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共建”模式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3-07-04 23:20黎铠鸣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

摘  要: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漫游在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乃至工程投标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漫游与后期制作课程实践性较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较高,课程内容难以覆盖学生对本课程的全部需求。本研究从“多维共建”的角度出发,针对漫游与后期制作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多维共建模式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教学改革与应用效果,就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多维共建”;教育模式;漫游与后期制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8-0074-04

基金项目:沈阳工学院2021年校级教改立项“‘多维共建模式下的漫游与后期制作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XJJG2021068)。

作者简介:黎铠鸣(1988—),男,硕士,沈阳工学院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城市景观生态和人居环境。

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大本科院校关注的重要课题[1]。目前各大高校立足于能力本位,在课程模块衔接、专业体系构建、教育教学实践等多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然而目前多数的课程改革大多针对核心课程,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讨论相对较少。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课时间往往是与相近专业同步开课,因此短时间内选课人数众多、班级容量较大,需要多名老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才能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属于典型的多头共管课程。同时由于课程本身基础性和专业性较强,其学习成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一系列课程的学习效果,继而产生连锁反应[2]。因此探索一套既能够体现课程特点,又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改革方案十分必要。本研究以沈阳工学院的漫游与后期制作课程为例,探索“多维共建”模式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模式,为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效率、拓展课程的深度与广度提出解决方案。

一、“多维共建”模式教学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一)“多维共建”模式教学的含义

“多维共建”模式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资源,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既与学习有关,又能相互作用的教学要素,从而丰富教学信息传递的渠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继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3]。“多维共建”模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多创新、多合作,打破原有单一的从老师到学生的单一方向知识传递过程,提倡师生之间要进行多维度的互动交流。这种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从教学的主体来看,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单体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整体之间的互动、学生单体与学生单体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单体与学生整体的互动;从教学的客体来看,这种“多维”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学校资源与学校资源的互动以及校园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互动;从教学形式来看,这种“多维”还包括除传统问答式教学的单一互动形式外增加的研讨、评价、探究等多种上课形式。

(二)“多维共建”模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多维共建”模式教学的基础始终紧紧围绕学生来进行,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理论知识、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结构、主动获取相关知识为基本目标,打破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教师主动灌输知识的思维定式,构建全新的、多角度的、多互动的、多维度的学习主义。“多维共建”模式教学理论倡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教师仅仅是意义建构的推动者和帮助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授者。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学生和知識是作为整个知识循环体系的基本单元,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多维互动。在这个过程中,由上述三个基本单元演化生成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各要素之间,也不再是以往的单向流动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多向关系。在“多维共建”模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漫游与后期制作课程也是从知识建构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最终目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

二、漫游与后期制作课程现状

“漫游与后期制作”作为沈阳工学院风景园林与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涉及2个专业8个班约1200名学生。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学生不仅要掌握三维建模软件的制图技巧,还要具有平面构成、素描、色彩审美等方面的基本功,是后续设计类课程的基础[5]。近年来,随着本科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原有的授课方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课时缩减要求提升课堂效率

随着课程学时日益减少,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对于提升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要求逐步增大。在面对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趋势下,高校将发展的关注点逐渐转移到了实践课程之上,实践课程的总学时有所增加,理论课程的总学时却被大大缩减[6]。然而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整个行业更加趋于走多学科联动的道路,由此就要求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专业技术来完成更加深入的分析,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堂中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高

作为考验综合素质的专业基础课,漫游与后期制作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会听、会看,更重要的是要会练、会做和会学。同时由于课程中涉及的各知识点数量众多,仅仅靠课上的一次讲述无法真正理解其基本内容,需要学生课下重复训练,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操作技术。通过实例的模拟演练,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锻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7]。以往的漫游与后期制作课程上课模式是老师课上演示,学生同步跟练,这种“填鸭式”教学会导致学生缺乏从基本构建到完整模型的建模逻辑训练,导致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8]。

(三)教学资源单一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传统的课程授课资源是以授课教师为主导,但是授课教师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具有极强的主观性,更容易选择自己熟知的、可以操作、便于获取的资源作为授课资源,而这对于授课教师本人的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而本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知识极为复杂,且关联性较强,一旦对某一领域不了解,就会导致相关知识点不集中,无法讲解。

(四)教学平台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课程缺少能够巩固基础知识及拓展知识的平台。学生普遍对漫游与后期制作课程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只要明白老师课上所讲内容即可的认识上。然而要想真正地学好该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老师课上讲授内容外,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一系列的预习与复习,同时需要根据整个专业发展的趋势结合其他课程综合提升自身素质。但是现在学生在课下能够独立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人屈指可数,能够根据当下流行的元素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的更是寥寥无几。

三、“多维共建”模式教学的构建策略

(一)创新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效率

课程联动法:虽然漫游与后期制作课程的课时被缩减,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与某一设计类课程联合的方式将课程内容以延伸下去。比如,传统的设计类课程在选定了某一主题,学生做完了相应的设计图之后,课程任务就已经结束,但进行课程联动后,漫游与后期制作课程可以此设计课完成的各类模型为基础,进行效果图的深化与再加工,并制作出对应的动画漫游,这样既可以节省学生在课上重新建模的时间,还能够在此课程中对之前效果图制作中某些不合理、考虑不周之处进行再思考、再创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翻转课堂:由于漫游与后期制作课程入门门槛不高,网络学习资源丰富,不需要学生有较多的理论知识储备,学生入门相对较为容易。因此在课程中对于一些软件界面、基础命令的使用、必会的常识性问题的讲述可以完全由学生来讲述。当学生接到此任务后将变为教师角色,以教师的身份将这些知识教授给其他同学,这种方式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班级内部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印象。而对于那些平时表现不够突出的学生,更可以通过此种方式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学生在主动为他人讲述知识的过程中,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再次巩固了知识点。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素质

项目导向法: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首要发展目标,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需要以真实的设计项目为依托。在漫游与后期制作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横向课题的方式将真实的项目代入漫游与后期制作课程中去,学生需要根据项目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模型、效果图和漫游,形成一系列完整的设计方案。学生既可以不出校门就可在课程中接触到真实的设计项目,同时又是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发展需求最为直观且高效的方式。

分组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学生的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的学生量身定制不同的建筑漫游与后期制作任务,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学生符合他们自身情况的教学目标与方法[9],这样既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又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从而提高班级整体的教学质量。

任务驱动法:近年来,由行业以及各高校举办的各类设计类竞赛种类繁多,学生的选择性极大,教师可以根据每年的竞赛主题与要求,将比赛和课程汇合在一起,赛课汇合,竞赛驱动,以赛促学[10]。以竞赛作为学习的驱动力,既能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各类优秀模型、图纸、漫游的能力,博取众长,从而激发学生的设计潜力,充分发挥计算机效果图表现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以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通过跨专业组队多学科进行交融,在專业知识层面上各取所长,加强核心竞争力。同时,竞赛多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申报,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沟通、学习,加深同学间的感情。

(三)创新授课模式,共享教学资源

教师与教师之间资源共享:漫游与后期制作课程可以分为独立元素效果制作、漫游表现技巧、漫游镜头语言构成以及后期合成处理四大模块。课程这四大模块相对较为独立,每个模块涉及的知识点也相差较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为某一模块聘请更为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这样既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又能够让学生取百家之所长而为己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与学校之间资源联动:学校与学校之间发展定位不同,即便是相同专业,其发展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传统的工科院校开设的漫游与后期制作课程更加关注设计本身;农科院校的漫游与后期制作课程更加关注植物的层次搭配;艺术类院校的漫游与后期制作课程更加关注画面色彩、质感以及镜头的处理。因此可以考虑通过校际之间的资源联动,进行双方的资源共享,跨校联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全面发展,又能够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进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师资共享,从而构建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态[11]。

学校与企业之间资源互补:传统的授课其授课教师大多局限于本校教师,但是本校教师所教授的内容虽然会根据时代发展适时调整授课内容,但是其讲述的内容难免与时代前沿的发展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就可以考虑以课程为依托,通过企业人员进课堂的方式让学生第一时间掌握行业发展动向,紧跟时代潮流发展。课程校企资源的搭建能够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状态,为其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创新教学平台,拓展学习空间

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还应打造多种教学平台,从多维度延伸课堂的深度与广度。

课外交互学习平台:教师可以阶段性地发放一系列调查问卷,可以调查课程中最难的知识点、最简单的知识点、授课进度的评价、听懂程度的评价等,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分析学生眼中对于各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而非教师认为的各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教师可以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及时回复问题比较多的内容,让解决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学生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每次反馈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回馈,形成良性循环[12]。

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将一些难点、易错点、容易遗忘的关键点通过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并进行网络共享,学生可以在同一网络平台无限次的重复观看,这样既能够避免同一知识点重复多次的无奈,又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复习与回顾,在反复观看中加深对于某一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不自觉地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通过网络平台播放的方式,也打破了空间的约束,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随心观看,充分利用多种学习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结语

“多维共建”的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学相长的互动模式,不断调节师生关系,提升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其学习效率的综合性手段。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打破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挖掘漫游与后期制作课程的现存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三个方面进行革新,使课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自主构建专业基础知识框架提供帮助[13]。

在“多维共建”的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不能仅仅满足于“传道、受业、解惑”,而要进一步探索创新教学工作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14]。

参考文献:

[1] 陈星.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动力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7.

[2] 李培根.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J]. 中国高等教育,2011(Z2):8-9.

[3] 胡继飞. 多輪认知结构教学模式的建构[J]. 教学与管理,2011(12):130-132.

[4] 彭刚辉,彭麒燕,韩俊强,等. 多维共建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分析[J]. 魅力中国,2021(02):340.

[5] 郑金洲. 互动教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13+34.

[6] 罗伟等. 高校混合式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 科技产业月刊,2019(06):57-60.

[7] 滕怀诚. 自主探究多维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 当代教育科学,2006(10):51-52.

[8] 赖文波,江虹,夏晖,等. 风景园林硕士课程TDB教学模式构建——以重庆大学“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硕士课程为例[J]. 新建筑,2017(01):138-141.

[9] 于歆杰,朱桂萍,陆文娟,等. “电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01):1-8.

[10] 余凌云. 风景园林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改革探索——以怀化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为例[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09):113.

[11] 郭建军. 活动建构教学体系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探索[M]. 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53-55.

[12] 滕怀诚. 自主探究多维互动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 当代教育科学,2006(10):51-52.

[13] 杜彦娟. 高等数学课堂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 煤炭技术,2013(01):255-256.

[14] 郭汉民,李永春,田丹. 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9):140-143.

(荐稿人:孙迟,沈阳建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
MOOC在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应用研究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试论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影响
基于 SYB培训理念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改的探索
创新创业大平台教育模式的理论思考与路径探索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探析
中医药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