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学习任务群理念在语文单篇课文教学中的落实

2023-07-06 11:29李贞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语文

李贞

摘要:在单篇课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可通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来支撑不同的学习任务群。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立足单元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创设学习情境,合理设计问题;开展任务驱动,凸显学生主体,体现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语文;单篇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在义务教育阶段首次以学习任务群为导向对语文教学进行全新的理念规划。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的教学设计为例,力图阐明单篇课文教学如何具体落实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理念。

一、立足单元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群教学的起点是确定一个与语文核心素养相关的学习主题,然后以其为基础,设计出多样的学习任务。《我爱这土地》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诗歌活动探究单元,教材安排了三项任务:任务一是学习鉴赏,任务二是诗歌朗诵,任务三是尝试创作。三项任务贯穿本单元始终,对应的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单篇课文教学既要关注“这一篇”,也要立足单元教学内容。据此,笔者设计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借鉴、模仿该诗的形式或创作一首小诗。

二、创设学习情境,合理设计问题

教师先要创设教学情境。新课标指出,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教学情境不局限于语文课堂,还可以是跨学科学习,教师应带领学生开展阅读、梳理、交流、探究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基于此,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

问题情境:学校诗歌社团要举办一场主题为“致敬艾青,百年凝望”的展览,邀请你来设计《我爱这土地》的相关海报,并配上有声解读文字和朗诵,在展览的尾声处,请你原创一首小诗,向艾青致敬。

这一问题情境的设置,使本课的教学目标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营造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

三、开展任务驱动,凸显学生主体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在任务群视域下开展诗歌教学,教师对课堂内容的掌控不能仅停留在诗歌本身,而是应以发布任务的方式,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笔者根据单元主题,设计了三项学习任务,同时创设与任务相关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具有逻辑关联,共同为任务的完成服务。任务和活动既是课程内容,也是学习路径,环环相扣的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支架(见图1)。

本课教师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用于完成任务一,第二课时用于完成任务二和任务三。任务一是为展览设计海报,这里涉及语文和美术学科跨学科的融合。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画面的色调和画面的主要内容,画面内容应与诗歌紧密结合。教师还安排了相应的实践活动。

在活动1和活动2环节,学生品读之后,通过“嘶哑”“暴风雨”“悲愤”“激怒”“泪水”等关键词,感受到诗歌忧郁、悲痛的感情基调,呈现在画面中是冷色调。为明确画面所要呈现的事物,学生又通过活动2圈画出诗歌的意象,如“鸟”“土地”“河流”“风”“泪水”“黎明”等意象,这些意象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鸟”是诗人的化身——即使声音嘶哑、羽毛腐烂,也阻止不了它歌唱。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在用生命歌唱,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愛深情;“土地”被暴风雨打击,象征多灾多难的祖国;“河流”象征中华儿女的悲愤之情;“风”裹挟着人们的愤怒,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的憎恨;“黎明”象征人们心中对自由和胜利的向往。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这些蕴含丰富情感的意象,才能把诗歌的语言艺术转化成绘画艺术。

在活动3环节中,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这么多意象组合,究竟应该怎样布局?有没有远景、近景与主次之分呢?在师生的共同探究下,最终明确“土地”“河流”“风”前面用“这”,是近指,是诗人对目前经历的、风雨飘摇的中国现状的描写;而“黎明”前面用的是“那”,是远指,是诗人对中国光明未来的憧憬和期盼。这些意象之间存在组合和排列次序,体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从经历苦难到奋起斗争,最后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呈现在绘画中,“黎明”应画成远景,晨光中一抹温暖,给人带来希望。

如何安排“鸟”“土地”“河流”“风”等事物的主次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诗句本身入手,“假如我是一只鸟”已经表明“鸟”是作者的化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呢?从描写鸟的语句中,师生共同分析出:鸟活着时,倾尽全力地歌唱,死后又将身体投入到土地的怀抱,作者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抒发了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深情以及愿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诗歌是抒情的艺术,“鸟”的意象承载了作者的情感,也是本诗最重要的意象,呈现在绘画中,“鸟”的位置应该明显突出。

通过前三项活动,学生已经基本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活动4是对前两项活动的进一步提升,在学生写作解说词的过程中,教师既验收了本节课的教学成果,也完成了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比如,有的学生这样设计海报和解说词。

这是一曲心灵悲歌,是一声黑暗中的呐喊。整幅画由小鸟、土地、河流、树林、暴风雨、黎明之光等事物组成。画面中最突出的形象就是“鸟”。暴风雨肆虐,鸟显得那么弱小,但它仍旧竭尽全力地歌唱。对着广袤的土地、向着奔腾的河流,在狂风中,它唱出了对土地的热爱,唱出了与河流一样的悲愤,唱出了风一般的激怒和反抗,更唱出了对黎明和未来的渴望。

整幅画以冷色调为主,画面昏暗、忧郁,表达了人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国土被践踏的悲愤。然而,画面中也有一点亮色、一点温暖。在远处,天边透出淡淡的暖色,这是来自林间的黎明,是光明和自由的曙光,是美好未来的象征。

谨以此画向艾青致敬。

第二课时有两个任务,即有声诵读和原创诗歌。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已深入感受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在活动1环节,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在朗诵时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融入情感,读出韵律。然后借助评价量表开展组内自评、互评,不断改进与提高。

每一个任务的推进都离不开真实的问题情境。真实首先意味着语言和情感的真实,只有真实才具有感染力,才能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在任务三开始之前,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情境:

一百年前,中国满目疮痍、国土沦丧,艾青用他嘶哑的喉咙唱出了民族内心的隐痛和悲愤;一百年后华夏复兴、山河锦绣,穿越百年沧桑,凝望神州大地,我们向艾青致敬,你又将如何用诗歌和诗人对话呢?在展览的尾声,请你用一首原创小诗写下你的诉说。

学生第一次写作诗歌,在写作之前,教师应结合单元任务三“尝试创作”系统指导点拨。写作完成后,学生进行个人展示,并从诗歌的主题思想、选用意象及象征义、抒情方式等角度对诗歌进行解读。以上两课时结束后,教师布置作业:手绘海报,并将解说词和有声诵读音频链接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在海报上。

四、进行教学反思,联系实际生活

学习任务群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次革新,它带来的是观念上的转变和教学形式的变革。首先,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角度明确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动机由学生发出,学习任务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由学生参与,学习成果由学生获得,最终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本课的教学设计从问题情境的设置到任务的布置、活动的推进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最终转化成学习成果:一幅海报、一段诵读、一首诗歌,这些都是学生有形的收获,指向的是无形的核心素养的提升。

其次,和以往“为教而教”的课堂教学形式相比,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开展诗歌诵读教学,教师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是撬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支点,不能流于形式,教师要充分关注互联网时代教学环境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学生录制自己的诵读音频,然后生成二维码,使语文课堂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出学习任务群教學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荣生. 事实性知识、概括性知识与“大概念”:以语文学科为背景[J].课程·教材·教法,2020(4).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几点忧思与期盼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