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长纪庄汉墓出土漆器以及相关问题探讨

2023-07-23 14:53李湘陈华锋
收藏家 2023年5期
关键词:天长漆器浪漫主义

李湘 陈华锋

关键词:天长 纪庄汉墓 漆器 葬俗 浪漫主义

2004 年考古人员在安徽省天长市安乐镇纪庄发现了一座汉墓(编号M19),墓葬形制为本地区典型的竖穴土坑墓,葬具一棺一椁,椁长3 米,宽1.8 米。椁内由棺室、头厢和右边厢组成。该墓葬位于安徽省东北部,与江苏省盱眙县交界,距北岗汉墓群仅1 公里。1 根据墓葬出土简牍记载的内容以及漆器上的铭文推测,墓主姓“谢”,生前身份为西汉武帝时期东阳县掌管户籍税收的地方行政官员。

该墓葬出土的随葬品丰富而精致,尤其是出土的47件/ 套漆器。学者们从胎质、纹饰、制作工艺等方面考察,认为这些器物的工艺特征和装饰风格比较接近西汉广陵漆器的制作特点。2 本文拟从出土漆器组合形式、与其他随葬品的关系、器物平面分布特点、漆器制作工艺等方面,探讨西汉时期广陵地区葬俗、漆器工艺设计理念、创作风格等。

一、器物组合形式及出土位置讨论

纪庄汉墓出土漆器种类包括奁、案、笥、樽、盘、耳杯、勺、漆砚盒等十多种,几乎涵盖了汉代人日常使用的食器、饮酒用具、收纳用具以及文房用具等(表1)。

除了漆器以外,纪庄汉墓M19 还出土有陶器、铜器等,共计119 件器物。这些不同质地器物的属性与数量对比十分明显。模型明器主要由原始瓷和陶器构成,西汉中期,鼎、盒、壶、钫等仿铜礼器成为丧葬礼俗中较为固定的随葬器物,但是由越窑烧制的原始瓷仿铜礼器也只是在一些具有身份地位的人的墓葬中流行,普通百姓的墓葬一般使用陶器随葬。这座墓出土的漆器器类主要为食器、饮酒器具及文房用具,具有独立的实用功能。依据器形而言,并不是对其他质地器类的模仿制作,而是具有自身的特点(表2)。

它们与其他质地的器物构成特定组合,分别被放置在墓室中的不同位置(圖1)。这些器物按照用途或习俗以某种固定的器类组合,分别被放置在墓室中三个不同的空间,体现了较强的秩序性:

分布在棺室中的随葬器物有漆奁(图2)、铜镜、环首刀、铁剑、铁削、带钩、铜镜等器物组合,象征了墓主人生前最私密的空间――卧室。这些器物可能都是墓主人生前比较喜爱的贴身之物。每一件器物放置的位置也比较固定,环首刀、铁剑位于墓主人身体两侧,带钩安置在墓主人的腰部,漆奁与铜镜属于梳妆用具,位于墓主人头部右侧偏上的位置。

分布在头厢中的器物有大漆盘(图3)、漆案(图4)、漆樽(图5)、漆笥(图6)、立式侍女俑、漆砚盒、木牍、铜钫、铜壶、铜卮,除漆砚盒(图7)、木牍为书写工具外,其他为食器和酒器,似乎象征着墓主人的书房。屋内侍女们静静立于旁侧,陪主人读书作文,或送来美酒佳肴,侍奉主人进食。

分布在右边厢中的器物有漆耳杯(图8)、漆勺(图9)、小漆盘(图10)、陶鼎、陶盒、陶壶、陶罐、陶釜、陶瓮,铜洗、铜灯、铁镇(席镇)、踞坐式木俑。木俑位于边厢的最左侧,漆耳杯、漆盘、漆勺构成一套酒器,陶鼎、盒、壶、罐等为仿铜礼器,以及洗、灯等为日用器具。

上述天长纪庄汉墓“程式化”的随葬器物组合及其在墓室中的空间分布现象,在天长三角圩、3 扬州4 等广陵国所管辖地区西汉墓葬、甚至广陵国以外的西汉墓葬中均有发现,体现了西汉木椁墓随葬品组合和平面分布的共同特点。当然,使用较多漆器随葬是广陵国西汉墓葬特别突出的葬俗。

二、漆器的特点及讨论

两汉时期是漆器生产与使用的高峰期,纪庄汉墓出土的这批漆器包括了食器、饮酒器具、梳妆用具及文房用具。保存完备、出土位置明确,为我们开展相关问题讨论提供了完备的实物支撑。

(一)“因物造物”的设计理念

纪庄汉墓出土的漆笥、漆奁的胎体被设计成夹纻胎,整体非常轻便。科研人员对漆笥器壁的结构进行了科学剖析。在显微镜下,器壁结构分为漆灰、三层麻布、内外漆四个部分。相比于整块木胎,麻布具有随形和可塑性强的优点,尤为适合制作器壁。而且器壁使用薄木胎或漆灰裹布, 则胎体更易与大漆结合。当然,夹纻胎器壁质地较软、易变形的缺点也很明显。器内设计“别有洞天”,漆笥与漆奁均为上下分层式设计。漆笥在上层还设置有多个不同形状、带盖的子盒结构,可放置一些私密、珍贵或需要特殊保存的物品。漆奁主要用于放置梳妆用具,被设置成内嵌式双层结构,上层分隔成三个空间,用以存放梳篦,考虑到日常使用的频率,上层空间并没有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奁那样设置有独立的子盒来单独存放梳篦,5 但是心思细腻的匠人也在器身与器盖之间增加了一层内盖,既美观也能保护上层放置的物品。

对于耳杯、勺、樽、盘等食器因为经常使用,需要牢固耐用,厚重的木胎胎骨是制作这类漆器较为合适的材料。因此通常选用厚重的木胎胎骨。此类食器的器身与其他构件(如案、樽的足)可能需要铆钉固定,木胎器身相对来说结构更稳定。盆、盘、勺、耳杯等器物用整木凿挖,可能更省时省力,也使器形更为规整。

综上所述,汉代漆器工匠心思细腻,充分运用“因物造物”的设计理念,按照不同器物的用途及特点选用不同材质的原材料,制作出造型优美、实用大方的各类漆器。一方面,对于收纳类器物,采用了分层与盒内设置不同类型子盒的形式,6 扩大了器物的使用与存储空间。使用者将功用相同的器类分层集中存放,方便日常收纳与使用。另一方面,对日用食器则要考虑坚实耐用、器形美观简单。

(二)“藏礼于器”的等级制度

唯美,是楚汉漆器的特性,也是古代漆器工匠孜孜以求的目标。对器物属性的深刻理解、对各类原材料的娴熟把握与驾驭,体现了汉代漆器工匠高超的制作技艺水平。漆器制作工序繁多、工艺复杂,属于珍贵物品。因而随葬漆器种类、数量的多寡,漆器工艺水平高低等均可从侧面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为研究西汉时期社会等级结构提供了一扇“窗口”。

汉代漆器器表多有彩绘装饰, 以云气纹、瑞兽纹、凤鸟纹等为主要装饰纹样。笥、奁等器物还有银釦装饰。银釦最初的作用是为了固定器物。由于制胎技术的进步, 漆器胎体变薄, 易开裂磨损, 为了使器物能经久耐用, 匠人们便在这类漆器口沿、器身及器底镶嵌金属带来固定胎体。具体方法是用金属箍施于器物的口沿、底部、腹部、转角等部位或附加于纽、环、鋬、足、铺首等部位。这类漆器又被称为“釦器”。汉以前,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釦器并不多见。西汉中期以后,釦器的固器功能逐步被模糊,装饰功能得到强化。釦器在汉代被赋予了权力的象征意义:

高祖南面, 幄绣帐, 望堂上西北隅…… 曲几, 黄金釦器。高后右坐, 亦幄帐, 却六寸。白银釦器。

大官尚食,用黄金釦器。中官、私官尚食,用白银釦器。

可见,釦器有使用等级规定。 在考古材料中也证实了这一点,西汉早期釦器主要出土于身份尊贵的刘氏墓中,如山东齐王随葬器物坑出土了许多银釦类漆器构件。湖南长沙望城坡西汉渔阳墓出土了银釦双层六子漆奁。安徽地区西汉中期的墓葬中出土的银釦漆器多为地方官吏墓葬,如天长三角圩M1、10 巢湖放王岗汉墓。11 纪庄汉墓(M19)随葬漆器种类齐全,数量众多,装饰典雅优美,更有部分制作精致的釦器,这与该墓同出的简牍及漆器铭文反映的墓主地方官员的身份完全吻合,体现了西汉墓葬“藏礼于器”的葬俗。

(三)“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纪庄汉墓出土漆器在形制、工艺、纹饰等方面呈现地域特色,如耳杯、盘、笥、案等漆器,纹饰以云气纹为主,夹杂较多的云龙纹、凤纹,辅以动植物纹,以多彩绘为主。纹饰新艳、光亮,线条流畅,使用镶嵌、贴饰、错金银等多种先进工艺,尽华丽之能事,充分反映出当地漆器工艺发达、地方经济繁华。漆膜色彩丰富,有朱、褐、赭、黄、灰等数种,以黑红二色为主流。纹饰以云气纹、鸟兽纹、几何纹、龙凤纹等为主。其中,云气纹依照其穿插纹样的形式与整体构成,可分为四种类型:羽状云气纹、鳞状云气纹、片状云气纹、流水状云气纹。其中羽状云气纹、鳞状云气纹、片状云气纹,与凤鸟纹饰关系密切,而流水状云气纹流行于汉代中后期扬州地区。从天长纪庄汉墓漆器装饰看,其纹饰富丽而繁复,线条灵动飞舞,造型栩栩如生,极富韵律与节奏,生动反映了西汉时期漆器工匠“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三、结语

天长纪庄汉墓出土的47 件漆器器类丰富,包括食器、梳妆收纳用具、饮酒器具以及文房用具,器物的内外均髹漆,器表装饰华丽,大多数器物有彩绘纹饰,还有精美的银釦装饰。这些漆器随葬品的平面位置分布象征了墓主生前不同的生活空间,如起居室、书房等。木胎、夹纻胎等不同的漆器材质或工艺运用则反映了西汉时期漆器“因物造物”的创作理念。因漆器作为珍稀物品的属性,天长纪庄汉墓随葬漆器种类齐全、装饰考究的特点体现了西汉时期“藏禮于器”的葬俗。该墓漆器轻盈坚致、外表光泽莹润,在满足当时人们日常实用需求外,对使用者来说也是一场视觉盛宴,凸显了西汉漆器工匠“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猜你喜欢
天长漆器浪漫主义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安徽天长 建试种基地育优良品种
漆器收藏三问
卜算子·家山春
平遥推光漆器色彩文化的分析
天长 深层次改革的强大合力
天长:医共体撑起县域医疗
漆器匠人坂本雅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