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作为抵抗:模糊表情包的建构机制研究

2023-07-23 16:00郭宇楹
新闻世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本分析亚文化

郭宇楹

【摘   要】5G时代,信息传播有更快的传输速度、更广的信息范围和更强的传播能力,充分促进了人们的个性化表达,模糊表情包则以网络文化发展初期的表征,掀起了一场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复古潮。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网络民族志、深度访谈等方法,从技术、心理、社会等方面探索模糊表情包的建构机制,分析这种亚文化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及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增强主流文化的生命力、促进主流价值观引导下多元文化间的互动共生。

【关键词】模糊表情包;亚文化;文本分析;社会动因;建构机制

早在20世纪40年代,通过另类符号挑战主流文化的“亚文化”便受到学界关注,而后芝加哥学派的“越轨亚文化”和伯明翰学派的“仪式抵抗”基于主流文化视角,探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间的“抵抗”“风格”与“收编”。至20世纪90年代,从后现代语境观察的学者们,认为亚文化的“阶级”“种族”色彩弱化,后亚文化实践空间趋于短暂、流动、碎片状态。

随着21世纪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线上互动逐渐普及且成为现代社交的重要方式,根植于互联网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也不断涌现,如“丧文化”“佛系文化”“二次元文化”“粉丝文化”等,表情包作为线上社交的代表性工具元素,也经历了“抽象表情符号——emoji——表情包”的阶梯式亚文化审美演变。在清晰表情包逐渐被主流文化“收编”的同时,社交媒体中不时出现“结块”或变色的“模糊”表情包,这种模糊画质一般是由于多次压缩或转存所致,反倒成为了该表情包受欢迎且经受了岁月考验的标志。

一、“电子包浆”中重构的技术逻辑

“包浆”本是文玩界的专有词,是指文玩表面的氧化层,随着保存时间变长或人体油脂经年累月的抚摩浸润,质感变厚,呈现特殊光泽。“电子包浆”借用此概念,指经互联网多次传播后质感变得模糊的图片,主要有色彩失真、低像素两种表现形式。前者主要是囿于早期安卓手机系统的技术限制,在保证压缩图片的执行速度时只能牺牲精度,图片经反复压缩后便会发绿、发暗。此时,表情包文化兴起,百度贴吧中“斗图”成为潮流,“绿到发糊”是表情包受欢迎程度的直观体现。另一种是受平台的压缩算法影响,图片的清晰度随转存次数增多而下降,再加上密密麻麻的水印,图片的画质自然变差。

2016年安卓7.0系统推出后,表情包发绿、发暗的技术转换问题得到解决,画质压缩问题也得到极大改善,但时至今日,仍有一众网友对模糊表情包乐此不疲。还出现了“文玩包浆液”般的电子包浆工具,如“赛博包浆虚拟器”,通过图片绿化、虚拟水印、噪点、对比度与亮度调整、波普重复、像素不对齐等加工处理,能够满足网友自行制作模糊表情包的需求。

技术哲学家斯蒂格勒认为,当社会中技术进化的速度超越了文化进化的速度,便会发生“文化与技术的分离”,个体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技术不适与焦虑情绪。在高速变迁的当代环境下,信息以各种形式对人进行冲击,线下随处可见的广告牌、琳琅满目的书籍、更新迭代越来越快的电子产品……这个时代用“信息爆炸”来形容毫不为过,但冗余的信息并不能使人增益,可能还会干扰人们判断与决策,碎片化的内容供給模式更是反向侵蚀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因此,模糊的表情包,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去信息化”,证明表情包在信息洪流中经受住了时间考验,使用表情包模糊化工具,则是人为给表情包盖上年份象征戳印,成为一种人们缓解由技术带来的不确定性、应对技术增量挑战的有效举措。

二、模糊表情包的使用心理

为探究模糊表情包使用者的心理动因,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网络民族志、深度访谈等方法,深入百度贴吧、微博、知乎、豆瓣等网络社群,对模糊表情包相关的讨论与评论进行解读分析,同时选取10名模糊表情包的“资深”使用者、5名接触但不用或不常用的用户进行深度访谈,进一步归纳模糊表情包使用群体的主要动机。

(一)让表达更隐晦轻松

线上文字交流与面对面交流相比,缺乏表情、肢体动作、语音语调等线索,为制造更合适的语境,使用表情包无疑是一种重要补充。但在实际使用情况中,因表情包产生的误解并不少见。如“微笑”表情包可以表达友好,也可以解释使用者不耐烦、努力维持礼貌的心情;“挥手”的表情包可以是文字“再见”的替代,也可以诠释潜台词“你得了吧”。此外,由于表情包在网络使用群体中迅速普及,表情包的正式与非正式特性的界限也逐渐模糊。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模糊的表情包能一定程度降低可解释性,隐晦而不失生动,同时表明自己在本次线上沟通的基调是轻松、调侃、友好的,避免他人进行负面解读。

(二)让情绪表现力更强

早在胶片电影时期,有些艺术家会对有拍摄质量问题或过期的胶片进行二度创作,通过刮擦、涂鸦、拼粘甚至化学反应等方法,使这些胶片集结更多错误,从而呈现出全新面貌。有的录像艺术家则会利用金属对电磁波的干扰,故意制造画面的抖动、色差效果。这种始于意外,却被持续吸纳为另类美学的表现形式,逐渐发展成为“错误美学”,从当时的媒介发展水平来看,这虽是个不完美的产物,但由于是人为设定的真实呈现,就被额外赋予了情绪表现。

模糊表情包也可被视为5G时代的另类美学。有部分模糊表情包热衷者认为,高清的表情包与照片、图画类似,是相对写实的,模糊表情包则更夸张、更“接地气”。在像素能以亿为计量单位的当下,“纤毫毕现”的表情包传输并非不可实现,包含更丰富信息的动图表情包也已成为线上主要的聊天工具之一。而模糊表情包通常尺寸较小,注重交流意境而非让互动双方聚焦于表情包某处细节,能更好地实现情绪表达与叙事功能。

(三)寻求个体归属与群体认同

在被问到“您一般在哪些场景中使用模糊表情包?您最常见或常用的模糊表情包是什么?”时,许多人回答自己使用模糊表情包的场景大多是:与好友线上聊天,在经常浏览的贴吧、兴趣小组、超话发言或跟帖,极少用户提到会在和长辈、领导聊天时使用模糊表情包,可见模糊表情包的社交流通价值较局限于以兴趣、私密为导向的圈层。

关于常用或常见的模糊表情包,“熊猫头”被频繁提及。喜欢此系列表情包的人会用正面偏向的词汇评价:可爱的、诙谐的、搞怪的;不喜欢“熊猫头”表情包的人则认为该系列表情包的用户是不正经、卖萌甚至猥琐的。因此,在模糊表情包作为有流通价值和收藏价值的社交货币出现时,这层模糊的“包浆”或许自带群体认同的勋章,有“不光我一个人这么想、这么用”的潜台词,以至于用户在使用风评两极分化的表情包时不会产生太多心理负担。

三、模糊表情包兴起的社会动因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曾言,在数字时代下生活的数字人既没有灵魂,也没有思想。现代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里,消费成为人们建构自我身份的方式。流行文化涨落迅速的风潮,带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浅薄意义符号,个体很容易被裹挟其中,从而陷入对自身价值的迷惘。于是,曾被时代淘汰的黑胶唱片、CCD相机、机械表等也都被贴上“有品位”“怀旧”的标签,人们开始更关注故事感而非清晰度,在新旧之间,优先选择更熟悉、确定的叙事方式。

对比经济发展斜率高的互联网兴盛初期,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曲线相对放缓。尤其在叠加疫情等因素影响的2020-2021年,我国居民消费平均实际增长率仅为4.4%。2022年底的中央经济会议中也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带来的影响加深。

模糊质感的表情包作为互联网兴盛初期的“代表作”之一,重现于像素以亿为单位的互联网时代,这种更贴近互联网网民早期记忆的表达,则是带有怀旧色彩的“个性签名”,嵌入着过去时代中希望与可能性的主题词。而且,在当今易复制、易扩散的互联网空间内,带有“代代相传”戳印的模糊表情包,蕴含着过去与当下生活的对比反思,也许更能帮助人们寻求微观层面的平衡,作为自身在社会变迁中的个体痕迹确认。

四、模糊表情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引导策略

模糊表情包创造意义的同时,也消解着意义,不可避免会伴随一些负面效应。为引导模糊表情包朝着健康方向发展,需要在应用上进行一定的规制。

(一)模糊表情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在互联网流量效应的助推下,表情包传播过程中不时出现打“擦边球”的价值失范现象。一边是信息密度增大,仅靠人力难以满足审核需求,一边是当前对图片尤其是模糊表情包的机器审核技术,仍缺乏精准度,因此给低俗化、过度娱乐化、侵权的模糊表情包留下了滋生空间。

1.不乏网络社群以“污”为趣,拉低交流的品位格调

有网民在网络社群传播性暗示画面时,为回避审核处分而以“模糊”为遮羞布,自以为是活跃了网络社群气氛,彰显个人幽默属性,实则满是庸俗。还有从事色情服务的人员,将联系方式加在经模糊化处理的表情包上,制作成“宣传册”,散发于各个网络平台,用模糊表情包行罔顾法规法纪之事。

2.存在严肃议题娱乐化处理倾向,影响公众的判断

轻松、娱乐是模糊表情包的特质,但在严肃议题上的娱乐化则是失度。在某些严肃画面的多次传播与再创作的过程中,情感表达与其实际指向可能发生冲突。而在媒体宣传任何内容时,网友都可能对其进行抵抗与解构,经过不同的解读扩散,更可能引发截然不同的传播效果。因此当模糊表情包将恶搞色彩注入到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可能會造成严肃政治的娱乐化、政治人物的刻板化以及政治价值的扭曲化。同时,经过多节点的网络传播,这种娱乐化的议题会抢占本应靠前的公众议程,现实社会中值得关注的议题反而遭到忽视。

3.隐含侵权认定难题,不利于良好氛围的营造

许多网站、微信小程序都有模糊表情包制作生成器,并以表情包适用的格式提供在线下载、在线改图等服务,模糊表情包的制作与修改门槛大大降低。而自带“恶搞”属性的模糊表情包由于容易制造恶意丑化他人形象、贬低他人人格的效果,常会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和名誉权。还有许多热门的模糊表情包,使用的画面来源于影视特写、动漫画师作品,实则侵犯了著作权。从有关法律实践来看,在有限传播范围内的日常交流或“斗图”,一般不会被认定为侵权,但若模糊表情包的使用与传播的范围较广,以致影响到原权利人,则涉及侵权。但我国无论是从立法抑或司法角度,都没有针对其适用范围作出明确规定,这方面监管的缺位同样也不利于我国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树立。

(二)模糊表情包传播的引导策略

近年来,互联网治理逐渐从笼统的理念规训到施行精准的条例规范,这网络青年亚文化一隅也应被纳入国家治理范畴,以培育夯实社会良好心态的沃土。

1.明确界定使用范围,完善监督举报机制

在网络环境中,公民的著作权、名誉权、肖像权等都需要保护,所以模糊表情包的使用限制合理为宜。有关法律有必要对一般使用、特殊使用、模糊处理程度、辨识程度、版权保护方法等做出解释,借鉴他国规范模糊表情包使用的法律法规,同时拓宽普法渠道、丰富普法形式,让模糊表情包的创作者、使用者更加重视版权问题,尊重他人的创作成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其次,模糊表情包的制作平台应有严格的审查制度,以从根源上避免价值失范。还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管的模式,在传播平台上设置快捷举报键,保障原权利人及时获知侵权的相关信息。

2.从“抵抗”到“对话”,建立与青年一代的新型关系

从网络亚文化的视角来看模糊表情包使用的心理动因,这种反叛色彩似乎和媒介社会的剧烈变动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始终关注年轻群体的需求、群体文化背景,寻求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逻辑,采取沟通而非规训的方式。年轻群体在使用模糊表情包参与政治生活时,也应注意限度,不能滥用。

3.扩大主流文化辐射力度,推动多元文化同生共长

模糊表情包在开放的互联网空间,往往更具亲和力,在积极、健康的限度内使用模糊表情包进行交流,能够帮助用户发泄内心焦虑、展现群体心理诉求、促进社会文化整合、完善社会文化体系等。而在某些场域,模糊表情包声势浩大,潜移默化影响着使用群体对主流文化的接受与认同,对社会的共同价值造成一定冲击,因此适度的引导、吸纳确有必要。多元文化的共同生长能带来更多物质与精神财富,主流文化在应对模糊表情包等亚文化冲击时,应当关注这类表情包使用群体的深层诉求并主动寻求融合,包容其差异性的同时赋予更多的文化共识,实现在包容中转化、在共享中引导。

结语

技术赋权促进群体个性化表达,模糊表情包在追求高清像素的时代看似格格不入,实际却恰好契合了年轻一代彰显个性的表达需求,这种审美反差与视觉冲击,某种意义上是青年群体对抗社会严肃性、躲避身体规训的工具。个体的反抗其实一直存在,霍尔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解码”和“编码”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菲斯克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解构文化工业来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在社會化媒体群体传播中,还存在着“捅窗户纸效应”,平日大家都认可的内容,一经微博、微信等申明,便能立刻传播开来,个体的反抗更容易得到群体认同,于是这些“弱者抵抗”最终能够成为介入干扰舆论的声音。因此,主流文化在坚守主流价值的同时,需要关注模糊表情包使用群体的现实困境与诉求,从中汲取资源并进行积极疏导;主流媒体也应打破刻板的话语模式,共促多元文化的互动共生。

参考文献:

[1]姚文苑.“萌”的审美与文化表达:青年对动物表情包的使用及其视觉文化实践[J]. 新闻与写作,2023(02):96-105.

[2]杜璇,刘于思. 念往昔以慰孤独:媒介技术怀旧对青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2,44(05):51-60.

[3]戴海波,杨惠.政治宣传中“萌化传播”的问题及反思[J].青年记者,2021(20):38-39.

[4]吴世文,何羽潇. 媒介、情感与社交关系:网友的QQ记忆与技术怀旧[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3(09):144-150.

[5]梁园.网络表情包的版权问题及法律规制[J].青年记者,2021(16):92-93.

[6]刘于思.从“记忆的技术”到“技术的记忆”:技术怀旧的文化实践、情感方式与关系进路[J].南京社会科学,2018(05):121-127+135.

[7]郭光华,胡雪松.冷热媒介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8]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

[9]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10]让·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第4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1]吴彦瑾.“差图像”的公共再现[D].中央美术学院,2016.

(作者: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亚文化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维护正统还是观念复辟?
文本情感计算系统“小菲”的设计及其在教育领域文本分析中的应用
小区域内亚文化区划分路径研究——以重庆市区域内亚文化分区研究为例
我国地方纪录片的出路研究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
“腐败亚文化”何以挥之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