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文字楷化进程研究
——以乌程汉简转折笔形为例

2023-07-19 01:30李力犁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年6期
关键词:汉简西汉楷书

◆李力犁(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两汉时期是我国文字急速变化和发展的时期,隶书在这一时期到达成熟,草书、楷书等书体在两汉有了长足的发展,为之后在魏晋至隋唐的成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裘锡圭先生将楷书看作是行书演进后的书体,认为“把在早期行书里已经出现的横画收笔用顿式的笔法普遍加以应用,再增加一些捺笔和硬钩的使用,就会形成《宣示表》那种字体。”①但实际上,通过考察两汉的墨迹资料,我们不难发现顿笔、捺笔、硬钩与硬折一类的楷书笔法在篆书解体的隶变、草化过程中就已经出现。新字体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是在较长的时间中,经过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变化。楷书的形成也是如此,楷书并非仅在某个较短的时间内从行书一体发展而来,而是在长时间的文字演变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观察、分析不同字体墨迹资料中的楷化特征,对我们分析楷书来源与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乌程汉简作为近年出土的两汉时期墨迹资料,为研究楷书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样本。

一、本文参数设置

(一)样本介绍

乌程汉简于2009年出土于浙江湖州,共计有341枚,保存较为完好,是近年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它是两汉时期江浙一带重要的历史资料,记载了当时地方公务、经济情况、社会生活情况等,包括丰富的古籍与医学资料,同时还具有极高的文字学与书法研究的价值。

从书法角度对乌程汉简进行分类,其中应包含有古隶简、八分书简、草书简,以及略具行书、楷书意蕴的简牍,但难以明确界定书体。整体上看,乌程汉简体现出流动多姿、风格多变的书风特点,这应与乌程汉简时间跨度较大、书体较多、书手丰富有关。

目前数量较大、研究较多的两汉简牍大部分集中于湖南长沙与河西地区,例如长沙马王堆、五一广场、东牌楼等地出土的简牍与敦煌、居延、武威等地出土的汉简等,而乌程汉简的出土极大程度上弥补了浙江一带两汉墨迹资料的空白。乌程汉简时间跨度较大,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其书写时间为西汉文帝时期至东汉晚期,将乌程汉简作为两汉时期文字演变的研究材料,可以较为清晰完整地考察汉字在两汉时期的演进情况。同时,乌程汉简中包含了公务简、信牍、抄书简、医药简等多种用途的简牍,有官方文书也有私人用途的简牍,既能避免过于随意的、带有强烈个人书写色彩的书写,同时又能与正式的刊刻正书有所区别。我们考察到官吏—这一两汉时期使用文字较多的群体的用字情况,并较为客观地从中分析两汉时期浙江地区手写体文字的演进情况,同时从这种半官方的简牍中感受出当时对于“文字应该如何书写”这一问题的要求。

(二)笔形与转折笔形

笔形通常是指从下笔运行至收笔完结、笔锋始终不离开书写载体面所形成的轨迹。②转折笔形则是毛笔笔锋在书写载体面上改变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书写方向所形成的轨迹,包括折笔和钩笔,其中折笔包括圆转和方折。一般来说钩笔不算作转折笔形,但在隶书中,钩笔在书写的过程中通常有较为明显的改变毛笔运动方向的书写动作,因此本文将圆转、方折与钩笔一并列为转折笔形。但必须注意的是,在文字楷化的演进中折笔往往经历了由两笔搭接演变至一笔书写的过程,且这样的变化是楷化的特征之一。

折笔方面,首先基于隶、楷之间折笔笔形的显著变化,可将折笔分为两笔折与一笔折。两笔折如简012“月”右上折笔,一笔折例如简264“得”“日”部折笔。其次基于草、楷之间折笔的圆转与硬折变化,将一笔折拆分为圆转和硬折。圆转如简006“母”字折笔,硬折如简018“尽”上部折笔。最后硬折中又分为直接硬折与顿锋转折,直接转折即在转折时没有明显按压笔锋书写动作的转折,例如简018“民”上部转折;顿锋转折是更成熟、更靠近成熟楷书的转折笔法,例如简091“苚”中出现的两个转折。钩笔方面,则将钩笔分为圆钩和硬钩两种形态。圆钩例如简019“戌”,又如同简中“月”,其钩笔是向左推出的圆钩;硬钩如简022“永”竖钩。

(三)参数与参数统计

为了考察两汉时期汉字转折笔形并研究汉字楷化与时间的关系,本文尽可能地选择乌程汉简中有明确纪年的简牍作为研究材料,将乌程汉简从时间上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西汉前中期、西汉后期至新莽时期、东汉前中期、东汉后期。③笔者共选取26枚简牍作为研究材料,其中有明确纪年的简牍22枚④,简091中出现“大尹”,为王莽复古时期官名,因此可确定为新莽时简,简180、简185、简264与东汉后期长沙东牌楼汉简风格极为相似(表1),因此可以推测其书写时间应为东汉后期。本文通过对此26枚简牍中所出现的转折笔形的统计与分类,以及对比其中较为典型的转折笔形与隶书、楷书之中的转折笔形,对乌程汉简中转折笔形的楷化书写情况进行梳理与分析。笔者同时选取唐代成熟楷书《九成宫醴泉铭》(下文简称《九成宫》)中随机、连片的五十个字(图1),对其中的转折笔形进行统计,以便与乌程汉简中的转折笔形进行对照,更便于观察与总结乌程汉简转折笔形的楷化情况。

表1

图1

基于对转折笔形形态做出的细致划分,本文对乌程汉简中选取的23枚简进行了数据统计,结果见表2、表3、表4、表5。

表2

表3

表4

表5

二、转折笔形变化反映的书写状况

(一)总体情况

根据统计,西汉前中期样本中共有折笔135个,其中两笔搭接的折笔29个,占折笔的21.48%,一笔折106个,其中仅有2处硬折,钩笔较少,共7处,包含1处硬钩和6处圆钩。西汉中期至王莽时期的样本中转折笔形共128处,折笔100处,两笔折比例略有下降,共12处,占总折笔12.00%,硬折比例较前一时期有大幅度上升,占折笔31.82%,钩笔28处,硬钩4处。以上两个时期的样本硬钩比例皆为14.29%。东汉前中期转折笔形共265处,分别为折笔194处,钩笔71处,折笔中两笔搭接的比例大幅下降至1.00%,其中硬折在一笔折中的比例达到49.47%,接近半数,顿锋硬折比例和硬钩比例较西汉中期至王莽新政有较大幅度上升,分别达到46.31%和46.48%。最后东汉后期转折笔形共297处,其中折笔253处,钩笔44处,硬折数超过了半数,比例为57.14%,顿锋硬折比例与上一时期相差不大,仅上升0.91%,但硬钩比例增加较多,从上一时期的46.48%上升至63.64%。

(二)转折笔形具体楷化情况

通过对乌程汉简文字书写参数的设定与统计,我们不难发现转折笔形在两汉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圆转和圆钩不断减少,硬折和硬钩逐渐增多。通过分析收集到的样本数据,并且细致对比所取样本中的具体转折笔形,考察转折笔形数量、楷化转折笔形稳定性、笔程与调锋、提按的频率等情况,我们可以相对直观地总结出转折笔形的具体楷化情况。

1.笔形数量的减少与笔程的缩短

首先,折笔上非常直观的变化是两笔折数量的减少。乌程汉简中文字由西汉前中期发展至东汉后期,组成折笔的笔形数量逐渐下降,两笔折运用逐渐减少,比例从西汉前中期的21.48%到东汉后期的0.39%。相应的,一笔折逐渐增多,这使得文字的笔形总数在不断减少。这说明在书写过程中,重新起笔的次数减少了,而是通过笔锋变向来完成毛笔不同方向的运动,书写更加连贯流畅,书写动作趋于简便,书写时间自然缩减,书写效率得以提高。

乌程汉简中楷化转折笔形在总转折笔形中的占比从西汉前中期到东汉后期是逐步上升的。西汉前中期折笔135个,具有楷化特征的转折笔形仅有2个,一为直接硬折,出现在简001中。该简中出现多个“令”字,或为习字简,其中一个“令”字中折笔为直接硬折,余下数个“令”字中的转折都不是硬折(图2),该简若为习字简,可以反映出在此时直接硬折并没有被当作书写标准和规范,此处硬折更倾向于无意识书写。另一处是简002中的“之”字,且为顿锋硬折。虽然此时顿锋硬折的比例在硬折中达到50.00%,但由于硬折在转折中比例非常低,因此我们只能认为转折笔形的楷化特征在此阶段是出现较少且不稳定的。

图2

西汉中期至王莽时期,硬折比例逐渐上升,顿锋硬折在硬折笔形中的占比也逐渐升高,占总硬折的46.31%。这样上升的趋势一直持续到东汉后期,硬折占一笔折总数的57.14%,相较于前几阶段更接近成熟唐楷的比例,顿锋硬折的比例也上升至47.22%,虽然与《九成宫》中顿锋硬折84.61%的比例相距较远,但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钩笔方面,硬钩在钩笔中的比例逐渐上升,从西汉前中期的14.29%逐步上升至东汉后期的62.96%,已然接近《九成宫》的68.42%。当然必须注意的是,《九成宫》中竖弯钩习惯于圆钩,这一笔形可以视为隶书遗存,例如“记”“光”“冠”三字的竖弯钩皆为圆钩,影响了《九成宫》中硬钩的比例。

除了逐渐上升的楷化笔形比例,观察不同时期具有楷化特征的转折笔形也能体现出楷化特征的不断成熟。以钩画为例,西汉中期至新莽时期的简012中“制”字最右边钩笔虽为圆钩,但末端已有出锋,略带挑意;东汉前中期的简019“移”,左边钩笔已是硬钩,但挑前仍有向左边推笔的书写动作;东汉后期的简264中“得”是标准的硬钩,在毛笔行至笔画末端时有回收上挑的动作,同一简中“九”字为横折竖弯钩,向上硬钩,较为果断,同时期的简180中亦有“余”、“宋”、“朱”等字都是成熟的硬钩。

2.笔程的缩短

钩笔方面的变化则主要体现出楷化过程中汉字书写笔程的缩短。王凤阳先生在《汉字学》中将书写中毛笔在载体面的行进路程定义为笔程。⑤从西汉前中期发展至东汉后期,许多圆钩,或是向前推出的钩画逐渐演变成了短促、快速且书写性强的硬钩。经过统计发现,硬钩在钩笔中的比例从西汉前中期的14.29%逐渐上升至东汉后期的62.96%,东汉后期的硬钩比例甚至超过了《九成宫》样本中的比例,这应该是此时汉字楷化的不稳定性与简牍的手写性特征导致的。钩笔的变化不仅能从数据中体现出来,在比较四段时期中共同出现的“月”字时,也可以看出钩笔行笔距离的变化。如表6,“月”在简002为圆钩,于简009中则为推钩,且推出距离较远;至西汉中后期简012中,“月”中钩亦为推钩,但距离缩短;至东汉前中期的简019中,“月”钩为推钩,但在同时代的简020中则为硬钩,且有极细小的出锋;最后,在东汉末期的简264中,“月”字直接省略钩画,右边为一纵向笔形。

表6

同时,在文字楷化的过程中,一些带有隶书意味的转折笔形消失了。依然以表6中“月”为例,其左边撇画在简009、简010、简012的书写中都从纵向走势转向横向走势,尤其是简010中的字形,但发展到东汉简020、简264中,则全然没有了这样的转折笔意,而为稍有弯曲、斜向走势的斜向笔形或带有斜势的纵向笔形,书写笔程大幅缩短。

值得注意的是,转折笔形在楷化过程中还会发生由折笔转向钩笔的变化。以宝盖头为例(表7),001号简中的宝盖头为横钩,简002和简009中则是横折,毛笔在纵向上运动了较长的距离;西汉中期至王莽新政的简012、简091中的宝盖头为圆钩;到东汉的简022和简180中,宝盖头则演变成有顿锋的硬钩。如宝盖头中由折笔逐渐发展为钩笔的过程,也是书写笔程缩短的表现之一。

表7

3.转折笔形内部的楷化差异

转折笔形内部,甚至是折笔或钩笔内部笔形都有楷化进程的快慢差异。折笔主要分为横折、竖折等,钩笔主要分为横折钩、竖钩等。表8中,东汉前中期共71处横向硬折,其中横向顿锋硬折34处,占47.89%,其他方向顿锋硬折占总数41.67%。东汉后期横向硬折87处,其他方向硬折57处,顿锋硬折分别占48.28%、45.61%。钩笔方面,东汉前中期纵向钩笔共50处,其中硬钩超过半数,比例为52%,其他方向钩笔中硬钩则仅占三分之一。东汉后期纵向硬钩占纵向钩笔的65.38%,其他方向硬钩占61.11%。可以看出在转折笔形楷化较为成熟的东汉时期,横向折笔与纵向钩笔相较于其他方向的转折笔形楷化速度更快。

表8

三、楷化转折笔形所反映的汉字楷化进程特点

乌程汉简中的纪年简大部分是官方文书或是半官方用途,因此其中所使用的文字应是当时相对正式、规范的手写体,乌程汉简中的文字应趋向于当时人们对于“字应该如何写、什么字才是规范的”一类问题的答案。⑥总体来说,以乌程汉简中的转折笔形为样本,通过分析其书写的楷化特点,我们可以窥见两汉时期汉字楷化的进程及其特点。

1.楷化成熟的长期性与持续性

首先,样本的书写时间跨度较长,其中具有楷化特征的笔形比例是随着时间逐渐上升的。例如硬折比例从西汉前中期到西汉中期至新莽时期上升了29.93%,到东汉前中期上升了17.65%,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较前一时期增长了7.67%;硬钩数量则是由西汉前中期的14.29%逐步上升至最后一时期的63.64%。从中可以看出汉字楷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渐推动向前的,并且直至东汉末期的样本中也并不是成熟的楷书,而是在之后的时间里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演变,最后形成成熟的楷书。

观察样本中各时期楷化特征转折笔形占比,除西汉前中期顿锋硬折比例不具备参考价值外,转折笔形占比没有下降、反复或停滞的情况,只有进程的快慢差异。即两汉时期文字的楷化一直是稳步向前发展的,楷化进程呈现出长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2.楷化的书写性与简便化

王凤阳先生在《汉字学》中认为文字的演变要符合“简易率”,即“作为书写的工具,人们总是要求文字简单、方便,驾驭容易,使用效率高的。我们把文字的这种注定的发展趋向叫作文字的‘简易率’—趋向构造简单学习使用容易的规律。”⑦汉字的楷化也遵循了这一规律。

转折笔形在文字楷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笔折合并为一笔折、圆钩转变为挑钩、折笔转向钩挑笔形等现象。两笔合并为一笔折,书写过程中省略了重新起笔的动作,笔尖无需离开纸面,减少了书写动作;圆钩变为挑钩和折笔转向钩挑笔形,毛笔运行的距离大幅缩短,缩短笔程的同时也缩短了书写时间。这些变化都使书写趋于简便。

与此同时,圆钩变为挑钩、折笔转向钩挑等笔形的变化,也是遵循了书写时毛笔的运动规律。例如圆钩变为挑钩的现象,实际上是将书写动作由笔锋转向后推动毛笔向前转变为收笔时将毛笔向某一方向弹出。这不仅是这一笔形的变化,也为汉字中笔意的连贯创造了条件,文字的书写性极大增强了。

3.转折笔形楷化演进的差异性

在转折笔形楷化的进程中,折笔与钩笔演进的速度并不是毫无差异的。整体上说西汉时期折笔演进速度较快,钩笔演进较慢,但到东汉后,钩笔演进快于折笔,其楷化特征比例也更靠近成熟楷书。折笔和钩笔中也有快慢之别,横向折笔和纵向钩笔较其他方向而言演进得更快。这也是文字演进过程中楷化特征不稳定造成的,在演进过程中还没有形成完备、成熟的楷书书写规则,因此会产生笔形间楷化演进快慢的差异。

4.逐渐被重视的审美性

在文字演进的过程中,简便化与书写性固然深受重视,但在汉字楷化进程中,审美性也逐渐被重视起来。从隶书发展至后来的书体,将简便化与书写性发展到极致的是草书,而在演变过程中兼顾审美性的则走向了楷书。当然这并不是说草书就完全忽略了审美性,草书中流美或狂放的气质亦是对审美性的重视,但在草书的演变过程中,如何更快更简便地书写文字是首先被考虑的。而楷书则在此过程中同时重视了美观与简便。这主要是从转折笔形中顿锋硬折这一楷化特征中表现出来的。

实际上在折笔书写的过程中,“顿锋”是一个装饰性的笔法。直接硬折是将运动中的毛笔直接改变书写方向,没有其余动作,但顿锋硬折则在转折的过程中加入提按笔法,增加了书写动作。这种牺牲了一部分快捷与书写性的动作是楷化过程中重视审美性的体现。

注释

①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②参考李洪智《汉代草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③即汉文帝至汉元帝时期,汉成帝至王莽时期,汉光武帝至汉章帝,汉和帝至东汉结束。西汉分期参考王云度《西汉史分期刍议》,东汉分期参考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简编》。

④西汉前中期有明确纪年并且较为清晰的简为简001、简002、简003、简004、简005、简006、简007、简008、简009;西汉中期至王莽时期有明确纪年并且较为清晰的简为简010、简011、简012、简013、简014、简015、简016、简091;东汉前中期有明确纪年并且较为清晰的简为简017、简018、简019、简020、简021、简022。

⑤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

⑥骆冬青《“无意”的美学——“乌程汉简”原生态书写的知识考古学》,《中国书法》2023年第一期。

⑦王凤阳《汉字学》,中华书局,2018年版。

猜你喜欢
汉简西汉楷书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西汉
楷书的笔势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楷书
硬笔楷书3500字
硬笔楷书3500字
魏源对西汉四家诗的评说
银雀山汉简兵书出土30年回眸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