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虚拟人际交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与应对

2023-07-04 23:20郭莹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网络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

摘  要:网络虚拟人际交往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越发广泛和深刻。文章梳理了虚拟人际交往的主要特征,分析了虚拟人际交往在对象、关系和结果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及其形成的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载体、方式的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新挑战,可以从吸收整合教育理论和资源、建设良好网络思政大环境、完善和落实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教育等方面,切实深化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关键词:网络课堂;虚拟人际交往;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8-0095-04

作者简介:郭莹(1984—),女,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在读,上海健康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网终端等的广泛应用和推陈出新,人类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人类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巨大革新,出现了虚拟人际交往的新型交往方式。青少年群体是我国互联网最活跃的人群,对于今天的90后、00后这些网络原住民而言,网络虚拟生存和虚拟人际交往占据了其生活的很大一部分,虚拟人际交往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分析虚拟人际交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探索破解思路与建议,是切实深化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现实需要。

一、虚拟人际交往的概述

关于虚拟人际交往的概念,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虽然表述不尽相同,如“网络人际互动”“互联网人际交往”“网络交往”“虚拟交往”等,但实际想要表达的内容却是一致的,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一)虚拟人际交往的主要特征

第一,强调虚拟人际关系是互联网虚拟社会的基本社会构成。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本质是现实性的社会关系。在互联网虚拟社会中,虚拟人虽然以符号、标签、数字等抽象的形式存在,但“虚拟的交往者的身体自始至终地嵌入于整个交往过程”,即“交往者仍然保有属人的现实主体性”[2]。作为交往者的虚拟人实际上是以“现实的人”为其基础而存在的,虚拟人从根本上亦是“现实的人”。因此,对于互联网虚拟社会而言,虚拟人际关系才是互联网虚拟社会的“基本社会构成”。虚拟人际关系包含了虚拟社会“主要矛盾的萌芽”,并决定着虚拟社会人的发展[3]。

第二,强调虚拟人际交往是现实人际交往在互联网虚拟空间的延伸和折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手机网民达10.29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7%[4]。虚拟人际关系是信息技术催生下的人类交往的历史必然。互联网时代,虚拟人际交往已然成为“现實的人”的真实生活的组成部分。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而言,虚拟社会交往和虚拟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现实的发展,而且是虚拟的发展,是一种虚实和谐的发展”[5],将社会交往、社会关系与人的发展延伸到虚拟社会中。虽然是在虚拟人际交往中,但虚拟交往行为是以实际存在的“现实的人”为主体而开展的社会实践行为。因此,虚拟人际交往,究其实质,是现实人际关系在虚拟空间的延伸和折射。

(二)虚拟人际交往的类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的不断革新,数字技术与学习生活越发深度结合,以至于虚拟人际交往的类型也更加丰富起来。按照不同载体,虚拟人际交往的类型包括了网络即时聊天人际交往、网络电子公告板交流人际交往、网络游戏交流人际交往、网络空间交流人际交往、网络视频互动人际交往等。网络即时聊天人际交往发生在如QQ、微信、陌陌、soul等即时聊天软件中,网络电子公告板交流人际交往是指发生在网络论坛或BBS等网站的虚拟人际交往活动。网络游戏交流人际交往,顾名思义是在各种网络游戏中产生的虚拟人际交往活动,网络空间交流人际交往是指虚拟交往的主体在以网页形式展现的个体网络平台,如微博、Twitter、Instagram等空间中发生交往。网络视频互动人际交往是近年来非常火热的一种虚拟人际交往活动,以网络视频为载体。截至2021年12月,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75 亿,占网民整体的94.5%;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34 亿,占网民整体的90.5%[4]。

基于以上思考,虚拟人际交往是现实的人在现实社会和互联网虚拟社会中,以互联网及其各种载体为媒介,开展的网络人际互动活动。

二、虚拟人际交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影响

从虚拟人际交往的特性和已有的实践经验来看,其“虚拟”的特性使网络人际交往和网络人际关系变得具有“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又会对思想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实效性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

(一)积极影响

第一,对象的不确定性,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根本上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为了“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虚拟人际交往超越了传统人际交往在时间、空间上的阻隔,青少年在现实社会和互联网虚拟社会的交互交往中,实现了信息共享、学习互助和思想文化交流等。这为人类摆脱现实交往中对物的依赖和对人的依赖,激发人的主体性,挖掘人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二,关系的不确定性,促进了和谐的教育对话。课堂教学是典型的“面对面”式的现实人际交往。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式的灌输、宣教。虽是面对面,仍很容易出现你说你的、听不听却不由你的被动接受的情状,从而造成主客体之间的脱节或者矛盾,导致思政课教育实效性低。网络具有匿名性、平等性和开放性,具有“无中心、无权威、无界限”的特性,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界限模糊化。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在线教育、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尝试和探索,使得教育客体可以在虚拟人际交往中摆脱“被教育”的处境,有利于开展教育主体间性对话,强化主体意识,在平等交流和多元碰撞中培育政治判断力和思想辨别力,为思政课教育实效奠定良好的交往实践基础。

第三,结果的不确定性,开辟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岁以下、20~2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7.6%、17.3%,其中未成年网民已达1.83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94.9%,远高于成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4]。我国社会生活已经步入了网络化阶段,且青少年是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也已经逐步实现向网络空间延伸、浸入、渗透和转型,网络平台逐渐成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而虚拟人际关系、虚拟社会关系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积极的虚拟人际交往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在线教育、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践,也有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和深化。

(二)消极影响

第一,对象的不确定性易引发青少年个体认知危机。虚拟人际交往的一个特点是符号化,即交往主体不是通过现实的生理活动来开展人际交往,而是通过用户名、头像、个性签名等一系列的符号、标签集成的“人的化身”进行交往。这个化身,虽然可提升交往主体的自主性,但如果交往主体不能正确看待和认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两者间的差异,认为这两者是绝对等同和绝对一致的,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认知危机。如导致青少年们从虚拟社会中无法回归现实社会,造成自我认同危机、孤独感、人际交往障碍、网络成瘾等,而这些对思政课教育实效形出了切实的困难和挑战。

第二,关系的不确定性易导致教育主客体关系变得复杂。虚拟人际交往是以互联网及其各种载体为传播媒介而建构的一种虚拟的人际关系。虽然互联网技术不断变革和进步,使得在互联网社会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空间和时间的距离越来越短,但这样的关系依然是三者之间的关系,即“教育主体——互联网——教育客体”。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相比传统的面对面式的思政课教与学,网络思政课的主客体关系由于虚拟人际交往和虚拟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也相应得变得更为复杂起来,以至于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其教育难度也更甚。

第三,结果的不确定性易造成网络道德危机、网络犯罪等问题。网络空间具有易传播、难监管的特性。而青少年思想观念尚不成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做好网络空间的思想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那么别有用心者容易利用虚拟人际交往中人际关系的非真实性,引发或诱导一些青少年模仿、实施不良网络行为,产生不良情绪,养成不良嗜好,甚至违反道德与法律规范。如何应对和破解这些问题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来说,都是新的挑战。

综上所述,虚拟人际交往带来的不确定性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来说,都是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

三、虚拟人际交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挑战

首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理念的挑战。互联网及其各种应用程序的广泛应用,为青少年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在网络世界里,虚拟人际交往对他们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变得更活跃,对民主、平等的诉求更高。而在传统的思政课教育环境中,教育主体即学校思政课教师的思维很多时候还是单向的、封闭的,而教育客体则是被动的受教育者。但新形势下,如果教育主体仍然固守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仍然用传统的思维来分析和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沿用过时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思政课已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成效。

其次,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产生的挑战。在网络世界里,各种应用程序被广泛使用,如QQ、微信、微博、抖音等,人际交往的载体也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思政课载体即面对面课堂教学,已难以适应互联网世界,也难以发挥出教育效果。新形势下,需要采用新型的教学载体来进行思政课教学,如使用互联网新媒体、新应用程序等,创新思政课教学载体可以促进主体间对话,建立更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关系,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再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挑战。思政课教育教学,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涉及思想、情怀、价值观等,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师生关系,很难做到真信、真情和真做。根据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的“強关系和弱关系”理论,现实社会中的师生关系,属于“强人际关系”;虚拟人际交往关系则属于“弱人际关系”。弱人际关系,具有人际交往成本低、互惠、投入少的优势,但也存在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低的问题,这使得虚拟人际关系其实并不牢靠。因此思政课教学方式要与时俱进,注重虚实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影响,注重虚拟人际关系的建设,以教育客体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发挥主体间性的教育优势,才能真正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四、从虚拟人际交往视域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从本质上看,思政课教育教学是一种具有明显价值导向的教学活动,而这种教学活动中也包含了主体与客体间的高级精神交往。基于虚拟人际交往的视域,本研究已发现了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在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时,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的表现其实还让人不甚满意,因为其有时缺位、有时应对无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能做什么、怎么做、做成什么样,这些都是新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网络课堂要结合虚拟人际交往实际,以现实人际交往为基础,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构建虚实和谐的人际交往教育体系,切实深化和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

第一,整合教育资源,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课堂建设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吸收整合现实人际交往理论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教育资源。结合网络虚拟人际交往的现实问题,利用古今中外各种交往理论的精髓进行多学科、跨学科合作,推进虚拟人际交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纵深研究,推动虚拟人际交往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研究与实践,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奠定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第二,建设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为顺利开展和建设更优质的思想政治理论网络课堂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是注重监管,监管范围从国家到企业到学校到家庭,在网站建设到局域网建设方面完善各类网络监管制度和规定。其次是注重技术开发,通过技术手段保护青少年精神世界,如在互联网各应用软件中加设“青少年模式”。最后注重网络道德建设,加强青少年网络文明自律,使其文明上网、文明互动,远离不良网站,防止沉迷网络,反对网络暴力,抵制网络不良行为等。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网络人际交往,营造良好的网络精神家园,优化网络道德环境,建立良好的网络秩序。

第三,基于教育主体,思政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的教学新方法、新载体。思政课教育教学,可以借鉴当下主流媒体的做法,如央视频熟练运用网络话语体系,加强与受众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建设虚拟人际关系,主动传播、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思政课教师对现在的教材进行科学转化,转化为契合互联网特点的全新的教学体系,以教育客体更熟悉的网络语言来进行教育,这样也更容易使教育主客体之间形成更好的关系。现在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都是通过互联网开展网络课堂的积极且成功的尝试,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系列教育成效。

第四,对于教育客体,应积极引导和提升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教师要认识到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在学校思政课中的重要性。从现实经验来看,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已经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和迫切需要。一是需要通盘考虑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帮助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网络人际交往教育活动,以加强和改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也可以成为培育、引导和实践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思政课网络课堂,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载体上,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2] 金萍华. 网络交往中的身体嵌入[D]. 上海:复旦大学,2009.

[3] 陈联俊. 虚拟社会关系:虚拟社会的逻辑起点[J]. 湖北社会科学,2013(02):43-46.

[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22-02-25)[2022-06-07]. ht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old_attach/P020220721404263787858.pdf

[5] 曾令辉. 虚拟社会人的发展[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9.

(荐稿人:罗会德,上海健康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石子静)

猜你喜欢
网络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
基于CIPP的数学网络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再续华教使命,网络课堂传佳音
疫情背景下 网络课堂学习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运用模式的利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