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初探

2023-07-10 05:56丁仕芳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3年6期
关键词:悲秋杜甫古诗词

丁仕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了基本要求,指明了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其中,作为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文化传承与理解”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古人留给后人的物质文化及精神产品,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但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偏重于知识的讲解、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忽视了古诗词中文化精神的渗透。而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古诗词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

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以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登高》一课为例,试作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初探。

诵读吟咏,营造文化传承氛围

《毛诗序》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提道:“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同情共鸣。”诵读吟咏,是一种有声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古诗词教学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诵读本身涉及音韵文化,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在一些古诗词教学中,尽管教师并未完全摒弃诵读教学,但大多是以名家范读的形式来进行,很少进行亲自诵读,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往往也是一带而过。学生也自然将诵读与背诵画上等号,只是机械式地读准字音,并不注意停顿、声调,更不会饱含感情地诵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改变对诵读教学的态度。

《登高》属于七言律诗,格律诗大多讲究用韵严格,对仗工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出示诵读提示时要引导学生停顿合理、抑扬顿挫地读出诗歌的节奏。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中,《登高》中每一联的尾字,回(hui)、来(lai)、台(tai)、杯(bei)押“i”的韵,诵读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尾字的韵律感。整首诗句法整齐,每一拍的最后一个字在诵读时可以重读或延长,诵读讲究抑扬顿挫的气韵美,要引导学生体会杜甫诗歌娴熟的律诗创作技巧。

总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适宜吟诵的环境,把握诵读要领,如发音、停顿、重心、语调、语气等,帮助学生养成吟诵习惯,引导学生在诗歌中寻找情感基调。通过吟诵,师生能够沉浸在诗歌中,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表情达意。

情境教学,挖掘文化传承内涵

古诗词的语言凝练优美、言近旨远,往往寥寥几笔便可描绘出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或创设有情绪色彩、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

杜甫的《登高》作于重阳节,这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俗特征。古人登高远眺、吟诗作赋,已经成为一种蕴含着多层意蕴的文化符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关于重阳登高习俗的小短片,学生从中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寓意,感受民俗特征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散文化的语言自主翻译诗句,体会诗词萧瑟肃杀的意境。如在翻译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学生通过推敲与琢磨,可以体会诗人登高所见夔州之秋空旷寂寥的景致。“风”是“急”的,“天”是“高”的,“渚”是“清”的,“沙”是“白”的,诗歌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冷淡惨白的圖景。诗人仰望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的江水,流露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另外,《登高》承袭了自宋玉《九辩》以来中国古代文人“悲秋”的情怀,拓展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在萧瑟悲凉的意境之中,诗人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其中,“悲秋”两字写得沉痛,诗人目睹苍凉空旷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漂泊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梳理过诗意后,教师可以配以哀婉低沉的背景音乐,带领学生诵读,感受浓浓秋意之中的悲情。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微课等网络资源,把能表现诗词中景色的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置身于恰当的情境中,了解古典诗歌传统题材及其文化意蕴,并结合“悲秋”情怀,提高对此类型诗歌的鉴赏能力。

深度阅读,理解文化传承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刘昌海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的过程,是文化转移的过程。学习者把语言符号转变为人文符号,与自身的认知结合,与已有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两者或同化、或顺应,最后完成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理解。”

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握文本核心的文化价值,结合文本产生的创作环境,传承作品所体现的文化精髓,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不再局限于字词理解和文意疏通,而是试图建立起时代与作品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历史厚重感。

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因诗歌内容大多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的社会民生,而被称作“诗史”。莫砺锋先生曾这样评价杜甫:“杜甫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他始终把群体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在《登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杜甫的人生轨迹,从读书漫游到困居长安,再到安史之乱,最后到晚年的西南漂泊,建立起杜甫个人经历的坎坷与时代的跌宕起伏之间的关联。学生学习《登高》,透过该诗词的写作背景,可以窥见影响文学创作的外部环境,同时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有直观的了解。

在解读《登高》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和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悲秋”之语不只局限于“自然之秋”,结合全诗及写作背景,还应解读出“生命之秋”和“国运之秋”。“艰难”二字看似平平,但却是由个人的命运艰难深化至国家艰难,饱含了诗人虽遭贬谪但始终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杜甫将其个体生命融入国家命运之中凸显出的神圣品格,不仅是杜甫及其诗歌的特点,也是中国历史的特点。教师在做课文总结时,不仅要使学生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情怀,还要引导学生领悟文人志士们超越个体价值追求理想的伟大。

概而言之,教师在“文化传承与理解”视域下解读古诗词,帮助学生从古诗词中读出文化、感情和韵味,理解古诗词中的语言、意象、意境等,以及文化符号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如民族历史、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古诗词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等各方面素质,增强文化自信,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在热爱与理解中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李慕绚

猜你喜欢
悲秋杜甫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杜甫改诗
我和古诗词
杜甫与五柳鱼
趣读古诗词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古诗词中的新年
悲秋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