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瘤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2023-07-10 14:34黄建猷胡筱希陆国寿黄周锋谭晓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3年6期
关键词: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

黄建猷 胡筱希 陆国寿 黄周锋 谭晓

【摘 要】 消瘤藤为绣球花科冠盖藤属植物,具有袪风除湿,散瘀止痛,消肿解毒的功效,是传统瑶医药治疗癌症的主要药材之一。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苯丙素、萜类、有机酸(酯)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及抗炎等作用;质量控制方法有显微鉴别、色谱法及分子生物学等。综述消瘤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等现状,以期为深入研究消瘤藤提供参考。

【关键词】 消瘤藤;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3)11-0076-07

Abstract:Pileostegia tomentella is a genus of hydrangeaceae pileostegia,which has the functions of dispelling wind and eliminating dampness,scattered stasis pain,detumescence detoxification. It is one of the main herbs used in traditional Yao medicine to treat cancer. Its mai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re phenylpropanoids,terpenoids and organic acid (ester),which have antioxidant,anti-tumor and anti-inflammatory properties.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include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chromatography and molecular biology methods.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Quality Control of Pileostegia tomentella,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study of Pileostegia tomentella.

Keywords:Pileostegia Tomentella;Chemical 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 Effects; Quality Control

消瘤藤為绣球花科冠盖藤属植物星毛冠盖藤Pileostegia tomentella Hand.-Mazz.的藤茎[1],又名肿瘤藤[1]、山枇杷[2],瑶名崩敌汪(Buerng deic wiangh)[1]。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3];广西主要分布于桂林、临桂、龙胜、永福、平乐、金秀、三江、平南、北流及上思等地[4]。广西壮族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第二卷)》[5]中记载,消瘤藤具有化痰止咳,清热消肿,散结,活血,抗癌的功效,瑶医将其用于阿毒(癌症),呐哈(咳嗽)等的治疗。其味辛、苦,性温,归肝、胃经[6],具有袪风除湿,散瘀止痛,消肿解毒的功效;主治腰腿酸痛,风湿麻木,跌打损伤,骨折,外伤出血,痈肿疮毒[3]。

近年来,学者们除了对该植物藤茎进行了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外,对其叶和全草也开展了一定的研究。研究表明,消瘤藤主要含有苯丙素、萜类、有机酸(酯)等成分[7-10],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生物活性[11-16]。笔者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对消瘤藤的文献进行整理,以期为其更深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消瘤藤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分离鉴定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苯丙素、萜类、有机酸(酯)、糖(苷)等成分。各类型化合物详见表1。

1.1 苯丙素类成分 苯丙素是消瘤藤的特征性成分之一,是一类苯环和三个直链碳(C6-C3基团)构成的化合物。目前从消瘤藤中分离出近二十个苯丙素类成分,其中包括了香豆素类成分(10~15)和木脂素类成分(16~17),各化合物的成分结构具体如图1所示。

1.2 萜类成分 目前从消瘤藤中分离得到落干酸(18)、断马钱子苷半缩醛内酯(19)、裂环马钱素(20)、裂环马钱素二缩醛(21)、当药苷(22)、4-O-α-L-阿拉伯呋喃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4S)-4-羟基-β-紫罗兰酮(23)、异海松酸(24)、蒲公英赛醇(25)及3β-乙酰氧基-乌苏酸(26)9个萜类成分,其中编号18~22为环烯醚萜类成分,各化合物的成分结构具体如图2所示。

1.3 有机酸(酯)类成分 目前,从消瘤藤中分离得到的有机酸(酯)类成分包括邻苯二甲酸二乙酯(27)、原儿茶酸乙酯(28)、6-O-R-L-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 of methyl salicylate(2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30)、Shizukanolide E(31)、3,4-二羟基苯甲酸(32)和二十四烷酸(33),各化合物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

1.4 糖(苷)类成分 消瘤藤中糖(苷)类成分包括麦芽糖(34)、葡萄糖(35)、but-3-enyl-β-D-glucoside(36)、Foliasalacioside B(37)和苄基-O-β-D-呋喃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38),各化合物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

1.5 酚类成分 从消瘤藤中分离得到的酚类成分有间苯二酚(39)、Aspergillusene A(40)和2,5-dimethoxyresorcinol(41),具体结构如图5所示。

1.6 甾体类 从消瘤藤中分离得到胡萝卜苷(42)、β-谷甾醇(43)和豆甾烷-3,6-二酮(44)3个甾体化合物,具体结构如图6所示。

1.7 其他 除上述几种化学成分外,王云卿还从消瘤藤中分到了生物碱类化合物烟酰胺(45)及醌类成分Alopecuquinone (46)两种单体,具体结构如图7所示。

陈宇等[17]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消瘤藤的挥发油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了测定。从消瘤藤中鉴定出27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7.73%,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油成分有棕榈酸(46.96%)、亚油酸(16.02%)、反油酸(5.12%)、顺-9-六癸酸(2.75%)、肉豆蔻酸(2.25%)、正十五酸(2.24%)。

黄周锋等[16]以广西金秀县产星毛冠盖藤为材料,采用醇提及柱层析分离得到其脂溶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星毛冠盖藤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显示星毛冠盖藤脂溶性成分主要为不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及羽扇-20(29)-烯-3-酮等8种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鉴定出。

谢金攀等[18]以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超声处理时间、浸泡时间为考察因素因素,以总黄酮含量为评价指标,优选星毛冠盖藤中总黄酮的超声乙醇浸提工艺:在40 ℃水浴,超声功率100 W的条件下,加入20倍量65%乙醇室温下浸泡星毛冠盖藤3 h,超声提取50 min,平均总黄酮含量为5.920 mg/g;肖冰梅等[19]用70%乙醇回流提取消瘤藤中总黄酮,并以芦丁为对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总黄酮含量为0.39%;李耀燕等[20]通过理化鉴别证明其中含有黄酮类成分,并利用分光光度法对不同部位进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探索不同部位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并测定其含量,根茎韧皮部、木质部及叶子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7.24±0.21)mg/g、(11.96±0.55)mg/g、(26.32±0.25) mg/g[21];李咏梅等[22]对星毛冠盖藤不同药用部位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试验证实其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茎与枝含有芦丁。

2 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2.1 抗氧化活性 黄周锋等[16]以广西金秀县产消瘤藤为材料,采用醇提及柱层析分离得到其脂溶性成分,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方法测定脂溶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消瘤藤脂溶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半数清除浓度IC50为5.434 mg/mL。

2.2 抗肿瘤作用及机制 陆国寿等[23]提供一种提取制备消瘤藤中总香豆素的方法,提取物用于制备抗肿瘤医药,具备较好的抑制人肝癌HeG2细胞、人结肠癌HT-29细胞、人神经胶质瘤U87细胞及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医药功能。黎骊等[24]研究消瘤藤总香豆素在作为和(或)制备细胞铁死亡诱导剂中的应用,表明消瘤藤总香豆素能通过提高细胞内ROS和脂质过氧化水平,通过氧化应激及铁代谢途径进而诱导细胞铁死亡;消瘤藤总香豆素能够下调细胞中铁死亡标志蛋白GPX4、xCT、NRF2、FTH1的表达水平,上调NCOA4、DMT1、KEAP1的表达水平。胡筱希等[13]筛选瑶药消瘤藤中的体外抗肿瘤部位。结果表明,消瘤藤总香豆素部位为消瘤藤抗肿瘤的活性部位,能抑制HT-29细胞的增殖、克隆、迁移、及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Caspase 3蛋白表达,下调Bcl-2和NF-κB蛋白表达有关。

刘瑛等[14]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和体外细胞模型验证的方法,探讨消瘤藤总香豆素的潜在抗肿瘤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消瘤藤总香豆素具有抗肿瘤作用,可经P53途径上调Caspase 9促进人结肠癌HT-29细胞凋亡。刘瑛等[15]探讨消瘤藤乙醇提取物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的抑制作用及可能机制,发现消瘤藤乙醇提取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石雅倩等[12]研究消瘤藤乙酸乙酯部位对三阴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发现消瘤藤乙酸乙酯部位对MDA-MB-231细胞具有明显抑制增殖、促凋亡的作用,其分子机制与Caspase-3的激活有关。谢金攀[25]对消瘤藤进行药用成分粗提取并初步研究消瘤藤萃提物的体外抗癌活性,发现消瘤藤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水层萃提物可不同程度的体外抑制人宫颈癌SiHa细胞及人肝癌Hep G2细胞的生长增殖,并能诱导Hep G2癌细胞的凋亡,具有很大的潜在抗癌活性。

FAN等[11]研究消瘤藤的正丁醇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1299和A549的活性,结果揭示消瘤藤乙酸乙酯部位通过ROS生成诱导caspase依赖性凋亡。王云卿等[7]从消瘤藤的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的(+)lyoniresinol-3a-O-β-D-glucopyranoside、8-甲氧基香豆素-7-O-β-D-葡萄糖两种化合物,通过体外药理实验证明具有抗癌活性。

2.3 抗炎活性 王云卿等[7]利用各種色谱方法从消瘤藤藤茎甲醇提取物中的正丁醇部位分离并鉴定了原儿茶酸乙酯、烟酰胺,经体外药理实验证明二者具有抗炎活性。这与消瘤藤祛风除湿、散瘀止痛、舒筋活络、消肿解毒等功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2.4 止血作用 王云卿等[7]利用各种色谱法从消瘤藤的甲醇提取物中的正丁醇部位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了紫丁香苷、柏松苷、二氢柏松苷的结构,经体外药理实验证明三者均具有止血作用。

3 质量控制

3.1 来源及性状鉴别 佘朋桂[26]从消瘤藤的来源与形状鉴别对其进行研究,根据实物描述药材的性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等内容,性状鉴别的主要特征为叶背面密布浅黑色小点;枝上表面密被锈色柔毛,枝、茎和根表面多具纵皱纹或不规则沟槽;断面不整齐,质硬,水溶液呈黄色。

李耀燕等[20]到植物原产地观察植株形态、大小,枝、叶的性状、颜色及有无毛的情况,观察药材颜色、性状及断面特点,鉴别药材质地、气味、滋味。对广西产消瘤藤进行形态性状鉴别:嫩枝、叶下面和花序均密布淡褐色或锈色柔毛;药材茎圆柱形、灰色或灰褐色;根锈色或褐色;枝、茎和根表面具较多纵皱纹或不规则沟槽。茎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茎的横断面可见皮部广、木部窄。老茎髓部中空,呈棕色。气微,味微苦。

黄建猷等[27]采集了10批广西产消瘤藤药材,观察其性状,结果显示消瘤藤根和茎表面皱纹明显、质硬、气微、味微苦。

3.2 显微鉴别 佘朋桂[26]对消瘤藤显微鉴别的主要特征为木栓层细胞呈棕色,石细胞形态各异,纤维多成束,主要有针晶和柱晶两种晶型,导管常见有梯纹和螺纹两种类型、茎向排列,叶的气孔以平轴式为主兼有不等式和不定式,叶表面具有形态多样的腺鳞,粉末中棕色块多见。李耀燕等[20]显微鉴别的结果显示,消瘤藤茎叶细胞内或细胞间有较多棕色块状物质,多见草酸钙结晶,有各种形状的石细胞以及油细胞。黄建猷等[27]的显微鉴别显示,消瘤藤横切面有分泌细胞和针晶细胞分布;药材粉末中有草酸钙针晶、草酸钙方晶、石细胞和淀粉粒。

3.3 RAPD分析 佘朋桂[26]采用CTAB法、SDS法和试剂盒提取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提取消瘤藤样品DNA进行PAPD分析。结果显示CTAB法与SDS法提取的DNA样品有降解且提取的含量各样品间差异较大,利用试剂盒进行提取的DNA基本无降解且纯度较好,适合用于本试验进行RAPD试验分析;试剂盒提取的DNA经过有效引物的扩增后电泳,测得的遗传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66.1%,说明消瘤藤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3.4 薄层色谱(TLC)鉴别 佘朋桂[26]利用薄層色谱对消瘤藤各药用部位进行检测,以斑点数目、比移值与颜色等客观指标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显示消瘤藤各药用部位的斑点数目和颜色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有较明显的区别,可将此作为鉴别的一个参考依据。黎骊等[24]采集10批广西产消瘤藤药材,以7-羟基香豆素为指标成分建立该药材的薄层色谱(TLC)鉴别方法,结果显示供试品色谱中,在与7-羟基香豆素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5 水分、灰分及浸出物检查 肖冰梅等[19]采用2010版《中国药典》方法对消瘤藤进行了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检测,考察提取方法及提取时间对浸出物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水分含量为10.8%、总灰分为5.2%、酸不溶灰分为1.2%,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以回流方法提取40 min最高,提取率达13.45%,醇溶性浸出物以回流方法提取60 min最高,提取率为11.09%。黄建猷等[27]对采集的10批广西产消瘤藤药材中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醇溶性浸出物进行考察,水分结果为9.1%~11.8%、总灰分为3.6%~6.7%、酸不溶性灰分为0.10%~0.44%、醇溶性浸出物为8.9%~14.0%。

3.6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陆国寿等[28]从消瘤藤中制备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标准物质,该标准物质可应用于药品或食品生产流通领域中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成分的检测。陆国寿等[29]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消瘤藤中香豆素类成分含量,对香豆素类成分茵芋苷、7-羟基香豆素和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进行含量检测。黄建猷等[30]采用HPLC法多波长对采自广西不同产地消瘤藤中茵芋苷、紫丁香苷、当药苷、7-羟基香豆素和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进行含量测定,5种成分的质量分数依次分别为1.2805~9.4316 mg/g、0.0015~0.1558 mg/g、0.0898~1.8631 mg/g、0.3289~3.3826 mg/g、0.0739~1.1128 mg/g。

刘吉成等[31]运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消瘤藤药材中茵芋苷、7-羟基香豆素、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的含量,结果采自金秀镇、桐木镇、三角乡、大樟乡的4批消瘤藤样品中茵芋苷、7-羟基香豆素、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的含量分别为1.97~5.44 mg/g、0.40~0.89 mg/g、0.15~0.35 mg/g。黄建猷等[27]也对采集于广西的10批消瘤藤药材中的茵芋苷、7-羟基香豆素、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3种待测成分的含量分别为1.337~9.534 mg/g、0.348~2.236 mg/g、0.083~1.088 mg/g,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47%、101.07%、99.89%(RSD均小于2%)。此外,黄建猷等[32]采用一测多评法测定消瘤藤中茵芋苷、8-甲氧基香豆素-7-O-β-D-葡萄糖苷、伞形花内酯、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4个香豆素成分的含量,其方法可用于消瘤藤药材的质量控制。

3.7 指纹图谱(特征图谱) 黄建猷等[30]基于HPLC指纹图谱、多成分定量与化学模式识别相结合的方法,对14批不同产地消瘤藤药材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应用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等化学模式识别法对消瘤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14批消瘤藤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875以上,选取了12个色谱峰作为指纹图谱的共有峰,通过聚类分析可将14批消瘤藤分为3类,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经分析,广西不同产地消瘤藤存在一定质量差异。卢森华等[33]采用HPLC法,以10批不同产地消瘤藤药材为样品,以共有峰峰面积为变量,采用相似度评价结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从不同的侧重角度对色谱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标定了12个共有峰,其中3个特征峰被识别,10批样品相似度均大于0.9,聚类分析将其分成4类,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7-羟基香豆素和茵芋苷对消瘤藤品质有明显的影响,可作为其质量评价指标。

4 小结

消瘤藤是传统瑶医药治疗癌症的主要药材之一,其质量控制已收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第二卷)》[5]中。从消瘤藤中分离出来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苯丙素、萜类、有机酸(酯)、挥发油等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等药理活性。

目前对消瘤藤化学、药理及质量控制等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还存在许多不足。虽有关消瘤藤总黄酮的文献报道[18-22],但未见从消瘤藤中分离到黄酮类化合物单体的相关报道;功能主治集中在抗肿瘤方面,其他药效活性研究较少;质量控制方面都是以化学成分检测为主,未能体现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发挥整体作用的特点。应该加强对消瘤藤化学成分、药理药效、毒理研究,使消瘤藤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钟鸣,刘布鸣,黄云峰. 壮瑶药鉴定手册[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325-328.

[2]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203.

[3]《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四册)[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0-41.

[4]广西植物研究所编. 广西植物志(第二卷)[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96-299.

[5]广西壮族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 广西壮族自治区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颁布《广西壮族自治区瑶药材质量标准[BF](第二卷)》的公告[EB/OL]. (2021-12-23). http://yjj.gxzf.gov.cn/yp/ypgzwj/t11036656.shtml.[BFQ]

[6]赵运林,喻勋林,傅晓华,等. 湖南药用植物资源[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46-447.

[7]王云卿,马国需,赵丹,等. 瑶药星毛冠盖藤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7,52(18):1580-1584.

[8]王云卿. 瑶药星毛冠盖藤的活性成分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7:19-26.

[9]王云卿,马国需,梁琼平,等. 瑶药“肿瘤藤”(星毛冠盖藤)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6,47(24):4326-4330. ̄

[10]陆国寿,卢文杰,黄周锋,等. 瑶族药消瘤藤的化学成分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4):78-81.

[11]FAN Q M,ZHAO W T,YUAN R,et al.The ethyl acetate extraction of Pileostegia tomentella (ZLTE) exerts anti-cancer effects on H1299 cells via ROS-induced canonical apoptosis [J].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2020,18(17):508-516.

[12]石雅倩,耿梦丽,李红娜,等. 星毛冠盖藤乙酸乙酯部位抗三阴乳腺癌的研究[J]. 广州化工,2022,50(2):73-76.

[13]胡筱希,刘瑛,黄建猷,等.瑶药消瘤藤体外抗肿瘤活性部位筛选.中药药理与临床[J].  2019,35(5):52-56.

[14]刘瑛,陆国寿,胡筱希,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消瘤藤总香豆素抗肿瘤潜在机制探讨[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35(6):57-63.

[15]刘瑛,陆国寿,王丽,等.消瘤藤醇提物对H22荷瘤鼠的抑瘤作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6,51(12):981-984.

[16]黄周锋,陆国寿,卢文杰,等.星毛冠盖藤脂溶性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中医药导报,2017,23(15):51-53.

[17]陈宇,钟盈盈,刘佳明,等.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析消瘤藤中挥发油成分[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0,29(9):20-22.

[18]谢金攀,谢裕安,杨帆,等. 星毛冠盖藤中总黄酮超声乙醇浸提工艺的优化[J]. 广西中医药,2016,39(1):69-73.

[19]肖冰梅,佘朋桂,李咏梅,等. 星毛冠盖藤的质量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3):131-133.

[20]李耀燕,裴艳艳,黄珊艳,等. 瑶药肿瘤藤(星毛冠盖藤)的生药学研究[J]. 作物杂志,2018(1):62-65.

[21]李耀燕,黄秋婵,黄珊艳,等. 广西瑶药肿瘤藤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分析[C] //全国瑶医药学术会议论文集.灌阳:中国民族医药学会,2015:100-106.

[22]李咏梅,佘朋桂,肖冰梅. 星毛冠盖藤不同药用部位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8):17-18,20.

[23]陆国寿,黄建猷,黄周锋,等. 一种星毛冠盖藤总香豆素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CN 111303103 A [P]. 2020-06-19.

[24]黎骊,刘瑛,陆国寿,等. 消瘤藤总香豆素在作为和/或制备细胞铁死亡诱导剂中的应用:CN 114470016 A [P]. 2022-05-13.

[25]谢金攀. 星毛冠盖藤药用成分粗提取及其萃提物的体外抗癌活性初步研究[D]. 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6.

[26]佘朋桂. 星毛冠盖藤的生药学研究[D]. 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

[27]黄建猷,胡筱希,谭晓,等. 瑶药消瘤藤的质量标准研究[J]. 中国药房,2021,32(21):2624-2630.

[28]陆国寿,黄建猷,黄周锋,等. 一种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标准物质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 111303104 A [P]. 2020-06-19.

[29]陆国寿,卢文杰,黄周锋,等. 星毛冠盖藤中香豆素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CN 107064366 A [P]. 2017-08-18.

[30]黄建猷,胡筱希,麦琬婷,等. 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消瘤藤质量[J]. 中草药,2021,52(14):4334-4340.

[31]刘吉成,梁爽,陆国寿. HPLC法同时测定消瘤藤中茵芋苷、7-羥基香豆素、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的含量[J]. 中国药师,2021,24(11):2095-2098.

[32]黄建猷,黄周锋,胡筱希,等. 一测多评法测定瑶药消瘤藤中4种香豆素类成分的含量[J]. 中药材,2022,45(4):924-928.

[33]卢森华,黎强,樊文研,等. HPLC特征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不同产地消瘤藤的药材质量[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20,34(6):52-56.

(收稿日期:2022-09-07 编辑:徐 雯)

猜你喜欢
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
蚓激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橘红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金线莲的研究进展
无花果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玛咖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