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治理的理论范式、现实困境及实践理路

2023-07-30 19:56李培培
文教资料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化治理一站式高校

李培培

摘 要: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治理既是深化“三全育人”的创新实践,也是构建学生社区育人共同体的内在要求。学生社区文化治理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要义,依托公共文化空間的场域载体,基于协同共治的行动逻辑,实现建构社区精神的价值意蕴。当前,学生社区文化治理存在学生主体性发挥不够、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不足、文化育人合力不强、社区精神受到冲击等治理困境,文化治理的理想愿景与现实图景存在较大鸿沟。学生社区文化治理应通过培育自治文化、推动空间赋能、健全治理体制、加强品牌塑造等多重路径,强化文化育人实效,实现学生与社区的自我整合。

关键词: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 文化治理 社区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学分制的实行,“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成为常态,传统的班级建制管理方式受到冲击。当下,以学生宿舍、公寓为中心,建立“一站式”学生社区,探索学生生活园区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成为高校学生管理改革的新取向。自2019年教育部启动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工作以来,高校对学生社区的育人理念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须破解。如行政力量主导的自上而下推行模式,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群体对社区育人概念尚未形成共识,如何建构能被师生接纳的文化环境成为最直接挑战。文化治理理论是受学界广泛关注并在基层治理进行实践应用的现代化治理理论。本研究试从文化治理的角度探讨“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治理的理论范式及推进路径,以期为学生社区建设提供借鉴性对策。

一、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治理的理论范式

(一)“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治理释义

社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概念。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滕尼斯(Tonnise)在《共同体和社会》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将其阐释为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形成的、关系密切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组合方式。作为一种联结方式,社区在形式上表现为同一类属的社会群体,如家族、宗教、部落等。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等国内学者将“Community”翻译成社区,并将其定义为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和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1]自此,社区概念正式被引入国内。吴文藻指出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共同体,至少包括以下三个要素:① 人民;② 人民所居区域;③ 人民生活的方式或文化。“一定规模的人群”是社区存在的根本前提,“一定地域界限”是社区存在的空间范围,而人们的聚居与互动所形成的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文化环境”,为社区成员提供心理上的归属感,这是社区存在的精髓。质言之,社区既是以文化为纽带的生活共同体,也是以文化为基因的文化共同体。

服务学生课堂之外的成长成才,“一站式”学生社区依托书院或宿舍等园区,努力打造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成为大学生高度聚集地、最长停留地和最有所感地。文化是社区的灵魂,是社区进步发展的精髓。为获取知识而聚集在一起的青年大学生,有着共同的精神家园和利益需求。集体生活实践不断强化社区文化的教育、陶冶和塑造功能,促使学生具有社区成员的文化自觉和自我约束,从而以一种内发力量整合形成社区文化共同体。学生社区文化以学生社区为依托,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涵盖大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文化现象的总和,直观展现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鉴于此,学生社区不仅是生活与学习的主场域,而且是教育文化的场域。

胡惠林认为文化治理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共治,以市场经济的方式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价值性转换。[2]吴理财等人指出文化治理是多元主体以合作共治的方式治理文化,并利用文化功能来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重目标。[3]借鉴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将文化治理释义为在治理逻辑下,透过文化和以文化为场域,发挥文化的隐形权力功能,达到国家公共政策所设定和意欲达到的某一特定时期的目标。推进学生社区文化治理,坚持以学生为本,依托社区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多主体协同共治,将大学精神、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等深层次文化内化为社区学生的心理认同,并润物细无声地熏陶和感染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培育塑造社区精神。

(二)“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治理的理论范式

1. 核心要义:“以学生为中心”

文化治理的核心要求是育人理念的转变,由传统的“以物为主”转向“以生为本”,根本目标是实现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即人的全面发展。学生社区文化治理坚持以生为本,把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治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专业特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调动大学生参与文化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的自治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 场域载体:依托公共文化空间

公共文化空间是推进学生社区文化治理的场域和载体。一方面,具有标志性、人文性的社区景观,多样的社区阅览室、读书坊、特色文化长廊等公共文化空间,彰显了大学理念与特色,传递出社区人文气息,使生活其中的大学生逐渐接受并认同社区价值观念,自发生成与社区风貌相融合的行为。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虚拟社区成为学生互动交流的新型空间,信息的广泛性、资源的共享性、主体的隐蔽性,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创新社区文化治理形式,拓展文化治理空间向度。

3. 行动逻辑:基于协同共治

学生社区文化治理是一项涉及职能部门、学院、学生自治组织等多部门的庞大工程,要求高校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治理方式,以多元主体发力、多部门协同、全局性资源导入满足学生的需求。[4]文化治理工作要始终在党委领导下,通过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考核督察,推动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下沉社区。各职能部门和学院要主动做好相关组织协调工作以及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各支思政力量深入一线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成长动态和生活需求。行政与物业管理人员要按照工作职责,配合做好相关服务工作,汇聚文化育人合力。

4. 价值意蕴:培育社区精神

学生社区既要造形,又要塑魂。社区精神是社区文化的精神内核,有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之分。心理层面归属于学生对社区的集体无意识,表征为学生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精神层面外化为社区学生群体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與信念。社区精神具有强大的身体规训和群体身份认同的力量。积极向上的社区精神指引学生继承和发扬大学传统,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建设,服务民族振兴,成为社区的精神坐标。

二、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治理困境

2019年以来,全国多所高校将“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改革作为加强高校党建共治的重要抓手,推行“三全育人”的积极探索,不断丰富学生社区育人理念与实践路径。从实践来看,学生社区文化育人阵地的主体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文化治理的理想愿景与现实图景尚存在较大鸿沟。

(一)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

受传统思想影响,一些高校采取“自上而下”单向度的推行模式,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改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水平,但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致使社区文化定位偏离学生需求。如职能部门推进文化治理工作占据主导地位,往往将学生视为社区文化的受众,从社区文化氛围的营造、活动的组织策划与参与等,学生处于被管理者或有限参与的一方。失去了大学生群体的自主性,学生社区的文化属性只停留在表面。

(二)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不足

部分管理者因对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认识不足,陷入重硬件、轻软件建设的误区,学生社区软件环境发展不平衡。生活区域的景观设计甚少结合社区的文化属性开展文化创意与审美意蕴融合设计,大量建设的公共文化空间统一化与模式化,进一步致使文化资源被闲置或浪费,文化空间日渐衰败并形同虚设。另外,虚拟社区的快速发展对文化治理工作人员的文化供给和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三)文化育人合力不强

在文化治理过程中,各部门遵循各自的行动逻辑,以本部门利益为核心制定并设计文化治理的目标、任务与计划,整体性考量较少,经常性出现机制运行不畅、权责不清产出的推诿扯皮现象;多重管理也造成社区文化活动重复举办,下达的任务重叠,标准高低不一;激励机制实效性不强,专任教师、思政教师下沉社区的主动性不够,未能与社区辅导员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5]

(四)社区精神受到冲击

社区文化是时代的产物,离不开时空环境,并受时代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结构的影响与制约。随着时代发展,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向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产生柔性挤压。此外,抖音等平台占据学生大量业余时间,网络文化、网络用语在社区盛行,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消极影响。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漠,对社区认同感消退,不愿意承担社区发展的责任与义务等想法,不断冲击着社区精神。

三、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文化治理实践理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当前文化治理的困境,基于文化治理理论,我们需加强社区文化治理的长期规划与顶层设计,依托学生自治、空间赋能、队伍进驻、社区精神培育,建构社区学生的精神观念与机制秩序,推动社区文化蓬勃向上。

(一)落实“三自”要求,培育自治文化

引导学生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觉服务的主人翁态度参与学生社区文化治理,实现学生社区的良好自治。

一方面,加强学生社区组织建设。通过社区宣讲、组织动员,发动学生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群体按照自主自愿、社区评选等方式,成立社区自治委员会、党员服务工作站,及时将学生文化需求反馈给社区,迅速传达学校文化治理的规章制度与要求,并为学校文化治理政策制度提供参与性意见和实施反馈。另一方面,推动“导师制”与“导生制”相融合,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如与学业导师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感受导师队伍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务实精神;与校友导师的人生畅谈与互动,感悟优秀校友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与生活导师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感受人文关怀的温度。发挥朋辈教育功能,选拔高年级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的朋辈导师,带动低年级学生参与日常流程性强的公共文化事务工作,开发文化创意活动、实践类服务项目,以学相长模式传递大学精神。

(二)推动空间赋能,营造全育人环境

要加强线上线下公共文化空间构建,营造全育人的文化环境。

一是发挥“基础设施+空间”赋能效应。融汇校情校史、“四史”教育、本地红色资源等文化元素与教育资源,打造多主题的学生公寓文化长廊,创意设计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发挥物质环境的审美陶冶与激励功能。以宿舍片区分布为单位建设文化书屋、劳动教育工作站等社区功能室,建立楼栋学生成长工作站、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等基地,强化文化氛围导向功能。二是发挥多元文化活动的发展功能。以主题党日团日、心理素质拓展等系列活动为抓手,打造专业性强、群众性强的学生艺术团队,开展举办社区命名、标志(LOGO)征集、特色文化长廊建设等特色文化活动,增强社区活动的思想性和趣味性。三是借助信息技术赋能虚拟社区。构建社区云系统,深度挖掘学生学习生活、成长发展纪实数据,实时掌握学生的文化需求。打造品牌化的思政育人线上平台,创新开展“云端”重走长征路等网络文化节活动,开发社区文化数字化功能。实施育人队伍能力提升计划,着力建设一支知网、懂网的网络文化治理技术队伍和专兼结合的评论员队伍。

(三)健全治理机制,彰显全员效应

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健全治理机制,避免出现“九龙治水”现象。

一是构建纵横结合的文化治理结构。基于部门职责,构建横向“责任矩阵”、纵向“网格化治理”结构,确保文化治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横向层面,制定学生社区文化治理任务分解表,逐项逐条明确文化治理任务的分管领导、责任人、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纵向层面,引入网格化治理方式,以宿舍楼栋为单元,将现有的学生寝室划分成多个网格,建立“学校党委—学生社区工委会—楼栋长党支部—宿舍”四级联动机制,合理配备网格服务团队,做到文化治理全覆盖。二是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实施目标考核绩效评价制度,按照紧急程度分级赋值,纳入部门绩效指标,推进多支队伍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在积分管理考评方面,将政治理论宣讲、宿舍楼栋文化建设等联系服务网格内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量化打分,并纳入教师队伍的职称评聘考核体系。按照“入驻教师自评+学生考评+组织考核”的考评方式,对工作成效显著的教师实行差异化绩效薪酬待遇。

(四)加强品牌塑造,涵养社区精神

社区精神是大学文化体系的延伸和拓展,既需要润物细无声地化育,也需要日积月累地培养。

一是以先进文化引领方向。筑牢学生社区意识形态思想防线的重要阵地,组织开展“一楼一品”“一舍一特”主题活动,将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社区楼栋、楼层、宿舍,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自觉抵制消极、腐朽思想渗透,保证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二是以榜样示范辐射带动。开展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加强榜样典型的培育、选树与推广,设立社区模范人物展、优良学风班级和优良学风宿舍、文明楼层典型事迹宣传栏,形成立体式宣传网络,激励学生崇德向善、敬业奉献和文明向上,主动承担社区发展的责任与义务。三是以特色品牌塑造升华。结合大学精神、校训校风,因校制宜精练社区文化品牌,提炼社区精神内核,打造具有辐射力、渗透力和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标识系统。积极推动社区文化品牌创建与办学育人深度融合,推进社区精神进学生宿舍、进校园文化科技活动、进学生实践活动、进新生入学教育,推动社区精神彰显于社区风貌、规章制度、学生仪表,增强社区精神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25-26.

[2] 胡惠林.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J].学术月刊,2012(5):28-32.

[3] 吴理财,解胜利.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6-23,162-163.

[4] 马成瑶.整体性治理视域下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2(3):96-101.

[5] 李刁,陈志.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2):65-68.

基金项目:合肥师范学院2021年校级质量工程“‘双一流’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管理的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2021 jxg102)。

猜你喜欢
文化治理一站式高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模式与政策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