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为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助力

2023-07-17 09:25徐卫星
新教育·科研 2023年7期
关键词:生命成长全面发展劳动教育

徐卫星

【摘要】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发展学生的劳动观念,培育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等。要健全劳动课程、打造劳动场域、渗透融入劳动方法。劳动不仅具有个体性的生命存在价值,同时具有群体性、社会性的社会交往价值。通过劳动,能促进学生生命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生命成长;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生命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劳动教育要坚持育人导向,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德智体美方面的育人功能,彰显劳动的育人价值。要构建以实践为主体的课程结构,倡导丰富的实践方式,加强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的联系等。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发展学生的劳动观念,培育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品质,提升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教育,要为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奠基,为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助力。

一、劳动教育:生命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当下的学校教育,往往十分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而忽视了劳动课程。究其根本,有两个基本的原因:其一是“功利主义”驱动、“应试教育”影响;其二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价值。很多人包括老师,往往将劳动简单地等同于机械的肢体劳动、身体劳动,甚至等同于思想家马克思所批判的“异化劳动”,这是有失偏颇的。真正的劳动应当是马克思所提倡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真正的勞动应当是与享受同一的。劳动教育是学生生命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1.劳动健体

劳动健体是劳动最为原初、最为本真的价值。劳动舒展生命、劳动解放生命,劳动能绽放生命之美。在劳动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田园劳动,还可以让学生将劳动与相关的体育运动、健体项目结合起来,从而让劳动具有一种跨学科性、跨界性。笔者所在学校,不仅利用劳动课引导学生劳动,还将劳动课程融入、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渗透、融入到学校社团活动之中,渗透、融入到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之中。如笔者所在学校西南角的一块空地,基于劳动育人的视角、立场,以班级为单位开辟了“嬉耕园”,让学生在园子里种植,将园子包干到班,落实责任人。实践证明,这样的一种类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机制,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让劳动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享受。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素养得到了锻炼、发展和提升。

2.劳动启智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劳动与生命的发展密切相关,它首先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劳动不仅是指肢体劳动、身体劳动、体力劳动,劳动更包括脑力劳动、智力活动等。劳动具有“启智”的功能和价值,尤其是在当下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劳动与信息技术结合,更能彰显劳动的启智价值。比如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设计研发机器人活动,诸如机器人行走、机器人机械手、灭火机器人、声控机器人等,不仅能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劳动兴趣,而且能发掘学生信息技术劳动的智慧潜质。同时,新时代的劳动对于学生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同时也为新时代劳动者的劳动提供了新的平台、新的契机等,为学生的劳动创新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平台、更为广阔的可能。

3.劳动塑美

劳动具有一种内在的美学价值。美是劳动的一种内在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的成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劳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实践美、创造美,让美成为学生的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如教师教学“废旧物品大变身”等,引导学生制作一些“非遗艺术”“创意手工制作”等,就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建构、创造美。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感受、体验到劳动的科学之美、技术之美,还能感受、体验到劳动的艺术之美、人文关怀之美等。

劳动的价值是全方面的,它不仅健体、启智、塑美,而且育德。通过劳动,学生能感受、体验到生活中一些物品的来之不易,进而让学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对身边人的智慧劳动结晶、成果不再漠视,懂得了尊重、懂得了感恩。在劳动过程中,学生的道德智慧、道德潜质得到了发掘。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热爱劳动的人,一定是一个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二、劳动教育:生命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劳动不仅是学生生命全面发展的载体、媒介,更是学生生命全面发展的路径。以劳育人,要求学校要建立健全劳动课程,将劳动课程“法定化”;要求学校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劳动舞台,打造学生劳动的场域,让劳动“时空化”;要求教师要渗透、融入相关的劳动方法、劳动策略等。要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生命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

1.健全“劳动课程”

新时代,劳动课程规范化迫在眉睫。劳动课程不仅要写在文本上,更要落实在实践中。要将劳动课程纳入学校、班级的课程之中,任何其他课程不得挤占劳动课程,保证劳动课程不折不扣地落实。要引入劳动课程教材,丰富劳动课程资源、素材,建立劳动课程网站。要配备专业性的劳动课程教师,提升劳动课程落实质量。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劳动课程进行解读、创新。对劳动与教学课程进行备课,撰写计划、教案,对劳动课程的落实进行多向预设。同时,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劳动课程学习的具体学情,注重学生的劳动课程实践性生成。

例如,学校可以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有机融合,研发形成基于学校特色文化的新时代劳动主题课程,确立层次渐进、螺旋上升的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关键能力提升的全过程,深入贯通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平台。在健全劳动主题课程的活动中,学校要善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劳动技能习得规律,为不同年级设置“自我管理劳动”“家务体验劳动”“厨艺实践劳动”“园林园艺劳动”“农业生产劳动”“匠心制作劳动”等不同主题的劳动课程,通过学科融合、信息技术、多模态教学辅助,以项目化劳动课程的形式,将学校视为一个整体,将主题劳动课程打造成一个多元融合、纵深贯通的劳动教育体系。

2.打造“劳动场域”

所谓“劳动场域”,笔者以为就是“适应学生劳动的一切外在的实在性和虚拟性的条件”。劳动场域包括劳动场地、劳动工具、劳动材料乃至于劳动氛围等。劳动场域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从课堂向课余、课外拓展、延伸。劳动教育不仅要与学生的学科学习结合起来,更要与学生的生活融通,教师要善于积极借助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班级内的种植园地以及家庭内自主开辟的劳动场地,鼓励学生自己开辟劳动场域、劳动基地,诸如自己创建“小菜园”“小饲养园”“小加工厂”“创意坊”“劳动站”“实践馆”等。例如,教师可以有效借助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鼓励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劳动场景,在“认领一块稻田”活动中,从插秧到收割的全程参与劳动实践中感受“粒粒皆辛苦”的价值内涵;在种植蔬菜、嫁接葡萄的农业生产体验中体会“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精神愉悦;在“家长劳动课堂”,家长带领学生揉捻蒸制糕点馒头的烹饪实践过程中收获“丰昌酬汗水”的来之不易。

通过劳动场域的设计、研发,发展学生的劳动时空规划、劳动整体筹划的能力。在互联网、大数据融合的今天,劳动场域不仅包括线下场域,还包括线上时空。由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建互联网博客、网站等,让学生不仅积极打造实在性、物质性场域,更能打造虚拟性、数字性、精神性的劳动场域。

3.融入“劳动方法”。

劳动方法、劳动策略等是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渗透、融入劳动方式、方法、策略要根据具体的劳动内容展开。尤其是要鼓励学生创造劳动工具、使用劳动工具。在现当代,尤其要融入劳动的“新形势、新技术、新工艺”(参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工具鐫刻着人的劳动实践智慧。有人曾经将人的本质概括为“会使用和制作工具的动物”,不无一定的道理。工具质量的优劣,体现着学生的劳动智慧、劳动技术、劳动品质。融入劳动方法,不是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劳动设计计、劳动制作、劳动试验、劳动淬炼、劳动探究。通过劳动方法的渗透,将劳动的观念、劳动的意识等劳动的种子深植于学生的“心田”。

劳动教育是实现学生生命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作为教师,要讲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路径、方法、策略等。通过劳动教育,赋能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铺就学生生命成长的靓丽底色。

三、劳动教育:生命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劳动是生命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价值、意义体现在多个方面。基于儿童视角的劳动教育价值探寻,是一个价值的不断经历、澄清、引领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充分经历、感受、体验劳动的过程,才能生成学生的劳动感悟,促成学生的劳动品质的形成。劳动不仅之于个体的生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之于群体的发展、之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存在性价值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感性的、对象性的活动。劳动是人的存在的一种方式。通过劳动,人的本质力量、生命力量被释放出来,从而能确证与表征主体性的存在。从存在论视角来看劳动,我们发现,劳动不仅是学生存在的确证与表征,更是学生发展的确证与表征。劳动不仅塑造学生的文化品格,而且培养学生的情感品格,陶冶学生的精神品格,锤炼学生的实践品格。劳动实现了人的生命发展的理性与现实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破解了人的生命全面发展的困境的格局。立足于学生主体存在、个体性独特性存在的视角,要让学生在劳动中自觉、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智力,进而促进学生生命在劳动中生成、发展。

2.交往性价值

如果说,劳动教育之于个体具有鲜明的存在性价值,那么,劳动教育之于群体就具有鲜明的交往性价值。劳动必然牵涉到个体与个体的对话、互动,牵涉到个体与个体的合作、分享与交流,这就是劳动的交往性价值。从人类的劳动起源看,劳动不仅是指生产性劳动,也包括交换性的劳动。劳动的价值不仅包括生产性价值,也包括交换性价值。正是在交换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演变为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在学校劳动教育中,教师也要注重学生劳动中的对话、交往、互动,注重劳动成果的分享、共享。正是在交往中,逐步生成了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及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

3.社会性价值

劳动不仅具有个体存在性价值,而且具有社会性价值。这里的社会性价值不仅包括社会经济性价值,更是指社会文化性、精神性价值。劳动不仅仅提升自身的生活,劳动也促进社会的发展。可以这样说,劳动成果尤其是劳动工具的改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识。在学校劳动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汲取先进的社会劳动技术,“注重从时令特点和区域产业特色出发”(参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让学生劳动在社会中并且服务于社会。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军”“学工”“学农”,可以引导学生“上山下乡”,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社区、街道,从而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社会性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通过劳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学生培养成为生命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生命全面、可持续发展。通过劳动教育,实现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向度的生命和谐统一发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精神与行动”相统一。作为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劳动课程的育人功能,彰显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又要打造鲜明的、富有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劳动教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优化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改善学生高质的劳动生态。

劳动教育不同于德智体美教育,它是一种全方位、全程性的教育,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劳动可以健体、可以塑美、可以启智、可以润德。在学校教育中,要健全劳动课程、打造劳动场域、渗透融入劳动方法,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彰显劳动的育人价值。劳动不仅具有个体性的生命存在价值,还具有群体性、社会性的社会交往价值。通过劳动,能促进学生生命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绍明,扈中平.新时代劳动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J].教育研究,2019(8).

[2]丁道勇.品格教育:观点与评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8(3).

[3]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22.

猜你喜欢
生命成长全面发展劳动教育
关注生命成长 打造动态课堂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用班级文化打造有灵魂的班级团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