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黑斑原鮡人工繁殖技术简介

2023-07-17 02:41刘欣苑李勇刘晓锐刘伟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4期
关键词:西藏自治区

刘欣苑 李勇 刘晓锐 刘伟

摘 要 黑斑原鮡为西藏重要的经济鱼类,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野生黑斑原鮡生长缓慢、数量较少,同时其人工繁育技术尚未成熟,严重影响西藏黑斑原鮡的经济效益。为加快黑斑原鮡的人工规模化养殖发展,结合西藏黑斑原鮡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现状,从亲鱼驯养、催产授精、鱼苗培育及病虫害防治4个方面分析和总结黑斑原鮡人工繁殖技术。

关键词 黑斑原鮡;人工繁殖技术;西藏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S965.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8.060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Regan)]隶属于鲇形目(Siluriformes)鮡科(Sisoridae)原鮡属(Glyptosternum),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和印度的布拉马普特拉河(Brahmaputra),是我国西藏的重要土著经济种类[1]。黑斑原鮡主要生活在岩石缝隙中,喜底质为沙质且水流缓慢的河流。黑斑原鮡肉质鲜美、肌间刺少,具有很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但由于生长缓慢、性成熟晚,很难进行人工繁育和驯化,黑斑原鮡的种群恢复能力较低、分布区不断缩小,已成为我国极危物种[2-3]。为充分发挥黑斑原鮡的经济价值,扩大黑斑原鮡养殖规模,笔者分析探讨了西藏黑斑原鮡人工繁殖技术要点,现总结如下。

1 西藏黑斑原鮡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进藏游客逐年增长,西藏水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人为捕捞日益频繁,加之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鱼类的天然生境,当地鱼类繁殖受到一定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加之水环境受到外界条件的干扰,黑斑原鮡自然资源量与分布面积急剧减少。为保护黑斑原鮡物种资源,研究黑斑原鮡人工繁殖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谢从新等发明了一种黑斑原鮡人工催产的方法,催产率超过85%[4]。选择成熟亲鱼,按雌雄个体比为(2~3)∶1配组,制备催产药物(按雌雄性亲鱼体重配制)。雌性亲鱼催产药物为2 mg·kg-1马来酸地欧酮(Domperidone,DOM)、10~15 mg·kg-1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3~5 mg·kg-1鲤鱼脑垂体。雄性亲鱼剂量减半。

周建设等研究了黑斑原鮡人工繁殖技术,共获得初孵仔鱼尾数约29 546粒,平均催产率为69%,平均孵化率为70%。选择成熟亲鱼,按雌雄个体比4∶1配组。每千克雌性亲鱼注射5 μg·kg-1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2(LRH-A2)和1颗鲤鱼脑垂体,24 h后检查催产效应,催产效果不佳则注射同样剂量的LRH-A2[5]。雄性亲鱼不注射。周建设认为,雄性亲鱼的精巢呈分支状,可能是为了配合雌性亲鱼产卵,因此其推测雌性亲鱼可能是多次分批排卵。

张颖等发明了一种黑斑原鮡的人工催产方法,按雌雄个体比为1∶2配组[6]。雌性亲鱼采用二次注射法进行人工催产,雄性亲鱼采用一次注射法进行人工催产。雌性亲鱼第一针为4 μg LRH-A2、2 mg DOM、600 IU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12 h后注射第二针,注射剂量为2 μg LRH-A2+1 mg DOM+300 IU HCG。雄性亲鱼与雌性亲鱼的第二针一同注射,注射剂量为雌鱼注射总剂量的1/2。人工催产水温为12.5~13.0 ℃,效应时间为10~14 h。

黄寄夔等曾研究过黄石爬鮡的繁殖行为。人工催产黄石爬鮡亲鱼后,将其放置在一定流速的人造鱼巢中。一段时间后亲鱼自主交配繁殖,并成功产卵。因为黑斑原鮡自然资源量少,亲鱼采集困难,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相关人员可以借鉴这种繁殖方法,尝试在人工催产后让黑斑原鮡自然繁殖、人工孵化,这样更能起到保护亲鱼的作用[7]。

2 人工繁殖技术要点

2.1 亲鱼驯养要点

对比多地驯养黑斑原鮡的结果,笔者认为驯养黑斑原鮡需要极高的水质。在往年研究中,笔者发现,在驯养初期投喂裂腹鱼鱼苗等活饵料,黑斑原鮡亲鱼有主动捕食行为。这表明在驯养初期阶段,养殖人员还应以活饵料投喂为主,以人工饲料投喂為辅。在经过为期4个月左右的驯养后,解剖病死亲鱼时,笔者在黑斑原鮡胃部发现了尚未消化完的人工饲料。这表明亲鱼已经开始逐渐接受并摄食人工饲料。通过近3年的研究,笔者现总结黑斑原鮡人工繁殖技术要点如下。

2.1.1 严格控制水温

黑斑原鮡属于冷水性鱼类,对水温变化十分敏感,水温高于18 ℃时便会慢慢死亡。因此,笔者建议在驯养黑斑原鮡过程中,水温需要保持在9~14 ℃。西藏黑斑原鮡繁殖期在每年5月中旬到6月初,地下水水温在9~11 ℃。

2.1.2 严格控制水质

野生黑斑原鮡多分布于水流湍急、清澈透明的河流,对水质要求很高。因此,养殖人员应该尽量选择自来水或其他水质良好、无菌无毒的水源,且使用长流水人工养殖黑斑原鮡[8]。

2.1.3 优化环境设置

养殖人员应使用内壁光滑的平列槽养殖黑斑原鮡。考虑到一龄以上的黑斑原鮡喜欢攀爬,养殖人员应在平列槽底部放置一些光滑平整且易清扫的石块,同时水面距离槽顶不要太近,并可以通过加盖的方式达到遮光和防止黑斑原鮡逃逸的目的。

2.1.4 加强喂食管理

黑斑原鮡属于肉食性鱼类,尤其喜食产自西藏的高原鳅、拉萨裸裂尻等小型鱼类。野生亲鱼投喂裂腹鱼鱼苗,喂食活饵料前需用1%盐+1‰小苏打浸泡4~6 h消毒,防止病菌侵染。

2.2 催产及授精要点

西藏黑斑原鮡繁殖时间因水域温度不同而有差别,但黑斑原鮡繁殖期基本都在30 d左右[9]。在山南市加查县,黑斑原鮡在4月中旬开始繁殖;在日喀则市,黑斑原鮡在5月初开始繁殖[10]。6月中旬也能收集到有鱼卵存在的亲鱼,但是鱼卵一定程度上已经被亲鱼吸收,品质差,受精率低于10%。这和陈彦伶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11]。

笔者建议采用半干法对黑斑原鮡进行授精。轻压雌鱼臀鳍腹部直至有鱼卵流出,一人用手压住生殖孔,将鱼提出水面,擦去鱼体水分,然后将鱼卵挤至擦干且光滑的不锈钢盆里。对于雄鱼则采用杀鱼取精巢的方法,加生理盐水研磨精子后,倒入盛有卵子的盆里,用羽毛轻轻搅动鱼卵1~2 min,使精液均匀地分布在鱼卵周围,接着加入少量的清水搅拌1 min完成授精过程。授精完成后清水冲洗2次,漂去破卵和污物,静置30~60 min,待吸水膨胀后,经消毒计数后放入孵化器械中孵化,孵化水温控制在10~12 ℃。

2.3 鱼苗培育要点

鱼类苗种培育是指将鱼苗培育成一定规格的食用鱼种或放流用鱼种的过程。黑斑原鮡苗出膜后8~12 d,

卵黄基本吸收完毕,能平稳而快速游动。此时,养殖人员可将黑斑原鮡放入准备好的孵化槽进行培育。

在鱼苗转入孵化槽前3 d,用20 mg·L-1高锰酸钾浸泡消毒,清除病原。進水采用车间系统循环水,经过转盘过滤器、生物球过滤器、紫外线消毒灯等工序,进水深度控制在15 cm左右为宜。

对于一龄黑斑原鮡,养殖人员可用破壁机把冰鲜血虫打碎后投喂,其效果优于猪肝末、丰年虾、螺旋藻、微粒饲料,冰鲜血虫放在-80 ℃低温下保存,喂食前解冻拌上大蒜素。对于二龄黑斑原鮡,养殖人员可用3 cm左右的裂腹鱼活饵投喂,喂食活饵料前需用1%盐+1‰小苏打浸泡4~6 h消毒,防止病菌进入水体。采用定时投喂方法,每日3次,投喂时间为9:00、15:00、19:00。每天早晨定期吸污,把黑斑原鮡的粪便和前1 d未吃完的饲料及时清走。

养殖人员应每隔7 d随机称量5尾以上鱼苗的体长和体重,用以代表每个阶段黑斑原鮡的生长结果,并将其作为下一阶段投喂依据。用吸管吸取鱼苗至滤纸上,测量体长,吸干残留水分后放在天平上称量(烧杯和水归零)。称量过程中,5尾鱼一起称量,作为平均值。称量完成后,将黑斑原鮡暂养在另一个容器以待恢复,恢复后再继续喂养。在测量过程中要求小心、迅速,确保鱼苗不受伤、不死亡。每次抽样完成后,用试剂盒测量水体pH值及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并每天观察鱼类摄食活动情况,并记录水温和死亡鱼苗数量。

2.4 病虫害防治要点

受到人工驯养环境限制,水体小,水质易恶化,加之黑斑原鮡皮肤薄,易损伤,黑斑原鮡极易受到病虫危害而死亡。此外,黑斑原鮡对大部分药物较为敏感,所以一旦发病就很难治愈。鉴于此,养殖人员在日常养护管理中应着重加强对于病虫害的预防。黑斑原鮡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如下。

2.4.1 斜管虫病

斜管虫病为鲤斜管虫寄生引起。鲤斜管虫虫体有背部和腹部之分,背部微微隆起,腹部正中有呈喇叭状的口管。从腹部看,左侧更直,右侧略微弯曲,左侧有9根纤毛线,右侧有7根纤毛线,每根都有长度相同的纤毛。身体后部有一个大核,一般在大核的旁边或后面有一球形小核。

当斜管虫数量较少时,其对黑斑原鮡造成的伤害并不大,但当其数量不断增加时,将刺激鱼体的体表和腮产生一层苍白色或淡蓝色的黏液。该黏液的出现会导致病鱼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鱼苗受害情况更为严重。同时,斜管虫大量寄生,还将严重影响黑斑原鮡的繁殖。病鱼通常食欲减退、消瘦发黑,对鱼的腮部和身体表面进行镜检,可以发现斜管虫病原。病鱼侧躺在岸上或浮在水面上,很快就会死去。斜管虫病流行范围广,对鱼苗、鱼种危害较大,可造成大批鱼种死亡。针对患斜管虫病的黑斑原鮡,养殖人员可用4 mg·L-1洁尔阴浸泡治疗。

2.4.2 水霉病

水霉病是高原鱼类养殖的多发病,黑斑原鮡亲鱼感染水霉病的主要原因有温度较低(通常不超过

16 ℃)、鱼体有损伤(灭菌不彻底)、鱼体虚弱等。水霉是一类由丝状真菌组成的菌类,早期主要黏附于鱼体上,吸取鱼体内的养分,最后造成鱼体严重受损。由于西藏水体温度长期较低,且亲鱼在运输过程中易受到伤害,因此黑斑原鮡较易感染水霉病[12]。

在发病初期,养殖人员可每天用4 mg·L-1亚甲基蓝(浓度可随温度而调整,温度愈高,剂量愈少)浸泡黑斑原鮡1~2 h,连续浸泡2 d。当黑斑原鮡身体上的水霉消失后,隔天再使用2 mg·L-1浓戊二醛灭菌,持续2 d。每日监测病鱼,避免再次发病。为预防黑斑原鮡患水霉病,养殖人员应确保水温适宜、增强亲鱼体质,防止亲鱼受伤。

2.4.3 小瓜虫

感染小瓜虫后,病鱼体表将长满肉眼可见的白点,因此小瓜虫病也被称为白点病。小瓜虫主要以胞囊形式繁殖和传播子代,高密度、低水质的鱼塘更易出现小瓜虫感染现象。同时,小瓜虫没有寄主特异性,所有的鱼种均可被感染并发病。针对小瓜虫感染的黑斑原鮡,养殖人员可用5%盐水浸泡1 min,每天浸泡2次,持续7 d基本可以治愈。

参考文献:

[1] 潘瑛子,付佩佩,王且鲁,等.西藏黑斑原鮡消化道寄生蠕虫的分布类型及种间关系[J].中国水产科学,2021,28(2):231-238.

[2] 刘欣苑,杨海青,金冠锋,等.黑斑原鮡野生亲鱼驯养与养护探讨[J].农村科学实验,2022(6):231-233.

[3] 席杰,郑宗林,牟振波,等.黑斑原鮡仔稚鱼藏匿行为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21,45(5):1129-1137.

[4] 谢从新,李红敬,李大鹏,等.黑斑原鮡特殊器官-腹腔外肝[J].自然科学进展,2007(5):683-686.

[5] 周建设,潘虎,陈美群,等.病死黑斑原鮡表皮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8):80-85.

[6] 张颖,尹家胜,马波,等.黑斑原鮡皮肤组织结构及其COL1A1基因的克隆与分析[J].高原科学研究,2021,5(3):1-10.

[7] 黄寄夔,杜军,王春,等.石爬(鮡)属鱼类的繁殖生物学初步研究[J].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3):1-2.

[8] 陈彦伶,邓晓川,李华,等.不同开口饵料对黑斑原鮡仔鱼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J].水产养殖,2020,41(3):14-18.

[9] 周建设,王且鲁,王万良,等.黑斑原(鮡)肌肉脂肪酸及无机盐组成特征分析[J].水产科学,2020,39(3):414-419.

[10] 张颖,吕伟华,卢彤岩,等.温度对黑斑原(鮡)仔鱼生长的影响[J]. 水产学杂志,2019,32(2):1-5.

[11] 陈彦伶,邓晓川,李华,等.黑斑原鮡卵黄囊期仔鱼生长与发育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20,33(8):1871-1876.

[12] 潘瑛子,李宝海,格桑加措,等.西藏黑斑原(鮡)胚胎发育观察[J].中国水产科学,2018,25(6):1205-1215.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召开庆祝建党百年暨“两优一先”表彰会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送文艺下基层演出
我与西藏歌舞团——写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成立60周年之际
2016年西藏自治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总表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系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心得体会部分摘录
“双联户”西藏自治区基层组织形式的创新
西藏自治区《喜迎十九大哈达献北京》专场文艺演出
西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控制药占比的干预措施
2015年西藏自治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总表
西藏自治区结核性脑膜炎83 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