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校企共建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路径的研究

2023-07-28 02:24闫龙
理财·市场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校企人才高职

闫龙

我国发展正进入新时代,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国工程建造朝着智能数字化的方向迈进,建筑行业面临着改革、转型升级需要等内容。

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引领职业教育要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我国高职教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担负着历史使命,智能建造的环境中,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为此,高职院校要充分运用“1+X”证书制度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这是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重要制度创新,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也存在着良性的互动关系,探索建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和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构建企业主体与高职院校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共建BIM技术人才。

强化思政教育,变革人才培养导向

一、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提高政治站位

探索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时,更要坚持党对高职教育全局领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探索学校定位、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必须把党建发展、思政教育同学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能生搬硬套,必须把学院发展和党建发展提升到新水平。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重视教学质量。它要求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人才能力的培养,做到爱党爱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热爱集体,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要求教师能够从根源上意识到课程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强化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理念

首先,加强国家战略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训,培养国际竞争力强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克服目前所处时代发展要求以及国内产业结构、规模、效率等不相称的主要问题,并且建筑行业也应该进行产业升级,需要培养出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科技与技能人才,由此助力建筑行业迈向中高端。

其次,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建设院校应当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深度合作,以學校办学实力作为依托,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专业群,培育服务本地化技术与技能人才。

借力“双高”机遇,加快专业升级

一、加强专业群体制建设

结合建筑数字信息化产业转型、产业变革、专业升级等方面,校企共同研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制订落地方案,面向国家战略的实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者;面向地方的产业建设,培训服务本地化的技术型人才;面向课程教学应注重实践环节,提高工程应用能力,要能够训练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专业升级常态化

建筑智能化是我国未来建筑业发展趋势,也是提升建筑质量水平、降低能源消耗的关键举措。产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为了满足科技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应把专业和行业结合起来,实现专业群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与区域发展需求相结合,建立长效动态调整机制,持续优化和提升方案,突出区域专业特色。

(二)专业建设同步化

高职院校应紧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通过校企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专业改革的目标和途径,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全面考察行业企业,形成区域地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对人才的需求的研究报告,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共同作用下,一起来梳理行业岗位和能力标准,融入“1+X”职业技能认证范围,形成与“建筑数字信息化等”定位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专业建设协同化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构建创新平台等途径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校企共建中的产学研协同,在专业升级上,应突破各个专业离散化的特征,突破专业壁垒,协同推进专业建设。

二、加强高质量专业群建设

首先,高质量的专业群建设要提供更丰富的课程模块,并融入思政、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等先进元素,以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核心技术标准为依据。其次,具有市场适应性强、面向专业职业广、对接产业链和岗位针对性强等特点,对接典型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开发针对性、前沿性和实践性更强的新资源,适用于建筑数字化人才培养需求。最后,要从专业能力、项目管理、解决问题、终身学习等多角度创新构建能力模型,进而构建课程体系,要能够满足学生对当下数字建筑认知的多样化与多元化需求。

优化师资团队结构,提升师资队伍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职称晋升渠道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动手能力差。部分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要,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提高。现从以下几点探索如何优化师资团队结构化建设:

一、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教师机制

首先,以政府政策为引领,校企共同建立“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立足地方特色产业,结合院校实际情况,以师资团队为目标,在明确建设方向和建设目标的前提下,加强“双师型”教师引进、培养、改革评价机制等等,用顶层制度设计,为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提供良好的保障;其次,在经费支持方面也要有所倾斜,全面调动学校广大教师、企业专家工作主动性。在推动与企业深层次合作中,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以“共赢”为基础,校企共建共享等,挖掘企业思政元素和突出实例,进行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等以提高企业参与度,加强对教师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技能培养。

二、加强产教融合教师队伍建设

完成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教师团队是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在校企合作方面,应将企业专业一线经验和学校现有师资培训、研修体系、教师企业顶岗等进行充分结合,为高职院校打造高水平的师资教学团队。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产”“教”并举,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以创建实训基地为媒介,强化实践教学效果;通过扩大教师队伍规模,促进师资队伍持续发展壮大。

从学校的层面上转变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对“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概念有一个完整的认识,突出校企教师间知识结构建设、实践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将固有的优势进行转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发挥学校科研能力的优势,和企业一起推动横向课题项目的研究,有助于解决企业的实际技术难题,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科研能力,还有利于教师开展职称评定工作;加强政策制定,要将“产教融合”方针做细做实,避免政策偏于宏观,无法落地,要与学院发展实际相结合,充分考虑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训设备、资金投入、激励措施等因素。

以BIM方向专业课程为例进行分析,可在本院BIM工程服务中心的基礎上,加强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能力培养。

三、高水平结构化教师创新团队建设

当前“双师型”教师团队面临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首先从学校角度出发,团队大多是由不同年龄、学历、职称的教师进行单一组合,当前高职教师普遍存在着“重学历、轻能力”的倾向,现有师资结构不合理,无法打破固有壁垒,团队信息在纵向传导上不足,无法进行协同共享;从社会视角看,多数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间较长,但缺少必要的培训和实践机会;从学生角度来看,没有得到充分认可,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其次从企(学)界视角来看,由于缺乏相关政策引导,使得部分高校内部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影响到整个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提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学校层面应加大投入以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短缺这一难题,而校企合作是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可以尝试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师资培育平台。在此平台上,企业参与到教师培训中去,不仅可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还能使其获得职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实现“双证书”制度下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

第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将“1+X”证书制度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专业综合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三,在教学方面,开展校企合作共建专业课程应用技能培训、毕业设计师资培训班等一系列学习、交流服务,为学院的师资队伍培养和课程应用提供充分保障,为各专业课程提供思路、方法、案例及工具,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开拓老师的授课思路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综合教学能力。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构建创新平台等途径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产学结合为主线,加强专业群建设;依托行业企业开展社会调查与调研活动;实施产学研一体化育人模式,促进学校、产业、企业三者联动发展。

以BIM方向为例,依托BIM工程服务中心,通过与企业合作,吸引产业企业入校共同进行技术研究、交流与工程咨询,打造BIM科研与社会服务团队,参与各类BIM课题,推动教师进行业、企业,开发新产品、研究新技术,推进成果转化。同时,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校内外一体化平台,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交流平台,促进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进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作为“1+X”证书制度下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形式,其建设发展促进学院转型发展,依托区域优势资源与学科特色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平台,促进学院办学理念、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上的转变。

未来人才培养方案的发展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升:一是进一步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联系,优化专业结构等,开发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使企业充分参与到办学管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管理,成为合作办学的龙头,引入企业行业标准,确立培养人才的新过程。三是利用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积极性与政策,将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本领,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校企合作的层次。四是在国家层面多种产教深度融合政策支持下,打破运作中存在的体制问题,使得多元主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做到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校企人才高职
人才云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