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数学,从学科联动到双向赋能

2023-07-25 21:31彭艳红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3年5期
关键词:劳动数学知识数学

彭艳红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意识培养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育的必由之路。“双减”政策的提出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这一举措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两大困境,降低数学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程式化。众所周知,小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段,有些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老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在下面或听或看或写,这种被动学习的方式,很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

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出于对学生年龄特点的考虑,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会太长,如果老师只是程式化地站在讲台上讲一些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这些抽象的知识并不能提起他们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有的学生甚至会按捺不住无聊的情绪,开始交头接耳。

对小学生来说,越是感兴趣的知识,接受起来就越快。因此,如果老师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面对活泼好动的孩子时没有调整自身的教育教学方式,结果不仅会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还会大大降低教育教学效果。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不仅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提高,而且能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提供很大的帮助。但是当下的小学数学教育却忽略了对学生这一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小学生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能静下心自主学习的情况特别少,所以有些老师为了完成当堂的教学进度,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填鸭式”将课堂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的直接后果是,当学生自己坐在课桌前无法进行自主学习,也不会用老师“灌输”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另外,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时老师会让学生分成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而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会积极热心地参与其中,但由于性格差异,有些学生会羞于开口,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小組内成员参与度不均衡,老师在进行小组总结的过程中也容易忽视掉部分参与度不高的学生,这样反而更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两大意义,寻找数学教学新动力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响应国家“双减”政策,小学数学老师在调整教学方法的同时,将劳动教育和数学教学相融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考虑到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在将劳动教育融合到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数学知识课本中的数学知识,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生在趣味性的学习中学会数学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固有认知;其次,劳动教育和数学教学活动相融合实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理论实践相结合。劳动教育和数学内容的融合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做中学”,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合到生活化的劳动教育过程中,不仅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还能真正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活动中渗透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科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而劳动作为人类创造的本质活动,许多科学规律的发现都是基于对劳动规律的诠释得来。 小学生由于自身经验的限制,对于数学理论的认知水平不高,结合劳动教育实践能够使学生更容易去认识数学规律。例如在数学“进制”概念的学习中,进制最早是由古人在劳动中的计数行为产生,古人由于生产劳动的需要对于粮食进行计数,人们最开始多使用十个手指来进行计数,而后在十以上单位时产生了各种各样新的计数方法,开始了由“基础数觉—数数阶段—实物计数—符合计数—产生进制”等一系列的数字进制产生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最开始教学生认数字也往往采用数小棒的方式,就是在劳动操作中结合学生认知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数字规律的认知。

劳动+数学,让课堂活起来

在小学数学教学模拟实践中渗透劳动教育。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最终实现知识的灵活迁移和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意而巧妙地将小学数学知识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模拟实践中进行深度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达到用劳动教育来促进思考的目的。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买菜场景。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向学生展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对人民币有初步的认识;而在买菜的过程中,通过一买一卖,锻炼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而这一教学活动中的角色扮演不仅会让学生在模拟买菜的劳动活动中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还巩固了基本的加减运算技能,最重要的是学生能从这次体验中真正意识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实际应用。

深入挖掘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在劳动活动中的应用。小学数学老师能够不拘泥于小学数学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能够深刻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数学的魅力是对学生的负责,同时也符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深入挖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对于小学数学老师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六年级下册《比例》这一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视频片段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比例”,还可以向学生拓展“什么叫黄金分割”,讲述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在建筑中融合这一概念,使建筑更具美感,引导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审美能力的赞美。

总之,“双减”政策的提出,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课外培训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家长的焦虑情绪。同时,其明确了考试分数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占比,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政策提出不仅是对素质教育的补充,还进一步表现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视。重新定义“学习”不是为了简单的应对考试,也不是通过题海战术来取得很高的成绩,而是通过让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培养出符合新课改后的高素质人才。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渗透劳动教育及培养劳动精神,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让学生在劳动活动中感受到对数学知识探究的乐趣,进一步提升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老师也在通过不断调整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专家点评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作者的思考,是对学科融合背景下学科贯通育人的思考与回应。在当前探索基础上,建议进一步以生活劳动教育为桥梁,引导学生加强数学知识在生活劳动教育中的应用,让其在劳动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爱上数学。

猜你喜欢
劳动数学知识数学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