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双减”东风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2023-07-21 09:27张雅璇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自主阅读双减政策

张雅璇

摘   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学生拥有主动获取知识、习得技能的能力,而自主阅读正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释说明能力、思考领悟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营造阅读小环境、创新教育教学方式、适时抓住学生兴趣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能帮助学生从互联网平台“解脱”出来,进而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双减”政策;自主阅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8-0018-03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学生拥有主动获取知识、习得技能的能力。自2021年7月“雙减”政策实施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都在探索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利用好“双减”后的课余时间,在学生中开展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能进一步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意义

(一)培养自主阅读能力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自主阅读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输入的过程。教育家叶圣陶认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我们获得的一切信息、知识、技能,都离不开阅读。因此,自主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

自主阅读能锻炼学生的解释、说明能力。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本进行解释、说明,通过解释、说明文本的关键词、关键句和结构分层,对文本内容和思想含义进行了解和概括,从而建构前后文的逻辑链接,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自主阅读能培养学生的思考、领悟能力。好的阅读文本具有深刻的内涵,表达的感情也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学生在认真品读之后,根据前后文的行文逻辑加以认真思考才能深刻领悟,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主动探索、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能更好地形成自我观点,更容易接近作者内心并产生共鸣。

(二)培养自主阅读能力是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需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知识获得途径由被动灌输到主动探索的转变。时至今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动、高效、高质量获取知识成为终身发展的需要。自主阅读概念的核心在于“自主”,这就与普通阅读在方法和行为驱动因素上存在差异。自主阅读能帮助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阅读求知的潜能”“表达交流的潜能”“探究创造的潜能”和“自我完善的潜能”。通过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锻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学习能力,更符合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能帮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如此,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是打破学科壁垒,更好开展跨学科融合学习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间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互不相同,同一篇阅读文本,不同的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疑问,学生可以问题为切入点,查找相关联的参考资料,编织成一张跨学科的知识网,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从多个层面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解读,实现跨学科融合学习。

二、现阶段自主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未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阅读是长久的事情。阅读对人的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在与样本人群进行交流时,很多学生表示并没有针对阅读做计划,挑选文本时随意性很大,常常是上网或者和同学聊天时,看到或听到他人的推荐才心血来潮找本书读一读,或者是应付老师安排的作业,随意在网上找一篇文章梗概来了解一下,从未专门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也没有做系统的阅读计划。有些学生能较为主动地进行阅读,但没有对文本进行思考、分析,也未留存任何读书笔记、阅读心得或者批注。此类学生对自主阅读的要求仅仅是“读完即可”,这样毫无收获的阅读是无意义的,既浪费了文本资源也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二)学生选择文本时过于依赖教师推荐

很多学生认识到了自主阅读的重要性,也在积极地行动开展自主阅读,但不知如何挑选阅读文本,过于依赖老师推荐。自主阅读初期,大部分学生不会挑选文本,可以根据老师的推荐来选择文本,也可以跟随老师的引导来理解文本内容,建立文本逻辑链接。此时的阅读活动并不是自主阅读而是半自主阅读。随着阅读的逐步进行和深入开展,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逐步显现——即使是同步开展阅读的同一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兴趣爱好、阅读水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互不相同,甚至出现严重的分化。此时,半自主阅读已经转为自主阅读,表现为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自主挑选阅读文本;对文本有不同于他人的理解,甚至有完全相反的解读。每个学生的表现都是不同的,面对全班40~50个学生,再让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精准推荐书目显然是不可行的,也背离了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初衷。

三、提升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途径

(一)营造书香小环境

“昔孟母,择邻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也是巨大的。虽然我们在倡导建设书香社会,但形形色色的网络应用依旧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偷走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只能从自身做起,营造自己身边的书香小环境。

家庭图书角几乎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的标配,但是不是充分发挥了图书角的功能,还有待商榷。低龄段学生(1~2年级)受到识字量的限制和思维发展的制约,还不能完全进行自主阅读,此时需要家长陪读,陪读时不仅要帮助低龄段学生找到阅读兴趣点,理解文本内容,更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让学生坐得住、读得进,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家长也要进行阅读,跟孩子分享读书心得,以此营造家庭读书氛围。

同伴的影响远胜过教师的的教育和家长的引导,因此,让学生在班内或者邻里间结成阅读小组,定期分享阅读体验,也是营造书香小环境,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不错选择。这种阅读小组更多的成分是合作。合作学习理论认为,“我们不应该仅仅将自主视为人的一种生存状态,还应更多地将它作为个体对自身的管理。”因此,培养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阅读并不是对立的,这种良性竞争的阅读环境有利于促进自主阅读的开展——周边环境的影响,能激发学生向好同学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在没有老师要求的情况下也能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进行阅读。

(二)创新引导,激发自主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新教法。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与阅读最相关的学科是语文。课文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能囿于文本。

以L老师讲授《三字經》为例,在讲解首句“人之初,性本善”时,L老师并没有直接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将“初”字单独写在黑板上,并提问“初”字是由哪两部分组成,在学生答“由‘衣字旁 和‘刀字组成”后,老师顺势解释道:“‘初字左边为‘衣,右边是‘刀,代表着剪衣服的第一刀。”随后,老师拿出来一些布和剪刀,让学生先想好自己要用布做什么,然后剪一刀。学生们的想法各不相同,剪第一刀的位置、角度、长短也各不相同。L老师接着对学生说:“大家在下剪刀之前已经想好了自己要把布做成什么,所以这一刀下去,就决定了这块布未来成品的样子。所以,同学们,人生刚刚开始,你们就像一匹布,想法和所做出的努力,都是在对这匹人生之布进行裁剪,希望同学们谨慎‘下刀,认真‘裁剪!”

L老师由一个简单的“初”字,完成了两种不同的教学引申。首先,是对汉字的组成进行分解,通过简单、有趣的解读,向学生传达了汉字的构字法。事实证明,这确实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兴趣——课后有学生问L老师,怎么样才能像老师一样解读汉字?L老师向学生推荐了《发现汉字》,并引导他们开展自主阅读。其次,L老师还通过对“初”字的解读,完成了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教育,引导学生认真走好人生之路。

(三)适时推荐,抓住瞬时兴趣点

学生的兴趣点、疑问点不是固定出现的,就像灵感一样,稍纵即逝,所以,努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适时进行推荐,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Z家长开展亲自伴读为例。小朋友在读《海洋世界立体书》时,问了很多关于海洋生物的问题,于是Z家长让孩子确定好自己问题,去海洋馆一探究竟。参观完海洋馆后,小朋友又对科普馆里的蝴蝶标本来了兴趣,家长让小朋友回想《植物不简单》中植物标本的制作流程,并让小朋友挑选3个感兴趣的蝴蝶标本,回家后翻阅《博物大百科》了解该类蝴蝶的纲目科属、生活习性,产地位置等信息。

对于低年龄段学生来说,抽象思维还不发达,要更注重通过具象的实物引起他们的兴趣,再上升到抽象的解读,之后再用具象的实物印证抽象解读,此时,小朋友会有一种成就感:“我在书上看过,书上说的是对的”。如此,做到抽象与具象相结合,小朋友的印象会更深,也会更爱阅读。

猜你喜欢
自主阅读双减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给学生带得走的智慧
探究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