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货币和学分银行的高校学分互认结算系统研究

2023-07-17 00:56杨蓬勃贺豪楠刘子玉马新月
大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分货币银行

杨蓬勃,贺豪楠,刘子玉,马新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

21 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行学分互认的初步探索,部分高校陆续开展学分互认工作,高校间交流越发密切,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学分互认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学分互认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阻碍。

宏观上看,目前我国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学分互认的规则,学分互认在时间和空间上缺乏弹性,难以满足国家全能型人才建设,更难以推进终身教育的发展的需求。

从供给层面看,首先是缺乏严格的课程准入规则,互认课程质量良莠不齐;其次是平台建设、管理体系不到位,高校参与度低,劣势学科得不到发展;最后是缺少对互认课程教师的激励,教师参与积极性低。从需求层面看,由于缺乏完善的学分互认机制,使得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之余增见识、丰学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抑制其拓宽视野的积极性。

鉴于此,必须对学分互认做深层次研究,以提高学生培养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文献综述

学分互认是在学分制管理下,合作高校之间互相认可学分,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本校课程或者跨校学习取得相应学分。学分互认促进了高校间的合作,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1]。

传统学分制侧重于对学习时间的衡量,忽视了对学习质量的考查,即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掌握程度。学分银行的建设体现了成果导向教育原则,促进学生提升学习积极性[2]。学分银行模拟银行的特点,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认证核算,具有学分认证、存放、转换、结算和信息传递等功能[3],其平台设计的合理性、组织架构的严密性、规则制度的有效性等都是其能否运营成功的关键要素。

梁晓航认为目前我国学分互认存在两个困境:学分认证和转换存在自主性和随意性,国家层面对混合式教学的学分认证规范性、系统性没有提出科学标准;缺少一套完整的学分认证和转换理论体系,各高校在实施层面对混合式教学学分获取的认证标准参差不齐[4]。我国学分互认主要依靠资历框架和资历标准,但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内部学分与学分银行认证的学分之间,缺少互认的机制[5]。崔启迪、余爱云提出英国学分积累和互换机制为我国学分银行的建设具提供了借鉴;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分系统框架,将学分作为各大高校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二是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蕴含其中,学生可以采取“组合型”的方式进行学分互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不足和个人爱好选择不同模块进行学习[6]。针对如何组织线下教学和考试使外校学习者获得的学分达到本校的学术质量要求与标准这一问题,厉毅提出高校当前缺乏一定的机制和数据监控。他认为从政策层面加强慕课学分认定与转换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制订统一的学分标准和通用转换规则,强化学分制教学教务管理,可以确保基于学分银行的慕课学分互认顺畅实施[7]。张丰以北大、清华互相开放本科课程为背景,呼吁高校间的学分互认需要更加开放。他认为放开部分课程,尤其是通识类选修课,可以让知识的影响力实现最大化,形成好学的社会学风[8]。

二、我国高校学分互认的深入研究

我国高校在学分互认的改革中做出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学分互认进而促进其在我国健全、高效的发展,本节采用自下而上的分析方式。首先分析我国高校学分互认实践典型案例,其次剖析我国高校学分互认整体现状,最后提出我国高校学分互认存在的问题。以期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学分互认模式。

(一)我国高校学分互认典型案例分析

高校学分互认的典型案例存在几个共同点:教学模式创新性强,但未考虑非同质课程的学分转换问题,办学层次处于同一等级;规模小、课程少,且课程仅为通识课程;多同学科交流,参与课程均为特色课程,缺乏横向学科比较;互认学分的高校间地理位置近,对省域高校乃至全国高校的学分互认启示作用小。

(二)我国高校学分互认现存问题本质研究

1.宏观层面问题

首先,高校缺乏学分储存的机制,导致学生无法进行阶段式和更具弹性的学习,难以推进终身教育的实施;其次,国家层面缺乏统一的学分互认标准,导致学分互认仅在区域型、同层次型高校间实施,难以跨区域、跨省域甚至在全国层面实施学分互认,以至于高校开放度不够,资源难以共享,高校资源利用率低。因此,国家应该承担规则制定和学分运行机构建设等职责,实现学分在更大区域更高层次的互认。

2.学分互认中观供给层面问题

首先,学分互认缺乏严格的课程准入和竞价规则,导致课程雷同度高、存在部分水课现象,以至于精品课得不到推广,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

其次,学分互认开发共享建设不到位,相同学科缺乏交流,对学生的培养不全面。学分互认不能仅止步于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应积极发现学分互认新功能、发挥高校学分互认的作用,让高校学科建设走向新征程。

表1 我国高校学分互认典型模式

再次,学分互认缺乏完善的管理系统,导致课程信息、学分信息、学生信息等等管理混乱,增加了高校教务工作量。效率低、信息错漏等问题也成了高校进行学分互认的障碍,导致高校参与度低。

最后,学校缺乏对学分互认课程教师的激励机制,导致教师对学分互认课程的参与度不够、参加学分互认建设的教师积极性不够,以至于课程质量难以保证。

因此,需要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学分互认的工作,同时虚拟货币的引入可从课程的虚拟货币竞价、学校激励和教师激励等方面解决以上问题。

3.学分互认微观需求层面问题

首先是学分互认共享平台的缺乏,导致学生缺少学习特定学校课程的渠道,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其次是缺乏学分认证机制导致学生缺乏动力去跨校学习,难以进一步推进学分互认的发展。学生缺乏激励机制,而课程以货币标价能够直观给学生带来动力,让他们珍惜课程学习机会,获得较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此外,以虚拟货币标价,便于学生鉴别课程质量,有利于他们对课程的选择。

三、我国高校学分互认现存问题的应对之策

(一)建立统一管理机构学分银行

第一,组成学分银行管委会,制订较完善的学分互认标准,扩大学分互认的适用范围,进一步在省域、全国推广。第二,学分银行可以提供跨校学习学分互认的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第三,借助学分银行的课程准入规则,减少水课,共享更多优质课程。第四,通过学分银行进行学分存放和转换,学生能够实现弹性学习,让互认课程学分设置更加合理。

(二)制订基于虚拟货币的学分互认转换、结算制度体系

基于学分银行的虚拟货币定价手段进行学分评价。课程利用虚拟货币在选课系统中进行竞价,引入竞争活力,系统中无形的手的调控作用促使课程价格和选课量趋向更合理的结果。一方面,课程价格和选课量体现了学生对课程的内容以及质量的认可,促使课程之间实现良性竞争,并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选课量的提升肯定了教师的成绩,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推动教学水平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基于虚拟货币标价的课程是学分转换的基础,学分转换成果让学生明确目标,提升学习效率减少盲目地凑学分。

基于虚拟货币的学分结算和工作量结算。根据系统中虚拟币对课程与学分竞价的结果,利用虚拟货币对工作量和学分进行结算,并分别存储于学生和教师的学分银行账户。

四、学分互认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首先,本节详细介绍了学分银行组织架构和具体的工作流程。详细介绍了学分银行作为高校、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桥梁,是课程的准入和评价机制,是建立学分的互认、转换和储存系统。其次,本节提出基于虚拟货币和学分银行高校学分结算系统的实施,从学分、虚拟货币两个渠道分别进行学生和教师的分数结算。

(一)高校课程学分转换互认的管理机构的建立——学分银行

1.建立学分银行管理组织架构

学分银行的运行架构分为领导层、决策层、管理层和运行层,分别负责决策学分银行的发展规划,审批规章制度等;制订运行规章、总体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学术咨询仲裁、成果认证标准等;组织实施学分银行的具体方案;落实管理层的决策部署,确保业务顺利实施。

2.学分银行的工作流程

第一,学生向学校提交跨校学习申请,高校在学分银行开户,学分银行向学校发放虚拟货币,再由学校向学生账户发放虚拟货币,用于学生竞课。第二,学分银行依据学校提交的课程的学科评估、授课教师的考核评价、授课教师所在学校每学期末的教务评价构建课程准入标准规范。若课程满足准条件将课程,上传至选课平台。第三,学分银行依据课时,给出初始学分,然后学生根据考核方式和学科评估等级进行学分的平价和溢价转换。学生根据课程基础定价并利用虚拟货币进行竞价,且遵循“价高者得选”。最后再由学分银行结合所有对课程的竞价给出最终学分。第四,学分银行在期末向各高校反馈课程选课情况、学生学习情况,通过学分银行完成对教师工作量的结算和学生学分的结算。

(二)基于虚拟货币和学分银行的高校学分结算系统

1.学分结算系统的结构模型

从该系统的逻辑结构出发得到该系统的结构模型,该结构模型一共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数据接口、核算部分、结算部分。

2.学分结算系统工作流程

数据采集接口从学分转换平台获取学生相关数据信息,核算模块根据获取到的信息,按照教师工作量和学生学分两条路径进行处理,并将结果存储于云端数据库。结算模块根据计算模块的计算结果,利用分级结算模式与高校财务部进行结算,再由高校与学院、学院与教师进行最终结算。

3.结算规则

每学期初始,由学分银行统一下分发相应的虚拟学分货币到各个学校,学校为每个学生发放定量的虚拟货币用于学生选课。

(1)课程总量结算规则。每学期末,学分银行根据每个高校学分银行账户收到的总虚拟货币量与初始虚拟货币量的差额与学校进行结算。

(2)教师的工作量结算规则。首先,根据选课人数用虚拟货币核算出该课程教师的课时工作量;其次,根据多项因素对教师上课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估;最后,核算教师该门课程的总工作量。

(3)学生学分结算规则。学分银行将学生的选课信息和考核信息进行汇总,按最终学分对学生进行学分结算,交由各学院通知学生按时进行学分确认。

五、建议

学分互认体系的完善需要技术、人力和资金的支持,需要国家和高校加大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积极参与学分互认的建设。高校学分互认机制的运行应该由多部门共同合作,打破各利益相关部门间的壁垒,建立高效的运行机构,积极满足社会对多层次全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努力建设以学分银行为代表的学分管理体系,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积极推进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大力提高全民素质。各个相关部门应该灵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学分银行系统建设进行概念创新与体系完善,使之更便利、高效地服务于终身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学分货币银行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代的货币
学分美食
古代的货币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银行激进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