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宋韵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3-08-02 17:34刘红艳
关键词:宋韵普陀山文化

刘红艳

(浙江海洋大学 图书馆,浙江 舟山 316022)

宋韵文化是反映中国历史上宋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发展达到高峰地位和辉煌盛况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宋代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制作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社会规范、政治理念等总和。[1]宋韵文化产生于宋代,但又不局限宋代,它体现一种积累、沉淀和传承。南宋建都浙江杭州,虽然只存在150余年历史,但南宋文化留给浙江的印记却是深刻而久远的,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古代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基础。2021 年8 月31 日,浙江省委召开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同年发布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文化浙江工程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要系统开展宋韵文化研究传承和南宋文化品牌塑造,从思想、制度、经济、社会、百姓生活、文学艺术、建筑和宗教等方面,展现多元包容、百工竞巧、追求卓越、风雅精致的宋韵文化气象。[2]两宋对舟山的发展有决定性意义,宋代尤其是南宋时期,舟山政治、经济、文化得以全面发展,至今依然深刻影响着舟山全域。因此,积极响应省里有关“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建设要求,研究提炼舟山宋韵文化基因,传承与保护舟山宋韵文化,让宋韵文化走向民间,提升舟山市民的文化生活品质和城市文化软实力,对推动新时代舟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舟山弘扬传承宋韵文化的资源基础

舟山是浙江海上门户,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孕育出舟山宋韵文化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海洋文化特质。海上丝路、海洋渔盐业发展进程、文教事业提升等一系列历史大事件,构成了舟山文化、经济大繁荣的画卷。舟山文化内涵提升、人文精神形成、生产经济发展、生活美学兴起等,归根到底都源自两宋时期。舟山具有弘扬传承宋韵文化的良好基础。

(一)名人资源

宋代时期还有许多外地历史名人来舟山任职或隐居,如柳永、史浩、王阮、葛洪、黄龟年等,为舟山增添了人文价值和个性魅力。

(二)文献资源

两宋时期,不少外地历史名人写下了与舟山有关的诗文,很多迄今尚存于世,如柳永的《煮海歌》,王阮的《昌国偶成》《普陀山观音岩祈雨》,史浩的《昌国保增青词》《昌国保塯道场疏》,史弥远的《临江仙·题道隆观》等。这些诗文为我们了解两宋时期舟山的经济民生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史料。此外,还有两种与舟山有关的宋代方志存世,一是宋《乾道四明图经》,该志第7 卷为《昌国县志》;二是宋《宝庆四明志》,该志第20 卷为《昌国县志》。以上两志,昌国部分均单独立目。元时编修的舟山第一部独立方志——大德《昌国州图志》,也保留了很多宋代舟山的内容。这些方志是研究宋代舟山建制、地理、经济、文化、宗教和军事等方面的重要可靠资料。

(三)海洋文化资源

宋代时期,随着两浙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和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舟山因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靠近明州(今宁波)、杭州的地理优势,海岛经济和教育文化获得大发展,已具有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

1.渔盐文化

舟山海洋水产资源丰富,自古就有渔盐之利。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在嵊泗列岛的洋山海域捕捞大黄鱼的记录。到宋代,洋山海域已是捕捞大黄鱼的主要渔场。宋《宝庆四明志》记载:“石首鱼,一名鯼。……三四月,业海人每以潮汛竞往采之,曰洋山鱼;舟人连七郡出洋取之,多至百万艘,盐之可经年。”[3]3176石首鱼即大黄鱼。由此可见,洋山一带洋面已形成规模较大的大黄鱼汛渔场。

舟山渔场在宋代得到正式开发,这可以从当时实施“砂岸海租”得到证实。“砂岸海租”是一种海洋经济管理制度,其租税征收的范围是海洋渔场、海岛土地和海涂。[4]南宋在舟山的洋山、石弄山(今花鸟岛)、秀山都设有“砂岸海租”征收管理机构。《宝庆四明志》载:“石弄山砂岸租钱五千二百贯文,秀山砂岸租钱二百贯文。”[3]3135天一阁藏元《庆元儒学洋山砂岸复业公据碑》载:“亡宋咸淳三年(1267)底,籍内有管昌国县洋山岙砂岸壹所。”[5]可见当时整个舟山渔场都已经被大规模开发。

舟山的盐业生产在宋代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宝庆昌国县志》记载南宋后期,舟山有正监、东江、岱山、高南亭、芦花5 个盐场,盐产量总计41 312 袋4 石2 斗8 升8 合3 勺,约合4 131.2 吨,产量颇丰。[6]

2.海上丝路文化

宋代时期舟山作为明州对外交流的重要出海口,与东北亚、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等海上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特别是与日本、高丽的关系最为密切。位于舟山东部的普陀山,成为高丽使船和高丽、日本等国商舶出入宋朝的必经之地。宋《乾道四明图经》载:“梅岑山(即普陀山),在县东二百七十里,四面环海。高丽、日本、新罗、渤海诸国,皆由此取道,守候风信,谓之放洋。”[7]北宋宣和五年(1123),徐兢就是从普陀山放洋,经今岱山县海域而出使高丽的。可见,当时中外双方使者、商人为避风或休整,往往需要经过普陀山。普陀山在宋代对外往来中起着十分突出的作用。[8]

此外,从北宋熙宁五年(1072)日本名僧成寻来华海上路线来看,舟山群岛还存在着另一条通往日本、高丽的东亚航线。据成寻《参天台山五台山》记载,成寻一行进入舟山群岛海域时,依次经过今嵊泗、岱山海域,转而向西从金塘沥港进入定海(今镇海)。成寻在舟山海域停留了9 天,还登上了一个称“东茹山”的岛。东茹山当即东岱山,今东沙一带。[9]成寻记下了在该岛看到的情形,“(四月)二日辛亥,……午时,到着东茹山。船头等下陆,参泗州大师堂。山顶有堂,以石为四面壁,僧伽和尚木像数体坐,往还船人常参崇处也。……向东南见扬翁山,有人家。翁山西见马务山,无人家。有三路港”,“(四月)三日壬子,依西风吹,尚不出船,在东茹山。福州商人来出荔子,唐果子,味如干枣,大似枣,离去上皮食之”。[10]从中可窥见当时舟山商贸经济的繁荣。

3.海岛教育文化

舟山文教事业的发展,是从北宋熙宁六年(1073)舟山设立“昌国县”后起步的。熙宁八年(1075),昌国县令张懿文建学宫,[3]3525拉开了舟山教育历史的序幕。到了南宋时期,舟山人口质量获得大幅提升,文化气息浓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先后创办了虹桥、翁洲、岱山三家书院,促进了海岛教育跨越式发展。舟山有进士也始于南宋,自绍熙四年(1193)至咸淳四年(1268),舟山共中进士27 人,约占历代舟山进士总数的70%,[11]这一时期舟山海岛教育文化趋于鼎盛。

4.普陀山观音文化

普陀山观音信仰起源甚早,在唐代时就已有日僧慧锷在普陀山留下观音圣像的说法,五代始建“不肯去观音院”。但观音道场的最终确立是在宋代。如前所述,宋朝对外交流频繁,普陀山是中外使者、商人进出宋朝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祈福航海平安之处,观音文化因此享誉海内外。北宋元丰三年(1080),王舜封奉使三韩还朝,奏普陀山观音灵异之事,宋神宗赐题“宝陀观音寺”额,普陀山观音道场由此得以确立。南宋时,普陀山观音信仰更是得到名臣史浩、史弥远父子的崇奉和支持,普陀山的影响进一步扩大。[12]朝廷把普陀山列入“五山十刹”之中,从“政策”上确立了普陀山皇家禅林的地位。[13]

5.海防军事文化

在宋代,舟山不仅是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也是东海海域中的重要前哨和堡垒。南宋时,舟山靠近都城临安(今杭州),因此对外海防问题尤为突出。宋宝祐六年(1258),鉴于北方蒙元的兵锋日渐迫近,时任沿海制置使的吴潜重整海防,命令定海水军建设海上烽燧,让壕寨军官带着图册,亲涉海岛相度地势,在实地勘察和试验的基础上排比次第,以招宝山为起点,设立了3 条传递海上军事信息的烽燧线路,其中一条就是从定海招宝山至昌国县(今舟山市)壁下山设立的“海上十二烽铺”,依次为招宝山、冽港(今金塘镇沥港)、五屿山(今大五屿)、宜山(今大鱼山岛)、三姑山(今大洋山岛)、下干山(今薄刀嘴岛)、徐公山(今徐公岛)、鸡鸣山(今金鸡山岛)、北砂山(今泗礁山岛东部)、络华山(今东绿华山岛)、石衕山(今花鸟山岛)、壁下山(今壁下山岛)。[14]这12 个烽铺中,除招宝山外,其余11 个均在今舟山市区域内。每铺驻精壮兵丁5 名,有警时,日举烟旗、夜举火号传递信号,如遇雾天,则鸣炮为号。海上十二烽铺的设置,形成了一道严密而牢固的海上防线,这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的最早的海防体系。

(四)宋韵文化遗产

两宋时期,舟山留下了很多具有海洋特色的宋韵文化遗产,包括古村落、码头、渡口、道头、石像、宫殿、瓷器等。例如普陀山高丽道头遗址,“舟山渡”遗迹、定海城北擂鼓山南宋石像等。其中嵊泗宋代临港型古文化遗址是迄今发现的嵊泗列岛唯一的、规模最大的临港型古村落遗址,天妃宫遗址是宋代舟山“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地标,普陀山“新罗礁”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实体遗存,开凿于宋端拱二年(989)的惠泉井是舟山现存最早的古井。还有紫微出土“宋故洪氏夫人墓铭”,岱山冷坑宋使者庙等。这些文化遗产展示出舟山在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等发展的繁华昌盛。另外,舟山古港遗址或遗存采集或出土的瓷器占比最大是南宋瓷器,约占总量的35%。[15]

二、舟山宋韵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

(一)宋韵文化研究碎片化严重

近年来,经过舟山本地专家学者的自发性努力,宋韵文化挖掘出了许多具有舟山特色的研究成果。自2021 年以来,为响应浙江省建设“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要求,舟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舟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连续主办了两届“宋韵文化与舟山发展”研讨会,并出版了三卷本《宋韵舟山》系列文集,收录了十多位舟山文史作者近年来撰写的与宋代舟山有关的文章,可谓集舟山宋韵文化研究成果之大成。但总体来看,舟山对宋韵文化的研究还比较单一、零碎,没有系统梳理舟山宋韵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内涵和特色挖掘不深,也没有呈现出完整的舟山宋韵研究脉络。

(二)宋韵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开发不够

两宋时期,舟山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空前繁荣,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和文物资源,涉及航海港口、文化教育、宗教信仰、军事设施等。但由于历史变迁,沧海桑田,加之明、清两朝海禁,这些资源大多没有保存下来。如前所述,南宋打造的海上十二烽铺,有十一铺在今舟山境内,但当年的烽铺地址至今已难以寻觅。即使现存于世的遗址、遗迹和遗物,也因为时代变迁和城市更替,以及缺少专业的保护和开发,有很多濒临消失状态,如擂鼓山南宋石像至今没有得到很好保护,损坏情况严重。这些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亟待引起高度重视。

(三)宋韵文化体验空间缺乏

由于各种原因,舟山几乎没有留存至今的宋代地面建筑,寻找历史痕迹十分困难。文化传承需要薪火相承,而文化传播需要建筑空间体验,二者相辅相成。[16]舟山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宋韵文化与旅游融合研究不深,文旅融合程度不高,缺乏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品牌辨识度,无法使游客在游山玩水中体验千年宋韵美感。

(四)宋韵文化社会影响薄弱

舟山宋韵文化底蕴丰厚,但目前宣传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限制了宋韵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保护与传承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相关的独立研究机构和专项建设资金。另外,宋韵文化通识教育观念淡薄,公众对宋韵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参与热情不足,缺少宋韵文化发烧友。

三、舟山宋韵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

(一)统一部署,制订舟山宋韵文化建设规划纲要

围绕实施浙江省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建立“舟山宋韵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舟山宋韵文化建设规划。市政府联合相关部门制订出台《舟山宋韵文化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舟山宋韵文化建设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目标任务,从宋韵文化研究、文物保护、数字展示、旅游文创、品牌塑造、文化传播等方面,加强宋韵文化研究,规范宋韵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通过将舟山宋韵文化资源与科技、文旅融合,打造一批具有舟山宋韵特色的文化品牌,形成示范效应,扩大社会影响力。

(二)立足舟山,开展宋韵文化系列研究

1.挖掘文化韵味。开展宋韵文化研究,是保护与传承舟山宋韵文化的重要基础。依托浙江海洋大学学术平台和优势,联合舟山市有关单位,成立“舟山宋韵文化研究中心”,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建一支由历史学、哲学、文学、建筑学、艺术学等多个领域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相关研究,可以从以“海上诗路”为代表的诗韵文化、以“渔盐之利”和“海上丝路”为代表的海韵文化、以“三个书院”为代表的儒韵文化、以“观音文化”为代表的佛韵文化、以“古港遗存”为代表的物韵文化、以“海防军事”为代表的军韵文化等方面展开,深入挖掘和提炼相应文化的特色韵味、文化价值和当代意义,布局和孵化一批具有舟山辨识度的宋韵文化研究成果。

2.讲好人物故事。宋韵文化的核心是人物,从岳飞到陆游、辛弃疾,再到文天祥,这些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体现出浩然正气和爱国主义精神。宋代昌国士大夫身上也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千年之韵。在宋韵文化研究中,要找寻舟山历史名人背后的故事,挖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士”文化精神。例如忧民忧国的词人柳永,不惧强暴弹劾秦桧的著名大臣黄龟年,清正廉明的县令葛洪,刚正不阿的名宦史浩,受建阳百姓爱戴的舟山籍好官任严等,通过系统考证和研究,形成一个系列,赋予其现代价值意义,传递正能量。

(三)摸清家底,保护利用宋韵文化遗产

1.全面梳理舟山宋代历史遗迹、文化古迹、文化资源、非遗项目等,为文化遗产保护建立“活档案”。

2.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地方政府将宋韵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文化产业规划纲要,制定文化遗产保护计划,确定具体保护区域、保护要求和措施,厘清管理职能,明确责任,落实任务。

3.合理开发,适度利用文化遗产。宋韵文化遗产属于一种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要统筹规划,谨慎有序,树立“保护性开发”观念。如合理利用嵊泗宋代临港型古文化遗址和普陀山高丽道头、普陀山新罗礁等宋代航海港口遗址建立特色博物馆——“古代港口博物馆”,记录展示舟山港口文化的历史变迁。

(四)借助科技,搭建宋韵文化数字展示平台

1.构建舟山宋韵文化数字博物馆。目前宋韵文化的遗址遗物大多作为孤立的个案存在,较为零散,且少为人知。应建立舟山宋韵文化数字博物馆,借助数字技术的智慧馆应用场景,关联图文、音频、视频等不同形态资料,将两宋时期舟山创造的文明和遗产完整地展示出来。第一,建立舟山宋韵文物藏品数据库,梳理各博物馆所藏宋代文物,对这些文物进行 3D 数据采集,把实体文物转化为数字文物,建立以宋韵文物藏品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信息网络为支撑、以业务应用为核心的信息系统。[17]第二,开发宋韵博物馆 App,为市民游客提供手机自助查询和浏览服务。第三,设立宋韵文化数字展厅,将舟山宋代建筑、绘画、服饰等生活场景用数字形式展现。

2.建立舟山宋韵文化主题全媒体平台。围绕舟山宋代文物及文化资源,全面挖掘、展示、宣传舟山宋韵文化,内容包括:①宋韵文化讯息,分为“寻宋”“说宋”“品宋”“传宋”四大板块;②宋韵文化专题数据库,包括《舟山宋代历史名人库》《舟山宋代文献库》《舟山宋代历史遗址库》《舟山宋代文化研究库》等;③宋韵文化信息链接,链接浙江省及各地级市、县相关宋韵文化网站。

(五)重现场景,塑造宋韵文化“形体”

1.拓展柳永文化广场功能,开发宋韵文化主题公园。北宋词人柳永曾任定海晓峰盐场监官,任职期间写下著名的《煮盐歌》,记录了古代盐工煮盐晒盐熬盐的辛苦劳作生活。目前定海已建成“柳永文化广场”,分为柳永文化建筑、柳永纪念馆、中心广场景观带和自然风景生态区。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开发舟山宋韵文化主题公园,增加宋代生活再现区、文化演艺区、数字体验区等,塑造特征鲜明、具有文化韵味的景区体验主题,打造舟山特色宋韵文化地标。

2.重建虹桥、翁洲、岱山三大书院。宋韵文化在舟山有着深厚的积淀和遗存,在教育上体现为三大书院的存在。重建三大书院,展示宋朝书院文化,有利于文脉传承。目前虹桥书院已经重建完成,书院内展陈余天锡画像及生平介绍、舟山历代科举进士名录及状元及第、进士等,设置了儒学馆,兼具阅览、讲学等辅助功能。重建后的翁洲书院、岱山书院可以设置国学大讲堂,邀请学者名家讲解国学知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还原宋代学子教学场景,开展亲子、启蒙、家风教育等相关活动,打造成弘扬和培训传统文化、舟山乡土历史文化,集藏书、教学、体验等多项内容为一体的教育基地,成为舟山文化新地标。

3.重塑定海东大街“宋韵文化古街”。东大街在南宋《宝庆四明志·昌国县志》记载的“昌国县治图”中已具雏形,是定海城区最早形成的街巷之一,目前保存完好。可以在保留东大街自身历史风貌格局的同时,对其空间进行合理布局,融入宋韵特色。同时依托东大街千年商贸文化底蕴,结合芙蓉洲路美食文化,恢复东大街传统手工艺、街边美食等,复刻“宋韵舟山”的繁华街景。

(六)多管齐下,开展宋韵文化主题活动

1.举办宋韵系列文化展。舟山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部门可以联合推出舟山宋代文献系列展览、宋韵精品研学线路、宋韵文化创意作品大赛等。利用“城市书屋”“欢喜书店”等热门书店出售宋韵文创作品,让宋韵文化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2.推出宋韵文化节。以“昌国宋韵,诗书渔火”为主题,举办“海岛好戏”戏剧节、“海上诗路”活动周、“宋韵海岛”文化季。打造宋风雅集文化生活IP,带领市民穿越千年时光。开启“宋韵奇妙游”,体验国风巡游、非遗快闪、美食狂欢等,让传统文化走下“高台”,走进百姓。

3.策划实景演艺节目。聘请名导演和创作团队,筹划以“宋韵”为主题的原创作品,运用多元化视听手段展示舟山宋代“海上丝路”的繁荣兴旺、海洋渔盐业的发展变化和海岛学子力学笃行的学风等,高水平打造融合舟山现代元素的宋韵文化名片。

(七)文旅融合,开发农村宋韵文化旅游项目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将宋韵文化传承融入其中,实施“文化+”“旅游+”战略,推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开展“紫微庄”农文旅融合项目,利用紫薇村原有农业产业基础,结合回峰寺、白龙王庙等景点,融合真龙天子宋高宗与锦线女的民间传说故事,打造成为舟山文旅融合示范区。

(八)把握需求,扩大宋韵文化受众面

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哔哩哔哩、抖音、快手、视频号等新媒体,引导公众关注和热爱宋韵文化。把握不同群体特性和需求,开展宋韵文化进校园、社区及渔农村活动,扩大宋韵文化受众面。如在中小学适度开设“宋韵文化第二课堂”,通过校本教材,开展书画、美食、手工制作等活动;高校成立大学生宋韵文化社团,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寻找家乡的宋韵文化。社区定期举办“宋韵流芳”系列活动,活化宋代生活美学,将其融入现代社区生活;组建宋韵文化宣讲及表演团队,把宋韵文化送到古镇街巷、渔家船头、农家村落。

猜你喜欢
宋韵普陀山文化
宋韵如水 浸润千年
论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及生成原因
寻诗入画
寻诗入画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康有为
普陀山に見る観音信仰中日交流の歴史を検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