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技术要点研究

2023-07-17 07:38孙强
种子科技 2023年8期
关键词:田间管理种植技术

孙强

摘    要:从农业生产领域来看,玉米的经济效益和实用价值较高。玉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属于健康食品。文章研究了高产玉米种植技术要点,介绍了玉米常见病虫害与防治措施,提出了提高玉米产量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种植技术;施肥管理;田间管理;种子选取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08-0078-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作者简介:孙 强(1975—),男,汉族,山东肥城人,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技术推广。

玉米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基于杂交育种技术,人们逐渐重视玉米高产技术,通过改变玉米基因进一步增强其抗病能力,增加玉米产量。因此有必要对相关种植技术展开研究,全面贯彻种植技术标准,实现玉米产量最大化。

1 高产玉米种植技术要点

1.1 土壤条件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对土壤的要求非常高。为进一步增加玉米产量,应确保土壤肥力满足玉米生长所需。有关农业科技工作者应持续改良土壤条件,促进玉米根系生长,促使其吸收大量养分,提升玉米产量。对此,应全面分析土地养分,保证土壤中具备足够的养分,促进玉米健康生长。根据相关种植经验得知,为避免土壤缺少养分,确保植物健康生长,可基于各个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轮作方式;合理选择种植区域,第一时间构建灌溉及排水等设施,保证玉米生长过程拥有充足的水分;全面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1]。

1.2 种子选取

玉米种子的选择与玉米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种植玉米时应有效选种。各类玉米在各个区域的表现存在差异,会对玉米产量产生不良影响。在选种玉米种子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全面研究及分析该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购买适合该地区种植的种子。我国地域广阔,在选择玉米种子过程中,应结合各个地区气候状况,综合分析种子生长特点,根据玉米籽粒深度,科学选取玉米种子,借助种子杂交技术选取抗旱及抗病能力强的品种。针对土壤条件较好的区域,可选取水肥需求量大的品种。针对土壤环境恶劣的区域,可选取具有良好抗寒性的品种。同时,要科学选取玉米种子,保证种子发芽率,同时去除种子中的虫卵及病种等。

1.3 播种条件

玉米的有效种植与玉米的實际产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播种前,应深耕土壤。一般来讲,不同区域的土壤状况有着较大的差异,应合理控制种植深度,确保深度在15 cm以下,并按照当地具体状况进行深耕。该项工作能够促进种子健康生长,使其更好地吸收土壤水分。因为播种时间不同,所以翻耕深度有一定区别。若播种时间较早,应基于常规深度之上开展深耕;若播种时间较晚,应减小播种深度。对于少雨干旱的季节,缺乏水资源,应提高翻耕深度[2]。在干旱期渡过后,应第一时间耙平土壤,避免土壤产生风蚀问题,有效确保玉米产量。在具体开展播种过程中,传统的播种方法不利于幼苗出苗,应创新播种方式。应选用条播方法,在种植时确保玉米种子的间隔,保证所有种子都具备充足的营养。对于种子的耕种深度,最好将其控制在5 cm左右,同时当播种结束后,应第一时间覆土。要合理控制玉米种子之间的距离,防止出现倒伏现象从而对玉米产量造成不良影响。种植人员可以根据当地水文和地理环境等条件播种。通过有关研究及分析得知,北方气候寒冷地区的播种时间通常要比南方地区的播种时间晚30 d左右。由于南方地区比较潮湿,一般会在每年3—4月开展耕种。因为我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播种时间不同,所以玉米成熟度也不同。

1.4 种子处理

在选择玉米种子过程中,要针对购买后的种子开展二次选择,从中剔除不好的种子,以此保证玉米产量。种子发芽过程中,对土壤水分有着较高的要求,应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开展灌溉工作。播种结束后,应检查种子的发芽情况,保证种子在该阶段吸收足够的水分。与此同时,可对选取的种子施用农药,避免出现病虫害。应选取籽粒多、色泽良好的玉米种子,以此提高种子发芽率。应重视种子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重视开展种子晾晒及除菌工作。二是把选完的种子浸泡到水中,建议浸泡1 d左右,或者在温水中浸泡。在开展预处理过程中,若该地区气候少雨,并且土壤水分不足,应防止种子泡水,否则会出现水分缺失的现象,不利于种子发芽。三是保证种子在相同时间完成播种,实现区域性增产。四是科学选取药剂拌种,在防治病虫害的基础上,确保种子能够吸收大量养分,从而实现种子健康生长。

1.5 种植管理

一是间苗及水肥管理可以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在间苗时,为保证幼苗养分充足,应有效控制玉米种植间隔,根据去弱保强的原则开展种植管理工作。幼苗阶段,玉米对水分含量有着很高的要求。若含水量较多,极易导致幼苗过涝而死;若土壤含水量无法支持幼苗生长,将导致幼苗根部深入土壤,难以吸取所需的养分,不利于玉米健康生长。由此,在玉米幼苗生长过程中,应有效控制土壤含水量,合理开展灌溉工作。二是玉米生长阶段对水肥管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实现雌穗粒和玉米植株健康稳定生长,应保证玉米拥有充足的水分及养分,从而避免产生叶片损伤问题[3]。三是在玉米开花阶段,应控制氮肥施用量,保证玉米产量。如果氮肥施加较多,将不利于玉米开花。玉米成熟期是玉米生长的最佳阶段,能够有效实现玉米高产的目标。

1.6 施肥管理

一是科学选肥。玉米植株生长阶段对氮磷钾肥有着一定的需求,应全面做好施肥管理工作。根据有关研究得知,科学施加氮磷钾肥可进一步增加玉米产量。在这一过程中,可施加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相比,有机肥料施用效果更好。在选择肥料的过程中,应构建目标产量,结合具体需求,计算土壤营养总量,进一步控制施肥总量,构建科学的施肥对策,从而增强施肥科学性,达到科学施肥的目的。另外,在选择肥料后,应科学控制施肥量,在适当的时间选用有效的方式开展施肥工作,有利于玉米植株健康生长。二是施加底肥。在玉米种植前,应先施加底肥,保证玉米在幼苗阶段以及生长过程中拥有大量的养分,实现玉米植株健康生长。应在翻耕土壤后或在起垄过程中施加底肥,采取农家肥,施肥量400 kg/hm2左右,利用底肥发酵持续优化土壤条件,促进幼苗稳定生长,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三是施加种肥。一般是在播种过程中与种子一起施加或播种结束后施加,种肥与底肥存在较大的差异。施加磷肥及钾肥可增加玉米产量。应合理控制氮肥施加量,并采用相应的施肥方法。施加种肥不仅可以促进玉米种子发芽,还可以促进玉米幼苗茁壮生长。另外,在施加种肥的过程中,应了解土壤肥力以及底肥施用状况,科学确定种肥施加量,实现玉米植株有效培育,促进玉米高产增收。四是科学追肥。在玉米生长阶段,应科学追肥。在玉米拔节阶段及孕穗阶段需要吸收较多的养分,在这一阶段缺乏肥料将不利于玉米健康生长,会造成玉米缺穗,所以应科学追肥。玉米拔节阶段应追加尿素150 kg/hm2,以实现玉米小穗分化,促进玉米快速拔节,有效保障玉米孕穗。在玉米孕穗阶段,应开展二次追肥。与生长拔节阶段相比,孕穗阶段存在较大差异,应施加尿素50 kg/hm2,防止玉米小穗退化,保证玉米穗粒足够饱满。

1.7 田间管理

玉米产量会被自然条件及环境因素影响。在正式开展玉米播种前,应先分析播种区域的环境,如地理位置等,按照区域布局要求,合理选择玉米种植区域。在这一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种植环境,强化研究新品种,选取高质量玉米品种,借助有效的栽培手段,运用前沿的栽培技术增加玉米产量。

2 常见病虫害与防治措施

2.1 玉米螟

该害虫会对玉米单产造成较大影响,不利于玉米品质的提升。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螟会啃食玉米叶片,同时还会渗入幼苗苗心叶,对玉米生长产生不良影响。若在发病初期没有第一时间处理,将导致玉米产量下降,难以确保玉米质量,影响种植安全,从而导致玉米经济效益下降。

若在病虫害较多的季节开展种植工作,应事先制订好防治措施,选用合适的高品质玉米种子。现代玉米栽培需采取绿色防治手段,如利用赤眼蜂开展防治,同时辅以相应的药物,杀灭玉米螟,促进玉米健康生长。

2.2 真菌病害

玉米生长过程中会产生真菌病害,尤其是大斑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玉米染病后,玉米叶片会产生菌斑,随着病情不断恶化,其斑块会逐渐扩大。在发病后期,会导致玉米根茎变色,无法有效提升玉米经济效益。

选用抗真菌性能较好的玉米品种。在选取品种后,应对种子消毒处理,避免出现病害。完成选种工作后,应翻耕土壤,防止地下病原体对玉米植株造成不良影响。在田间管理过程中,种植工作者应重视玉米生长过程,若叶片出现白色斑点,需第一时间去除,然后对其喷洒药品,防止交叉感染。

2.3 病毒病防治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不仅会患上大斑病,而且会遭受病毒病的威胁。病毒病主要表现为矮花叶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玉米生长过程中,花叶形状会变化,主要是花叶中会产生圆点及细条状,随着种植时间不断推移会逐渐生长,对玉米叶子造成伤害,导致叶子枯黄。

借助生物方法开展防治,抑制病毒细菌,破坏病毒结构,避免出现该类病症。借助化学防治手段开展防治,如使用药剂。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应采取定量定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防治。应加强玉米生长过程监控,全面落实田间管理工作,进而增强病害预警能力。

2.4 瘤黑粉

在玉米栽培中,普遍存在瘤黑粉。产生该病害主要是由于植株很多部位产生病瘤,不利于植株健康生长。一是施用氮肥过多,导致植株组织突变。二是在越冬后,病菌极易影响植株生长。三是沒有第一时间防治瘤黑粉,造成二次侵害。

种植人员应全面把控病菌基数,每隔3年轮作1次,全面销毁病株。在收获完成后,有效处理病残体,同时开展深翻作业。若田间感染比较严重,可以种植一些其他类型的作物。结合玉米生长特点,合理施加肥料,辅以有效生长调节剂,全面提升植株抗感染能力,防止田间积水。根据种植情况,利用福美双等开展拌种作业,借助授粉喷施等手段,促进玉米健康生长。

3 提高玉米产量的建议

一是增强技术操作规范性。根据技术规范开展种植工作有利于确保玉米产量。二是在种植前,需要全面认识和了解玉米品种特性,落实技术准备工作,全面贯彻相关的技术标准。三是全面分析气候变化。在种植前及收割期,应关注气候变化,构建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避免天气变化影响玉米产量及品质。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应分析灌溉方式,若该阶段降水较少,需采取人工补水方式,确保玉米生长拥有充足的水分。四是病虫害防治。根据该地区病虫害种类及玉米品种极易产生的病虫害问题,构建合理的防治方案,在出现病虫害后及时开展治理工作。五是落实水分补给工作。根据玉米对水分的需求量构建水肥方案,满足玉米生长所需。六是强化灾害防治工作。灾害防治可以降低农户损失程度。农业部门需要全面落实灾害防治工作,有效分析气候及环境变化,根据气候及环境情况构建科学的防治方案。在种植之前,农业部门应实时监测气候变化。若出现寒潮,应第一时间通知农户,防治农户盲目种植,影响玉米健康生长;若出现干旱,需要做好灌溉工作,防治玉米缺水,确保玉米健康生长,合理制订灾害防治方案,减少农户损失,确保玉米产量。

4 结束语

玉米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合理应用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技术,可增加玉米产量,提高农户收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原料及食物。玉米种植技术与产量存在密切的关系,强化研究种植技术,可以推动种植工作顺利开展,创建适宜的生态环境,提高玉米的产量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毛飞艳.浅析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技术要点[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11):29-30.

[2]乔雪娥.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实施要点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2(8):86-87.

[3]暴海坤.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2(6):62-64.

猜你喜欢
田间管理种植技术
无花果田间管理
早春小麦田间管理抓哪些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初夏马铃薯 田间管理抓哪些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田间管理到位 棉花丰收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