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山区复合型竹林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2023-07-21 04:04林池源范水生
台湾农业探索 2023年2期
关键词:竹业发展对策福建

林池源 范水生

摘 要: 【目的/意义】竹业作为福建省林业一大特色产业,可为新时代背景下福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新增长动力。通过分析南平建瓯市竹业产业发展情况,为福建省和同类地区复合型竹林经济发展提供借鉴。【方法/过程】探究建瓯竹林产业转型现状,分析其促进因素以及制约因素,并基于此提出福建山区复合型竹林经济发展对策。【结果/结论】结果显示:建瓯作为产竹大县,具有悠久的竹林生产与利用历史,通过产业集聚延伸、金融合作、拓展“互联网+”模式等方式挖掘了产业潜力;但存在经营成本配比不合理、生态价值未体现、产业化水平不高、品牌知名度欠缺等问题。建议从推进竹产业绿色转型、提高竹产业辐射带动力、拉动关联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优秀资源下沉 4 个方面推动竹林产业发展,发挥山区资源优势。

关键词: 福建;竹业;复合型经济;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 5617 (2023) 02 0064 07

党的二十大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竹子具有生长速度快、可隔年连续采伐和永续利用、固碳能力强等特点[1],是兼具生态、经济、文化多重属性的重要森林资源,是满足市场多元化绿色生态产品需求的重要原料,其种植与推广能较好地实现多重效益的有机结合。福建省作为竹业大省,截至 2021 年福建省拥有竹林面积 8.08 万 hm2,占全国竹林面积的 17.77%,居主要产竹省(区、市)的榜首[2],探索适于福建省山区竹业特点的复合型竹林经济发展路径,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将成为福建农业农村发展的大趋势。南平建瓯市素有“中国竹子之乡”之称,毛竹面积、立竹数、竹材和鲜笋产量全国第一,拥有竹林面积 9.82 万 hm2,年产鲜笋 30 万 t,根据估算仅建瓯一地年固碳可达 525.8 万 t。其在实践探索中坚持贯彻“扛着竹子奔小康”“科技兴竹”“兴竹强市”的战略思想,积极推进传统竹业经济向现代化复合型竹林经济的转变,形成以竹木加工业为主体,兼具竹笋生产、竹林碳汇、竹林生态旅游服务等派生门类的复合型产业体系。本文立足建瓯市对山区复合型竹林经济的探索,凝练实践经验,对福建省推动竹林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动能转化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当前学界认为竹林复合经营属于农林复合经营的派生概念,指在同意土地经营单位上,将竹类同其他动植物一起进行管理的高空间利用率经营模式[3];也包括对种植空间、种植时令、产物与资源的综合协调利用[4];还涵括套种与间种、竹 菌、竹 草协同种植等成熟的复合经营模式。主要研究地区包括浙江安吉、浙江衢州和四川宜宾。由此可见,基于对竹林经营项目的实践探索,竹林复合经营的概念正趋于完善,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竹产业升级的重要特征。目前,竹林经营类型主要包括竹林套种、竹林间种、竹林养殖、竹荪栽培、竹草栽培以及竹林旅游[5]。學界对竹林复合经营的产业研究主要聚焦于提升单位面积竹林的经济产出和竹 草、竹 菌的协同种植,其中主要针对套种作物品种[6 8]、种养殖产量提升、病虫害防治[9 13]、生态影响[14 15] 等方面展开研究。在竹林旅游方面,相关研究主要探讨了国内发展竹林生态旅游的战略意义、可行模式、存在问题等,指出身心康养、向往自然、自我提升是竹林游憩者对竹林旅游的主要期许[16]。而竹林养生旅游资源不仅包括竹林产业本身,其周边地区与相关产业如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娱乐等方面亦有开发潜力[17];提出竹林旅游资源开发应以保护为主、挖掘优势资源、明晰市场定位[18]、坚持产业融合发展思路、统筹制定开发规划、延伸产业链条等建议[19]。汪祖礼[20]、严勇等[21] 则聚焦地方实例,分别考察了湖北省咸宁市、江西省婺源县发展竹林生态旅游的可行模式和存在问题。综上所述,学界对复合型竹林经济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对某一具体经营模式(如竹下种植)的技术研究或成效分析。福建作为南方重点集体林区,竹子是福建山区重要林业资源,是山区农户增收致富的宝贵生产要素,但由于现阶段竹业经营方式较粗放、经营集约度不高、竹子利用率低、产业链短等问题,福建竹林经济的巨大潜力难以释放。在此背景下,福建省建瓯市立足竹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山区复合型竹林经济,走出颇具福建特色的竹业转型升级之路,实现了山区生态优势向经济动能的有效转换。为此,本研究选取建瓯市竹业为考察对象,分析了地区竹业发展现状,归纳了驱动地方发展复合型经济的促进因素,明确了现阶段地方竹林复合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炼出适用于福建山区竹产业转型发展的具体对策。通过对福建省发展山区复合型竹林经济的可行路径的探讨,归纳了其既有实践案例的宝贵经验,以期为福建和同类地区发展绿色经济、践行“两山”理论提供重要参考与理论依据。

1 建瓯市竹产业发展现状

1.1 地方竹类资源丰富,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建瓯市是南方重点林区,竹资源丰富,年生产竹材 3935 万根,毛竹林面积、立竹量、竹材和鲜笋产量均居全国县市之首,享有“中国竹子之乡”的美誉,先后获评“国家火炬计划笋竹科技特色产业基地” “中国竹炭产业基地”“国家级竹制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国家有机笋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县)”等称号。丰富的竹资源为建瓯市竹产业提供了先发优势,经地方政府多年谋划,竹产业已成为建瓯市“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21 年,建瓯市有笋竹加工企业169 家,其中规上企业 55 家,占全市规上企业的36.9%;全市笋竹产业总产值达 150.3 亿元,同比2020 年增加 8.3 亿元,其中一产 23.2 亿元、二产 103亿元、三产 24.1 亿元;笋竹规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4.5 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 41.9%[22]。仅建瓯一地竹业产值就接近福建省竹业总产值的 20%,已初步形成在国内同类市场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竹产业集群。

1.2 坚持开展科技服务工作,以科技创新释放产业活力

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制度优势,引导专业人才下沉机基层,推动科技赋能竹业发展。(1)科技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建瓯市在竹业产业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加强笋竹产业科技研发投入,组织科技特派员前往山区开展技术培训、政策宣讲、现场指导等活动,提高地方林农开展竹业经营的技术水平,切实完善“三农”服务工作,为山区竹业发展提供多领域、全要素的综合性服务。截至 2022 年 10 月,已有 34 名竹业领域科技特派员在福建省科技特派员服务云平台上登记,约占建瓯市科技特派员服务总数的 10%,为建瓯市农民提供在线解答疑难或线下农业科技服务。 (2)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建瓯市多家竹业集团积极引进领域先进科研团队,以人才驱动科研创新,优化地区竹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動相关产业转型升级。2013年,基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福建圣象华宇集团引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林业局竹材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张齐生领衔的法人科特派团队,建立院士工作站,建成国家级竹板材研发实验室等系列创新平台,完成了“高密度重组竹综合技术开发与示范”和“改性酚醛树脂胶黏剂”两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共同开发 5 项新产品,申请 20 项专利;重组竹技术相较于普通竹板,提升了 30% 以上的竹利用效率,价格也超过普通竹木地板一倍多;而低醇粘剂降低了甲醇释放量,使产出竹材符合国际 FloorScore、CARB 等认证要求,成为了建瓯竹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通行证”[23]。

1.3 竹业品牌建设持续深入,实现高质量发展

(1)竹业龙头企业梯队初具雏形。目前建瓯市共有国家级龙头企业 15 家、省级龙头企业 8 家、市级龙头企业 6 家。(2)笋竹产品认证、商标注册等工作有序推进中。经专业评定,已有 6 项竹笋产品获国家 A 级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8 家笋食品企业获日本农林水产省有机食品认证,11 个产品获评“福建名牌产品”,13 个竹产品通过“福建省著名商标”认定。 (3)竹产业园区建设有序推进中。建瓯市已是全国最大的水煮笋和竹地板生产加工基地,并正着力推进“中国笋竹城”项目建设,致力打造集笋竹加工、信息交流、竹林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城,通过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形成综合发展的经济走廊。

2 建瓯市竹产业发展的促进因素

2.1 构建政银企跨部门协作机制,推动金融产品与服务下沉基层

2022 年,建瓯市立足“一根竹”战略部署,创建“笋竹专班贷”信贷工作品牌,由地方政府向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担保,探索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系列信贷产品。具体包括:根据经营主体的竹山面积、笋竹加工厂规模进行授信,推出“绿金瓯 笋竹宝”产品;针对省级林业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创设“福竹贷”产品;针对雷笋等特色笋竹产业,创设“笋竹贷”产品。截至 2022 年 6 月,建瓯市依托“绿金瓯 笋竹宝”,已完成授信142 户,发放贷款累计达 1283 万元;依托“福竹贷”为福建双羿竹木、丸美竹业、百丰竹业等竹制品龙头企业获得贷款 6228 万元;充分利用“笋竹贷”,为笋竹企业明良有限公司等获贷 3671 万元,切实提高笋竹业产能。此外,地方政府积极开展“信用示范”等信用激励机制的创建,为信用企业、客户打开绿色通道,以金融产品创新为抓手,以金融创新驱动地方笋竹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切实推进山区竹林复合型竹林经济发展。

2.2 构建竹业产业集聚区,壮大延伸竹业产业链

为解决当地对全产业链体系与配套设施的迫切需要,建瓯市加大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水平,着手成立福建万竹联盟竹业科技有限公司,深化政企、校企间合作,与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联合成立产业研学一体化的国家级竹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为建瓯市笋竹产业提供科学规划、市场咨询、种质资源培育与保护、加工利用技术、品质检测等服务。同时,认真落实招引补链工作,计划首批招引来自建瓯、政和、武夷山、建阳、福州、厦门等地的 17 家竹工艺品生产和销售企业落地建瓯,以项目为载体,促成行业龙头企业与本地企业的多方位合作,提升竹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切实提升本地笋竹产品竞争力,加快推进“笋竹产业发展先行区”和“中国笋竹城”建设。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建瓯市已初步建成包括笋竹产品交易专业市场、笋竹物流园等在内的竹产业发展“五大支撑平台”,完成了从单一产业发展向生产、加工、检测、流通、销售等全链条、全要素服务的转变,产业链得到延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同时投入竹笋速冻加工、竹粉复合塑料、竹材智能识别分类等横向技术研究,推进产业核心技术更新换代,实现了千万级别产值增收。

2.3 拓展“互联网+”模式,赋能竹业产业发展

强化政企、校企间合作,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2018 年 3 月,建瓯市政府与哈尔滨研石科技有限公司、慧眼食珍(建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就“互联网+笋竹产业”区域化链条化试点项目签订了三方协议,成功打造涵括“一个中心、五个子平台”的笋竹产业链互联网平台。其中,笋竹质量追溯平台可实现对建瓯全市笋竹种植户、种植基地、加工企业、科研单位、经销商信息的动态化管理,有效把控笋竹产品质量的源头关,以数字化管控切实推进地方笋竹全产业链产品品质提升工作。该平台主要由笋竹特色农产品的产品溯源系统与笋竹特色农产品监管系统构成,通过对系统内入驻的种植企业、种植户的登记档案信息,根据农作物的特点、历史经验数据,系统建立计算模型,估算每个种植园收货季初级农作物的产量,并在实际交易时记录每一笔实物的交易时间、地点、去向、数量。若实际销售量大于预计的产量,则存在假冒伪劣产品混入的可能,系统自动预警相关部门,由行业协会、监管部门进行核查。对平台内登记的产品、产商、生产人员实现“一户一档” “一人一档”“一品一档”管理,把各层级数据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建立起各业务系统之间的关联,成为所有应用系统的核心数据库。一方面,通过建立电子档案可以有效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将业务数据综合加工整理成有价值的信息,能提高应用系统的高可用性,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该平台协助政府快速实现“行政监管”向“监管服务”转变,通过此监管平台,从顶端的农资农具到农民的生产加工种植,再到加工完的储运、营销等全链条,能在具有政府公信力背书的可监管溯源环境的监管下运营和运行,实现了信息化、透明化的流转过程。

3 建瓯市竹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竹业产业经营成本配比不合理

一方面,由于建瓯市竹林主要分布是在中、高层山区,交通网线密度小、路况差,运输成本普遍较高。另一方面,现阶段建瓯市竹加工业仍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外溢,劳动力成本提高,竹产业存在难以吸引年轻劳动力,60 岁以上高龄低效劳动力仍然有一定占比,用人企业为此还需额外投入费用用于承担生产经营安全风险,产品净利润降低,极大地抑制了农民与企业参与竹产业经营的积极性。由于总体经济水平较差,建瓯能够给各类人才提供的待遇不高,这些地区大多自然条件较差,人才“引不进,留不住”问题突出;又受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缺乏区位优势,对外引进人才的劣势被放大。缺少本地竹产业人才培育机制、人才总量不足、精英人才匮乏等问题成为了产业转型与增长的桎梏。

3.2 竹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在消费分级的趋势下,市场对竹木产品需求趋于多元化,但建瓯市对竹业市场的开发仍较有限。在第一产业方面,部分地区仍采取家庭作坊的经营模式,依靠传统落后的工艺技术生产笋竹产品,多数企业研发工作滞后于生产经营,甚至出现“高新技术企业”没有专门研发机构的现象;产品以鲜笋、水煮笋、笋干为主,笋竹产品种类单一、附加值不高,未能形成特色品牌。在第二产业方面,竹加工业普遍沿用传统竹木加工技艺,通过锯、刨等加工工序将毛竹材制成矩形竹片,竹材利用率甚至不过半,竹产品科技附加值不足,竹产品加工自动化、连续化水平不高。在第三产业方面,建瓯市山区竹林景观类型多样,但对竹林文化的开发不足,竹林旅游项目形式单一;竹林的林下经济发展缺位,2022 年,全市林下套种中草药面积 200.67 hm2,仅为竹林总面积的 0.204%[24],产业潜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总体来看,建瓯市竹资源利用方式单一,产业链延伸不够,加工链条短,对关联产业的带动力不足;上下游关联企业偏小,缺少区域内自我配套能力,集聚效应难显现;笋竹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尚未形成有效互动机制,存在较高的交易费用;地区尚未建成现代化物流园区,与物流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不够,物流集约化经營程度低,物流产业管理水平不高,现代物流从业人员稀缺,导致笋竹企业需为物流支付高昂费用。

3.3 竹业的生态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

目前,国内林业碳汇市场尚不完善,碳汇交易的市场活跃度不高,碳汇产品交易价格偏低[25],存在供需失衡问题[26]。在此大背景下,竹林碳汇市场的构建需依赖政府公共财政的支持,政府对市场大环境的营造及竹林碳汇市场发展走向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建瓯市尚未对竹林碳汇项目进行合理开发,竹林碳汇产品认定工作尚不充分,相关产品仍难进入国内碳汇交易市场,竹林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不足,未能较好地实现对竹资源的生态化、高价值化利用,竹产业绿色转型仍有较长路要走。随着国家“限塑令”的颁布和“以竹代塑”倡议的实施,“以竹代塑”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日用品中,2021 年中国一次性竹筷和其他竹制餐具等出口总额分别达到 2.92 亿美元和 2.89 亿美元[27]。但竹制日用品的生产制作成本依然偏高,如全国塑料吸管约需 460 亿根,人均使用量超过 30 根[28], “防烫耐用不易软”的竹吸管的销售价格约为 0.30 元/支,高于纸吸管(0.08 元/支)与 PLA 可降解吸管(0.12 元/支)[29],导致推广不易,难以实现生态价值。

3.4 品牌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建瓯市作为福建产竹大市,地区种植竹子已有悠久历史,竹文化内涵多样,大量以竹为题材的民间故事、谚语、文学诗词,竹船、竹筏、竹排等传统交通工具在域内也得到一定保留。目前,建瓯市已开发多个竹林景点,包括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竹类园、黄华山公园百竹园、东游翠竹山庄等。然而,由于本土对传统竹文化的开发利用尚不充分,导致建瓯市竹业品牌的市场定位不明、缺少鲜明特点、知名度不高,制约了竹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竹产业三产融合受到一定限制。

4 福建发展复合型竹林经济的建议

竹子作为福建山区的重要林业资源,是山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扶贫的关键要素,而建瓯正是福建具有典型代表的竹林产地。通过对建瓯竹林复合型经济运营进行研究,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可为福建乃至全国的林业生产提供典型示范与参考。

4.1 以绿色理念为指引,推动竹产业绿色化转型

建瓯山区复合型竹林经济的发展模式,充分论证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现阶段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绿色经济崛起、业内竞争态势严峻背景下竹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因此,针对当前省内竹业产业链发展不完善情况,应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的重要指示,按照“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培育三产、三产联动”的发展思路,全面落实福建省山区复合型竹林经济工作,以竹为媒,充分释放竹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擦亮福建“绿色”生态名牌。具体地,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论,高效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成立示范小组和示范车间,出台因地制宜的管理政策,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范围,以竹为媒,凝聚绿色经济发展合力;抓牢“以竹代塑”新风尚,积极探索竹产业绿色低碳可行路径,培养低碳生态竹林,有序推进省内竹林FSC 森林认证,推动竹资源利用技术与交通、材料、卫生等行业的集约融合;同时依托省内“森林生态银行”平台,主动对接国内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充分释放竹林经营增汇巨大潜力。

4.2 以延链强链为抓手,提高竹产业辐射带动力

首先,应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网,持续完善竹业全产业链。福建省的地形特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丘陵地形为主,丘陵山地面积约占福建省总面积的 80%,山区交通网密集程度不高,众多的河流也成为了交通障碍,对竹业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针对福建山区地理特征造成的高运输成本,应加快完善省内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引导南平、三明等省内主要产竹地区利用好政策风向,与物流业龙头企业形成更多项目合作,以优质物流资源助推笋竹类辅助性产业入驻地方产业园,完善山区竹业生产作业配套设施,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持续强化产业聚集效应。其次,优化竹产业结构,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在一产方面,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地流转市场,鼓励地方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托管、成立竹业合作社等方式,规模化开展竹林营造工作,精准提升竹林质量,紧抓“以竹代塑”的消费趋势,着力开展竹林FSC 森林认证,积极拓展欧美消费市场,持续提升福建竹产品国际竞争力;在二产方面,切实把握供给侧改革和绿色低碳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探索成立专项产业扶持基金,对产业链中关键环节的技术、设备进行研发,加快竹产品开发与制备工艺研发进度,强化基础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重点在全竹加工自动化设备研发、竹材高效延展接长技术、竹笋保鲜技术等方面做突破,构建竹材分解点、初级加工小微园区、成品精深加工专业园(企业)三级产业加工体系,推动产业集约集聚发展[30 31];在三产方面,立足省内特色竹文化资源,挖掘山区乡村特色资源禀赋,建设以竹林风光为主的休闲观光园区、生态旅游园区、生态文化教育基地,以新兴业态带动山区农户就业增收。最后,构建多重利益联结机制,稳步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优化外部营商环境,激励外部资本与本地产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鼓励农民投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纽带关系,增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内在激励。

4.3 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拉动关联产业转型升级

首先,应立足基层实践,以山区竹业经营主体的生产实践需求为导向,通过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数额、深化人才引进项目、推动先进经验交流互鉴等方式,引导福建省内各地竹农、竹业企业因地制宜地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经营模式,持续提高竹类产品市场竞争力。其次,应积极探索适于福建地区竹林林下种植的具体品种与经营模式,充分重视地方特色资源,如珍惜药材等,鼓励地方探索实践,定期总结并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福建竹下经济模式。最后,应利用好“科技特派员”“院士工作室”等科技帮扶形式深入基层,通过“基层提出需求、市县主动认领、省里统筹安排”的科技特派员“订单式”需求对接机制,引导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更好地投入基层竹业生产实践,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竹业从业者的专业化水平,推动高端科技智慧融入产业发展,切实提高省内笋竹产品、竹加工产品、竹林旅游项目等的产品品质。

4.4 以特色产业为本,引导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助农兴林

首先,针对山区竹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科技滞后、人才缺位、资本匮乏等痛点、难点、堵点,应以项目合作为抓手,引进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经营理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克服过分保守倾向,坚持适应基层、适应时代、按需改革的市场化导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次,落实绿色金融改革,构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加快信用创建工作,尽快实现征信系统全覆盖,同时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制定适于山区竹业产业发展特点的普惠金融政策,推动金融服务下沉基层,切实服务竹农、竹业企业生产实践。最后,积极沟通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相关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金融的信贷支持力度,并根据竹业三产特点创新开发信贷产品,降低竹农、小微企业借贷门槛,持续拓宽竹业融资渠道,为福建山区复合型竹林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参考文献:

[1]中国竹产业协会. 关于印发《全国竹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年)》的通知[EB/OL]. (2022 09 01) [2022 11 26]. http://www.cbiachina.com/Service/view/id/662.html. [ 1 ]

[2]刘强. 不同经营取向毛竹林成本收益及其固碳能力研究[D]. 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3] 樊艳荣,陈双林. 商品竹林植物型复合经营理论与实践及其研究进展[J]. 竹子研究汇刊,2012,31(1):57 62.

[4]蔡春菊,范少辉,刘广路,等. 竹林复合经营研究和发展现状[J].世界竹藤通讯,2018,16(5):47 52.

[5]林葳,朱芷贤,陈其兵. 竹林复合经营研究现状与发展建议[J].世界竹藤通讯,2018,16(1):21 25.

[6]吴光华. 雷竹引种与丰产培育试验初报[J]. 湖北林业科技,2007(4):31 34.

[7]王芳. 保护竹林植物多样性的营林技术措施研究[D]. 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

[8]彭志. 毛竹林复合经营植物选择与生态效应研究[D]. 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2.

[9] 谢巧根,杨延东. 林下如何养鸡[J]. 家禽科学,2015(1):30.

[10]张喜,文弢,张佐玉,等. 赤水河流域毛竹林下植被生物量变化及乌骨鸡养殖技术研究[J]. 世界竹藤通讯,2015,13(5): 1 7.

[11]应国华,吕明亮,何林,等. 毛竹林下栽培棘托竹荪对笋竹及土壤的影响[J]. 浙江林业科技,2014,34(6):65 67.

[12]吴应齐,吴大瑜,王明月,等. 毛竹覆盖—套种竹荪轮作模式经济效益和生态修复评价[J]. 南方林业科学,2016,44(3):40 43,48.

[13]王波,沈泉,朱炜,等. 套种棘托竹荪对毛竹林土壤理化性质、磷脂脂肪酸特性和酶活性的影响[J]. 林业与环境科学,2016,32(4):28 32.

[14]张学权. 华西雨屏区林(竹)+草植被恢复生态功能及冠层适宜郁闭度研究[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5.

[15]邓云飞. 苦竹+牛鞭草模式中草地斑块的土壤养分动态及牧草的生长特性[D]. 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1.

[16]曾真,郑俊鸣,江登辉,等. 竹林游憩动机及模式构建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21,41(4):432 441.

[17]张玲玲,曹辉,黄杰龙,等. 感官视角下的竹林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 林业经济问题,2016,36(1):46 51.

[18]尚晓娜,何雨,方萍. 中国竹林资源旅游价值及景区开发探讨[J].世界林业研究,2013,26(5):69 74.

[19]陈丽军,苏金豹,黄勇奇,等. 基于遥感影像的竹林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以竹乡咸宁为例[J]. 林业经济问题,2017,37(1):50 55,105.

[20]汪祖礼. 咸宁竹林生态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4(3):8 9.

[21]严勇,郭文晋,黄雪龙,等. 婺源县竹林生态养生旅游发展模式探究[J]. 南方农业,2021,15(26):205 206.

[22]严章俊. 南平市竹产业加工示范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EB/OL]. (2022 05 23)[2022 11 26]. https://mp.weixin.qq.com/s __biz=MzA4Mzg0NTQwMw==&mid=2650644065&idx=1&sn=fd22d8577ca150a105ea21cc9575c386&chksm=87f97615b08eff037455bddbe33af177b6268f3df6e4bd5a43c962f91f28f11161749afabe9a&scene=27.

[23]东南网. 福建华宇:“吃”竹子长成“大象”[EB/OL]. (2018 10 30)[2022 11 26]. http://fjnews.fjsen.com/2018-10/30/content_21620957_all.htm.

[24]建瓯市多措并举大力发展林下栽培药用植物. (2022 05 09) [2022 11 26].https://lyt.fj.gov.cn/zxzx/lydt/sxdt/202205/t20220509_5905942.htm.

[25]陈建成,关海玲. 碳汇市场对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1):445 448.

[26]李茂林,吴显春. 国内外森林碳汇市场现状及比较[J]. 世界农业,2015(7):98 102.

[27]INBAR发布全球及中国竹藤商品国际贸易报告[J]. 世界竹藤通讯,2021,19(3):95-96.

[28]中国报告大厅.塑料吸管行业现状分析 . ( 2021 04 09) [2022 11 26]. https://www.chinabgao.com/k/suliaoxiguan/61065.html.

[29]張宏亮. 正确认识高质量发展 保障竹产业行稳致远[J]. 世界竹藤通讯,2022,20(2):12 16.

[30]周松珍. 关于竹产业全产业链联动发展的思考[J]. 世界竹藤通讯,2017,15(5):56 59.

[31]余进. 福建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国际木业,2020,50(1):40 42.

猜你喜欢
竹业发展对策福建
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举办多方利益相关者研讨会推动竹业发展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中小竹业企业财务风险原因和对策
福建医改新在哪?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
顺昌县岚下乡竹业现状与发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