国高等教育科研能力机制给予启示,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科研能力评价机制;中国高等教育;澳大利亚ERA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8-0018-04

基金项目:四川省区域与国别重点研究基地-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开放课题“中澳高等教育科研业绩评价机制对比研究及启示”(项目编号:ADLY2021-007)。

作者简介:黎彦辰(1984—),女,硕士,成都锦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和教学法。

科研评价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的科研评价体系对激发科研人员创新能力、提升高校科研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大学教师是我国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承担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使命[1]。在美国,大多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指标对教师进行评价,而我国目前对教师的评价过于单一,对教师发展和对高校承担的研究和创新责任甚为不利,目前高等教育指导意见对进一步明确高校科研业绩考评的改革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动作用,但科研业绩考评是一项庞杂的工作,其改革关涉诸多相关者利益。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6年)》中强调,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强化评估分类指导。建立相对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来引导、提升我国高校的科研能力,刻不容缓。

一、国内高校科研机制

科学研究对高等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学领域对知识的整理、统计,数据的收集分级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科学领域的探索和应用工作,都是探索知識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可加工已有的知识,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技术化,并将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为社会作贡献。教育部将高校的科技评价分为五大类型:高校科技人员评价、高校创新团队评价、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机构、基地)评价、高校科技项目评价、学科评估中相关科技指标评价。但是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科研评价体系中的“SCI论文至上”的分类评价不到位的问题严重。2020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批评了“唯论文”“SCI论文至上”的相关态度,深刻理解评价对象和评价导向,提出科研评价改革思路。

高等教育教师科研业绩考评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和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进行资源交换,外部的刺激让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更能寻求到合作的机会。校外资源包含政府,企业,协会和其他机构。从宏观上来讲,校外的系统能促进校内科研业绩考评资源的反复循环。教师通过校外系统的资源交换,能给予校内职称评定等方面一定的帮助,给外部系统也带来经济利益上的回报。但是在科研认定方面,相关资源的数量、质量在考评中涉及很少,没有明确标准。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认定极为不利。

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才刚开始,对科研评价改革的认识、执行、评价方式过于简单量化,尽管教师科研结果对政府、企业、协会,甚至学校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在科研成果的评价中,学术界和科研管理部门脱节现象严重,只注重第一作者和第一单位,忽视了团队的贡献,长期以来存在重形式和数量、轻质量,短期成果大于长远的倾向。各大高校在评价机制设置中,量化规定、同行评议、以刊评文、项目定级、以金定级、以奖评绩等最为常见[2],各大高校采取方式不一。因此,对国外高等教育科研评价体系进行了解,借鉴先进的经验,有助于完善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建设,促进国家科研实力的发展。

二、教师满意度调查

为了对我国科研评价体系教师满意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研究选择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对国内不同级别高校不同职称的198位高校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有效分析,分析不同特征教师对评价制度的满意度差异,通过SPSS进行统计,其Cronbach α系数检验量表内在一致性信度数值为0.820,表明满意度的调查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表1相关数据显示,这198位教师对科研考评机制满意度问题,如科研制度是否存在科学性、合理性、是否量化科研考评等方面进行了定级,各个问题中满意度的最大值为5,最小值为1,各个变量的平均值在2.5—3.5之间浮动。这说明,总体上教师对满意度测评各个变量分支的选择以中等稍偏上为主,其满意度水平适中,但还不是完全满意,说明教师们对于科研考评机制不是完全认可。从各个变量的标准差来看,11个标准差都在0.8—1.047之间,这说明数据组内差异性不大,即受调查教师的每一题项上有一定的差异性且彼此之间互相影响。

考察变量中是否能激发教师的科研活力和创新,是否有良好的科研环境、激励机制,考评是否科学,是否具有专业特殊性以及指标设置和量化评估是否合理,这些变量和科研工作是否带来满足感呈现正相关关系,代表机制满意度与每一项标准都关系紧密,相关性显著。在具体的改革措施中,考察变量将会成为教师满意度的重要依据。

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通过F检验(F=7.811,p=0.000<0.05),表明其中的一个变量会对科研工作是否会促进教师的发展并带来满足感产生影响关系;另外,针对模型的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发现,模型中VIF值全部均小于5,意味着不存在着共线性问题; 并且D-W值在数字2附近,因而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性,样本数据之间没有关联关系,模型较好。最终具体分析可知:岗位聘期科研业绩考评机制是否满意的回归系数值为0.476(t=3.305,p=0.001<0.01),意味着对岗位聘期科研业绩考评机制是否满意会对科研工作是否会促进教师的发展并带来满足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因此,科研业绩考评机制的满意度对教师投入科研的精力和满足感有积极正向影响,为提高科研质量,还需进一步改革。

根据受调查人员的身份差异,从分析中可见,博士生导师认为目前科研业绩考评并不十分科学,方差分析结果为2,而硕士生导师和没有带研究生的教师对科研机制的业界考评科学认可度反而更高,方差分析结果均为3.36,由此可见,高职称的教师更认为目前的科学机制考评存在局限性。

三、澳大利亚科研机制

澳大利亚评价体系构建从2009年到2015年同样也经历了改革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完善的评估标准,以提升科研质量为核心,学术产出与科研效益相结合,遵循学科特点和规律,这个评价体系称为ERA(澳大利亚卓越科研)。ERA以世界标准为基准,对各项科研成果进行了分级,将评估结果分为六等[3-4],由此可见,ERA2015对各项科研成果的评估都基于系统化原则,以确保提升高校科研质量。

ERA科研成果评估指标包括科研质量、科研数量及活动、科研应用以及科研认知四个方面,制订了八条评估原则:客观定量、国际认可、学科间的可比性、科学相关性、卓越性鉴定、可重复性与可检验性、时效性,导向性。基于指标和原则,评审专家不仅考察研究人员的研究活动能否公开于学术刊物,还结合同行专家审评,进行量和质的评估。此外,科研效益也是评估维度中重要的一个因素[5],在关注学术成果质量的同时,也注重科研成果的效益,兼顾了双重价值。这在学校科研、社会效益、教师投入之间达到了良性循环,也让高校教师的科研生产力得到了良好发挥。ERA遵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标准化分类方式,将所有学科按照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特征,将157个具体学科评估单元归为八大学科群[4]。根据学科类型和特点,ERA评价体系会采用相应的评估测量技术,把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评估方式分开,避免了单一评价体系,使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经历了重大改革的澳大利亚在科研机制方面改变了科研成功数量增加而质量下降的问题,给我国带来一系列的启示。

四、启示

(一)根据学科特点来确立科研评价

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性质、研究特点和研究时长,评价设置需要考虑不同学科的特殊性以及不同学科不同的分类评价标准,如人文社科科研成果和自然学科区分而定,自然学科常用引文分析法评价,人文学科则采用同行专家评议法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技能和科技咨询等人才也需要有不同的标准。

(二)扩大科研评价维度

建立高校科研机制,可提升大学综合水平和大学科研创新能力,对大学学科的现状和未来起到支撑和鼓励发展的作用。高校应对已经有的科研创新、贡献以及高校本学科在国内外、该行业和产业的积极作用程度进行评价,建设全面的科研考评维度。此外,还要对高校本身是否具有创新潜力进行评价,评估该校科研的优势,对跨学科合作等进行评价,扩大科研评价维度,对高校的综合素质提升也有极大的帮助。因此,可以从高校的贡献度、开放度、创新度三个维度出发去扩大科研评价体系[6]。

(三)建立科研过程评价体系

科学研究不是一个人的智慧结晶,而是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应该摒弃第一作者或者第一负责人的死板的评价方式,采用动态管理,注重科研过程中的融合以及科研成员的角色作用、在项目中的团队贡献,减少青年教师在科研项目中的无力感,提升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除此以外,高校可以根据研究项目在不同时期的评价结果,确定本学校的创新能力,确定重点发展、重点扶持的建设内容。动态过程评价有助于结合社会国家需求,努力完成战略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研究,减少急功近利的行为,并且能对年轻科研团队给予支持,充分发挥年轻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学科交叉合作的优势[7]。

(四)建设评审专家队伍

虽然同行评价是大部分高校评审流程的一部分,但是该制度尚不完善,大都流于形式,该方式下,科研成果的数量更为重要。建立高质量的同行专家团队,完善同行评价系统,如开发国家科学技术奖网络评审系统,采用封闭管理、内部交叉等措施,确保公平和公正,充分发挥国际高水平同行专家的作用。此外,人员构成上应具备多样性,不再限于大学和科研系统内部,吸纳各界人士参与评估,引入世界标准,不能闭门造车,在保证评价公正性的同时,也增强专家信誉度[8]。

(五)科研成果和效益标准

科研成果应与社会实际需求能力相匹配,把不同学科科研产生的社会效益作为评价科研影响力的标准,真正做到科研成果和实际外部发展之间的联系,推动社会科技的发展,提升自身教师的科研能力认同感。

(六)科研管理团队的素质提升

提升高校教师的科研质量,需要有一套激励教师创新提升的机制,提高高校规范科研管理的效率,制订科研管理人员激励培养机制,让管理人员也能做到与时俱进,关注科研文化的培养,形成科研成果转化发展的策略,使科研市场化、效益化[9]。

五、结语

科研评价机制的科学设置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至關重要,将多元评价方法、科学评价体系、学科评价特点、动态评价过程、社会效益等融入评价体制,可增进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让我国的科研评价体制改革和发展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琪,冯倬琳,刘念才. 面向创新型国家的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 方宝. 研究型大学教师科研业绩考评机制设置研究[D]. 厦门:厦门大学,2017.

[3] 刘兰剑,杜向民. 澳大利亚ERA分类科研评价体系及其启示[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36(12):24-32.

[4] 张菲菲. 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基于对英新澳三国科研评价框架的比较[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0 (06):20-25.

[5] 张灵阁,韩明杰,赵勇,等. 英澳新三国高等学校科研评价体系的比较及启示[J]. 中国科技论坛,2017(01):179-185.

[6] 吴杨. “双一流”大学科研创新评价体系建设的国际视野——基于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的经验与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08):126-131.

[7] 赵庆年,姚伟. 高校科研创新与服务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评价研究——以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例[J]. 现代教育管理,2020(01):8-14.

[8] 陈志亮,陈发棣,包平. 高校科研团队评价:破“四唯”与立“四维”——以涉农高校为例[J]. 复旦教育论坛,2022,20(03):60-67.

[9] 华恩顺,吕建秋,蒋艳萍,等. 广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基于2006—2013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数据的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1):63-66.

(荐稿人:杜洪波,成都锦城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大外部党支部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