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开平碉楼浅析视觉设计的历史文化性

2023-07-17 06:47图文何婷
中华民居 2023年2期
关键词:开平碉楼口镇

图文何婷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伴随着现代化的飞速发展。诸多网红景点大量涌现,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对拥有丰富文化资源的传统民居进行保护和利用时,应该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保留当地文化特征。因此,本文聚焦于广东省开平碉楼文化遗产区,结合地域特色,浅析对开平碉楼遗产区活化保护过程中,其视觉设计所蕴含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探索植根于『在地性』的乡村保护新思路;打造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新乡土景观。

中西合璧的瑞石楼

碉楼因形似碉堡而得名,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方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产生与发展深受多元的地域文化和社会环境影响。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其建筑形式融合了广东传统建筑特色与西方建筑特色,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时代印迹和审美价值。由于受历史上长期动荡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开平碉楼的最初功能大多以防御为主,随后在此功能的基础上逐渐与居住功能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风貌特征。

19世纪中叶,三次大规模移民潮将开平人带往世界各地,他们也将西方的文化与科技带回家乡。因此,可以说开平碉楼是较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且在充分吸收欧美建筑技术与装饰艺术的基础上,又与当地农耕生活相结合的产物、既区别于传统民居,充分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这种洋为中用的设计手法和化古开今的设计理念更是在我国建筑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早在2005年,开平市所辖的自力村就被评为“广东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民居”“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后于2006年4月荣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2007年,开平碉楼与古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蕴含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开平碉楼作为中西方建筑文明融合创新下的产物,反映出当时民众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凝结了侨乡文化的精神理念。碉楼与周围自然环境、民居融为一体,共同构成独特的乡土文化景观。因此,针对开平碉楼与村落遗产地的发展模式展开研究,对其他遗产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文化景观的活态化更新具有借鉴意义。

在视觉至上的感官消费时代中,文化与审美成为其制胜的关键要素。

感官消费时代中,视觉文化成为取胜关键

在视觉至上的感官消费时代中,文化与审美成为其制胜的关键要素。设计师们往往通过形象、符号引起人们的注意,并激发消费欲望。在建筑设计中,人们正是通过物象和图像来传达建筑所要表达的艺术语言和文化精神,建筑的空间、布局、色彩、装饰等要素带给人的体验也是“视觉文化”。因此,视觉艺术在传统民居活态化更新发展中,将是极其重要的一步。事实上,依靠视觉吸引眼球正是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之一:将乡村作为载体打造视觉景观,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并借助网络社交平台走红。因此,近些年来,大量“网红村”不断涌现,视觉景观为乡村旅游提高了热度并成功转化变现,为乡村发展带来收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左至右依次为开平市碉楼文化旅游区内的昌庐、泮立、云眉、云幻楼

视觉文化是多维度的。如果将视觉形象定义为美丽的外表,那么,内在文化便是有趣的灵魂。如果仅仅是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而对乡村的网红景观进行模板式的“移植”套用,那将很容易失去其本身独有的文化特质。在实际生活中,“见过”永远比“听过”更容易产生画面感,这种画面感具有对现实的高度还原性,在漫长岁月中演变成一种共同记忆,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而这种视觉上产生的影响通常来源于地域文化。因此,要建立并加强本土文化的建设,视觉与文化二者缺一不可。本土的传统文化是创意的来源,亦是重构的基础。同样地,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过程中,文化旅游可以视为是人们对“特殊物质”的短暂消费,而这些特殊物质除了是视觉景观带来的审美体验和感官感受,还有更重要的一部分正是地域文化为其提供的精神力量。

开平碉楼与乡村网红景点打造的视觉形象

不可否认,网红景点的打造已经成为提升地方知名度、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有力手段。因此,全国很多地方都在通过打造网红休闲景点来推动当地旅游的发展。这也导致很多地方一拥而上,争相打造网红景点,但因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各景点经营水平不同,结果是有的取得了巨大成功,有的则难以为继,昙花一现。如果只是以博人眼球为目的打造建筑,与当地民居所在的自然、地理和社会条件相背离,那么、这些建筑就只是一堆僵化的符号,千篇一律、过后即忘。

开平碉楼目前的发展模式是以保护为主,试点开发为辅。省级设计下乡试点镇开平市塘口镇,牢牢坚持“乡村振兴、设计先行”的理念,推动当地社区参与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更新,同时结合本土文化打造网红建筑,延续场所的历史文脉,其改造的乡土景观不再是流于表面的浅层次视觉形象,而更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文化特色。

1.塘口社区计划的环境视觉系统打造

作为华侨故里,广东省开平市塘口镇,尽管与自力村碉楼群相隔不远,但随着人口外迁,塘口镇面临着严重的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小镇整体呈现逐年衰落的趋势。沿街建筑大多年久失修,墙面潮湿破损,街道杂乱。2016年,青年设计师李继津与华侨合伙人邓华先生共同发起“塘口社区计划”,力图活化旧建筑,让沉寂已久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在修复旧建筑的同时,设计师注重将街道的美观协调与本土的人文气息相结合,使用当地建筑材料,实现旧址翻新;在社区环境系统的改造中,保留原有的建筑肌理,将洗米石应用在店铺招牌和外墙等位置;对于原有的破损黄绿瓷砖进行色彩元素提取,重新设计成修补墙面的装饰图案,实现了建筑肌理和社区历史记忆融合共生。

色彩艳丽、构思巧妙的灰塑

生活中,『见过』永远比『听过』更容易产生画面感,这种画面感具有对现实的高度还原性,在漫长岁月中演变成一种共同记忆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

工艺精湛的灰塑

在旧公厕上进行改造不仅延续了场所文脉,保留村落文化记忆,实现了历史记忆与新生建筑的对话,也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对开平的旅游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种在旧物件中寻找新灵感的设计方法在塘口镇的视觉标识上也得以体现。设计师将从旧瓷片中提取的黄绿色系及方块纹样,设计成塘口独特的色彩和视觉符号,应用于整个沿街立面—海报、道旗及宣传栏上,为旧墟的街道打造了统一的视觉标识系统。街边的灯柱风格一致,将道旗的样式设计成与简化的自力村方氏灯楼结合的形象标识“TANGKOU”。塘口拼音中的字母“A”化作“方氏灯楼”抽象图,整体看来又好似一面盾牌。“方氏灯楼”是由强亚、祖宅两村的方氏侨胞于1920年集资在塘口镇北面山坡上建起的更楼,其见证了当地村民抵御匪患的历史,也有“光明”“守护”之意,用它作为塘口镇的道旗形象标识,不仅在视觉感官上给人以整齐和谐的感觉,同时在心理上让当地居民潜移默化地树立起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此外,开平碉楼与周边村落的公交站台也都采用微型碉楼的形象。通过微观元素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视觉文化景观,对世界遗产区的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体来看,塘口镇的社区改造可以算是较为成功的案例。2019年12月30日,塘口镇入选首批“广东省旅游风情小镇”。将乡村振兴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在坚持尊重原址的原则上,邀请村民亲自参与社区改造,此举获得了居民的认同。

2.网红厕所

得益于开平的乡村建设,塘口社区的一场“厕所革命”也在悄然进行。大多数旅游景区的厕所常给人留下脏、乱、差的印象。景区厕所是当地旅游发展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在开平自力村碉楼遗产区旁,一座重建于旧址上的景观厕所凭借其别具一格的设计扭转了人们以往对公厕的刻板印象,甚至成为当地除了开平碉楼世界遗产区外的另一个打卡地。它就是“祖宅旅游厕所”,位于塘口镇祖宅村,被称为“3A网红”旅游厕所,曾荣获“2020年度世界景观建筑”“最佳小建筑”等奖项,这些荣誉也为其带来更大的名气。在网络平台搜索“开平网红厕所”,可以看到很多游客的打卡照及相关报道。

从左至右依次为公交站台、塘扣道旗、厕所标识

“祖宅旅游厕所”的前身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老宅文园的厕所。自2018年6月起,祖宅村在“三清三拆三整治”活动中,清除了原本杂草丛生的破落老宅,在旧址上重建的同时保留了很多原有景观。据说,一棵与文园同岁,看尽百年历史浮沉,承载着几代祖宅村民童年记忆的老芒果树,现在依然旺盛地生长在厕所边。厕所的整体改造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进行,既经济又环保。其主要材料来源于被拆除废弃的旧建筑,多为青红砖、麻石、瓦片等。将旧砖瓦清洗后重新分类组合,搭建成新的镂空墙体,利用废材料构建新景观。同时,兼具造型和加强空气流通的实用性,向游客及村民传达绿色设计的环保理念,可谓一举多得。翻修的厕所主体结构由8根柱子组成,搭建起建筑的内部功能空间。设计师巧妙利用外观的红砖墙围成半圆的庭院,让厕所从外部看起来更像是一座公共艺术景观。厕所上方的顶板与斜板相连,搭建起一座大台阶状的观景平台,既可供旅客休憩小坐,也可供村民日常休闲娱乐。基于功能和特色,对男女厕所的标识进行了个性化设计,让厕所也有自己独特的视觉标识。遇到打听“网红厕所”的游客,即使是不擅普通话的当地老人,也能明白游客寻找的是祖宅旅游厕所。由此可见,村民对这座“网红厕所”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在旧公厕上进行改造,不仅延续了场所文脉,保留村落文化记忆,实现了历史记忆与新生建筑的对话,也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对开平的旅游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活化利用后,其虽然作为厕所的实际利用率有所降低,原本的功能性被弱化,但确是让历史建筑焕发了新的生机。

3.创意市集:传统习俗与在地创生

在开平,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赶圩日”。“圩”是农村集市贸易的地点,一般设在乡镇中心的交通要道处。这里往往也是当地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故“赶圩”又名“赶闹子”“逢闹子”。

塘口镇每逢农历十五便是赶圩日。这一天,各地客商云集圩场,十里八乡的村民赶来此地出售农副产品,购买农家日常生产、生活用品,物资交易场面十分热闹。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口外迁,赶圩文化正在遗失。对此,开平市文创产业孵化基地将乡村振兴和传统习俗相结合,拓展传统民俗活动,对活动空间进行载体更新。基于塘口赶圩文化,于七夕节举办了“塘口七夕等墟—在地创生节”,吸引了来自开平、五邑及湾区的近5万游客共享盛会。以创意市集的方式开设摊位、售卖商品,囊括了原创小物件和工艺品、美食料理和饮品、沉浸式体验等,并联动社区居民开设开平乡镇特色摊位,与社区展开互动。此外,活动还设置了艺术快闪、高端人才论坛、展览、夜市等丰富多彩的环节,进一步带旺了塘口社区的人气。将市集地址选在承载了20世纪开平人粮食记忆的“天下粮仓”旁举办,也吸引了老一辈村民的目光,让他们在新形式的赶圩中找到那份“怀旧感”,让创意市集不再是城市人和年轻人的专属活动。

塘口创意市集结合珠三角地区“慕仙秧”的七夕习俗,打造出“慕仙秧林”和“水愿星灯”的祈福装置,搭建出竹林的活动空间。将秧苗放置在开口的竹节中,周围或绑或系上祈福条,再辅以灯光,营造出极具节日气氛和传统意味的意境空间;同时结合周围的地理环境,于夜幕降临时在旁边的水道中放置祈福河灯,形成“水愿星灯”的视觉景观。在视觉景观互动上,塘口创意市集还筹划了现场涂鸦活动,而且涂鸦载体不再只局限于涂鸦板,甚至在冬瓜上绘制表情,让农产品充满“生气”,增强了售卖的趣味性,带给观众多重感官体验,呈现出浓厚的人文氛围。

以往的农村市集虽然热闹,但也存在着喧哗扰民、占道经营、破坏村容村貌的问题。摊位的私搭乱建意味着对乡村公共空间的争夺与破坏,而创意市集的形式使地摊成为时尚的另类先锋。划分区域、统一摊位色彩,在视觉上达到整齐协调的效果。打造的公共装置美化了乡村风貌,将文化、艺术、产业和社区联系起来,激活了游客夜间消费意愿并推动了全域旅游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碉楼旅游路线的内容,延长了游客的活动时间,有效提高了历史建筑的利用率,整体上促进了经济增长。

4.文创衍生品

创意市集作为创意产业文化消费的一部分,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高密度的视觉消费空间,同时,作为创意产业的文创设计,将通过视觉呈现的方式留住大众的记忆。近两年来,一批地标性建筑在塘口旧址的基础上展现出新的面貌:20世纪60年代,蒙古包样式的“天下粮仓”被打造成了侨乡民俗文化展示区以及拍照打卡地,粮仓广场成为创办市集、居民活动的公共空间;由两座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塘口空间变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结合这些历史建筑,塘口镇大力推进乡村景观配套设计,使文创产品设计依托街区历史建筑,集创意、生产、销售为一体,产生了显著的“文创效应”。

帆布环保袋、丝巾、明信片、印章等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

江门开平市文旅创业孵化基地集合众多个人设计师,提取世界遗产区与社区地标建筑的文化元素进行开平碉楼文创衍生品的设计,并以此赋能乡村振兴产业。2022年7月,开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塘口镇小店联合举办了打卡活动。消费集章打卡即可获得产业园周边纪念品—绘有碉楼形象的帆布袋,且所集印章也是由个人插画师设计的,图案为碉楼和塘口镇旧址的著名景点,涵盖了天下粮仓、旧礼堂咖啡馆、怀安别墅、塘口空间等各种旧建筑缩影,各类印章共多达10余种。将这种具有“中国风”的印章植入常见的文创手信,不仅是对文创形式的创新,更能让消费者感知其中蕴含的文化气息。文创产品与当地历史文化遗迹融合,使作品更加具有视觉识别度及地域特色。让游客置身于文化情境中,获得沉浸式体验与趣味性感受,将单纯的参观游览转变为富有互动内涵的旅游过程。

随着近年来塘口镇大力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也吸引了不少青年人返乡经营民宿。不少知名民宿都是由旧建筑改造而成,它们将原有的建筑外观与现代潮流元素相融合,完善了开平碉楼的旅游路线,留住了游客的脚步。塘口镇充分利用碉楼的世遗品牌优势,形成了一条独具碉楼侨乡特色的精品线路。

盛夏时节,碉楼前荷花满塘

时尚与文化相融合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和民居建筑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正在被重新定义和构建,它们正成为承载文化和审美的物质空间,成为视觉文化的消费空间。许多网红村或是乡村网红景点的打造通常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将当前流行的视觉形象复制后粘贴至乡村空间。这种照搬城市模式的方法不仅脱离实际,而且对原有的乡土风貌和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导致地域特色逐渐消失;或是将一些所谓的传统文化符号融入乡土意象进行视觉呈现,如挂满天空的油纸伞、突兀的水车等。盲目地复建或兴建人造景观,未曾深入挖掘自身在山水格局、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独特性,呈现出模板化的人造村落;抑或是为了制造视觉冲击力,以孤立怪异的形象博人眼球。诸如此类的做法,虽然可以给受众短时间内带来新奇体验,但无法维系其可持续发展。因此,所谓“网红”景点的打造不应该被视觉形象所绑架,而要将相应的功能服务与当地的历史人文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地域性格的视觉景观。只有将新的乡村景观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和文旅发展的综合体系之中,取得各方的文化认同,才能使“网红”景点成为“永红”景观,使遗产地获得新生。

猜你喜欢
开平碉楼口镇
诸暨市店口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中江有碉楼精巧神奇名邓氏
幼小携手 感悟成长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研究——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
精彩观影,欢乐K歌 江门开平优之名商务多功能影音室
人参果 脱贫果
GHOSTS OF GUANLAN
布瓦雄碉与川东碉楼
古镇开平
工布江达县碉楼文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