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2023-07-25 19:18陈思
商场现代化 2023年9期
关键词:数字经济经济发展

摘 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我国数字经济飞速发展。近年来,辽宁提出“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辽宁产业数字化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在三次产业中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数字产业发展和产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仍然面临了很多问题亟须解决。本文立足辽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探究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对策建议,以期破解辽宁振兴发展难题、推动形成竞争新优势、实现辽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字辽宁;经济发展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飞速发展衍生出数字经济,数字内涵宽泛,总的来说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结合。数字经济也被称为智能经济,从技术上包含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新零售”“新制造”都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代表。数字经济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依托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借助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及全要素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对全球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都将产生关键性影响,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具有无形性、非消耗性等特点,几乎接近零成本且可以无限复制。数字经济对传统产权、流通、分配、治理等制度都提出新挑战,亟须构建与数字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数字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将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先后出台了《网络强国战略实施纲要》《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等多项纲领性文件,从国家层面部署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對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作出重要部署,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年)》显示,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超过八成,数字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数字化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二、辽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辽宁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提出“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核心理念,将数字化建设作为落实数字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加快区域经济数字化转型。

总体来看,辽宁数字经济发展呈良好态势。《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年)》显示,2022年上半年,辽宁省新动能加快孕育。一是高技术制造业增速较高。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2.2%。2022年1—9月辽宁省软件业软件产品实现收入625.44亿元,同比增长10.7%,占全行业收入的比重为49.0%;信息技术服务实现收入574.79亿元,同比增长10.5%,占全行业收入的比重为45.1%;

“十四五”开局之年,辽宁省编制实施《数字辽宁发展规划(2.0版)》,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行动、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布局首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16个,新建工业互联网平台18个,成功举办2021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首届“兴辽杯”5G应用场景大赛,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推进重大工程建设。

2022年7月,辽宁省发布《辽宁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若干措施》,在产业升级、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创新能力、营造发展生态等方面提出了多项支持措施,为推动辽宁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数字产业集群提供政策支持。

目前辽宁省及部分地级市数字经济相关政策文件如下表所示:

三、辽宁数字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尚不健全,管理措施缺乏创新性

与全国情况相同,目前辽宁省数字经济体制滞后于发展速度,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不健全。面对数字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领域、新场景、新问题,政府在对大数据、AI、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仍不充分,阻碍了数字经济治理的时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各级法律法规陆续出台,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行业、企业、协会、社会公众各方主体的权、责、利边界模糊情况逐渐显现,多元化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2.区域数字产业发展不均衡

辽宁省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均呈现出“三二一”产业逆序渗透趋势。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一、二、三产业数字化渗透率分别为10%、22%、43%,第三产业数字化发展较为超前,一、二产业明显落后。从整体上来看,辽宁区域数字产业在三个产业中覆盖不均匀,第三产业数字化渗透率相对平稳,发展迅速,一、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方面数字化渗透率亟待提升和加速。同时可以看到,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仍然较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现有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着基础和发展结构性失衡问题。

根据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发布了“2021年度电子信息企业竞争力报告及前百家企业名单”,辽宁省无企业上榜。可以看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分布区域性明显,主要集中在产业基础比较好的地区,辽宁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辽宁目前除了辽宁京东云大数据产业、金普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带等外,没有形成具有规模和带动示范作用的产业集群,且缺乏数据源、底层构架、软件集成、互联网平台等主要产业链关键技术的规模以上企业,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和集聚效应。

3.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度不够

制造业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虽然近年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但是多数企业数字技术渗透率和融合度仍然较低,数字技术对于实体经济的助力作用不显著。绝大多数企业对于数字技术的利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实现数字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挖掘和推动,特别是数字技术对于生产关键环节的赋能。究其原因,一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涉及组织架构、公司实际业务流程、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系统性工程,辽宁目前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受制于企业规模、经营资金、基础设施、技术技能人才储备等因素,无法承受因此带来的巨大资金压力。同时,数字经济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周期长、见效慢,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4.数字经济安全体系不健全

数据是数字经济乃至国家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数据安全是保证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海量数据在释放巨大数字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数字安全风险。目前,辽宁乃至全国的网络安全工程建设无法跟上数字经济和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要求,无法应对数字化带来的安全调整。近年来,网络攻击案件屡见不鲜,新型网络诈骗、电信诈骗案件更是频繁发生,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影响极其强烈的犯罪形态之一。2022年辽宁省发布《辽宁省大数据发展条例》,第六章为“数据安全”章节,规定了实行数据安全责任制和分类分级保护制度,明确了责任确定原则,对于全社会各主体建立落实数据安全保护制度、强化数据存储管理和应急处置等予以明确。但是整体上来看,《条例》缺乏“定制化”“个性化”条款,与区域性数字安全环境不能完全符合,且单独一项条例无法满足目前复杂的数字网络安全环境需要,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字经济安全保障体系。

5.数字化人才缺乏

数字经济的高创新性、渗透性、覆盖性等本质特征决定了数字化人才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和驱动力,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培养和引进数字化人才是辽宁打造竞争优势,抢占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之一。近年来,辽宁省人口增长缓慢,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外流尤为突出,对本省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虽然近年来辽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且辽宁拥有较好的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和巨大发展空间,但是与北上广深及其他经济发展较好省份相比,仍然比较落后,加之市场化意识不强,政策机制不灵活,人才引进投入不足、人才留存能力较弱等原因,导致数字人才的吸引力、聚集力、留存率比较薄弱。

另外,数字经济对人才的专业性有较高的要求,除了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库、软件技术等,还要掌握各行业专业知识,打通数字化和行业之间的断层,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产业与数字化的融合。但是,辽宁省内很多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输出高素质的数字经济人才。

四、辽宁省数字经济发展策略

1.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创新管理模式

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区域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首先要明确权利义务,明确数据要素权利归属,清晰界定法律主体行为,依法维护数据要素权益。同时,要完善法律救济原则,保障全力救济渠道的畅通,保障数字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辽宁整体经济活力。

另外,要健全完善协同监管规则,创新管理模式。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涉及领域众多,因此要及时跟进和研究金融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与数字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提升法治化水平,积极确立规则,加强监管,创新监管理念和监管模式,优化监管技术手段。

2.构筑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公平有序发展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强调,发展数字经济要坚持公平竞争。要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营造所有城市、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严格监管防止平台企业滥用数据优势,实施垄断行为或不正当竞争行为,威胁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明确行业、企业、协会、社会公众各方主体的权、责、利边界,完善多元化监管体系。

结合辽宁省内各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合理进行产业布局,完善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巩固和突出大连、沈阳、鞍山数字经济现有优势和带头作用,同时支持省内城市产业链联动作用,加强各城市间基础设置、数字资源共享,形成以点带面,协同联动、优化配置的发展态势。

3.打造更多场景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辽宁省经济发展既定战略,因此要在全产业链、多领域打造应用场景加速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融合上主要包括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个方面的发展。探索“X+数字”场景,如对于辽宁来说,农业、旅游业等都是较好的突破口,利用好辽宁各城市自然禀赋,体现地方特色产业。立足特色资源和现有优势产品发展新型在线经济,深化互联网消费渗透,推动产业与互联网对接。另外,可以发展数字经济配套服务,如部分区域性中心城市可以建立物流区域集散中心等,为“商流”“信息流”提供基础支持服务;辽宁整体人力资源成本较低,可以利用人力资源打造如客户管理中心、呼叫中心等功能性特色业务集群。

4.构建数字安全体系,加强数字安全保护

建立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协同联动的数字安全管理体系,提供多部门、多层级、多维度的数字安全管理服务保障机制。首先,行业主管部门要基于行业基本特征,进行行业网络安全工作协调部署。企业事业单的主管部门要在现有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基础上,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构建网络安全保护平台,接受安全监管部门监管。地方安全监管部门则要负责省内各个城市之间的统筹协调、安全审查、监督考核、评价改进。其次,要完善数字安全治理工作机制,推进重点工作开展和落实,如重要数据目录备案管理、安全信息共享机制、社会投诉和举报机制等,实现多部门协同联动。

5.大力推进数字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坚持把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紧密结合。尊重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根本上扭转“官本位”人才管理理念,切实将服务人才工作落实到位。通过建立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引进优秀的数字化人才,打破辽宁省内目前数字化人才短缺的形式。另外,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对于辽宁省内多数三四五线城市来说,受限于城市层级和城市能级,在高素质数字化人才引进方面更应该创新引进机制,可通过项目合作、挂职、兼职、咨询等方式进行柔性引进。

在数字化人才培养方面,企业数字化转型包括业务、管理、数据、技术等多个方面,因此要进行多层次、分类别、定方向人才培养。对企业高层管理者要进行数字化规划能力和数字化思维培养,对企业原有技术人才进行技术技能提升和转型,培养专业领域专家,对于普通员工则要进行数字化基本技能培养,提升普通员工的数字化素质。

参考文献:

[1]许悦雷,张帆.推进辽宁数字经济发展对策研究[C].第十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21:887-891.

[2]郭雅兰,王福英.数字辽宁建设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8):18-20.

[3]韩芳.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助推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2):81-83.

[4]滕菲.數字经济支撑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3):87-90.

[5]韩雪峰,王晓雨,徐宁,李菲菲.促进辽宁省数字经济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22(27):159-162.

作者简介:陈思(1987— ),女,满族,辽宁省凌海市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数据分析。

猜你喜欢
数字经济经济发展
一起来认识“数字经济”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数字经济对CFC规则的冲击探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应对数字经济下的BEPS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