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策略

2023-07-14 08:17朱金燕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科大学素养

摘要:新文科建设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给外语教师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要求。文章在剖析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新文科建设要求差距的基础上,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要关注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构建完善的继续教育模式,提供有效的教师合作平台,建立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推动大学英语教师发挥职业韧性,促进大学英语教师育人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 新文科建设;地方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3)03-0046-08

新文科建设是教育部“四新”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2019年我国“新文科”建设启动以来,国内各大高校都围绕新文科建设,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积极展开行动。地方本科院校正处于转型发展期,致力于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了新文科建设的主要阵地。新文科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把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推上了风口浪尖。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在变革中求生存,探索中求发展,明确发展路向,顺势而为,才能在新文科建设中不负重托。本文以新文科建设为研究背景,以地方本科院校为研究范围,从新文科建设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入手,分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并探究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策略。

一、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

新文科建设是教育部“四新”即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核心要义是“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教育的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和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 1 ],这对新时代的文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文科建设实为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强调的是“引领学科方向,回应社会关切,坚持问题导向,打破学科壁垒”[ 2 ]。在转型期与新文科建设的十字路口,地方本科院校应把握好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和机遇,“以需求为导向”[ 3 ],“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 4 ],培养出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 1 ],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关键主体,不仅需要深刻理解新文科建設的核心要义,还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建设,在专业发展上全面适应新文科建设。

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强调了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从育人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五个方面着手[ 5 ]:

一是要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这是对育人素养的要求。“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1 ] ,将立德树人内化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各个方面,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 1 ]。“育人”的核心地位决定了教师的育人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追求。

二是要找准学科定位,提升专业能力,这是对学科素养的要求。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典型特征。新文科建设要求文科教育要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以需求为导向,提升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6 ]。大学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夯实英语专业知识,还要打破现有的学科壁垒,实现大学英语的跨学科教学,满足学生专业学习与研究的需求。

三是要拥有丰富的教学专业知识和优秀的价值理念,并且能够运用扎实的教学技能实现知识的传授和价值的引领,这是对教学素养的要求。新文科建设要求文科教育既要实现知识的传授,又要实现价值的引领[ 6 ],两者最终落实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具备优秀教学素养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教学素养,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与敬重,通过教学过程的优化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最终完成育人和育才的双重任务。

四是要具备科研意识和合作意识,主动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勇于创新,这是对科研素养的要求。新文科建设要求文科教育要“充分反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提高教育教学的时代性、学术性和针对性”[ 7 ],这体现了新文科对高校教师科研素养上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了解外语教学与研究相关领域的前沿发展的基础上,汲取与创新先进理论和经验,并能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实践中来,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挖掘教育潜力,提升课程质量。

五是要熟练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和科研问题,这是对信息素养的要求。“新文科”特别强调技术要新,“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探索“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 7 ]。而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必然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积极探索、研究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解决教学科研中的问题。

二、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为了了解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是否满足新文科建设的需求,笔者对四所地方本科院校的102名大学英语教师实施问卷调查,并对部分教师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访谈提纲包含:1.您了解新文科建设吗?2.您认为您的育人素养、教学素养、学科素养、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能够满足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吗?3.在育人素养、教学素养、学科素养、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中,您觉得最需要提升的是什么?4.您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提升自己?在提升自己的过程中您所面临的最大的障碍会是什么?5.您觉得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可以得到改善?6.您对今后的教学、科研还有自己的专业发展有什么样的规划?以此了解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以期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适应新文科建设有所启发。

(一)教师综合素养整体水平不高

1.学科知识相对单一,无法满足新文科建设跨学科教学的要求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对英语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知识不太了解,不能胜任其他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这也成为学科素养处于较低水平的最主要的原因。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一直以来高等教育实行分科教学,大学英语教师对除了英语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都会感到陌生,尤其是对理工类学科更是感到恐惧,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不敢迈出跨学科教学这一步;另一方面,不同院系的老师之间缺少交流机会,没有形成合作互助的学习氛围,仅靠自己摸索无法实现跨学科教学。

2.科研水平整体滞后,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融合能力不足

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与教学素养息息相关,教师的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最终都服务于教学。然而,调查表明: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对自己的科研能力不满意,科研方法和数据收集处理能力欠缺,专业知识深度不够,不具备深入研究的能力;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不能灵活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科研和教学服务。

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对各种精品课程网站、教学平台、文献检索系统、数据统计软件等现代教学科研手段运用不太熟练,利用科研平台和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的能力不足。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欠缺严重阻碍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养和教学素养的提升。

(二)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不足

教师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通过不断学习补充知识储备、完善自我素质的职业,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常态化的需求。因此, 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要有内部力量的驱动,这样教师才会自愿投入更多情感和精力自主进行专业发展规划和设计来完善自我,教师的专业能力才能得到持续发展。

然而在问卷调查和采访中,笔者发现,有的老师认为自己有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已经完全能够胜任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有的老师 “坐井观天”,认为大学英语老师的发展空间不大,又或是因畏难而逐渐丧失进取心,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多名受访老师明确表示对自身专业发展没有规划和设计,并将其归因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家庭负担和各种考核评价。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内驱力不足的表现。

(三)现有继续教育体制不够完善

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大学的各级管理部门,都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投入越来越大,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然而,调查显示,各部门提供的继续教育仍然無法满足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校本培训多采用集中管理、统一授课的形式,内容大多涉及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教育理论或教育技术,没有针对性,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很难得到提升;校外的培训进修或学历进修能在专家指导下提升专业能力,然而机会少,还会因其时间长,任务重,无法兼顾家庭而使多数教师望而却步;线上培训虽便捷自由,然而互动性差,过程监管不够,实践性不强。学校组织的培训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线上还是线下,大多是上级部门指定的培训项目,忽略了教师的个体需求,受训教师被迫参加,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培训,其效果可想而知。另外,同行间的交流研讨本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然而却苦于没有良好的交流平台,无法形成互助合作的氛围。

(四)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

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是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然而,在问卷调查和访谈中,大学英语教师表达了对现行评价体系的诸多不满。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根据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岗位教师的职责特点,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加强对教师育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与考核”[ 8 ]。而地方本科院校基本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各学科标准一样,专业课和公共课一样。评价方式也都采用量性评价,而忽略了质性评价。用课时量、论文发表刊物的层次和数量、教科研项目的等级和数量等完全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教师的工作成效,忽略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创新性等质性评价,这样会使得教师的工作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一旦达到了既定要求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同时,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考研英语的上线率依然是很多地方高校评价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这种以应试为导向的教学与新文科建设的以需求为导向是背道而驰的。

三、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策略

(一)激发专业发展内驱力,提升自主发展意识

大学英语教师只有具备了自主发展的意识,才能实现专业发展的持久性。自主发展意识需要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的共同作用。

首先,从外部力量而言,学校层面要了解飞速发展的社会和新文科建设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并为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正确的导向,使其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大学英语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迫切性,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这样他们才能有意识地提升各方面的素养,积极主动地寻求自身的专业发展。

同时,激发大学英语教师内在的驱动力,离不开学校管理部门政策上的支持。学校管理部门需要在政策上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给予鼓励和支持,为其提供发展的平台和资源,创造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这是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其次,从内部力量而言,大学英语教师已经具备了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和条件,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对自己的职业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树立明确的专业发展目标。在实际工作中要时刻保持良好的状态,脚踏实地地由小目标向大目标逐步迈进,不断激发自身潜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

(二)优化继续教育体制,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养

1.继续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

继续教育内容可以分为学科知识、教学能力、学术研究、教育技术等方面,可以根据不同教师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比如,刚入职的大学英语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还比较扎实,但缺乏教学技巧和科研实践经验,他们需要的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同行向他们传授教学科研实践经验;对于教龄较长的大学英语教师,虽然他们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们的学科专业知识相对陈旧,教学形式老套,他们需要的是最新的教育理念、最前沿的学科动态、新技能新技术的培训。

在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和新文科建设的摸索阶段,目前大学英语教师对应用型的定位和新文科的内涵和要求普遍认识不足,新要求与教师的现实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继续教育内容需要及时得到更新,传播新思想,挖掘教师的新能力,使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行业实践能力与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和应用型定位相匹配。

2.继续教育形式要多样化

根据不同的继续教育内容的特点设置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比如进行学科专业知识、学术研究方面的学习可采用专题式讲座、研讨会、进修学习、国内外访学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开展示范课、情景教学模拟、校外参观学习等形式;既有校内在职的短期培训,也有校外脱岗的长期学习;既可以把专家“请进来”,也可以让教师“走出去”;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培训、遠程教学等线上形式作为补充,创新思路,更好地满足教师多样化的需求。

3.加强过程监控与效果反馈

继续教育的管理者需要对继续教育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保障活动能得到有效开展。继续教育的考勤制度可以确保接受教育的人员能按时参加活动;各种测试、实操练习可以检验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过后,还要收集教师对学习效果的反馈意见,实现教学相长,保证继续教育活动能更有效地为教师服务。

(三)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1.加强大学英语教师间的合作发展

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合作是很有必要的,很多专家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学习共同体”“合作共同体”“教学学术共同体”等概念,其核心都是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合作来谋求共同发展。无论是在校内还是校际,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层次的学习合作,实现专业能力的共同提升。

一个共同的探索目标是互相交流学习合作的基础,是凝聚力的来源。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或兴趣组建多种主题、多种形式的共同体。不同的思想观念相互碰撞、自由对话,实现资源共享,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共享最新的教学科研资讯、教学理念和科研经验方法促进知识的更新、互补和重构;通过教学观摩评价、教研讨论等实践活动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在申报科研项目和科研工作中展开合作,最终实现专业能力的共同发展。

共同体是自发形成的,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它健康持久地发展。一方面,制度可以约束成员的行为,一旦有违反共同体规则的行为要受到相应的惩处,这样才能维护共同体的运行秩序;另一方面,需要有奖励评价机制来激励成员积极参与共同体活动,提供优质的分享,提供共同体协同发展的外部动力。

2.加强跨学科教师间的合作发展

“学科交叉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重点”[ 9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进行跨学科教学是大学英语的必然趋势。跨学科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师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教学技术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还要满足不同专业学生个性化学习和研究的需求。

实现跨学科教学仅靠教师个人去摸索是不够的。一方面学校的教师发展部门要统筹规划,提供相应的培训学习条件,帮助大学英语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掌握相关的教学技术和能力;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要主动和不同学科、不同院系的老师加强合作与交流,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通过教学示范、共同开展教学讨论和实践等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获得相关学科的教学思想和经验方法,有助于更快地理解专业知识和跨学科教学技能;跨学科团队开展合作性的学术研究,在新鲜的知识和学术营养的浇灌下,有利于实现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协同创新,为交叉学科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

(四)健全评价体系,推动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教育的目的、教育法规和教育实践经验为依据,必须遵循正确导向、科学合理、多元标准、简易可行和依法治教的原则[ 10 ]。

1.根据大学英语的教学特征设立评价标准

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上存在很大差异。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向学科的专业化方向发展,注重知识的深度,这对促进教师自身的科研工作是有促进作用的;而大学英语教师侧重的是语言技能和综合性知识的传授,注重的是知识的广度。按照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分类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 8 ]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使用相同的评价标准是不合理的。管理者需要根据大学英语和各学科的专业课不同的教学特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大学英语教师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实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评价方法上,要实行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量性评价的客观性毋庸置疑,可以为教师的奖励、晋升提供参考依据,然而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不仅要看教学竞赛的名次,发表论文和申报课题的数量和等级等量性指标,还要看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技能以及教学效果等质性指标;评价主体上,对教师的评价也必须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专家、领导、同行、学生,同时还要通过自我评价进行反思和改进。只有通过这种量性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多主体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形成对教师客观公正的评价,达到综合衡量教师的教学科研态度、能力和成果并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管理者要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教师对评价体系的认可度和参与度,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长远性。

(五)协同助力大学英语教师发挥职业韧性

职业韧性是一个人的特质,是指克服职业生涯中的挫折与压力以及战胜与应对职业逆境的能力[ 11 ]。调查显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受阻主要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专业发展活动。大学英语教师职业韧性发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抵制逆境,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对逆境、压力主要靠个人,但职业韧性的发挥的过程也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12 ]。首先,教师本人要塑造积极的个性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这是教师发挥职业韧性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人格品性也有助于维护友好的人际关系和家庭氛围,这是发挥职业韧性的坚强后盾。其次,家庭、学校和社会也要努力给大学英语教师提供更宽松的生存环境,提高对他们的关注度,在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尽量减小他们所承受的压力,让大学英语教师把精力集中到更有价值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

四、结语

新文科建设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为了应对新文科建设提出的挑战,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要全面提高认识,强化自主发展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韧性;同时,管理部门要关注大学英语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实际需求,构建更加完善的继续教育模式,提供更有效的教师合作平台,建立更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大学英语教师育人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努力打造出一批满足新文科建设要求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習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05-03(02).

[2]  樊丽明.“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J].中国大学教学,2020(5):4-8.

[3]  李凤亮.新文科:定义·定位·定向[J].探索与争鸣, 2020(1):5-7.

[4]  尹飞.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四个面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1-30(12).

[5]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

[6]  吴岩. 新文科重磅启动!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EB/OL].(2020-11-03)[2023-01-22]. https://www.sohu.com/a/429342416_120214181.

[7]  新文科建设宣言[EB/OL].(2020-11-03)[2023-01-22]. 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011/t20201103_2029763.shtml.

[8]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08)[2023-01-2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9]  熊丙奇. 发展新文科需要告别“唯论文论”[N]. 新京报,2019-05-21(A04).

[10]  陈雄一,胡明宝. 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意义与原则[J]. 湖南社会科学,2003(3):154-156.

[11]  London  M. Toward a theory of  career  motivation[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3, 8(4): 620-630.

[12]  顾佩娅. 中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198-227.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ZHU Jiny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Jingmen 448000,China)

Abstract:The goal of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 and compound talents in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and requirements to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ap betwee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it is proposed that local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ctual need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build a perfect further education model,provide an effective platform for teacherscooperation,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multiple evaluation system and improve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career resilience to promote a comprehensive enhance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competency in education,discipline,teaching,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

Key words: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local universities;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improvement strategies

收稿日期:2023-02-12

基金项目:荆楚理工学院2022 年校级重点科研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ZD202205)

作者简介:朱金燕(1982-),女,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文科大学素养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大学求学的遗憾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