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文化教学的多元化路径

2023-07-27 16:50章宁
英语学习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化教学文化意识语言教学

摘  要:本文基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析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内涵,从文化教学的视角出发,分析当前初中英语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以具体案例阐述开展英语文化教学的多元化路径,挖掘文化教学背后的意义,拓宽教师对于文化教学的认知,为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奠定基础。

关键词:文化教学;文化意识;初中英语;语言教学

引言

文化教学一直是外语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武银强、武和平,2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性质的界定中多次提到“文化”一词,可见文化知识、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核心关键词(程晓堂,2022)。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片面化,只关注显性的语言知识功能,忽视隐性的文化知识内容,未能引导学生达到《课标》的文化知识内容要求;二是模式化,教师在文化教学中陷入思维定式,过于依赖模式而忽视真实的文本语境,致使教学游离在主题语境之外;三是浅表化,教师机械灌输,缺乏适度引导,认为文化教学的目标只在于接受和语用(张伊娜,2018),未关注到学生是否真正增强了文化意识。在这种思想下,文化教学只是语言教学的调味品(武和平,201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从文化教学的视角尝试提出有效达成文化意识培养目标的语言教学活动设计路径和案例。

文化教学活动类型

《课标》明确阐述了文化意识一级、二级、三级学段目标,指出义务阶段文化意识的具体表现及在各学段的培养要求,旨在使文化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文化教学指明具体方向。在文化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是一个从感知到意识、从意识到修养、从修养到行为的内化、提升和养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相互促进、同生共长(武和平,2017)。《课标》将文化意识的表现分为比较与判断、调适与沟通、感悟与内化三类,并具体展示了所对应的文化教学活动。依据任务情境和表现特征,文化教学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呈现递进关系,以三级(7—9年级)学段目标为例,具体归纳如表1所示。在单元语言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将文化教学活动贯穿单元整体教学中,系统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在适当环节设计相应的文化教学活动,各个活动逐级递进,并且紧密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展开。

文化教学多元化活动设计与案例

笔者将结合《课标》文化意识三级学段目标以及文化知识三级内容要求,以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1 My names Gina.为例,阐述如何设计培养文化意识的多元化语言教学活动。本单元属于“人与社会”主题范畴,涉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主题内容。单元主题为“结交新朋友”(Making new friends),单元目标为运用所学语言和核心句型正确、规范地介绍中英文姓名,交换电话号码,问候初识的朋友,了解初次见面的社交礼节,掌握在新环境中与他人交际的方式。单元主题内容框架如图1所示。

本单元由七个不同类型的语篇组成,包含四组对话、一段分角色表演、一篇图文信息配对和一张学生卡。其中,四组对话分别围绕介绍自己和问候他人、询问他人的姓名及电话号码等展开,引导学生在不同场景中掌握恰当的交际用语;分角色表演的主要内容为对话双方分别介绍自己并询问他人姓名;图文信息配对引导学生区分英文姓氏和名字;学生卡为单元写作训练板块,要求学生从语篇中提取信息并根据范例仿写信息卡。笔者基于上述单元语篇文本解读,设置了服务于单元目标的文化教学活动,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

1. 比较与判断:认识不同文化,尊重文化的多元性

(1)充分联结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课标》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中,语言知识为明,文化知识为暗(夏纪梅,2023),二者相互关联、融合统一。因此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应有机联结学生的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不能片面地将二者割裂。基于此,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本单元Section A的主题图。该图片展示的情境为开学伊始一所外国学校的教师与新生在学校走廊互相介绍与问候。教师针对本图和Starter Units的语言知识,设计了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不同文化的活动。

首先,教师以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pell it, please.”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识别图片中的物品并用英文拼写,激活学生已有的词汇知识。接着教师进一步提问,请学生观察图中的场景。师生对话如下:

T: Where are the students? How do you know?

S1: I think they are at school. Because I see a lot of school things in the picture.

T: Is our school the same as the school in the picture?

S2: No.

T: The picture shows the hallway of a foreign school. Lets see what our school hallway looks like.

该图片为Unit 1的主题图,教师接着呈现学生所在学校的走廊图片,以问题“What can you see in this picture?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差异。学生发现教材主题图中放在走廊的许多物品被放置在自己的教室内。对比不同国家学校的走廊场景后,教师通过图文将学生带入开学结交新朋友的情境中,呈现外国学校中未曾见面的新同学、新朋友与教师问候的情境,并在该语境中输入关于“自我介绍、问候他人”的核心语言,引入单元话题。教师提醒学生所处的场景与他们的交际用语密切相关,学生学习如何与新老师、新同学在学校走廊打招呼:

T: What does Jenny say?

S3: Im Jenny. Nice to meet you!

T: And what does Ms. Brown say?

S4: Hello, Alan. Im Ms. Brown.

学生通过对话语篇发现师生在不同环境中相互问候时的不同用语,感悟文化差异,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兼顾文化理解,了解中外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和方式。

语言知识是构成语言能力的重要基础,文化知识是学生形成文化意识、涵养人文精神的源泉,两者互相關联、互为镜像。文化知识的学习不限于了解和记忆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发现、判断其背后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奠定人文底蕴,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2)归纳融合文化信息与语用特征

外语教学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中外文化知识,如思维方式、日常礼仪、语用策略、学习策略等隐性文化知识。这些知识需要教师自行发现、体验、感悟、对比、归纳、提炼(夏纪梅,2023)。

在本单元Section A 2a与2b活动中,Conversation 4的听力文本片段为:

Ms. Miller: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My names Ms. Miller. Whats your name?

Jack: My names Jack.

Ms. Miller: And whats your name?

Mary: My names Mary.

在本段对话中,Ms. Miller使用了“My names Ms. Miller.”进行自我介绍。而在本单元Section A的主题图中,Ms. Brown与学生打招呼时则说:“Hello, Alan. Im Ms. Brown.”基于以上两则自我介绍,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我介绍的语境及语用需要。当Ms. Miller采用“My name is…”时,表明她正在进行比较正式的自我介绍,学生也宜使用同样的句式进行回复。当然,学生也可以使用“Im...”或者直接说出自己的名字来回复,但相对而言不够正式。而当Ms. Brown使用“Im…”时,学生就可以采用同样的句式回复。通过比较与归纳,学生不难发现,虽然两个语言材料的内容同样是师生初次见面打招呼,但两次对话的场景有所不同:主题图中的对话场景是学校走廊,因此对话氛围轻松随意;听力文本的对话场景是在教室内,语言则相对严肃正式。该活动有助于学生关注语用特征,选择恰当的交际策略。

总之,语言是灵活的,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语言,文化很难存在(程晓堂,2022)。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应注意归纳与融合,梳理文化信息,罗列语用特征,在语言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在不同场景的问候方式。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基于文化知识建构文化意识,对师生在正式和非正式场景交流的正确方式形成新的理解。

2. 调适与沟通:感知交际策略,关注交流技巧

(1)深挖教材细节,创设真实的文本语境

在开展文化教学时,教师应创设尽量真实的语用情境,避免单纯机械的操练。本单元的语言目标主要是介绍自己、问候他人。许多教师在问候新生时,会直接询问学生:“Whats your name, please?”学生回答完毕,教师就简单回应:“Nice to meet you. Next, please.”其他学生继续接龙回答。这样的教学活动比较模式化,无法有效引导学生关注沟通技巧。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的文化知识,发现关联,创设真实的文本语境。

本课例中,教师尝试衔接小初学段,利用学生熟悉的小学教材中的人物创设真实语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包含多个人物,如Mike、Sarah、Amy、Chen Jie和Zhang Peng等。在本课例中,教师将这些人物“请”到了课堂上,学生发现他们熟悉的小伙伴也升入了初中,学习热情高涨。教师设计以下问题,引入本课主题:

Q1. Do you still remember your old friends?

Q2. Do you want to know your new friends?

Q3. Do you know how to make friends? Lets go and ask them!

在该活动中,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获得文化体验,掌握恰当的人际交往策略,学会运用文化知识恰当地问候老朋友、结识新朋友,利用文本语境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而教师在一定的主题语境和话题引领下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在的主线,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章宁,2021)。

(2)理解语用特征,选择恰当的交际策略

文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恰当的交际策略。《课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社会情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进行日常生活交流(教育部,2022)。本单元Section A活动1b为听录音,为对话编号。对话文本如下:

[对话一]

A: Whats your name?

B: Alan.

A: Hello, Alan. Im Ms. Brown.

[对话二]

A: Good morning! Im Cindy!

B: Hello, Cindy! Im Dale.

A: Nice to meet you!

[对话三]

A: Hi. My names Gina.

B: Im Jenny. Nice to meet you!

A: Nice to meet you, too!

上述对话未明确对话者的姓名与身份,因此教师在学生完成活动后,补充了一个表格(见表2),请学生关注三组对话的区别,并判断对话者的身份、对话形式以及核心句型。如Whats your name?的问法较为正式,而同学之间可以直接使用Im.. .或者My names... 进行自我介绍。一些看似很简单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英语中最常见的问候语“Hello!”“Hi!”“How are you?”中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武和平,2017)。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角色扮演,模仿练习对话。其中有一组学生在对话时询问了教师姓名后又询问了年龄,扮演教师的学生一时不知如何作答。教师及时点评,引导学生思考在认识新教师时询问对方年龄是否恰当。教学片段如下:

T: How do you think the teacher feel when she is asked about her age?

S1: I think the teacher is not happy.

T: Why?

S2: Because she is a teacher.

S3: Because she might not want to answer the question. Its her secret.

S4: Also we cant ask a teacher “Whats your name?”.

T: Is it polite to greet your new teacher in this way?

S5: No. Because the teacher is like our parents. We should be polite.

在上述活动中,教师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知交际策略,逐步明晰与不同身份的人物进行交际的基本礼仪和恰当方式,而非直接植入相关知识,告诉学生应该或者不应该做什么。该活动有效帮助学生了解社交礼仪,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英语的语用特征,选择恰当的交际策略(教育部,2022)。

3. 感悟与内化:将文化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中小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他们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程晓堂,2022)。教师应通过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领正确的行为取向,彰显文化教学的优势。

教师在本单元Section A的感悟与内化环节设计了Introduce your new friend的活动(见图2),要求学生为自己的新朋友画一张头像并用英文介绍。为了避免学生随意提交未经证实的信息,教师特别要求学生课后实际询问朋友并记录真实信息,在下一节课运用单元目标语进行表达与分享。该活动教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差异,避免弄虚作假与随意敷衍,帮助学生培养诚实与友善的品德和价值观。

本活动设计有如下考量:

第一,由于本单元的标题为“My names Gina.”,侧重介绍英文名字,即first name(given name),因此本活动重点关注如何规范使用英文名。如果该活动安排在教材Section B的活动后,涉及姓氏和名字的区分,则教师需适当补充活动要求。

第二,本活动重点关注“新朋友”,是教师考虑到应给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更多的表达空间。通过强调“new friend”而非“best friend”,鼓励学生结交新朋友,与同学和睦相处。

第三,本活动和Starter Units有关颜色的学习内容紧密关联,教师设置了与颜色有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巩固已学。

教师在英语课堂中的语言素养、视野和行为对于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起着极大的作用。该语言学习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规范使用英语名的拼读与书写、进行发散性思考与表达,文化意识并非停留于意识层面,而是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进阶与总和(张伊娜,2018)。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文化意识培养目标融入语言技能教学与品格培养中,真正做到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有机融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部,2022)。

(2)立足文化知识内容,提升语言交际的得体性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关注文化知识内容并明确具体要求。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正确介绍自己与他人的姓名,询问和告知电话号码等,对应《课标》三级文化知识内容要求中的“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和方式”(教育部,2022)。教师可基于本单元Section B中3a与3b填写学生卡的活动开展文化教学。具体活动设计与要求如下:

① 每位学生做一张学生卡,包含学校、中文名(中文名字全名的拼音写法)、英文名以及电话号码等信息;

② 学生进行四人小组活动,第一位学生进行自我介绍,使用第一人称单数形式介绍自己的学生卡信息;

③ 小组内第二位学生进行接龙,使用第三人称单数介绍上一位学生的信息,再接着使用第一人称介绍自己的信息;

④ 小组内第三位学生和第四位学生继续接龙介绍前几位学生的信息,比一比谁的语言材料积累最多、最正确。

在该活动中,教师还尝试通过以下做法引导学生更全面地关注语言交际的得体性:

① 教师向学生推荐英文名,注意避免重复,并确保规范性。

② 在英语中正确使用中文姓名的汉语拼音,注意大小写以及空格,关注中英文姓名的差异。

③ 部分學生在写自己的电话号码时,会写紧急电话或者随意编一个电话。此时教师应渗透社会公德意识,引导学生尽量使用真实号码,不可随意使用紧急电话等占用社会资源。如果没有电话,则可用“Sorry, I dont have a cell phone.”进行说明。

④ 学生在记录他人的信息时可能会有遗漏。因此教师应在活动前,注意指导学生使用礼貌用语确认信息,如“Excuse me. Whats your Chinese / English / first / last name, please?”或者参照Section A 2b中“Excuse me, are you Eric?”的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要以“Excuse me”引起对话,而不能直接提问。

该活动中,教师以中外姓名差异作为文化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化差异,激活文化背景,然后用所学语言介绍自己与他人,有机渗透“先别人后自己”的社交礼仪,促进本单元文化知识和语言目标的达成,为接下来的语言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中养成了良好的礼仪,在文化教学中实现了“正確认识自我,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教育部,2022)。

结语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循序渐进的多元化路径,打破文化教学的固有模式,即从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判断入手,再到语言交际的调适与沟通,最终落实到文化知识的感悟与内化。教师应注意避免窄化文化教学的涵义,在整体育人环境下帮助学生激活文化背景,加深对文化教学背后意义的挖掘,联结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融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有效的文化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发展良好品格,培养跨文化意识和包容性,提升语言学习能力,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社会,将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态度和修养,学会做人做事、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程晓堂. 2022. 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析[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武和平. 2017. 因文而雅,由文而化——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文化教学[J]. 英语学习, (6): 7—8

武银强, 武和平. 2022. 以文化人——文化教学的课标理念与课堂实践[J]. 英语学习, (3): 4—12

夏纪梅. 2023. 教英语、教文化、教思维是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课标的知识与文化构图谈教学小插件设计[J]. 英语学习, (2): 61—65

章宁. 2021. TSA课程视野:学习与挑战[M]. 宁波: 宁波出版社.

张伊娜. 2018. 文化意识培养是实现英语学科价值的关键[J].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4): 6—9

猜你喜欢
文化教学文化意识语言教学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析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及其与语言习得和教学的关系探究
浅谈西班牙语歌曲在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文本框架的英语阅读教学
大学英语阅读课程资源开发中文化意识的培养研究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