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的传承

2023-07-21 20:19马辽娜刘晓惠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民俗文化语文教学

马辽娜 刘晓惠

摘 要: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文化。近年来,在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下,人们对于民俗文化的重视度越来越低。对初中生来说,由于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民俗学习观念也日渐淡薄。因此,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知识的渗透,是一个非常值得教育界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民俗文化的内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以及部编版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文本教学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述民俗文化对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文化传承;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3)06-0026-03

收稿日期:2023-03-10

通訊作者:刘晓惠(1972-),女,内蒙古赤峰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法。

如今,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行,“语文核心素养”成为语文教学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明确提出了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1]。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民俗文化资源,其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更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1 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内涵,其中包括宗教、礼仪、语言和道德等。民俗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

民俗文化就是将“民俗”提升到了文化层面,钟敬文认为,民俗文化就是中下层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民间文化传承的结果,更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民俗文化是这个世界上流传最为广泛的风俗习尚的统称[2]。民俗文化的历史非常悠久,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仲富兰在所发表的文章《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中表示,民俗文化是一种能够沟通社会大众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桥梁,能够实现传统与现实之间的连接,是一种以人为载体并且世代传承的文化模式。也就是说民俗文化本身就具有宏大广阔的属性,是在历史的演变中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态度、审美情趣和思想价值。民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某种约束,有效地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在维系整个民族稳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中学语文教学融入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

2.1 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孕育了一种以爱国为中心,团结一心、爱好和平、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正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之所在,也是中华儿女战胜种种艰难险阻,不断成长进步的精神支柱。民俗文化是在历史变迁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的一种民间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被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印记。例如《天上的街市》中的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表达的就是勤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中国石拱桥》中的赵州桥和卢沟桥,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所具有的高超石雕技艺与设计能力。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同学们可以更好地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此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俗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大地的土壤中,具有丰厚的人文和历史价值[3]。中学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民俗文化传承的关键时期。语文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语文教育活动的本质内容就是学习民族文化精神,了解民族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历史[4]。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民俗文化是必要的,既能培养学生的人格,又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从而促使他们主动承担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2.2 有助于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通过民俗文化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大量有关古代的语言、艺术、史学、宗教、道德等方面的知识。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与生俱来的精神血脉,是一种世代相传、永无止境的文化现象。在八年级下册第5课的《大自然的语言》中,作者指出,几千年来,人们已经发现了鸟类的迁徙和植物生长的规律,并根据不同的天气和季节,制定了不同的农业生产计划。比如杏花开的时候就可以耕地了,而桃花开的时候就可以种谷子了。这些都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经验,是在长时间耕种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语文教育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再加上其对象是被认为具有文化传承力量的学生。所以,语文教育具有充分的条件推广民俗文化。

2.3 有助于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在不同文献里,民俗文化具有不同的作用,文本或为时代背景做铺垫,或为情境做铺垫,或为人物形象做铺垫[5]。在讲授一些具有较丰富民俗文化元素的篇目时,将民俗文化作为一条线索,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解读文本。例如,八年级上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这篇文章,描绘了父亲穿过车道给我买橘子的场景,至今令无数读者深深感动。据了解,朱自清是浙江绍兴人,在当地给远行的人送橘子有送“吉”的意思,而小说中的父亲在送“我”去车站时给我买橘恰恰表明了他对“我”的祝福[6]。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文学作品不仅给学生展现了一种民俗文化事件,更是对生活的真谛做了更深层次的解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民俗文化分析文本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同时还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挖掘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4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当代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在碎片化、网络化信息的冲击下,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兴趣不高。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非常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因此在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涉及民俗文化。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关民俗文化的文章102篇,占全部文章(234)的43.6%。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分散于教材的民俗文化资源,将民俗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将会对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的核心素养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

3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民俗文化的教学策略

3.1 以民俗文化导入文本

导入是开展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导入可以快速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主动跟随教师的脚步学习。例如九年级上册的《故乡》一文中提到,“祭祀”是中国人的一种祭拜神明的活动。在春节、清明节等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都会用祭祀的方式,向神明、列祖列宗祈祷,以此来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尊重和敬意。闰土这个名字就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含义,因为其五行缺土,所以就取了闰土这个名字。五行文化说,一个人缺少五行就会导致其运势下降,如果对缺少的五行进行补充,那么就能够增加这个人的气运,这些都是民间信仰。《故乡》中“我”和闰土童年的相识,就是源于迅哥家“正值大祭的值年”,闰土和父亲前来帮忙。因此,在教本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播放有关祭祀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祭祀,然后顺势提出为什么“我”与闰社会相识,“我”与闰土之间又发生了哪些故事。

3.2 关注读写结合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基本原则[8]。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应注重阅读和写作的结合。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阅读是一种吸收,而写作则是一种倾吐,倾吐是否合乎于法度,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地吸收。自然风景、文化遗产、地域风情、方言土语,还有日常生活等。这些都是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都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写作训练的重要素材。教师在进行与民俗文化相关的阅读教学时,要有意识地打破传统课堂上听、说、读、写各自为政的局面,要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合理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用心去领悟文章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民俗文化[9]。例如,学校开设有关民俗文化专题阅读的课程,引导学生重视课外阅读,以此为写作积累大量的词汇、知识、素材。同时,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在课堂上分享和交流自己阅读的与中国民间文化相关的书籍,从不同角度探讨民俗文化,这样既能拓宽同学们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又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其次,对于学习民俗文化,写作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写作教学应贴合学生的实际,应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校可以组织一系列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民俗的写作大赛,以此激起学生对传统民俗的兴趣。同学们对各地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独特认识和理解,通过举办这种活动,学生把自己的认识与感想写下来,这样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写作表达能力,而且能够让他们对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其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意义,而写作则可把这些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一定要关注民俗文化,充分认识其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通过语文教学实现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3.3 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民俗文化是一种具有动态发展特点的文化形式,是我国的文化遗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民俗文化的渗透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更要在课外进行。虽然在语文教材中的确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民俗文化元素,但是这些元素还不够全面,不够系统。为了拓宽民俗文化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教师应自觉地在学校内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社会参观各种民俗文化景观,深入探究民俗文化的内涵。只有经过亲身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例如,在清明节,老师可以组织同学们一起去扫墓。到了端午节,可以组织同学们参加一些民间文化活动,如“赛龙舟”“包粽子”等,让同学们在五颜六色的龙舟、香喷喷的粽子中,切身体会端午节的无限魅力。当代青年和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是民族的未来,他们肩负着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使命,而语文课程是传承民俗文化最好的路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民俗文化融入语言中,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民俗文化。

3.4 丰富教学方式和手段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征,尤其是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精力充沛且好奇心强,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在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微博每隔几秒就会更新一次热搜,庞杂的信息使人们应接不暇,何况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民俗文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最原始的动力,有兴趣做支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民俗文化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最佳的专注度。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民俗文化的讲解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创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提升自我文化修养,以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

4 结语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几千年来积淀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民俗文化涵盖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行为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等,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关键所在。如今,民俗知識主要渗透在乡土文学中,因此,我们不仅通过学习民俗文化,充分了解乡土文学背后的民俗文化内涵,要引导中学生将民俗知识融入课堂,并在语文实践中实现深度学习。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民俗文化对其成长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信心、培育民族精神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袁情情.部编本初中语文民俗文化教学研究[D].安庆:安庆师范大学,2020.

〔4〕田水.语文课程属性的多层面理解[J].中学语文,2006,49(19):3-4.

〔5〕林宁茵.基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高中文言文民俗文化教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2.

〔6〕刘仲桦.民俗文化融入中学语文课堂的策略研究[J].西部学刊,2021,9(06):109-112.

〔7〕张雪鹏.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新闻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8〕马义军.初中作文教学有序性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8(30):42-43.

〔9〕覃雄篇.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探究[J].教育观察,2019,8(11):84-85.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民俗文化语文教学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