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探析马克思的新实践观

2023-07-30 15:36朱招印郑琪
文教资料 2023年7期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存在论

朱招印 郑琪

摘 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言简意赅,直戳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一个全新的实践观由此破壳而出。马克思的新实践观在存在论层面上打开了一个全新视野,其基本观点包括实践是人的感性存在的根本维度;真理只存在于现实的实践之中,是对人的感性存在的澄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自我批判的。马克思的新实践观对人们重建精神家园有着重要价值,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新实践观 存在论 意义与价值

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认为,真理只处于理念世界,现象世界则显得微不足道,那么,存在现象世界的实践,其重要性远不及探寻真理的理念世界。对于唯心主义的实践观,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 《提纲》”)中第一条所写的:“唯心主义却把能动的方面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相反,费尔巴哈把实践拉回唯物主义视野中,马克思在《提纲》中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2]针对两者的理论缺陷,马克思在《提纲》中进行了专门批判,成为其哲学革命的重要部分。

一、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实践观的缺陷

唯心主义实践观有诸多表述,本文以黑格尔为典型指出其实践观的缺陷所在。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写道:“目的通过手段与客观性相结合,并且在客观性中与自身相结合。手段是推论的中项”,“手段是推论的外在中项,而推论则 是目的的实现”。[3]“一切客体都同样是目的的手段,一个外在的目的是在它们中实现的”[4]由此可见,黑格尔所说的实践活动仍是理念活动,并没有放在社会生活中去理解,而现象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则是理念所构建出来的。如此,实践的理性主体作用在黑格尔这里得到确凿阐释,但是抽象发展的理性主体的活动就不能理解为理性前的、非理性的感性活动。所以,在黑格尔那里,世界被看作逻辑的、范畴的东西,主体理念世界在自身辩证过程中是统一的,而这个统一却将社会生活排斥在外。同时,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规定世界,人的实践活动不过是为了接近“绝对理念”,却忽视了人的理性之前的活动对世界的建构。

总之,黑格尔虽然抽象地发展了能动性的方面,但将实践置于为了与概念相符合的中介的位置,归根究底,它还是具有片面性的主观活动。所以,黑格尔的实践观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虽然将实践恢复到唯物主义的权威,但能动性的方面被他否弃了。

费尔巴哈曾言:“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5]他的“新哲学”在唯物主义思想史上有一个重要突破,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置入本体论的基本原则,与物质本体论划清界限,所以,他将“实践”和“生活”联系起来,从整个人的实践出发,认为人才是理性的尺度,只有人性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实在的。这个“人”只有将其理解为统一基础和主体的时候,也就是“类”,才有意义。[6]可费尔巴哈将人的“类”存在与动物“类”存在等同,把社会的人与自然生物等同,认为自然属性是人产生及存在的根本,而对于人的感性生活资料,费尔巴哈不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而是由人在社会生活中直观认识得来的。直观之所以能够获得对外部事物的把握,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也有直观,即感性交往,但是费尔巴哈的直观没有主体性原则,没有能动性的呈现。所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实践观并未突破形而上学的界限,究其本质,其实践活动仍是主观活动,将理论活动视为“天理”,完全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

总之,在哲学史上,关于对实践的探索,哲学家们总是从理念出发去解释世界,忽视了实践是非理性的、非逻辑的活动。马克思的新实践观则从存在论高度探寻人的本质活动和人的感性力量。

二、马克思的新实践观

关于马克思的新实践观,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如主体论层面、认识论层面等进行过详细阐述,结合我国“知行合一”的朴素价值观,对实践深层次意义的挖掘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则在先前研究基础上对《提纲》中蕴含的马克思新实践观进行存在论上的总括。

(一)实践是人的感性存在的根本维度

实践是感性主体的对象性活动。费尔巴哈首次提出对象性原理,看到了人是以对象形式直观到自己的感性存在,但他却没有说明人的感性存在从何而来,从而陷入对感性事物的直观理解之中。马克思对其批判,在对象性原理基础上提出对象性活动,也就是实践,在其现实性上,人是通过对象性活动创造出自身的感性存在,否则只能算作人的肉体存在。同时,马克思还批判了唯心主义,把头脑的自我活动拒之门外。实践是对象性活动,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始终与客观事物发生着对象性联系,在对对象进行改造以体现自身本质的活动中,即对象性活动,人的感性存在则被生产出来了;二是实践活动主体是感性存在的,与其他主体发生着对象性联系,在语言沟通和生产劳动中进行着对象性活动。实践活动当然离不开主体,但实践又是物质性生产活动,表明了实践的历史客观性,人们的历史活动与实践活动同属一种活动,不同时代的实践活动具有不同的特征,不同时代的人的感性存在和感性意识也具有不同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7]

人们在实踐活动中产生的感性意识会在实践活动中变为感性存在。在原始社会,部落之间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多余的生产资料被私人占有,那些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就拥有一种社会权力——统治和支配无生产资料的人,于是,他们的感性意识在活动中发生了变化,逐渐排斥公有,从而使社会分层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西方封建社会的瓦解同样如此。在西方封建社会晚期,商人作为第三等级是被排斥在贵族和教会圈子之外的,社会等级固化,土地无法买卖,这就导致商人除了拥有巨额动产之外(当时的社会只拥有动产不算作财富),没有任何不动产的生产资料和政治权力。一种感性意识在商人活动中逐渐萌生,于是他们要求资产阶级革命,使他们的感性意识变为感性存在。当今时代,无产阶级同样具有这种感性意识,这种感性意识在私有财产自我扬弃的过程中,在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历史活动继续发展中,将会被无产阶级普遍意识到,从而发生无产阶级革命,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8]

(二)真理只存在于现实的实践之中

真理问题是认识论的核心问题,这里包含了一个问题,即人是否有认识?关于这个问题,西方哲学家们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明确论证了主体的认识起始于经验,是理性自身固有的能力和形式;康德的先验自我认为由于外部现象严格受到因果律的控制,所以理性主体天然具有认识外部现象的能力;黑格尔则将人的认识能力来源归于“绝对理念”,坚持意识在前,物质在后。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西方近代形而上学承认主体有认识能力,马克思也是如此,不过马克思认为认识的源泉和基础是实践,实践是认识前的,是非理性的。那么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认识的真理性在哪里?从哲学家们对主体认识问题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真理只存在于遥远的彼岸世界里,在此岸的现实世界中,只有现象,而无真理。马克思对此进行专门批判,在《提纲》第二条写道:“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9]可知,马克思坚持感性的真理观,认为以往的哲学家赖以思考的材料、方法和逻辑等,首先来自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实践活动构造了这个世界。所以马克思揭示了真理的内容不是在思维的逻辑里面,不在感性世界之外,而是在现实的实践中。同时,马克思也揭示出真理的客观性是类的客观性,这个类的客观性是指人类改变事物的现实性和力量的客观性,并且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因此证明了真理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不可穷尽的。所以,真理是存在的无遮蔽,是存在的澄明,只存在于現实的实践活动中。

(三)实践是社会生活的自我批判

马克思在《提纲》第八条写道:“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10]这是马克思用实践来全盘批判费尔巴哈和整个西方哲学。在马克思之前,以往的哲学家总是将人们的实践活动置于理念活动之后,认为社会形态的变革都是理论革命造成的。马克思的新实践观着重强调,“实践”是创造或改变人们在感性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之后产生的观念不过是社会生活自我批判的表达,而不是自我批判的原因或动力。全部社会生活也就是人们的感性交往不断扩大,意味着实践不断发展,不断发展着的实践活动最终会改变在感性交往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生活也就渐渐走向自己的对立面而发生根本改变,所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自我批判的”[11]。

“实践”就是感性的社会生活自我批判,而理论的任务是理解社会生活的自我批判,而不是以此来规定社会生活。无论哪种社会形态,人们的实践活动与社会发展本身是同一件事,人们的每一次活动、社会的每一次发展都蕴含着新的社会因素,而这个新的社会因素就是当前社会生活本身的自我批判,比如在原始社会后期,新的社会因素促使社会关系发生变革,原始社会在自我批判中走向了新的社会关系。同样,新的社会关系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又在孕育着新的社会因素,发生着新的社会生活的自我批判。那些范畴、观念等只是事后的形式化,是感性活动的思维表达。当前,支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观念,究其根源,无一不是实践所造成的,所以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或自我批判。

三、马克思新实践观的意义与价值

马克思新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重要成果,对人们重建精神家园有着重要启迪。当今时代,资本技术导致人们的劳动异化越来越严重,在资本逻辑规定下,所有人不得不进步强制,从而陷入“虚无”之中。“重建精神家园”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致力所为的,他抓住了当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根本病症所在,即只去认知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者存在。人还“存在”吗?正如尼采大声疾呼:“上帝死了!”[12]所有人“无家可归”。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写道:“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13]这说明人类若想扬弃异化,就得发展异化,经过私有财产的扬弃,然后批判地占有全部文明成果而进入社会主义,人类社会才真正开始,人们才会开始重建自己的家,不再把外部世界看作是概念和技术处理的对象,所以共产主义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合乎人性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范围内生成的。”[14]这是人们“重建精神家园”的方向,其途径则是马克思的新实践观。在《提纲》中,马克思最后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5]人们的实践活动一方面使社会分工越发细化,人的异化程度加深;另一方面使劳动和资本越来越对立,从而在私有财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达到扬弃私有财产的阶段,使人类复归向来属于我们的生存世界。所以,马克思的新实践观表明,“重建精神家园”本身已经处于流变的社会发展之中,处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之中。

马克思的新实践观与我国的传统思想不谋而合,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在哲学高度上,我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形而上学不同,西方形而上学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将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对自然界采取一种抽象态度,然后用自己的纯粹理性来处理和研究自然经验;而我国的传统思想只有一个世界,那就是现实世界,对自然界是一种艺术的关系,核心是“天人合一”。马克思的新实践观将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从理念世界拉回感性之中,我们本就生活在真实的现象世界中,人和自然的统一是感性的事实,而不是理论的表达,这一点与我国的传统思想相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1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理论表达,而是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在于实干奋斗。所以,马克思的新实践观和我国的传统思想一致,每个人都是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主体,为此,我们要泰然认知,让存在本身呈现,也就是民族复兴包含在实践活动中,随着实践活动历史地积累起来,民族复兴自然呈现而来。

四、结语

《提纲》短短的十一条浓缩着马克思新实践观的精髓,在存在论层面上勾勒出人类思想的新境界,在新境界中开拓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2] [7] [8] [9] [10]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133,147,413,134,135-136,136.

[3] [4] [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433-438,441.

[5]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248.

[6] 王晓林.马克思“新实践观”与唯物史观的逻辑建构[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30-34.

[11] 王德峰.论马克思哲学对现象学原则的包含与超越[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22-28,109-110.

[12] [德]尼采.快乐的科学:第3卷 [M].黄明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22.

[13] [14] 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0,82.

[1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玛莎·努斯鲍姆好生活思想研究” (19ZXE252),2020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教学改革研究专项指导项目“疫情防控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SJGSZD2020047)。

猜你喜欢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存在论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论海德格尔对实在性问题的存在论分析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教育哲学的存在论维度及其价值启示
信用证下汇票存在论
如何安置现代性——马克思的政治存在论与海皑格尔的艺术存在论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