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锡矿床的成矿构造类型及矿体形貌的成矿指示

2023-07-08 07:25董海雨黄光琼李活松郑国峰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盆统印支岩溶

董海雨,余 何,宫 研,黄光琼,李活松,郑国峰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南宁 530023;2.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3.桂林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广西锡矿床广泛发育, 典型的大型矿床如大厂锡多金属矿、 珊瑚钨锡矿、 栗木锡多金属矿等, 是南岭地区W-Sn-Mo多金属的主要产地之一。区内锡成矿作用被认为与中生代广泛发育的花岗质岩浆作用有关[1-3]。尽管前人在地球化学特征[4-6]、 成矿时代[7-11]、 矿床成因[12-16]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但对锡矿床的成矿构造却鲜有深入研究。

由于老矿山开采时间较长, 矿体形貌已被揭露出来, 具备了整体(空间形态、 边部特征、 内部特征等)研究的条件, 适用于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的研究方法。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具有成因联系[17], 如脉状矿体主要与张性断裂、 剪性断裂、 张扭性断裂、 压扭性断裂、 岩体冷凝张裂、 液压致裂等有关; 层状、 似层状、 透镜状矿体主要与沉积作用、 层滑剪切作用、 褶皱作用、 喷流作用、 岩体接触带作用等有关; 不规则状矿体主要与岩溶作用、 隐爆作用、 挤出作用或各种构造复合作用等有关。因此, 本次研究选择广西区内的典型锡矿床, 从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的角度, 利用构造解析的理论与方法[17-20], 对矿体的成矿构造类型进行划分, 进一步探讨其矿体成因、 总结成矿规律, 以期为广西锡矿床的深部找矿提供新思路。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及锡矿床的基本特点

广西位于南岭W-Sn-Mo多金属成矿带的南缘和西南缘(图1a), 出露地层主要有震旦系、 泥盆系、 石炭系、 二叠系、 三叠系, 缺少侏罗系。其中, 震旦系主要以砂岩、 粉砂岩等碎屑沉积岩为主; 泥盆系主要以灰岩为主, 次为砂岩、 硅质岩、 硅质泥岩, 该套地层含有较高钨锡背景值, 为主要的赋矿地层; 石炭系主要由灰岩组成, 二叠系、 三叠系则主要由泥岩、 页岩等组成。区内主要经历了3个构造阶段:

图1 南岭地区大地构造位置(a)和研究区构造简图(b)Fig.1 Tectonic location of Nanling area(a) and regional structure map(b)

(1)加里东构造阶段。加里东运动使广西地区处于相对稳定的隆升阶段, 后转入陆内伸展裂陷, 直至早泥盆世晚期海水漫浸抵达, 才开始接受沉积, 发育相对稳定、 完整的泥盆纪—中三叠世海相沉积体系, 常见泥盆系普遍呈角度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

(2)印支早期构造阶段。印支运动使泥盆纪—中三叠世沉积盖层褶皱隆起, 形成开阔的北东向、 紧闭的北西向和近南北向为主的褶皱及其配套的断裂, 奠定了区内的主体构造格架。另外, 受基底构造、 断裂、 地层等控制, 在广西不同的地区印支期构造形态、 类型及组合样式具有较大的差异。

(3)印支晚期-燕山期构造阶段。此阶段该区由挤压环境转向伸展环境, 形成了大量花岗岩及与其相关的多金属矿床, 属于伸展构造体系。进入白垩纪, 断块活动强烈, 区域性断裂走滑拉张活动强烈, 沿北北东—近南北、 北东向主干断裂及其附近形成若干断陷盆地, 岩浆活动较弱, 主要在丹池断裂、 东部栗木-马江断裂附近有少量燕山期煌斑岩脉及花岗岩脉侵入[21]。

在上述构造活动影响下, 广西区内锡矿床广泛发育(图1b), 如桂东的珊瑚钨锡矿、 桂东北的栗木锡多金属矿、 桂西北的大厂锡多金属矿、 桂北的九万大山元宝山锡多金属矿、 桂北的罗城-一洞锡矿等。梳理这些典型的锡矿床, 发现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 1)锡矿床不单一存在, 常与钨铜锑铅锌等金属共生; 2)锡矿的矿体类型主要是石英脉型; 3)锡矿体的空间分布上与隐伏岩体或者断裂有关; 4)矿床比较集中, 常沿一定的方向延伸; 5)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印支期和燕山期。

2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类型划分

成矿构造总体可划分为3类[22-23]: (1)以构造动力破坏(构造致裂)为主形成的成矿构造, 即构造型成矿构造; (2)以流体动力破坏(流体致裂)为主形成的成矿构造, 即流体型成矿构造; (3)二者的过渡类型, 即构造-流体型成矿构造。基于矿体形貌与成矿构造之间的成因联系, 汪劲草[17]提出了“矿体形貌学”的概念, 以成矿构造研究为基础, 从矿体力性、 矿体力向、 矿体力度、 矿体韵度、 矿体时空等构造-成矿参数去研究矿体形貌所包涵的成因信息, 是一种新的思维方法。矿体形貌是由成矿构造控制, 可划分为一维、 二维、 三维及复维矿体形貌4种几何类型, 以及构造型、 流体型、 构造-流体型、 岩溶型及沉积型矿体形貌5种成因类型, 并应用于湘西沃溪锑钨金矿床、 陕西八卦庙金矿床等矿床的评价, 以快捷的方式获得了新的认识。有鉴于此, 本文以广西典型锡矿床为例, 从成矿构造矿体形貌的角度进行解析, 将区内锡矿床的成矿构造划分为收缩-走滑型构造控制的成矿构造、 岩浆型控制的成矿构造、 同生沉积作用控制的成矿构造、 古岩溶型控制的成矿构造4种类型, 分述如下。

2.1 收缩-走滑型构造控制的成矿构造

珊瑚钨锡矿床是20世纪30年代在南岭成矿带中发现的一个大型的钨锡矿, 其受控于逆-平移型脆-韧性剪切带[24], 赋矿地层为中下泥盆统砂岩, 矿体类型以石英脉型为主。矿区西部出露部分燕山早期岩体, 岩性以云英岩型花岗岩为主。矿脉群整体呈南西-北东向展布, 倾向南东。井下观测发现少量矿化石英剪切脉或者无矿石英剪切微脉, 剖面上呈“X”型, 倾向北西, 指示该地区存在共轭剪节理。基于成矿构造矿体形貌解析如下:

(1)成矿构造类型: 矿床受控于逆-平移型脆-韧性剪切带, 上部以构造动力为主, 矿脉扩展受构造剪切控制, 常见侧羽分支、 尾脉分叉、 分叉复合等现象, 成矿构造类型为构造型成矿构造; 下部以流体动力为主, 矿脉扩展受流体液压控制, 常见流体致裂形成的大小不一、 具有可拼合性的角砾, 成为流体型。

(2)矿体力性特征: 矿床上部和下部矿脉的构式特征差异明显, 上部以剪切带型矿脉的构式为主, 下部以岩浆热液型矿脉的构式为主(破裂可拼合)。自上往下, 依次出现微脉带、 细脉带、 中脉带、 大脉带。

(3)矿体力向特征: 矿体平面总体走向为北东15°~40°(图2), 倾向南东, 矿脉带的延伸总方向稳定, 不因后期褶皱或岩层产状而变化。在剖面上, 矿体以脉群展现, 呈左行侧幕排列, 向南西方向侧伏, 侧伏角近10°。

图2 广西珊瑚钨锡矿区地质简图(据文献[24]修编)Fig.2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Shanhu W-Sn deposit in GuangxiD2d-D3g—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上泥盆统桂林组碳酸盐岩; D1n-D2y—下泥盆统那高岭组-中泥盆统郁江组砂页岩; D1l—下泥盆统莲花山组砂岩;燕山晚期花岗岩岩株; 1—背斜; 2—向斜; 3—正断层; 4—逆断层; 5—平移断层; 6—矿脉

(4)矿体力度特征: 控制珊瑚钨锡矿的脆韧性剪切带长度超过3 km, 宽度1 km, 倾角大, 延伸长, 密集平行排布或雁列式, 成矿深度超过1 000 m。表明矿床形成构造动力和流体动力作用的强度非常巨大。

(5)矿体韵度特征: 井下观察到较多的韵律条带矿体, 多发育于薄脉或大脉旁侧的次级细脉或矿床上部中-细脉中, 为含矿热液随着岩浆脉动的侵位和成矿裂隙周期性的扩展而进行周期性结晶, 继而在成矿裂隙两壁沉淀所致, 形成云母、 黑钨矿、 锡石、 毒砂、 石英等相间的条纹状构造。

(6)矿体时空特征: 矿床形成于燕山期岩体之后, 且目前开采的矿脉都是在岩体的上部。

(7)矿体形貌的几何类型:矿体形貌的几何外形为二维脉状,单个矿体的延深大于其延长。越往下部脉体变大,深部雁列排布呈现等距、平行的规律。

(8)矿体形貌的成因类型: 上部矿体属于构造型矿体形貌, 下部矿体属于流体型矿体形貌。

(9)综合评价: 珊瑚钨锡矿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 早期矿体受北东向左旋逆-平移型脆-韧性剪切作用控制, 矿体形貌综合指标达到“良好”。矿体受到近南北向挤压, 形成了共轭剪节理, 目前开采都是南西-北东方向的矿脉, 而南东-北西向的剪节理由于发育程度弱而埋藏在深部, 并未完全出露地表。因此, 对珊瑚钨锡矿床深部提出2个成矿预测区(图3): ①主采矿区的南东部区域; ②主采矿区的北东部区域。

图3 珊瑚钨锡矿深部找矿预测Fig.3 Prediction of deep prospecting of Shanhu W-Sn deposit

2.2 岩浆型控制的成矿构造

栗木锡多金属矿床位于湘南SN向构造带与南岭EW向构造带中段北缘衔接部位[25]。矿体赋存于中下泥盆统、 下石炭统灰岩和印支期岩体中(图4)。矿体空间分布受岩体的影响较大, 平面上沿着印支期复式岩体周边分布, 剖面上存在于岩体的上方裂隙中或者岩体的顶板中, 由上往下, 依次出现石英脉型、 伟晶岩型、 蚀变花岗岩型、 花岗岩型矿体[26-27]。矿化类型一般跟岩体散热快慢有关。岩体上方的地层封闭一般, 含矿流体一般通过孔隙或微细裂隙向上渗透扩散, 形成细脉浸染状矿床; 如果岩体上方封闭较好, 含矿流体多在岩体内部沉淀析出并交代先前结晶的硅酸盐矿物, 造成岩体顶部蚀变和形成花岗岩型矿床。基于成矿构造矿体形貌解析如下:

图4 栗木矿田地质简图(据矿山资料修改)Fig.4 Geological sketch of Limu ore field1—第四系; 2—下石炭统大塘组; 3—下石炭统岩关组; 4—上泥盆统容县组; 5—中泥盆统东岗岭组; 6—中泥盆统郁江组; 7—下泥盆统那高岭组; 8—下泥盆统梁花山组; 9—寒武系边溪组; 10—第一阶段花岗岩; 11—第二阶段花岗岩; 12—第三阶段花岗岩; 13—实测断层; 14—正断层; 15—角度不整合地质界线; 16—砂锡矿床; 17—钨锡矿床; 18—锡铌钽矿床

(1)成矿构造类型: 矿床的形成与印支期复式岩体密切相关[9-11]。存在3种成矿构造类型: 构造型成矿构造、 流体型成矿构造及流体-构造型成矿构造。其中: 构造型成矿构造控制着岩体上部的脉状矿体即石英脉型矿体; 流体型成矿构造控制着蚀变岩型和花岗岩型矿体; 流体-构造型成矿构造控制伟晶岩型矿体(图5)。

图5 栗木锡多金属矿水溪庙矿段垂直分带简图Fig.5 Vertical zoning diagram of Shuiximiao ore block of limuxi Sn-polymetallic ore depositⅠ—锡石石英脉; Ⅱ—钨锡长石-石英脉带; Ⅲ—花岗伟晶脉、 花岗岩枝带; Ⅳ—锡钽铌长石花岗岩带; Ⅴ—钠长石花岗岩带

(2)矿体力性特征: 多种类型成矿构造共存, 从岩体到盖层, 依次出现流体型矿体、 流体-构造型矿体、 构造型矿体。其中石英脉型矿体位于脆韧性剪切带环境中, 赋存在岩体的南西侧和北侧的张剪裂隙中, 脉体具有递进排列、 尖灭侧现、 膨胀收缩、 分支复合、 分叉等现象。水溪庙隐伏岩体上部的下石炭统碳酸盐岩中见长石石英脉型钨锡矿体, 矿脉受近南北向压扭性构造裂隙及东西向引张裂隙制约, 以走向18°、 倾向西或东、 倾角60°~80°的脉组为主, 多呈左行雁列排布。

(3)矿体力向特征: 矿体上部由脆-韧性剪切带控制, 脉长多在200~400 m, 呈北北东向, 倾向西或东, 倾角50°~80°, 最厚处达到22.29 m, 延伸不长。多数矿体侧伏规律不明显。部分矿体位于岩体的顶部, 与岩体凸起部位密切相关。

(4)矿体力度特征: 矿体形貌和内部结构所示岩体上部以构造动力作用为主, 岩体内部和接触带则以流体动力为主。

(5)矿体韵度特征: 矿体形成受到多期矿化, 但矿化强度一般。

(6)矿体时空特征: 矿区印支晚期岩体呈近南北向展布, 出露面积约1.5 km2, 属于小出露大隐伏型花岗岩岩体。矿体形成时间稍晚于岩体且受其影响, 空间上分布在岩体凸起部位上方的脆-韧性剪切带中或者岩体顶部接触带中。

(7)矿体形貌的几何类型: 矿体多呈脉状、 不规则皮壳状、 似层状, 形貌为二维板形(构造型)、 三维囊状(接触性带型), 矿体的延长往往大于其延深。

(8)矿体形貌的成因类型:上部为构造剪切带控制的脉状构造型矿体,下部为岩体控制的接触带型流体型矿体,中间夹有流体-构造过渡类型的矿体。

(9)综合评价: 从上述构造-成矿参数特征可知, 矿体主要由岩体和构造控制, 栗木锡多金属矿体形貌综合指标达到“良好”。野外观察发现, 岩体的南边存在较多印支早期褶皱, 具有寻找隐伏岩体的潜力, 推测其隐伏较深, 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2.3 同生沉积及叠加作用控制的成矿构造

丹池成矿带自北西向南东展布有芒场、 大厂、 五圩等矿田(图6)。铜坑91、 92号矿体是大厂矿田中最复杂的矿体(图7), 产于上泥盆统底部富钙硅质岩中, 受海西期喷流成矿作用影响[15], 形成同生韵律状条带[28]。基于成矿构造矿体形貌解析如下:

图6 丹池成矿带地质构造简图[28]Fig.6 Geological structure map of Danchi metallogenic belt1—北东向平移正断层;2—北西向层滑逆断层;3—向斜;4—背斜;5—花岗岩岩墙;6—印支期主应力方向;7—燕山期主应力方向

图7 大厂矿田铜坑矿床构造剖面图(据文献[28]修改)Fig.7 Structural section of Tongkeng deposit in Dachang ore field1—燕山期构造细脉带; 2—燕山期构造大脉带; 3—多成因复合的层状锡多金属矿体; 4—层滑虚脱带似层状矿体; 5—印支期层滑断层; 6—印支期逆冲断层

(1)成矿构造类型: 早期91、 92号矿体是沉积作用形成的, 矿体即是地层, 属于沉积型成矿构造; 中期受南西-北东向挤压作用, 形成层间破裂构造, 后矿体充填其内, 属于构造型成矿构造; 矿体内部常见构造细脉和构造大脉, 是燕山晚期岩体收缩形成的剪切节理脉, 属于构造型成矿构造。

(2)矿体力性特征: 矿体力性较复杂, 具有两种类型的成矿构造。早期的沉积型成矿构造和中-晚期的构造型成矿构造。矿化类型为构造脉型、 构造角砾岩型、 构造蚀变岩型。

(3)矿体力向特征: 矿体集多期成矿叠加于一体, 主体呈北东-南西向, 内部叠加的构造细脉带、 构造大脉带呈北东向展布, 倾向北西或南东, 倾角为65°~75°, 往深部具有收敛之势。

(4)矿体力度特征: 92号矿体长1 130 m, 向下延深830 m, 最厚可达71 m, 平均厚22 m; 91号矿体长1 066 m, 向下延深250 m, 平均厚15.3 m, 平均含Sn 0.8%。两矿体长度均超过1 km, 显示成矿力度强度大[29]。

(5)矿体韵度特征: 两矿体主要由层状、 细脉状、 网脉状矿体组成, 叠加作用较强。单个矿体规模大、 矿化期次多, 间接造成矿体品位高; 矿体中存在大量条带状、 细脉状、 浸染状、 斑块状锡石-硫化物矿石, 密集分布。同时矿体受到印支期南西-北东向的挤压, 形成北西-南东向的褶皱-断裂层滑体系中的层间破裂构造, 含矿热液充填其内, 形成了72、 75、 77、 79和80号层状矿体[28]。

(6)矿体时空特征: 矿体位于长坡背斜东翼中的次一级构造中, 其中91号层状矿体位于92号矿体之上的五指山组细条带状硅质灰岩中, 92号层状矿体位于榴江组硅质岩中。91、 92号矿体存在3个成矿时空区段: ① 海西期海底喷流沉积作用, 形成层状矿体; ② 印支期构造挤压形成褶皱引起层间破裂, 形成充填型层状矿体; ③ 燕山期岩浆作用, 形成由剪节理控制的脉状矿体。

(7)矿体形貌的几何类型: 91、 92号矿体形貌呈二维板式, 呈层状、 脉状。

(8)矿体形貌的成因类型: 矿体形貌呈二维板式, 内部所见的韵律条带递进转入印支期褶皱-层滑体系, 表明91、 92矿体主体是沉积型矿体; 92号矿体上部、 下部见层间破碎带控制的层状矿体, 属于构造型矿体。内部夹有构造细脉和构造大脉矿体是由剪节理控制的构造型矿体, 虽然脉状矿体形成与燕山期岩体密切有关, 但其破裂的性质具有剪性和张剪性[30-31], 属于构造型矿体。

(9)综合评价: 91、 92号矿体形成的时间较长, 主体以海西期喷流作用为主, 印支期和燕山期成矿作用对矿体进行了加富, 矿体形貌评价达到“良好”。矿体位于逆冲断层上盘, 逆冲断层下盘可能具有错失的同步褶曲矿体(图7)。

2.4 古岩溶型控制的成矿构造

大厂矿田的高峰100号矿体以锡为主, 富含铅、 锌、 锑、 银等多金属, 是超大型锡多金属矿体, 赋存在中泥盆统下部的礁灰岩中。礁体呈南北向, 出露在大厂背斜核部, 地表出露面积不大, 垂深却超过1 000 m, 深部面积10 km2; 礁体的长、 宽、 厚之比为5∶3∶1, 整体上东缓西陡; 礁体形成时代为早泥盆世晚期(塘丁期)至中泥盆世晚期(罗富期)。矿体的横截面十分规整, 未见到任何矿脉插入到围岩中, 矿体与围岩呈突变接触关系, 未见围岩蚀变现象。南北向延伸的燕山晚期花岗斑岩切穿100号矿体, 说明成矿作用发生于燕山期岩浆活动之前, 矿体的形成早于岩体。基于成矿构造矿体形貌解析如下:

(1)成矿构造类型: 100号矿体呈三维的溶洞状, 局部呈囊状、 平面呈不规则的“瓜形”(图8a), 剖面上呈茄子形, 三维上呈反“S”型(图8b); 矿体由致密块状矿石组成; 溶洞形成在前, 矿体充填在后; 矿体受特定层位控制, 产于中泥盆统下部厚大礁灰岩中, 与地层整合产出。综上, 只有古岩溶构造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因此, 100号矿体的成矿构造类型属于岩溶型成矿构造。

图8 高峰100号矿体450中段平面图(a)和矿体模型(b)Fig.8 Plan of 450 m middle section(a) and orebody model(b) of Gaofeng No.100 orebody

(2)矿体力性特征: 由古岩溶控制的矿体通常是岩溶构造形成在前, 成矿热液充填在后, 矿体规模大、 品位高、 厚度大、 杂石少, 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延伸。

(3)矿体力向特征: 矿体走向NW330°, 倾向NE, 目前开采到105号矿脉(与100号同属于一个矿体), 发现矿体向NW侧伏, 侧伏角约20°。

(4)矿体力度特征: 矿体长度>1 200 m, 宽200~300 m, 厚3.35~46 m, 延深730 m, 矿体西高东低, 最高标高700 m, 具有东厚西薄、 南高北低的特点, 表明早期流体作用对灰岩冲击强度非常大。

(5)矿体时空特征:矿体赋存于中泥盆统礁灰岩的古溶洞中,受到燕山晚期花岗斑岩穿插,其形成时代早于燕山晚期岩浆成矿系统,晚于海西期喷流成矿系统, 推测其形成于印支期褶皱层滑成矿系统。

(6)矿体韵度特征: 古岩溶控制的矿体, 锡品位高, 伴生铅锌锑等多金属, 表明成矿热液可能对溶洞进行持续充填作用, 矿化强度非常大。

(7)矿体形貌的几何特征: 100号矿体形貌呈一维延长, 呈管道状, 部分矿段呈囊状。

(8)矿体形貌的成因类型: 100号矿体受岩溶构造控制, 属于岩溶型矿体形貌。

(9)综合评价: 岩溶型成矿构造控制的矿体, 不但品位高、 规模大, 而且发育于特定的岩性中, 矿体形貌综合评价为“良好”。结合古岩溶构造及其侧伏规律, 认为控制该矿体的古岩溶构造具有延伸的趋势, 在100号矿体底部向南西方向, 具有寻找相类似的古岩溶构造条件。

3 矿体形貌的成矿指示

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具有天然的成因联系[17],通过对上述典型锡矿床的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的解析,可以快速获取矿床的成矿信息,有利于建立构造找矿模式。鉴于此,初步总结并简化为5种构造找矿模式,分别是对称式、 延伸式、 背斜式、 逆冲式与岩溶式(图9), 以期为广西乃至南岭地区锡矿床的深部找矿预测提供新的思路。

图9 广西锡矿床的构造找矿模式Fig.9 Structural prospecting models of tin deposits in Guangxi

(1)珊瑚矿床的构造找矿模式为对称式和延伸式的组合。矿体成矿构造类型为构造型和流体型, 矿体形貌为二维板式。矿床受构造动力和流体动力共同作用, 在平面和剖面上呈现出一定方向性、 等距性、 侧现性等规律。水平方向动力较强的矿体, 找矿方向应放在主控方向的两端或者与主脉平行的脉组群, 垂向方向动力较强的矿体, 找矿方向应主攻深部。

(2)栗木矿床的构造找矿模式为背斜式。矿体成矿构造类型为构造型、 构造流体型、 (岩体接触带矿体)和流体型, 矿体形貌呈二维板式(层状), 三维囊状(接触带)。矿床受岩浆系统控制, 多集中在岩凸上部的地层构造裂隙中或者岩凸内部。栗木地区在印支早期受到东西向挤压, 形成了南北向褶皱, 印支晚期岩体多沿着背斜轴部侵入。因此, 在印支早期背斜或者岩体形成之前的背斜中具有寻找隐伏岩体或者矿体的潜力。

(3)铜坑91、 92号矿体的构造找矿模式为逆冲式。矿体成矿构造类型为(喷流)沉积型, 叠加印支期、 燕山期构造型成矿构造, 矿体形貌呈二维板式。矿体的主体为海西期喷流作用形成, 印支期发生褶皱、 层滑、 逆冲, 对原有矿体进行改造, 矿体易于被逆冲断层错失, 因此, 可在逆冲断层的下盘寻找错失矿体。

(4)高峰100号矿体的构造成矿模式为岩溶式。位于礁灰岩中的100号矿体, 矿体成矿构造类型为岩溶型成矿构造(层控), 矿体形貌呈一维筒状, 其形貌与现代溶洞具有相似特征。坑内观测矿体上部见多个呈囊状矿体, 内部几乎不含任何杂石。同时, 该区也发现有不含矿体的溶洞, 内部见方解石夹有沥青物质。另外, 燕山晚期岩体切穿矿体, 显示古岩溶构造在燕山期之前形成。根据目前岩溶分布空间和岩溶的走向, 找矿方向应放在南西向区域, 在同类地层中寻找类似岩溶型矿体。

4 结 论

(1)广西锡矿床赋存于晚古生代地层中, 主要受到海西-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的影响。从成矿构造-矿体形貌的角度解析广西典型锡矿床, 可将区内锡矿床的成矿构造划分为收缩-走滑型构造控制的成矿构造、 岩浆型控制的成矿构造、 同生沉积作用控制的成矿构造和古岩溶型控制的成矿构造等4种类型。

(2)根据矿体力性、 矿体力向、 矿体力度、 矿体韵度与矿体时空等矿体形貌参数分析, 认为广西锡矿床的矿体几何形貌主要为二维矿体, 即层状和脉状矿体, 次为三维矿体(岩溶型矿体); 成矿构造类型主要是构造型成矿构造、 构造流体型成矿构造(岩体接触带矿体)、 流体型成矿构造和沉积型成矿构造; 相应的矿体成因形貌分别为构造型矿体形貌、 构造流体型矿体形貌、 流体型矿体形貌、 岩溶型矿体形貌与沉积型矿体形貌。

(3)基于成矿构造与矿体形貌的综合分析, 初步总结出5种构造找矿模式, 即对称式、 延伸式、 背斜式、 逆冲式与岩溶式, 其中珊瑚钨锡矿可能存在对称型和延伸型的矿体(或者平行主控矿构造两端的矿体); 栗木锡多金属矿应寻找背斜式矿体; 铜坑锡多金属矿可寻找错失的逆冲式矿体; 高峰100号矿体则应集中在南西向寻找岩溶型矿体。

致谢: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王瑞湖教授级高工和审稿专家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猜你喜欢
盆统印支岩溶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
桂中坳陷中泥盆统罗富组富有机质泥页岩特征及意义
滇东北地区中泥盆统缩头山组石英砂岩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四川省康定市二郎东石膏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新疆乌恰县吉根一带锰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镇泾地区印支古界面上下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印支灰叶猴
高密度电法在岩溶区隧道勘察中的应用
华南印支期花岗岩分布及铀含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