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社团的探索与研究

2023-07-10 06:06李营辉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18期
关键词:高校社团大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社团建设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新形势下,要进一步明确高校社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培育时代新人实践定位;厘清高校社团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困境、思想引领与活动开展的融合困境、共青团管理与社团自我管理的组织困境;通过优化顶层设计、队伍建设、精品活动、配套设施等措施,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要以立德树人的高度和培育时代新人的角度多措并举,形成高校思政社团与社团思政协同育人的生动局面。

[关键词] 大思政课;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北京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研究课题“首都高校‘思政社团与‘社团思政协同育人策略研究”(BJST2021YB03)

[作者简介] 李营辉(1989—),男,北京人,法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18-0001-04 [收稿日期] 2022-12-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1]高校社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肩负着重要使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举旗定向,掌舵领航。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系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大局。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作用”。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构建实践教学工作体系”“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理论社团等纳入教学工作量”。“大思政课”视域下,进一步强化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优化发展路径显得尤为必要。

一、“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社团功能定位

如何理解“大思政课”,可以从三方面阐述:一是“大”的格局。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大思政课”不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全校、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合唱”。“大思政课”就是要通过建设大课堂、构建大平台、用好大师资、融入大社会,进而构筑起“大思政”的生动局面。二是“思政”的目标。“大思政课”的建设目标并非其他新课程,而是仍然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范畴,也就是说“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只能强化不能削弱。三是“课”的载体。“大思政课”仍然属于思想政治课程或课程思政的序列,只是立足于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课程,其表现形式可以更加生动多元[2]。高校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社团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

(一)进一步明确高校社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定位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的根本任务。一段时间以来,部分高校社团存在重娱乐轻思想的现象,认为高校社团应坚持兴趣至上,不应受到过多束缚和管理。而新时代的高校社团建设明确了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和共青团组织的重要抓手,必须围绕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展开工作,并积极作为。

(二)进一步明确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

一段时间以来,高校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部分高校社团简单将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等量齐观,忽视了高校社团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作用。十年来,我国高校理论社团蓬勃发展。一方面,围绕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国际政治与形势、经济社会问题发展等方面的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社团的显性思想政治属性十分突出,属于思政社团;另一方面,以音美画等为代表的文艺类社团、以足篮乒等为代表的体育类社团、以数理化等为代表的学科类社团和以诗词文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类社团的隐性思想政治属性亦愈加明显,属于社团思政。因此,类同于目前高校教学建设中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高校社团建设中同样分为思政社团和社团思政两个类别,涵盖所有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

(三)进一步明确高校社团培育时代新人实践定位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3]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的崇高使命。高校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是做好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大平台。要充分对接课堂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智育平台,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融会贯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社团现实困境

(一)高校社團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困境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困境,“大思政课”视域下的高校社团同样如此。

一是社团数量供给与学生质量需求的结构困境。一方面,“百团大战”仍然是高校社团的主流形态。从社团招新到社团活动,各高校社团数量众多。以北京交通大学调查显示为例,仅注册社团就高达百余家,81.3%的本科生加入过一家社团,7.1%的本科生甚至加入过三家以上社团。另一方面,“00后”大学生对社团参与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身心愉悦、技能提升、社交网络拓展等,但现实情况却差强人意。部分大学生反映参加高校社团后,期待程度较高但获得感不够,高校社团的活动供给质量不高。

二是社团内容供给相对滞后与学生内容需求相对超前的结构困境。目前高校社团供给内容仍然以理论、文体、学科、传统文化类社团为主,其内容与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00后”大学生对于新生事物接受速度快、接受程度高,但现有活动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北京交通大学调查显示为例,部分学生对于设立网游类社团、剧本杀类社团等呼声颇高,同时传统类社团招新数量逐年递减,这亦反映了二者供求之间存在的矛盾。

(二)高校社团思想引领与活动开展的融合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共青团要“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特点出发,帮助他们早立志、立大志,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4]。共青团组织肩负着重要的政治使命,团结带领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时刻做到党有号召、团有行动。进入新时代,高校社团的思想性、政治性不断增强,理论社团的数量大幅增加,思政社团与社团思政建设也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部分社团仍然存在思想引领与活动开展的融合困境。这种现象在理论社团和非理论社团中均存在。

理论社团中,新时代大学生既希望理论社团活动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阐清道明,又希望让有意义的理论变得“有意思”,这是多数大学生参加理论社团的初衷。但现实境遇中,多数理论社团的活动开展与思想政治课存在同质化现象。传统的原著选读、理论宣讲等并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思想引领更是难以为继。非理论社团中,将思想引领润物无声贯穿其中需要“绣花功夫”,这对于大部分高校社团学生负责人显然是力所不及下的“非不想也,实不能也”,因此需要指导教师的智慧力量。但现实中一些非理论社团的指导教师或缺乏思想引领意识导致社团思政工作不到位,或将思想引领生硬植入,甚至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这些现象亟待引起高度重视。

(三)高校社团共青团管理与社团自我管理的组织困境

加强高校社团组织管理是新时代加强社团建设的题中之义。作为共青团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社团要自觉接受上级团组织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但是,不同于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高校社团的组织架构相对松散,甚至部分高校社团负责人认为高校社团的组织管理等同于自我管理,忽视了高校社团在群团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高校社团在组织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组织队伍建设不足。目前高校社团指导教师大多数为专任教师、辅导员等,甚至部分社团指导教师由学生兼职辅导员担任,对于社团指导付出的精力时间明显偏少。二是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共青团机构改革后,绝大部分高校业已出台社团制度性文件,但对于“百花齐放”的高校社团,如何将制度性文件落实落细落地,并保证高校社团积极运转,仍需下更大力气。三是协同保障不够到位。目前高校社团主要由学校团委管理并予以指导,但在人员、物资、政策等方面的协同保障能力仍有待提升。

三、“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社团优化理路

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社团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从顶层设计、队伍建设、精品活动、配套设施优化等方面入手,持续加强高校社团建设。

(一)加强顶层设计,形成高校社团齐抓共管生动局面

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把高校社团建设视为共青团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分析研判高校社团建设的现状、成绩和困境,并提供政策保障支持。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团委统筹协调,宣传、教学、学工、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各部门共同参与高校社团建设,共同形成“大思政课”视域下的“大社团”格局。团委要统筹做好“大社团”格局中的综合协调,提升组织服务保障能力;宣传部门要做好宣传舆论工作,指导学生社团开展好线上新媒体活动;教学部门要做好教学与实践衔接融合工作;学工部门要做好高校社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团长等关键少数人员的思想动态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利用好专业优势做好思想理论引领阐释工作,引导高校社团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真正见人见事见思想。

(二)注重队伍建设,培养高校社团专业人才

一方面,要特别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目前,高校社团指导教师存在选聘机制不健全、指导机制不完善、考评机制形式化等问题。首先,要严把政治关,选聘思想坚定、作风优良、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指导高校社团工作,严防“带病”聘任。其次,要加强指导力度,通过建立指导档案的形式,加强指导教师的过程性管理。最后,要加强学期和年度考评机制,对于优秀指导教师予以正向激励。目前,大部分高校均要求教学科研岗教师入职后须担任一段时间的班主任或辅导员,这亦是评聘职稱晋升的必要条件。高校可在此基础上增加“担任学生社团指导教师”的条款,从政策机制上加强高校社团队伍建设[5]。

另一方面,要特别加强高校社团学生负责人建设。要高度重视高校社团学生负责人的选拔,从思想关、学习关、技能关等予以考察。高校社团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团干部组织活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应急处突能力。要加强过程管理,提升共青团组织监督考察社团干部的能力水平。特别在成立、换届等关键节点加强对高校社团的支持管理,形成积极向上的高校社团氛围。

(三)打造精品活动,提升高校社团学生获得感

高校社团活动切忌大水漫灌。一方面,面对需求多元的“00后”群体,要以学生需求侧为切入点,设置符合学生思想需求、思维需要、思路开阔的社团活动。例如,近年来剧本杀已成为众多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剧本杀社团可利用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背景,开发抗战题材、红色题材、谍战题材作品,让学生在沉浸式推理中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形成兴趣爱好目标与社团思政目标双赢的效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社团建设的主力。“00后”群体视野开阔、认知多元,应在正确、积极引导的前提下,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学生开发品牌活动、精品活动,在实践中打磨,让社团精品活动成为高校一张亮丽的青春名片。

(四)完善配套設施,保障高校社团功能充分发挥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社团建设不仅仅是兴趣社团建设。要把高校社团建设为“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其政策、场地、经费等各项配套设施。新形势下多数高校共青团机构改革仍在进行之中。要加强高校社团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避免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异化现象[6]。要加大场地保障力度。除个别社团外,大部分社团都需要活动场地,要积极用好体育场、学生活动中心等场地,联合教务部门协调好教室资源,做好教学与社团活动的时间配比,让高校社团能够拥有必要的活动空间。要加强经费保障力度,共青团组织可将社团经费保障与社团等级评估、社团思政建设等联系起来,以此增加高校社团建设的能动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2-11-1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22378.htm.

[2]吴轶婷.讲好首都高校疫情防控“大思政课”[J].北京教育(德育),2022(6):37-44.

[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EB/OL].(2020-11-16)[2022-11-16].http://www.gov.cn/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2-05-10)[2022-11-16].http://www.gov.cn/xinwen/2022-05/10/content_5689538.htm.

[5]郑德华.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路径探析[J].大学教育,2021(12):129-132.

[6]郭世平,邹世斌.学习型理论社团的功能定位、现实困境和实践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6):148-151.

The Exploration and Study of College Associa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LI Ying-hui

(School of Marxism,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associa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define the fundamental task orientation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of the new times of college associations Clarify the structural dilemma of the supply side and demand side of college associations, the integration dilemma of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activity development, and the organizational dilemma of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and the self-management of associations; By optimizing top-level design, team building, boutique activities, supporting facilities and other measures, main responsibilities should be effectively fulfilled. Many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of the new times, so as to form a vivid situation in wh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sociations” and association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ork together to educate students.

Key words: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llege associatio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高校社团大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高校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与意义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