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互联网金融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2023-07-04 01:35孙疏孙宁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孙疏 孙宁

摘  要:三全育人视域下,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金融课程中,也要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教育密切结合,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互联网金融课程思政建设应注重互联网金融课程知识传授的人文价值,牢牢把握课程思政的关键任务是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挖掘行业价值渗透到互联网金融课程之中的原则,其中,众筹、互联网保险、大数据金融、区块链技术等都是重要的思政教育元素,为此,要从互联网金融课程本身的特点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特点,完善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评价,形成反映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三全育人;互联网金融课程;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8-0144-04

基金项目:安徽省2021年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高职扩招背景下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gxyq2021119);安徽省2021年提质培优项目“个人理财实务课程思政教育案例”(项目编号:2022TZPY015);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三全育人”互联网金融“课程思政”示范项目(项目编号:szjy-2021-02)

作者简介:孙疏(1984—),女,硕士,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金融、财务管理;孙宁(1987—),女,硕士,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财务管理。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提出“三全育人”的综合性教学改革目标,从全员、全程、全方位推进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为推进“三全育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应该将立德树人的目的贯穿到高校的每一门课程之中,互联网金融课程也不例外。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互联网金融专业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互联网金融专业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和金融两方面的知识,其具体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有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计算机网络、金融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互联网金融、金融工程等等,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经济学、金融学、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具备互联网金融业务操作和服务营销能力,从事互联网一线操作等业务的技能型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该专业技术性比较强,且目前经济环境下,我国对互联网金融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较大,亟须高校培养出优秀的技能人才。将课程思政与互联网金融课程相结合,既是贯彻“三全育人”目标的具体体现,又有利于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课堂育人作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相结合,并不是教师在专业课授课中单纯地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是深入挖掘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课的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合起来,在专业课授课中实现知识传授与育人的目的。但是,在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经常出现“孤岛”困境,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教学“两张皮”,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不能正确地把握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李建军指出,“课程思政”就是要挖掘、梳理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课程设置,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内容中。“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说教,也不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代替,更不是在专业课教育中或者每一堂课中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教学,而是通过专业课教师的言传身教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与专业课知识有机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用渗透性的方式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目标[2]。

二、互联网金融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一)注重互联网金融课程知识传授的人文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互联网金融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素养,正是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在课程思政中,教师应该针对互联网金融专业课中的教学内容,深度挖掘其蕴含在背后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之中培养良好的品质、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等,为日后步入社会打下深厚的基础[3]。例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互联网精神。自互联网诞生之日起,就逐渐形成了“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共享”的互联网精神,这是作为互联网人应该具有的内在品质,有助于广大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择业观。教师在互联网金融课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滴滴出行”的案例启发学生。“滴滴打车”是当下火热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它是通过搭建乘客和司机的交流平台,有效解决人们出行难的问题,这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思维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在专业课程之中增加类似的案例,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激发创新的内生动力。因此,在互联网金融课程思政建设中,要深度挖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人文价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發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牢牢把握课程思政的关键任务是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关键在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互联网金融课程教师应该在重点思考为什么要开设本课程相应的课程思政的基础之上,充分根据本专业特点,在讲授专业课知识时候,坚持新技术运用的正确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利和弊,深刻理解科技的价值[4]。一方面,教师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其关注和致力于解决互联网金融行业技术创新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问题,通过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将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坚定科技运用的正确方向,正确运用互联网技术造福于社会。在当下的互联网金融课程中,传统的金融商业模式、投资理财、保险等都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衍生出了许多新模式,如,网络借贷、众筹、互联网理财和保险等,这些新模式都在当下的社会中得到应用和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金融隐患。例如互联网借贷的应用,使人们的超前消费更为普遍,这与互联网借贷平台的泛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种互联网借贷产品直接改变了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同时更是给予不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培育学生的责任感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坚守正确的价值方向,推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将行业价值渗透到互联网金融课程之中

将行业价值渗透到互联网金融课程授课之中[5]。坚持这一重要原则的前提下,课程思政应该关注如何通过专业课程授课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行业价值对于个人来讲,能够使一个人增强职业认同,透过对行业的认识,扩宽自己的视野,实现人生价值;对企业来讲,行业价值代表了行业长期发展的方向和存在的意义。行业价值的实现既有利于满足市场的需求,又能够体现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因此,无论何种行业都十分重视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通过完善行业标准和规范培养具有高道德、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来确保行业价值的实现。在互联网金融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从提升广大大学生专业知识和行业价值的角度和高度培养金融行业的技能人才。例如教师可以从金融行业的发展历程切入课程思政。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起步较晚,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经常出现监管不及时的现象,一些不法的企业和个人为了满足一己私利,采取不利于整个行業健康发展的行为。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政策和措施在不断地完善,但是其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制约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总之,在互联网金融课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站在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高度,将掌握的专业知识应用到探索行业长远发展的轨道上来,为实现行业价值和发展贡献力量。

三、互联网金融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应该密切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将立德树人渗透到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互联网金融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众筹、保险、大数据金融和区块链技术这四个方面,本节将从以下四个不同业态模式的角度出发,挖掘互联网金融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育人效果贯彻到教学中去[6]。

(一)众筹

众筹是互联网金融课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其中有许多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因为从众筹的本质来看,众筹就是集众人之力,去完成一个项目或者一件事情的融资工作。学生在学习有关众筹的定义时,尤其是接触鲜活的案例之后,会使学生深刻理解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生活中还是日后的工作中,都要树立和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习惯,懂得互帮互助。在众筹的分类方面,根据众筹投资人的不同,众筹被分成了四个类别,其中公益性众筹的概念中也包含着思政元素。教师在讲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将公益性众筹与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事件,做力所能及的事去回馈社会。在风险方面,众筹与非法集资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授课时,教师要时刻警告学生非法集资的风险,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和正确的理财观,不要在金钱的迷惑下误入歧途,悔恨终身。

(二)互联网保险

互联网保险也是互联网金融课程中的重要模块,现如今已经发展成社会发展的潮流,呈现出一片大好的形势。教师在授课时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去熏陶学生,使学生理解到保险能够规避风险,在面临意外情况发生时能够有所保障,不至于无法承受意外事件带来的后果,让学生正确地看待保险的作用。在讲授专业课知识时,引导学生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做出保险规划。此外,从本质上讲,要使学生通过互联网金融有关保险方面知识的学习认识到保险中所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是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推动力量。在学习保险的种类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列举一下当下生活中比较流行的保险品种。例如近期“熬夜险”产品火爆,保费金额不高而受关注。其成为网红产品是社会环境导致,根本上应该唤醒人们增强体质、健康生活的意识。

(三)大数据金融

大数据金融是互联网金融课程中的重点。大数据的种类繁多,这些数据往往来源于手机、互联网。人们在上网聊天、浏览网页的时候,所留下的痕迹都可能会被大数据收集到,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紧紧围绕隐私安全进行展开,帮助学生树立安全使用数据、注重个人安全隐私的意识。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在互联网金融中,与学生最为密切相关的是大数据征信,如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分等。在授课时,可以让学生关注芝麻信用分数,告诫学生芝麻征信的重要性,警告学生一定要重视自己的信用,不要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要做一个合格守法的好公民。此外,在讲征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也要时刻警告学生不要随意借贷,如果借贷已经发生,务必要及时还款,树立学生的信用意识。

(四)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以“价值”和“信任”的传递为核心,是智能互联网时代的基础性技术。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金融课程的难点,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首先,区块链的相关知识可以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相结合。在区块链技术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发表过许多重要的讲话。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将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等联系起来,使学生意识到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其次,区块链存在去中心化和匿名性等特点,而这些特点都可以被学生应用到日后金融行业的各种工作中,因此要激励学生努力掌握技术,树立工匠精神,以务实的态度投身到学习和工作中。最后,在授课中,教师也可以将“四个自信”紧密结合到专业知识授课中,激励学生树立对国家和对自己的信心,珍惜大学时光,充分抓住机会,努力学习,为区块链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贡献一份力量。

四、互联网金融课程思政建设建议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开展好互联网金融课程思政建设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从互联网金融课程本身的特点出发,加强顶层设计。互联网金融课程其明显的特点就是其实践探索远远超于传统理论。因此,在对课程进行顶层设计时,可以先以理论到实践再到经验总结的思路进行建设,科学设置教学大纲和教学规划。因此,在此基础上,互联网金融行业思政建设也应该秉持这一思路,也要遵循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原则,引导学生在掌握具体的专业知识后再根据实践加深理解。例如对于互联网金融课程的顶层设计,可以先按照理论(金融行业商业模式、金融产品、风险等)讲解,再进行实践开展行业探讨(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具体运用),最后进行总结(提出应对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的对策)的思路进行顶层设计。

第二,创新教学方法。互联网金融课程的讲解不能仅依靠理论灌输,因为在涉及解决金融风险问题时还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这些都离不开思政元素在互联网金融课程中的渗入。

第三,结合课程特点,完善教学内容。互联网金融课程包含了许多企业前沿实践内容,这些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教师要重点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行业实践中,更好地了解该领域的相关知识,这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

第四,完善课程评价,形成反映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反思。互联网金融专业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课程评价以及课程反思,教师可以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将会直接反映到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价值创造中,这也是课程思政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郭心义. 高职金融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2,36(04):5-10.

[2] 刘嘉琪. 课程思政视域下应用型高等院校《互联网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4):206-207.

[3] 彭芸. 思政元素融入“货币金融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9(07):126-129.

[4] 徐维. 《金融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耦合教学模式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6):210-211.

[5] 滕跃. 课程思政与“金融学”课程教学的融合实践探索[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2,24(03):73-75.

[6] 董辉,乔春英.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课程思政”的难点与路径探究——以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国际金融》课程为例[J]. 公关世界,2022(10):26-27.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构建二级学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