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2023-07-06 07:21王伟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学科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

摘要: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数学学科育人价值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应深挖数学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素材,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作业设计,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课外读本,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学科育人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着眼于传授数学知识,还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寻找到数学学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点,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引领学生在走近中华民族丰富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文化素养,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一、深挖数学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素材

(一)利用教材显性传统文化素材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例题、习题都是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包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以落实教学目标为出发点构建课堂教学,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出发,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日常教学的深度融合。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24时计时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介绍我国传统的十二时辰计时法。中国是世界上时间准确计量最早的国家,我国古代使用的这种计时法与西方采用的24小时计时法有着密切联系:一天有24小时,对应着12个时辰, 1个时辰等于2小时。每个时辰又分为初(前半段)和正(正半段),初和正各又分为四刻,因此一刻又等于15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漏刻、日晷等我国古代计时仪器。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也能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依托教材知识拓展环节素材

现行人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中设置了“你知道吗”这一板块,在这个板块中介绍了许多中国古代的数学家、经典的古算书和古算法。

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丰富这些知识素材的内容,如刘徽用“割圆术”的方法计算圆周率,在数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隋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准确值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成就,他所找到的一百一十三分之三百五十五这一近似圆周率的分数,现在证明分母小于16604的分数中没有比它更接近圆周率的。两千多年前的数学巨著《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世界上系统叙述分数运算的最早著作,书中记载的“更相减损术”“盈不足术”“今有术”等,都为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极大贡献。学习这些内容能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富有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自己承担着创造灿烂现代文明的重任,从而树立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发努力、拼搏进取的理想信念。

(三)挖掘教材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题素材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意识地设计了许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依托的练习题,虽然它们并不占主要地位,但只要教师能充分发掘其中潜在的传统文化教育因素,也可以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年级教材中的邮票、折扇;四年级教材中提到的故宫和颐和园的面积、北京北海的九龙壁,五年级教材中的中药柜、宫灯,六年级教材中的剪纸、古钱币、铜镜、古代建筑、围棋……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我们都需要传承下去。如在练习题中遇到古代铜镜的传统文化元素之时,教师可提示学生“铜镜已经被人们使用了大约3800年的时间了”;涉及中药柜时,教师可以介绍“中医药的世界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的防治上也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这样点点滴滴地渗透,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從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四)巧用古代数学名题补充教材练习素材

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下的中国古代数学名题,蕴含了先人的智慧,是有其自身独特而周密的发展逻辑和内容体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编排体系和教学内容,将一些古代数学名题穿插在练习拓展环节,让学生在巩固知识基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文化自信。

例如,在学习公倍数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穿插《算法统宗》中的“三女归宁”“数珠一串”“以碗知僧”等问题,以及《孙子算经》中的“三女归家”“物不知其数”等问题。在学习按比分配的知识时,可以补充《孙子算经》中的“三鸡啄粟”、《九章算术》中的“五人猎鹿”、《算法统宗》中的 “浮屠增级”和“三等赔偿”等问题。在学习方程知识时,可以补充《算法统宗》中的“诵可倍增”和“群羊逐草”等问题。在学习正比例知识时,可以补充《孙子算经》中的“今有竿不知其长”、《九章算术》中“粟米”一章中的多个问题等。选取这样有着浓厚生活气息的古代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习的一部分,不仅可以实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的教学目的,同时又达成了无痕渗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目标。

二、探究传统文化多元作业设计

(一)听故事

按照“双减”政策要求,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架起他们与数学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呢?一、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听故事往往是他们的一大喜好。低年级数学教师可以录制或者推送各种饱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故事给家长,播放给学生听,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传统文化的熏陶。

一年级可以通过听《数是怎么来的》,了解数的起源及发展过程,明白人们会用数字计算已经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了;二年级,听我国数学家的故事, 祖冲之、赵爽、朱世杰、张衡……数学家们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无声地浸润着学生的心田。数学故事激活了数学传统文化元素,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激情。

(二)动手做

智慧出在指尖上。设计低年级作业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动手做”的数学作业,让学生用彩纸、剪刀剪出美丽的对称图形、画出对称的美丽图案,让学生知道有一种美叫作“中式对称美”。教师可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七巧板,再用七巧板拼成人物、动物、植物等多种图案;也可以借助拼好的图案创作出小故事,讲给学生听,从而体会七巧板这种古老益智游戏的神奇魅力。“指尖上的数学”带领着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不断开拓知识的过程中,走进传统数学文化的奇妙世界。

(三)创绘本

喜欢绘画是孩子的天性,以图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绘本往往是学生最喜欢阅读的图书。教师可结合《算法统宗》中的群羊逐草问题“甲赶群羊逐草茂,乙拽肥羊一只随其后;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若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得你一只来方凑”及《孙子算经》中的河妇荡杯问题“今有妇人河上荡杯,津吏问曰:‘杯何以多?妇人曰:‘家有客。津吏曰:‘客几何?妇人曰:‘二人共饭,三人共羹,四人共肉,凡用杯六十五,不知客几何?”等中华传统数学文化内容,让学生创作成故事性、知识性强且图文并茂的绘本,再让学生阅读绘本,激发其阅读兴趣,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走进学生心中。

(四)手抄报

制作手抄报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书写、绘画等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刘徽的割圆术等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以碗知僧”“隔墙分银”等经典的古算题,或者更相减损术、盈不足术等古算法,《续古摘奇算法》《算学启蒙》等古代数学著作等内容,收集、整理后制作成手抄报并组织学生阅读、欣赏、评比,使学生深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数学之美。

三、开发传统数学文化课外读本

(一)编制传统数学文化课外读本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虽然提供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素材,但是带有数学学科特色的部分并不够丰富。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针对性地编制传统数学文化课外读本,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挖掘数学家的故事、古代数学著作中的古算题、古算法等内容,通过正文介绍、知识链接、拓广探索、答案解析四个板块编写成传统数学文化课外读本,使学生直接感受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物质享受和情感体验。

例如,结合六年级“按比分配”一节教学内容,读本正文介绍部分主要为《九章算术》的“五人猎鹿”问题。借助教师、男孩、女孩和机器人四个卡通人物,采用图片、对话等方式展现学习内容。知识链接部分则介绍何谓“衰分术”,以及《九章算术》第三章的内容。拓广探索部分为《九章算术》中的“今有牛、马、羊食人苗”问题;《算法统宗》的“赵嫂织麻”“三等赔偿”等问题。结合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为内容的读本中,可以补充古代“铺地锦”方法,并与点子图、竖式计算进行对比,鼓励学生课后探索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同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结合五年级“三角形的面积”为内容的读本中,可以补充《九章算术》方田章的内容,介绍“半广以乘正从”(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的一半与高相乘)的计算方法,以及古代数学家刘徽根据出入相补的原理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等等。

(二)设计传统文化导向习题

习题既能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水平,又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制定今后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检测中,合理增加含有传统数学文化的习题,不仅能考查教师对新课标、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能力,还具有很好的教育导向功能。

例如,在六年级上学期考核工程问题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出“今有凫起南海,七日至北海;雁起北海,九日至南海。今凫雁俱起,问何日相逢?”(野鸭从南海飞至北海需要7天,大雁从北海飞至南海需要9天。现在它们分别从南海和北海同时起飞,多少天可以相遇?)一题;在五年级下学期考核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出“今有方堡壔(dǎo),方一丈六尺,高一丈五尺。问积几何?” (意思是现有底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土城堡,底面边长16尺,高15尺。问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尺?)

古算题在测试中以“出处、原文配以现代译文”的方式出现,既不会给学生增加理解上的难度,還可以在为学生营造数学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同时,直接引导教师对古代传统数学文化的研究向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 依托传统数学文化实施学科育人[J].辽宁教育,2021(7).

[2]张维忠,王芳. 论数学文化与数学学习[J]. 课程·教材·教法,2004(11).

(责任编辑:杨强)

猜你喜欢
学科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论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