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诞生的红军最早造船厂

2023-07-10 12:20何广华何依凌
党史文汇 2023年5期
关键词:个团苍溪渡江

何广华 何依凌

1935年1月底,红四方面军总部根据党中央电令,决定集中主力向嘉陵江以西进攻,配合中央红军北上。为了隐蔽这一战略意图,迷惑和调动敌人,创造渡江条件,红四方面军一面发起陕南战役,一面进行强渡嘉陵江的准备工作。嘉陵江上没有桥,渡江只能靠船。此外,敌军在300多公里的河岸上部署了53个团的兵力,掠走了江上所有船只。为顺利渡江,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在距离苍溪塔子山15公里的王渡场秘密建立一个造船厂,很快造出一批木船,能够同时搭乘3个团的兵力。这就是红军建立最早的造船厂——王渡造船厂。

藏在密林深处的“造船厂”

1935年1月22日,红四方面军接到党中央电令,积极准备“以苍溪、阆中、南部之线为主要方向”“向嘉陵江以西进攻”,策应中央红军“从泸州上游渡(长)江”,继续长征北上。

嘉陵江发源于秦岭山脉的陕西凤县嘉陵谷,自四川广元起,会合白龙江,蜿蜒出没于深山峡谷里,流至重庆后汇入长江。江阔水深,水流湍急,两岸多是悬崖峭壁,地势险要。

四川军阀邓锡侯、田颂尧以53个团布防于北起朝天驿,南至南部新政坝,约600里的嘉陵江西岸广大地区,纵深直至涪江沿岸。其中,邓锡侯的21个团,防守广元的朝天驿至射箭河以北的沿江地段,以15个团部署在一线,6个团部署于广元车家坝和昭化西南的剑门关为预备队;田颂尧的32个团,防守射箭河以南至新政坝,部署在一线的有25个团,总预备队7个团,配置在阆中以西的思依场地区。

敌人沿江戒备森严,碉堡林立,仅从昭化至宁强边境200华里的防线上,就新筑碉堡147座,加上原有的共200余座。他们抢走老百姓所有可用的大小船只,坏的和拉不走的全部烧毁,就连船桡、船舵、拉船的纤绳,都被洗劫得一干二净,并强迫百姓在沿江重要滩头阵地挖掘陷阱,埋置竹签,妄图凭借嘉陵天险阻止红军西渡。

1935年1月广昭战役中,红三十一军曾组成突击队,从苍溪县鸳溪口上游的通竹溪偷渡,实施突破,因敌人防守严密,加之地形十分险要,渡江未果,突击队38人除2人外全部壮烈牺牲。尔后红军派出大批侦察人员收集敌人江防情报。红军侦察兵王义化装成难民过江,在苍溪马桑垭下寺庙出家,以当和尚作掩护收集情报,通过理发工人徐怀德(苍溪人,后参加红三十一军)传送给河东红军指挥部。有的红军战士伪装成锡匠,在敌师部驻防的东青场收集情报。通过各种渠道,红军弄清了敌人江防情况。

渡江之前,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及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带领参谋人员翻山越岭,侦察嘉陵江边沿岸地形。他们向江边的老百姓打听:“老乡们,红军要过江去打国民党川军棒老二,嘉陵江上没有桥又没有船,该咋个办?”“没有船,我们有木匠嘛!国民党弄走了船,还有我们造船的木匠呢!”一位心向红军的木匠应声回答。

红四方面军总部采纳了老乡的建议,命红三十军在离嘉陵江岸苍溪塔子山较近的东河边,寻找合适地点建立造船厂。为不暴露渡江意图,红军把造船厂位置定于树木茂盛、竹林葱郁的东河小安滩附近的蔡家坡,这里是离嘉陵江最近的地方,相距约30里,也是红军到来前地下党领导的三堆石农民武装暴动的区域,群众基础好,加之地势宽广,还有山沟山间的山路相连,非常适合隐蔽造船。当地群众还编了几句顺口溜:“背靠胡梁坪,面向响水滩,红军造船厂,藏在密林间。下有袁家岩,沱里练划船,不远王渡场,通向大河(嘉陵江)边。”

言传身教的“李木匠”

造船地点选定后,红三十军便动员当地工匠,日夜赶船。时任红三十军政委的李先念,多次親临造船工地,了解造船工程进度,并和工人们一起干活。

这天,李先念来到船厂工地,检查造船厂筹备工作情况并参加造船工人的动员大会。随行的还有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余洪远等人。

他们一来到船厂,就把红军反“六路围攻”取得彻底胜利和全部解放嘉陵江以东地区的好消息带给大家。在动员大会上,李先念说:“造船是取得渡江胜利的关键,你们担负起了这个最关键的任务,非常了不起啊!”在讲到为什么造船和鼓励大家多造船时,他说:“没有充分的准备,就没有胜利的绝对把握。几天前,我们在鸳溪渡口附近试渡嘉陵江,因为准备不充分,仅有一条船渡江作战而失利,突击队的38人几乎全部牺牲……”

这时,船工中有人喊起口号,“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北上快造船多造船!”“打过嘉陵江,扩大川陕苏区!”

动员大会结束后,李先念来到工人中间,跟大家一起干起活儿来。木匠出身的他不但把墨斗、斧、锯、凿、刨、钻等各种工具使用得娴熟自如,而且还与船厂的宋二、郑元福等木匠一起设计出一种“毛蚌壳”船。其小巧灵活,形似登陆艇,阻力小,速度快,在后来的强渡作战中发挥了非同寻常的作用。李先念的言传身教,极大鼓舞了工人们的热情,他们夜以继日地加紧赶造,干得热火朝天。渴了,喝口水;饿了,随便啃几口干粮;困了,三五个人背靠在一起眯一会儿继续干。

有位叫母选恩的木船驾长,回忆当年在造船厂的经历时说:“说来也奇怪,造船厂的工匠和青年小伙儿们好像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儿,再忙再累也没怨言,这都因为红军首长‘李木匠经常和大家一起干活儿。”“他20多岁年龄,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军装,精干英武,平易近人,从不摆架子。他说自己是木匠出身,叫大家不要叫他‘首长‘政委,大家就叫他‘李木匠,直到现在,王渡乡的老人们讲起当年的故事还叫他‘李木匠。没几天‘李木匠就和大家相处得像一家人一样,他能叫出每位工匠师傅的名字甚至乳名和外号,他经常叫我‘孬(四川话念pie)娃子,叫黄原超‘白果子。因我们是在河边长大的,熟悉水性,他就叫我们协助训练水手,他一再叮嘱‘你们会乌梢水,游起来像蛇一样穿梭而没有一点声音,要教水兵连的战士学会游乌梢水,在训练推船水手时,也要教他们学会这一招,到时候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偷渡了。他的这些话让我们心中感到非常亲切温暖,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

在李先念等人的关怀下,红军造船厂按照设计要求造出一批船只,并训练出一批推船、划船、泅水、抢滩登陆的水手,为强渡嘉陵江做好了重要准备。

作家碧泉满怀激情地在长征百赋《强渡嘉陵江》中写道:“王渡场中,来船工之数百;平坝子上,集军民之上千。明确分工而又紧密合作,分组竞赛而又相互支援。跋山涉水,伐木于大巴诸山,牛拉肩扛,运料于渠江两岸。借月而行,挑灯而战。有铁器撞击之响,而无马达运转之喧;有砍刨木料之声,而无翻滚高炉之烟。顺口溜曰:背靠复平梁,面朝响水滩。红军造船厂,藏在密林间。山里造船兮,水上演练;晌午日烈兮,拂晓风寒。蔡家河上,设计江潮之升降;王渡场边,模拟风云之突变。万事俱备,不欠东风焉……”

克敌制胜的“毛蚌壳”

红四方面军从鄂皖苏区打到川陕边区,虽然渡过了无数大小河川,但自己动手造船,还是第一次。要同时搭载3个团,最少也得70多只船。另外,为使后续部队能及时跟上突击队伍,还要赶制3座竹筏便桥的构件。

当时,没有船坞、工人,更没有工具和原材料。嘉陵江东岸的老百姓,纷纷参加红军,并为造船出力。苍溪、阆中、南部、巴中等县的铁匠、木工等150多人,背着干粮,带着工具,从大巴山下、渠江两岸,昼夜兼程赶来帮助造船。巴中“红色袍哥”舵把子张小川组织人马送来一部分原料。当地村民还捐出大柏树110根、铁500斤、桐油400多斤、竹绒500余斤,保证了造船用材需求。

在川陕边根据地人民的倾力支持下,红军造船厂在丛林中秘密地开工了,组织机构和造船工匠队伍也很快建立起来。厂长张承宽、副厂长兼工会委员长李在安、秘书陈安海、组织委员罗天良。造船厂临时工棚用竹席和竹枝搭盖而成,长80米,宽9米多,外面有竹林隐蔽,并有红军严密警戒,封锁消息。

红军造船厂还得到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的关心,以及县、区、乡各级地方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们广泛发动群众,提供人力、物力。苍溪县委书记陈子谦走乡串户动员群众支援红军。苏维埃政府指派王渡老船工李在安担任造船厂工会委员长,负责排工调活,为红军造船进行技术指导。

红军指战员中凡是之前干过木工、铁工手艺的,也都被抽调来这里。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川陕省副主席余洪远、省保卫局谢凡等领导也常来督导工作,给工人们作政治动员,讲授革命道理,还常把前线的胜利消息带到船厂,工人们听后很受鼓舞。

造船只能用特殊的干木,森林里的湿木派不上用场,当地青壮年就从数百里外为红军运来大批木材。有的老百姓贡献出自己的床铺、门板、棺木,以及油漆嫁妆用的桐油。造船工匠分成红炉(打造铁钉、抓钉等造船金属件)、锯解(将原木锯成造船的木板)、木制(造船)、油漆(给船涂桐油以防水防腐)等4个工种,各司其职。在造船过程中,铁钉奇缺,而且连最起码的熔炉都没有。工人们就从当地收集了许多破锅、烂铁和废钟,敲成一块块细小的碎片,然后在山上挖一个深坑,把碎铁放进去,不分昼夜地烧炼。等碎铁熔化后,经过锤打,做出了许多大小不同的钉子,保证了造船的需要。

没有造船图纸,大家就集思广益。比如要造什么形状的船,上级的要求是:“小巧灵活,划行速度快,便于搬迁。”经过计议,认为三板子船就可达到要求,只是船形太小,载人不多,于是就放宽比例,改为底窄面宽、上大下小的“毛蚌壳”形的五板子船。先造好一只试用,达到要求后再大量制造。

经过一个多月努力,红军造船厂按上级要求,造出75只船身长一丈四,形似登陆小艇的“五板子船”。这种当地人叫作“毛蚌壳”的船,长约4.7米,体积小、重量轻、划行快,每只船可搭载一个班的红军战士,非常适合强攻渡江的需要。但所造的新船均是白色,搬动起来目标明显,船工们又去找来锅烟墨,把整个船染成黑色,再涂抹桐油。这样,渡江所需船只,便按上级指示在3月26日前全部完成。同时,还如期制成3座临时浮桥构件。

一切准备就绪,但这批船要投入渡江战斗还有更大的困难。因为,这些船离主渡口有40里路,当中还隔着陡峭的云峰山,没有运输工具,只能靠红军战士们的双肩抬着走;还必须把所造船只和便桥构件,在一夜之间运送到我军准备渡江的出发地——塔子山背后。

出于安全考虑,他们计划在夜间搬运船只,3月27日下午6时,抬船队伍一队接着一队出发了。每条船由一个班负责,高矮个子搭配,每次4个人抬,12名战士分3组轮换,抬时船底朝天,上面覆盖树枝、竹叶和茅草等,人钻在船下抬行。漆黑的夜笼罩着大地,山风呼呼,大家迈着沉重的脚步,沿着满是荆棘的山路前进,不时惊走栖息林中的鸟群。

云峰山既陡且险,仅有的小路,早已被枯草覆盖。抬船的人必须用双脚踏出路来。最陡的地方,前面人的脚后跟几乎碰到后面人的鼻子。为安全运送,大家在船底绑上垫木,把船放到地上前拉后推地往上滑送。衣服撕烂了,皮肉磨破了,不知有多少血汗洒在险峻的荒山,但藏在人们心里的那股高兴劲儿,却足以使所有艰险和疲劳被忘掉。

就这样,红军战士配合支前民工,將造好的木船,从王渡场,上烟峰楼(今云峰镇所在地),下罗家沟,过九湾子,全部运到40多里外的塔子山主渡口。一位老大爷说:“我活了60岁,走遍全四川,只看见水里驶船,没听说陆地行舟的。可这样奇怪的事,我现在亲自来做了。”

嘉陵江在苍溪县城外3公里的地方拐了一个大弯,这就是著名的红军渡,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也是从越过嘉陵江开始的。

1935年3月28日晚9时许,红四方面军总部发出“急袭渡江”的战斗命令。渡江突击队将造好的75只木船轻轻推入江中,在夜幕和江水声掩护下,偷袭成功。次日拂晓,红军陆续渡过嘉陵江,并趁势扩大战果,取得了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

如今,红军造船厂遗址设在苍溪东南20公里王渡场东河东岸蔡家河边,背靠胡坪梁,北临小安滩。已成为党史学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责编 张晓兰)

猜你喜欢
个团苍溪渡江
什么是百团大战?
吕蒙白衣渡江
白衣渡江
命题小品——一苇渡江
纪念红军过北川82周年
蝶恋花 苍溪梨花节
坚守碧水蓝天,打造生态苍溪
桑梓情深话苍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