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有效措施

2023-07-12 16:02顾伏林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7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

顾伏林

摘  要:在构成历史核心素养的诸多内容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培养学生的这一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历史信息,并使学生对历史信息的价值作出正确分辨。为了让高中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得到有效培养,文章先从重要性和遵循原则方面展开了论述,然后分析了培养高中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措施,旨在通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甄别史料

深入推进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教学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高中历史课程,史料实证素养是其他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重要保障,属于一种学习态度与方法。同时,该素养要求学生把详细的史料内容联系起来,利用个人思维,并通过实践的指导进一步探究历史问题。

一、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性

围绕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展开分析,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思维、实践和自主意识方面。从总体培养目标层面分析,史料实证素养与立德树人具有一致性,即均表现为推动学生的良好发展。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意义重大。

1. 有利于重构历史情境

历史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特点。因为部分历史知识无法回溯,所以在学生认知范畴中可能会形成偏见,而通过史料实证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避免出现这种认知障碍。史料实证,即利用其他形式重现历史,帮助学生建构历史认知。学生凭借查阅、分析、鉴别史料对历史情境进行重构。搜集、整理、归纳史料也是学生学习与重构认知的一个过程。

2. 有利于提高探究能力

中华民族历史绵长,在人们传统认知中,对一些历史存在偏见或刻板的印象。这种固有观念中涉及部分伪历史,如果教师未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其予以深入探究与分析,那么就会导致伪历史发展成真历史而不断流传。为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辨别历史的真伪,主动、积极地探寻歷史真相,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进而在探究中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并提高探究能力,推动学生实现更好的发展,并客观地评估历史。

3. 有利于培育历史观念

历史真相并非通过凭空想象形成,而需要通过科学地历史求证与史料论证进行构建。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形成通过史料进行学习,并形成历史观点的良好习惯,树立“论从史出”的历史观念,转变并杜绝以往直接给出历史论断的错误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原则

1. 真实性

真实性是指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保证史料实证内容的真实可靠且具有教育价值。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史料记录了历史事件,其中真假混杂。史料内容不等于历史本身,但其也是重构历史不可或缺的内容,且其真伪与人们对历史的了解紧密相关。

2. 适切性

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应当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对史料作出合理选择,但由于史料纷繁复杂,故很难作出取舍。因此,教师要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联系起来,对史料的适切性予以更多的关注。在对史料进行实际选择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思考教学探究的核心问题,并思考如何搜索具有教育价值的史料。除此之外,教师在选择过程中还要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以掌握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3. 丰富性

教师应当根据史料信息,组织学生进行各类史料教学活动。为确保这些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应当将不同史料融入教学过程中,以此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在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时,教师还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搜集丰富的史料资源,多角度指导学生进行分析,确保良好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借助历史学习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史料内容,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显著提升学习成效。

4. 实践性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即学习和思考极易脱离生活实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历史知识距离当下过于久远。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史料信息开展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可以从小组讨论中得出相关结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应当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实践成果,以此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另外,在指导学生进行史料实证时,教师应当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辩论等方式展开全面探究,进而充分理解和掌握史料信息。

三、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有效措施

1. 提高对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

首先,教师需要客观了解一种现象,也就是在多种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史料实证可以对资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进行参考和运用。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尊重并肯定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同时,在学习资源丰富多样的情况下,针对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的意愿,教师应当予以尊重。引导学生从一个角度入手展开分析,这是对学生历史资料辨别和分析能力进行考查的过程。其次,立足教学角度进行分析,教师还需要正确了解历史教学的目标和意义。在形式方面,指导学生学习各类历史知识的过程表现为凭借分析与思考研究证实历史资料的过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和思考的机会,找准教学着手点,借助开放与尊重的态度开展历史教学。

2. 指导学生准确甄别史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占据着重要地位。借助史料,教师可以使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历史属于过去,因为后人未经历过历史事件,所以只能通过已有的文字、图片史料研究过去。但现存史料存在真伪之别,部分史料属于伪造的,抑或是史料中涉及个人情绪,并非全部都具有可信度。若不对史料进行全面调查和探究,而直接将其作为历史事实,那么学生就会对历史形成错误的认知。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将甄别史料作为立足点,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史料。

在对史料进行甄别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先让学生了解史料的具体来源、背景、作者和写作意图等内容。史料是由人进行整理的,而人在生活体验中会形成许多经验和主观情感,进而在写作时不由自主地将主观立场等融入其中,导致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进而影响史料的客观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甄别史料时,需要以教材内容作为立足点,加强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结合,分析呈现的史料内容,进而判断其真伪和价值。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以下统称“统编版教材”)必修(上)“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节课时,教师可以提供下述史料:五四运动之后,吴佩孚向时任国民政府总统的徐世昌发电文,其指出:大好河山,任人宰割,稍有人心,谁无义愤?彼莘莘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投石,……如必言直言者有罪,讲演者被逮捕,则是扬汤止沸,势必全国骚然!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借助此史料,你认为吴佩孚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可能回答:吴佩孚表面上对学生充满了关心,但背后却一直在镇压他们。他希望可以利用学生走向成功,趁机夺取北洋政府政权。学生还可能回答:当时,北洋军阀的统治尤为黑暗,继续实行专制统治,因此吴佩孚也不可能是好人。若学生形成此思维定式,则会不甄别史料便作出判断,而这种判断具有片面性。就此情况,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引导,让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针对史料内容展开甄别和分析,从而作出正确判断。

3. 协助学生解读和考证史料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史料进行甄别并不能代表其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还应当在学生甄别史料后引导学生解读、考证这些史料内容,进而促使学生在史料的应用中获得相关能力。以史料解读为例,其涉及的内容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需要学生对其中有用的史料信息进行提取、概括和理解。教师在指导学生提取史料信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全面。其中,准确指的是顺利提取史料中包含的重要信息,全面则为不遗漏信息。当学生提取完史料中的有用信息后,教师应当指导他们通过比较、归纳等相关方式概括史料内容,进而在发现史料信息联系的过程中掌握其本质,深入理解史料的内涵。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必修(下)“全球航路的开辟”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郑和下西洋的史料,并介绍与中国航海日有关的知识。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并整理与全球航路开辟有关的知识,以此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讲解到“地理大发现纪念碑”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全球航路的开辟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要求学生根据此问题搜集相关史料,并提取其中包含的重要信息。随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搜集的史料内容,进而在讨论中解读并考证有关史料,发展史料实证素养。

4. 合理设置史料悬念

在开展高中史料实证教学时,若教师能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学生使用相关史料,便能很好地将其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进而最大化发挥史料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证中充分掌握历史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借助史料实证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给予其引导,让他们在探究的同时进行总结,从而使之总结能力得到增强,以良好的基础助力今后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教材必修(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将纪录片《大国崛起》中的部分片段播放给学生赏析,从该历史资料中提取相关知识。在播放影片时,教师还需要给予学生引导,让其对影视资料中的历史内容和自己在教材中所学的历史知识进行对比,并展开辨析,将两者的异同之处找出来。在播放影片前,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悬念,即彼得一世是好是坏。先播放第8集《寻道图强》,该集将1698年10月上千名俄军官兵在莫斯科被处死的历史画面作为引子,反映了沙皇彼得一世的残暴。随后,话锋一转,介绍了青年彼得一世是怎样隐姓埋名,通过一年多时间与俄国平民工匠走出国门,于英国、荷兰、普鲁士和瑞典等国家学习先进的工业技术、科学知识等,并从最为原始的木匠活做起,学习建筑、驾驶、造军舰等,还被推荐成优秀工匠。此种对一个君主全方位的描述,在我国以往的政论纪录片中并不常见,其与教材中对历史任务概念化的解读不同,能够让学生通过荧屏见证尘封的史实。然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之后的影片内容联系起来,并立足所学知识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的观念。如此可以使学生在参与史料实证时以所学内容为基础形成自己独有的辩证思维,不仅可以掌握历史知识,还能轻松回答开放性的历史问题,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借助史料实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同时其也是学生学习历史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应当正确引导学生,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确保史料内容的丰富性,借助多种多样的培养方式,促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楚艳明.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7).

[2]张莹.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史料实证为例[J]. 吉林教育,2022(9).

[3]郑学俭.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探讨[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2).

[4]刘延翠.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以中国近代史教学为例[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2).

[5]盛险峰.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途径[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4).

[6]陳艺铃. 关注史料教学  提升学科素养:浅谈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J]. 新课程(下),2019(11).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高中历史地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