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2023-07-04 00:58孙菡忆吴越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课程思政

孙菡忆 吴越

摘  要: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情感认同、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价值。当前,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在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方面普遍存在着“三全育人”理念未能在影视创作中完全确立、运用新媒体育人的功能途径与艺术探索不足、影视类课程与课程思政相互嵌入的协同机制有待完善等主要问题,为此可以从构建系统化党建育人团队、挖掘时代性特色资源课程和打造专业性精品示范課程等方面来探索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影视创作课程;课程思政;独特优势;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8-0160-04

基金项目: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第十批教改项目“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纪录片创作课程内容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01020);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2020年“课程思政”专项研究项目“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创新方法研究——以‘视听新媒体创作课程为例”(项目编号:KCSZ01027);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价值引领力内在机制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21A02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菡忆(1989—),女,硕士,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吴越(1988—),女,硕士,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思政。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课程思政的设计应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课程文化建设的本质与课程思政的内核是同根同源的,课程思政的完善离不开课程文化的依托。高校历来是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多元文化与社会思潮在这里融会贯通,而利用影视创作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更能够体现时代主旋律,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

一、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实现的现状概述

(一)“三全育人”理念未能在影视创作类课程中完全确立

课程思政建设是“三全育人”整体格局下,高校贯彻落实引领、教师协同、课堂建设三位一体的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制订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循序渐进地开展课程思政各项工作。在当前的高校课程中80%为专业课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附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没有充分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大部分学校更加侧重传授专业知识,重视教师科研成果数量,忽视了课程教学中的思政育人理念,出现了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够充分,很多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掌握不足,所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生搬硬套、强行灌输的情况很容易出现[1]。除此以外,部分教师只关注学生课上的学习情况,在课后没能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重视“教”而忽视“育”,重视“才”而忽视“德”,没有贯彻落实“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理念。

(二)影视类课程育人的功能途径与艺术探索不足

不同类型的课程所蕴含的价值规律、思维方法是不同的,有其特有的教学特点和育人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要因课施教,充分发挥课程的学理性,赋予知识教育一定的生动情趣,真正将学生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因此,充分发挥影视类课程育人的功能途径和艺术探索成为势在必行的重要课题。课程思政功能作用的发挥,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层面,即学习知识要义以及掌握科学概念及原理,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思维运行方式,逐渐形成适合每个学生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考方式,不断强化自己的内心理想与信念,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人生方向。

(三)影视类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协同机制建立较为欠缺

影视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在融合形成协同创新机制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尚待解决。首先,在类别覆盖方面,影视创作专业的学科负责人在关键作用的发挥上,没有真正发挥出价值引领的关键作用,无论是在协调该专业教师备课,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案例进行有效细致的探究和分析,还是宏观课题和科研项目的思考上,都没有做到影视创作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契合,没有掌握课程思政的核心内蕴,不利于两类课程在有机统一和相互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推陈出新。其次,在院系覆盖上,高校党委还需要进一步履行好意识形态把关定向的职责,组织影视创作专业举办教学基本功和青年教师座谈会,通过开展一系列内容多样的思政类主题活动,有利于推进课程思政的线上建设和在技术化平台上的展现。最后,在课程覆盖方面,学校党委在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上,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争取打造一支专业本领过硬、政治素养高的影视创作专业高素质教学团队,无论是在开设研修班的过程中,还是在打造课程思政与影视创作相互结合的示范课的阶段,都需要在协同机制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二、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实现的独特优势

(一)为加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奠定坚实基础

育人的目的是使教育对象获得全面发展,其根本在于思想价值引领。课程思政要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话语、阐释中国价值、弘扬中国精神,充分彰显中国的制度优势、发展成就和世界贡献。“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的顶层设计。通过针对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政治引领,用“新发展理念”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把课程思政融入党和国家大局中,构建大思政,努力创建学生们喜闻乐见、想听爱学、勤学善悟的新时代课程,打破以往就思政讲思政、就学校谈思政的小空间,实现真正的新时代大格局。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要共同备课,还要善于挖掘传媒专业中所蕴含的思政价值和精神内涵,结合立德树人与专业培养、教书与育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具体要求,把“国之大者”引领与塑造灵魂融入所有课堂,形成理论武装、专业升华、实践实战的大思政格局,明确不同思政育人平台的着力点、效果度,助力达成“学思悟贯通,知信行统一”的课程思政新格局。

(二)为促进影视创作资源开发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革命文化圣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发展地,这些地标景点往往可以结合影视、动漫、摄影、音乐、美术等领域进行具有创新形式的课程教学,为创作一系列优秀红色文艺作品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持[3]。例如浙江省高校师生共同参与创作的纪录片《携手,为人民》亮相今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建党百年电视片《航程》《榜样人物》;高校师生担当美术团队赋能建党百年的献礼大片《觉醒年代》;原创音乐剧《红船往事》、红色话剧《望道》、音诗画舞台剧《百年追寻》、原创音乐剧《国之光荣》、大型舞剧《秀水泱泱》等红色系列创作。与此同时,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等共同推出“主题音乐党课”,举办“电影中的党史”“声音中的党史”“照片中的党史”等系列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深切感悟建党百年辉煌成就。

(三)为深化立德树人中心工作夯实价值理念

运用“互联网+”等方式,以“全媒融合”为平台,打造云端展示空间,构建思政教育与传媒融合的全新机制,有利于推动课程思政与教学科研创作相融相促,彰显传媒特色[4]。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实践教学贯穿于全媒体采、写、编、播各个环节,围绕“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目标,倾力打造和制作师生喜爱的教育主题融媒体视听产品,充分发挥全媒融合对大学生的精神提振、思想引领、文化熏陶与价值塑造的作用。例如,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浙江高校师生积极融入国家地方新闻实践,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拓展人才培养渠道,通过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家重大事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磨炼传媒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使学生善思、敢闯、会干。

三、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实现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系统化党建育人团队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坚持培养时代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教育部提出的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契合时代发展的脉络与走向,因此,现如今各大院校必须积极构建系统化党建育人平台,深度探索课程思政视域下影视创作类课程建设路径,以学科育人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夯实基础[5]。众所周知,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唤醒和培养专业课教师传道、育人的自觉能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举措。因此,教师需要在课程思政中发挥先锋带头模范作用,对课程的核心内容与核心价值观要熟练掌握,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实例,体现出对技能理论的理解[6]。除此以外,教师要善于通过互联网这个“点”来描绘课程思政的“面”,以“五爱主线”为切入点,即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校;以“五项重点”,即家国情怀、政治态度、品德修养、人文素养、法治意识为价值引导。

加强党建师资队伍建设,能够为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的优化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众所周知,高校党组织一直以来都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在进行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始终坚持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主线,与此同时,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精神和专业特色进行顶层设计,以此来定位影视创作专业和课程思政相互渗透的结合点,促使党组织和党建师资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体现。影视创作类教师团队需要时刻夯实课程思政的总基调,保证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完善落实更加有效细致的体制机制,在对各项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和影视创作专业课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和合理配置的基础上,打造一支政治本领过硬、专业能力过关的教师团队。此外,学校党委更应该发挥自身的集中领导、协调各方的作用,党委书记与校长需要积极形成一股合力,为思政工作与新媒体的结合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通过完善协同工作体制机制,把握影视创作课程的基调方向,从而保障高校影视创作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7]。

(二)挖掘時代性特色课程资源

在挖掘特色课程资源层面上,需要在确保专业教学水准的基础上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从而在价值塑造层面,成为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程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时代主流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红色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主题和内容融入影视创作教学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向“基于资源的教与学”转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课程思政并不是在课堂上简单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利用新媒体等现代化技术与手段,在进一步完善教材修订、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及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特色课程资源,促使其育人因素得到有效的凸显[8]。因此,在课程的讲授方面,高校教师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进行系统且全面的思考,无论是物质世界领域,还是精神世界领域,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机渗透,真正为履行立德树人的中心工作夯实基础。

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特色课程资源,在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基础上,凸显“四服务”“三培养”为核心的文化艺术观教育。在发挥影视创作专业的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开创和丰富红色经典类影视资源宝库,在影视创作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重温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原子弹和氢弹试爆成功、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等重大历史事件,与此同时,收集这些珍贵历史事件的影视资料,融入实际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民族自信和自豪感,为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深厚的资源补充和精神支撑。影视创作的专业课教师也需要在方向指引上做好工作,对艺术创作问题、思政工作问题的本质核心问题进行更为细致的研讨,促使新时代高校学生激发对于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三)打造专业性精品示范课程

精品示范课程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例如在“纪录片创作”课堂教学中贯彻“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初入头脑。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观看优秀生动的主旋律影片。主旋律影片往往契合时代主题,感情美好而饱满,论述逻辑严谨,通过情景再现的手段和多元的叙事方式,震撼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步,逐渐深化。学生在观影之后要写一篇纪录片的观后感,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主旨思想、表现手法以及作品的画面和镜头语言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又会在头脑中进一步巩固纪录片中所传递的重要的政治思想,产生情感和价值观上的认同感;第三步,创作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理论通过课程学习,逐渐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品的创作,就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重要的政治思想作为作品创作的依据,形成最终的外显性的成果。在课后影片拍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教师保持及时的沟通。教师队伍采取“N+”模式形成不仅包括影视作品专业授课教师,也包括视频剪辑教师、思政教师等多位教师在内的指导阵容。

四、结语

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的深入实践,应该努力满足学科发展需要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着力提高高校影视创作类学科与课程思政的紧密黏合度,在充分发挥学科办学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打通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影视创作专业的沟通桥梁,从而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为社会主义影视事业提供政治引领和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 白丽娜. 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资源的生成路径研究——以《微电影创作》课程为例[J]. 西部广播电视,2019(20):39-40.

[2] 习近平.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3] 王倩. 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育人建设研究——以保定学院《微视频创作》课程为例[J]. 山海经:教育前沿,2020(13):215-216.

[4] 黄帆,郝晋渊. 中外合作办学视域下高校影视创作类课程与思政教学互融互促的探索与实践——以《独立电影制作》为例[J]. 河北画报,2022(06):238-240.

[5] 吕宁. 高校党建引领“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略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8):47-49.

[6] 周晓萌,秦瑜明. 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2022(11):35-37.

[7] 牛绿林,王中伟. 思政理念下“美育”与“德育”融入式教学隐形生成路径——以《微电影创作》为例[J]. 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0(01):636-637.

[8] 谭玉龙,陈丹.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的途径探析——以“影视研究方法”为例[J]. 视听,2020(02):229-230.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