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巨婴”现象生成的社会因素及治理研究

2023-08-04 10:30卜建华陈铭浩
重庆社会科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社会因素治理策略巨婴

卜建华 陈铭浩

摘 要:青年“巨婴”现象是现实社会迫切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巨婴”现象频繁发生,其折射的却是现代社会环境下青年群体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过度突出竞争的教育与社会氛围、缺乏法制意识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克服部分青年的“巨婴”现象,引导青年塑造新人生,必须立足于青年群体的成长发展规律,建构德育与劳动教育全过程相互衔接、全域功能互补的教育空间,可从青年教育入手,倡导合作学习,强化奋斗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加强德育和劳动教育,塑造新时代家庭养育文化;推进法治教育深度融入,进而营造知法守法的社会氛围,造就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青年;“巨婴”现象;社会因素;治理策略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网络极端民族主义的影响及风险防范机制研究”(21BZZJ01)。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3)007-0124-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3.007.009

近年来,“巨婴”这个话题频频出现在社会公众的视野,“海归啃老”“老佛爷慈禧”“郭文思口罩命案”等热点事件频发,令人深思与热议。巨婴的内涵原来是指生理特征巨大超出正常生理现象的婴儿,现在特指生理年龄成长后,心智年龄停止发育、人格缺失,比喻心理年龄滞留在“幼儿”水平的成年人。“巨婴”意味着部分青年身心发展的严重呆滞与躲避,产生了与党和政府、社会的期待目标、与正常年龄特征不一致的心智状态,本质上是这部分青年在成长中没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家庭精细化教养与社会发展预期的冲突与呈现,也是家庭精细化教养异化在当今社会中的突出表现。《人民日报》这样对“巨婴”人格进行描述:“巨婴”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精致利己主义或者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心智与生理年龄处于脱节,缺乏规则法制意识、底线意识与独立自主意识,在面临一些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时难以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产生失控行为,给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带来令人痛心的灾难性后果[1]。

青年“巨婴”现象逐渐演变成为令人担忧的一个社会症候,尤其重要的是,当前这一群体及其规模增长并未引起各界的足够重视,对这一群体的专门研究分析也比较缺乏。本文尝试对这一群体的数据规模和增长趋势进行评估研究,全面审视青年“巨婴”现象的样态类型呈现和生成机理,对当前青年“巨婴”现象的社会心态问题进行深思,探讨“巨婴”现象生成的社会因素与生成机制,并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学界研究进展

当前,学界关于青年“巨婴”问题的研究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学界关于青年“巨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巨婴”生成的样态体现、现实表征、主要类型、生成原因、社会症候和社会公众对青年“巨婴”现象的态度等方面,针对研究对象青年“巨婴”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已经有初步的积累,为研究青年“巨婴”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一)关于青年“巨婴”理论内涵与类型特征的反思

青年“巨婴”实质上中国社会深度转型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症候,也是由心理压力引发社会矛盾与冲突日益凸显的国民心理素养问题,逐渐在社会空间聚集,进而成为一种社会症候。纵观国内外研究,青年“巨婴”现象已经不是一个新的命题。现有的文献逐步开展关于“巨婴”现象的理论内涵、类型特征的研究,但缺乏对青年“巨婴”现象的较为细致的跟踪研究。从社会心理学的维度,对青年“巨婴”的心理症候、社会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就“巨婴”现象的理论内涵而言,代表性的观点有:武志红认为“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即“心理停滞在婴儿水平的成年人”[2];令小雄等认为“巨婴”在心智成长向度上发生心理和社会行为能力的错位[3];陈明霞认为“巨婴”是一些社会个体成长步伐的滞后与躲避,部分社会个体的心智状态与党和国家期待、社会预期脱节,“巨婴”现象的显著特征为“去成人化”“全能自恋”“偏执分裂”[4];何芳认为,青年“巨婴”心理现象主要分为:惯于依赖别人的“巨婴”、自私自利的“巨婴”、任意肆意的“巨婴”[5]。青年“巨婴”理论内涵与类型特征的研究需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理论话语,更需要拓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问题综合分析的维度,对青年“巨婴”现象的研究也应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迁而与时俱进,突破仅仅从心理学、社会学的维度去审视“巨婴”现象理论内涵的研究范式,将研究置于整个社会变迁与多元文化传播场域中全面审视。

(二)关于青年“巨婴”现象的生成因素

当代青年虽然处在最好的人生机遇期,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带来的社会压力、多元文化的传播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青年“巨婴”的生成。何芳认为,社会中“巨婴”心态的出现,不仅仅发生在社会的部分个体中,同时也可以视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症候,其生成与溺爱、包办代替的精细化家庭教育方式、片面追求分数、忽视全面发展的教育与社会氛围,以及缺乏道德底线和法律法制意识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5];陈明霞认为,“巨婴”现象是青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异化和偏离,既有青年个体自我回避、自我封闭的因素,更与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环境与社会文化氛围息息相关[4]。青年“巨婴”在不同社会阶段的产生因素都有其特殊的外在因素和呈現方式,也有更为具体复杂的内驱因素和异化的社会、家庭、教育关联,生成因素的单向性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青年“巨婴”研究的窄化和僵化,映射出研究者与研究问题的时空距离与心理距离,以及研究者个人的社会经验与价值取向,这是值得学界所审视与思考的。

(三)关于青年“巨婴”现象的治理路径研究

学界对如何克服青年“巨婴”现象的治理路径展现了多样性的成果,学者着眼于青年“巨婴”现象形成的根源在于成长过程中的“片面性”,提出了不同的治理路径。陈明霞提出,要遵循青年社会化的发展规律,合理定位不同社会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教育价值和砥砺,以聚沙成塔般的努力帮助青年社会个体实现全面发展[4];胡梅姝认为,要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唤醒和培育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在成长过程中砥砺和完善青年个体的自我价值与自我觉醒[6]。可见,已有的研究视角以及富有学理性的代表性结论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价值和研究论点。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维度审视,青年“巨婴”现象的生成、存在,还反映了当前社会意识层面的意义表征,也显示出我国社会的快速变迁和社会转型导致国民心理健康面临严峻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体意识的自我沉睡和自我价值的缺失是青年“巨婴”现象生成的个体性原因,青年“巨婴”现象是青年个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多元群体资格建构、解构、异化、脱节的外化呈现,是部分青年个体社会认知和价值建构与社会所期望价值观脱节的动态过程。因此,从微观层面审视青年“巨婴”的社会学现象,旨在发现和揭示宏观层面青年群体的心理素养发展趋势,更加有利于从本质上把握青年群体实现全面发展的本质性规律,为我们审视和研判社会快速变迁和深度转型过程对国民心理健康带来的严峻挑战,提供了崭新的逻辑生长点和问题替代视角。

二、青年“巨婴”现象的演变轨迹:从“尼特族”到“啃老族”的演绎

“巨婴”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现代社会病,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存在,在当今现代工业社会尤为明显,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符号,但其精神实质与思想内涵是相通的。青年“巨婴”现象实际上和“啃老族”“妈宝男”等社会现象类似,只是“巨婴”现象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在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中比较突出。“巨婴”一词的应用已经逐渐泛化:“巨婴”的内涵极为丰富,实际上是“啃老族”“妈宝男”现象从单元家庭到现实社会中的外溢,“啃老族”“妈宝男”等类似现象只是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虽然对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但没有导致社会公共安全事件。“巨婴”现象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享乐文化催生下的生物孽障,也是本土溺爱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融合的产物。

(一)“啃老族”现象:“尼特族”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符号传播与“中国化”

“啃老族”在某种程度上是本土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交融生成的复合妊娠体。自媒体时代,“啃老族”作为一种全球化现象正在蔓延扩大:应该踏入社会就业的一大批年轻人,具有高水平的教育素质、工作能力和社会存在能力,却依旧仰仗父辈提供经济上的资助,甚至部分人长期赋闲在家,无意就业或者外出参加劳动,对未来人生规划缺乏准确定位,惧怕社会竞争与社会挫折,只得继续依赖父辈生存;另一部分青年群体,虽然有劳动收入,面对高额的社会生活成本,入不敷出,无法维持社会生活需要,在住房、育儿、医疗等方面仍然需要父辈家庭的资助。已经成年的子女在物质上、精神上仍不能够独立,仍然依赖父母或者家庭,这种社会现象统称为“啃老”,这类族群被称为“啃老族”。

“啃老族”在西方社会被称之为“尼特族”,在其他国家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NEET”(NotinEducation,Employment,or Trainig,“NEET”是其缩略词)当前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症候,最早可以起源为法国的“袋鼠族”,“袋鼠”的比喻形象地强调了该群体到了独立自主的年纪,却仍赖在父母襁褓里寻求庇护的生活状态。随着全球化与中国打开国门,西方国家“啃老”文化也波及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中,还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宅”文化等西方文化的推波助澜,加剧了“尼特族”现象在中国社会的滋生蔓延,其内容和外延逐渐拓展,并在中国现实的国度里,使得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成为引起公众舆论关注的社会焦点,但其负面影响仅仅局限在家庭内部,“啃老族”从深层次心理维度来讲,是一种逃避困难与社会责任的心理与行为。

(二)“妈宝男”现象:“啃老族”在自媒体时代的文化变迁与时代症候

近年来,“妈宝男”作为一个网络用语,和“乖乖女”一样,在自媒体空间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热议。“妈宝男”,或是被网民称为 “mamas boy”,是指社会个体应该独立自主、适应社会发展的年龄段,面临个体发展选择与社会抉择时,缺乏精神独立与自我选择能力,仍对母亲全面依赖与情感衔接的儿子。“妈宝男”在急剧社会转型中,在社会竞争过度、社会内卷严重的现代社会,也被认为是部分特定社会个体在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异化而持有的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也可以称为“妈宝男综合症”(“Mamas Boy”Syndrome)。在精神心理学上,通常把“妈宝男”类似的这种心理症候也叫作“彼得·潘综合症”(Peter Pan Syndrome)。“彼得·潘综合症”在医学领域中被视作缺乏社会心理与社会预期、并且与正常年龄不一致的成熟延缓状态,主要症候为自我陶醉、依赖性强、自信心缺失、“装嫩”等心智未成熟行为特征,就像是“一个还未成熟、未能适应社会期許的孩子”。在现实社会中,“妈宝男”从本质上体现了个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体性、独立性、自主性的缺失,这种现象可以追溯到其青少年时期可能存在的精细化、保姆式的家庭教育模式,诸如此类的溺爱型教育方式使其逐渐缺乏成年人应具备的独立自主性。“妈宝男”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符号,其本质不仅是青少年时期的自主性缺失,实际上还蕴含着社会挫折、社会压力、社会焦虑等多种问题。从某个维度分析,“妈宝男”是“啃老族”在现代社会的拓展和延伸,预示着“妈宝男”不仅经济上依赖父辈,精神上也缺乏独立性人格,养成了顺从父辈的服从性格。实际上,“妈宝男”在某些方面也具备青年“巨婴”的特征,但其危害仅仅局限在家庭,没有导致社会公共安全事件。

(三)“巨婴”现象:“啃老族”与“妈宝男”的复合型“妊娠体”与外溢

“啃老族”“妈宝男”“乖乖女”等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现代网络社会,西方国家,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难题,成为一种社会病或者社会症候。“啃老族”在当前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现实社会问题,只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公众舆论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啃老族”“妈宝男”现象是道德范畴和个体层面的问题,社会舆论谴责“啃老族”现象加重了父母或者家庭的经济负担,颠覆了中国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给家庭和谐带来诸多难题。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啃老族”给社会经济与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癌变效应,“啃老族”蕴含的社会戾气冲破家庭的篱笆外溢,延伸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导致社会公共安全事件频发,从而发展成为被社会公众所谴责的“巨婴”现象。

“巨婴”现象最初只是部分地区和部分特殊群体出现的个别社会现象。改革开放初期,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部分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过于注重经济利益的获得,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的青少年无所事事,不读书不就业,在社会上滋事斗殴或者赌博吸毒,成为当地社会治安管理的毒瘤。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巨婴”现象已经跨越了局部地区成为全国性的社会现象,自媒体对这一群体的报道评述,从而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关注。一开始,社会公众对“巨婴”这一问题的认识,仍停留在道德范畴和个体层面,社会舆论谴责“巨婴”现象侵犯社会公共秩序,违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给社会发展带来部分困境。社会舆论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巨婴”现象对社会公共安全的重大危害,特别是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的发生,导致许多无辜群众失去生命,社会公众才认识到“巨婴”现象对公共安全的巨大危害。“巨婴”现象不仅仅会吞噬父母,它也在吞噬社会。

(四)青年“巨婴”现象的样态类型呈现:心态行为临摹与社会自我

从社会心理学的维度分析,青年“巨婴”现象在社会生活的样态,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类型。

1.惯于依赖的“巨婴”

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独生子女成为中国现实社会的一种独特社会现象,国民对部分青年群体缺乏独立性、自主性、过度依赖父母和家庭的批评不绝于耳。过于依赖的“巨婴”,对个人使命责任与国家、民族、社会关系的关联性,缺乏清醒正确的认识,过于自负、自私,缺乏对国家民族的使命责任意识[4]。“人家还是个孩子”成为部分青年个体的口头禅,没有成年人的思维意识,遇到事情就像儿童一样天真幼稚,一副自私、自立、没有担当、没有主见的样子,从而折射出对原生家庭过度依赖,缺乏责任意识,沉醉于父母或者家庭对其未来人生发展和职业的规划中,缺乏独立思考、独立生活、自我经营的能力,缺失担当社会责任与履行公民职责的心理准备。

2.自私自利的“巨婴”

这种类型的青年“巨婴”具有极端个人利己主义或者是精致利己主义,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无视社会和他人的合法利益,只看到自身的需求,整个世界都是自身的附属品,难以区分个人与公共的界限,不能区分与他人的界限,助长了潜意识中个人无所不能的心理体验,要求所有的人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缺失了为他人考虑的能力。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人可以通过社会劳动追求实现个人的合法利益,追求实现个人利益的道德性,并依法履行对社会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这是社会生活中的生活个体务必遵守的道德准则。

社会生活中的 “巨婴”心态以极端利己主义为中心,其基本精神价值追求呈现出极端个人主义,从不体谅别人的心理感受,甚至侵犯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其他人的合法权益,诸如此类的行为在社会不断呈现,甚至挑战了社会道德和法律制度的底线。如疫情防控中,大闹隔离点的女学生,无视政府的相关规章制度、缺失民族责任意识、不顾公共利益任性妄为,无法真正融入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中,更无法在砥砺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3.任性肆意妄为的“巨婴”

这一种类型的“巨婴”社会样态呈现为任意妄为,无视法律法制与社会规则,没有道德意识与责任意识。从表面现象上看,“巨婴”任意妄为是由极端情绪的盲目冲动,看似只是偶发的情感暴躁冲动与个别行为,但现实生活中,任性冲动不仅仅是个体的偶然性行为。本质上,产生烦躁情绪,失去理性和基本的判断力和自控力,任性冲动基本上是个体长期的自然性恶习,是其缺乏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意识的体现。因任意恣意的“巨婴”缺失底线意识与法制意识,更加容易导致社会灾难性公共事件。

现实社会中“巨婴”现象受到社会舆论的一致批评谴责,一方面,“巨婴”群体充满了极端主义,危害到公共利益与公共秩序,甚至导致一系列令人震惊的社会悲剧性事件;另一方面,“巨婴”现象已经成为当前现实社会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态症状,渗透到现实社会生活的角落中,“巨婴”现象不仅是个别人的特殊心理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因此 “巨婴”现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三、青年“巨婴”现象生成的社会因素分析

“巨婴”行为是青年个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异化与隔离,这其中既有青年个体的自我回避、自我迷失,更与部分青年个体长期的生活、成长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息息相关,温室般的家庭教育方式、竞争性的教育氛围与病态性的文化元素以及网络化的社会生存方式相关联。

(一)温室般的精细化家庭养育环境是青年“巨婴”现象滋生的营养剂

追根溯源,“巨婴”现象不是偶然的心理行为嬗变,“巨婴”主要呈现在心智成长向度上发生行为与心智能力的错位,但引起公众愤怒的是“巨婴”行为与“巨婴”心理,这与温室般的家庭养育环境息息相关。当前家庭养育环境实质上已被学校应试教育同化了,家庭养育环境已经是学校教育延伸的空间,家庭教育已屈从社会文化氛围和升学压力而做出去个性化适应,必然使孩子的人格发展失去个性化。中国式父母被誉为全世界“最辛苦”的父母,其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操心”,伴隨着孩子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尽其所能为孩子打造一个“无菌”的温室成长环境,家庭养育环境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对孩子充满了单向度的褒扬和溺爱,包办了孩子成长中的关键性事情,从而催生孩子养成极端利己主义、任意妄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依赖心理,漠视社会公德与道德法律,养成了带有偏执心理缺陷的病态人格。可见,“巨婴”实际上因为在“无菌”的温室环境中成长,没有经受社会规则和社会实践的洗礼,必然在抗挫折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社会竞争能力、情感处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遇到困难,必须承受社会挫折与磨难的砥砺时,成年人社会行为模式会自动“退化”为婴儿模式,从而挂着佛系文化的符号表象,在“一切随缘”精神旗帜的掩护下,采用放弃社会责任或者逃避压力、隐匿的方式寻求自我保护与自我实现,表现出“巨婴”行为所特有的心智错位与行动的盲目任性,其行为不仅对现实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也必然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到社会轨迹。

(二)竞争性的教育氛围是青年“巨婴”现象滋生的助燃剂

现实社会中的“巨婴”是成熟身体与侏儒心理构成的复合体,无法依靠自己建构一个强大完整独立的精神图谱,其精神脐带衔接在母体上,“啃老族”“妈宝男”实际上是一种简单版的巨婴现象。当前中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的特殊时期,我们处于一个竞争性的、充满焦虑的社会环境氛围之中,个体从“自然人”到“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时刻面临着激烈的淘汰式竞争,整个社会弥漫在社会焦虑之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流传甚广的口号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现实社会的共识,无形中营造了竞争性的社会教育氛围。但这种竞争性的教育氛围片面发展成为对知识教育的追崇,抽离了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体悟。在单纯追崇知识教育的狭隘竞争氛围下,学校教育只注重知识的训练,忽视对青年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行为验证,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综合过程与体现,如果人的发展成为扁平化的社会化过程,成为一个平面而非立体的人,也就是只沉迷于物质享受而失去对精神追求的本真,必然成为只有物欲没有精神灵魂的单向度趋势愈发突出的人。竞争性教育方式蕴含的个人主义带有极强的竞争性,使得个体在不同的教育体系交流中表现出孤独和分裂的现象,导致部分公民的人格养成逐渐与社会脱节,成为“孤独的公民”,与社会其他个体解除了分工合作关系。“孤独的公民”因其“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对社会合作、公民互助持有拒绝抵抗态度,因此体会不到合作关系中的责任与价值;他们将自我隔绝、封闭在孤独空间中,没有体现或者沐浴到公共精神的洗礼,从而缺失了真正社会价值意义的公共理性和公共品格[7]。在当前资源稀缺性的、竞争性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机制深入社会生活的角落,过度关注竞争和效率,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从而缺少了合作意识和帮扶意识,因此竞争性教育氛围加剧了部分青年的“巨婴”心理。

(三)病态性的文化元素是青年“巨婴”现象滋生的推进剂

任何一种文化都对人的成长起着“双刃剑”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育人的病态性文化元素源远流长,并没有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发生颠覆性的改造,病态性的文化元素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乡村熟人社会,主要是依靠乡贤通过乡规民约、社会习俗等社会公德规范约束个体行为与维护社会秩序,缺失现代社会所要求的法制意识和规则意识。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型,乡村熟人社会逐渐消失在历史尘埃中,法制在社会秩序运行与社会公共治理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特别是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社会需要完备的法制,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依法治国,整个社会的法制意识和法制化进程逐步加强完善。但无法否认的是,由于传统社会的影响,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意识与法制意识还滞后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法制意识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巨婴”现象的滋生,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在显性层面呈现为约束与规范社会个体行为的法律制度,隐性层面则呈现为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浸染社会个体的思维方式和精神观念,但现实社会生活中两者完全处于相悖逆状态,导致法律实践与现代道德的孕育遭遇现实障碍[8]。由于道德法制观念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缺失,社会个体追求实现个人权益的首选途径不是法律和道德,而是采取“聚众闹事”,或者其他颠覆社会正常秩序的非道德途径,如“医闹”“房闹”等违反社会公共秩序的事件在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如果这种“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方式,一旦被社会公众默认为解决社会冲突与社会矛盾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手段,不仅破坏社会生活的公平正义,更加助长了“巨婴”现象的滋生。

(四)网络化的社会生存方式是青年“巨婴”现象滋生的催化剂

网络空间是现代青年成长发展环境的“最大变量”,网络化生存方式是青年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网络空间是社会物质基础和信息技术支撑的复合建筑物,是社会生活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延伸发展和创造变异,同样具有客观性、交互性、实时性、实践性、全球性等特征。网络空间的双刃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暴露无遗。数字媒体技术将社会个体实现全面发展的物理空间挤压在,或者淹没在由数字技术构成的“赛博空间”里,青年个体“流动的空间”与“现实空间”发生激烈碰撞,并出现取代“社会空间”的趋势,从而逐渐失去其生动性。

一方面,网络社会融合了未来、过去、现时三个维度,并将这三个时间维度共同储存在同一网络空间,最终呈现出紊乱化、单向化、扁平化、数字化的时空特征,把个体的政治社会化进程的线性次序和伸展进度压缩为异质性、隐秘性、滞后性的数字化平面空间,导致社会个体失去了政治社会化中的体验、感悟和砥砺感,从而导致人格发展的“脱实入虚”与身份异化[4]。另一方面,网络空间把五彩缤纷、跌宕起伏的现实社会实践空间抽象为网络拟态环境,实现社会实践空间的模拟化、拟态化、虚拟化。但这种拟态化的环境凝聚了营造者的主观意愿,而不是人全面社会化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实践社会,从而使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进程处于“他者”体验、感悟、砥砺、经验的裹挟之中。简而言之,植根于数字化技术的跨越式、爆炸式发展,“我们处于这样一个数字技术侵袭,数字身份日益紊乱的时刻,我相信,世界更多的是能感觉到自己像一个连接一些点和线束交织在一起的或者被数字技术侵袭、数字文化裹挟、数字身份紊乱的网,而非像一个经过时间成长起来、历经社会实践砥砺的伟大生命”[9] 。

任何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必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任何脱离社会实践的发展,都是人发展的异化。“在网络虚拟空间,无论数字虚拟技术勾画出来的空间多么鲜活真切,都不能改变真正使虚拟社会能够在社会个体面前得以呈现的是作为实践主体的真正的人这一社会存在。”[10]当网络空间正在热议着真实和虚幻、高雅和低俗、纷争和认同、停滞和发展时,网络社会便将社会实践的生动性和真实性隐藏起来,从本质上颠覆了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基本向度。本真的人类社会现实空间逻辑已经失去了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社会公众通过数字技术把自我牢牢地拴在数字世界,从而获得一种异质性、隐秘性的虚幻自我、网络自我、紊乱自我的崭新状态。从不断塑造自我的社会环境伊始,它就意味着某种网络技术的操弄或者数字技术的裹胁:它可以从社会实践活动中脱离——包括其中的人。”[11]

一是网络空间稀释过滤了现实社会的实践性、复杂性和教化性,导致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践频率与参与减少;二是网络空间改变了现实社会实践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参与性与生动性,必然影响着社会关系与社会文化的传承,使鲜活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地域场所抽离到演变为卷入无限异质性、滞后性的虚拟空洞或者时空漩涡中,“从了本质上颠覆了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向度:时间和空间。地域性解体脱离了文化、道德、语言、习俗、地理的终极价值与实践意义,并重新整合进功能性、异质性的网络社会或意向拼贴之中,导致流动性、异质性、紊乱性的虚拟空间取代了具有实践性、生动性的社会空间”[12]。

可见,网络空间的虚幻性、匿名性、迅捷性和便捷性等特征导致社会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空间品质的变迁与实践荒漠化,剥离了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动性、丰富性、创造性、可塑性,不仅不利于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意识的自主性释放,反而常常导致对自身虚拟身份的紊乱、虚拟价值的过度迷恋,受到虚拟文化的裹胁以及对他者的无感导致自我认同迷失,从而成为社会个体实现政治社会化的异化力量或樊篱。“他们在网络虚幻空间中首先感受到人与现实社会的异化,然后感受到人与文化和环境的异化,最后是人与人性本身的异化。”[13]青年“巨婴”的异化与偏离被聚焦在网络数字技术发展过程中被催生出来,从而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病态现象。

四、青年“巨婴”現象的治理对策思考

“巨婴”现象于国发展、于民发展皆有害无益,应当引起全社会足够重视,必须立足于青年的思想状况,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引导青年群体树立奋斗精神与塑造崭新人生,造就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一)植根于青年群体的思想实际,倡导合作共赢的理念,遵循青年社会化的自然规律,以全过程的多样化教育促进青年群体的全面发展

若要彻底除去当前自私自利的“巨婴”现象,不能仅限于眼前,而是要将目光放长远,采取因人而异、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制订现实的、阶段性的教育目标,同时立足于未来的全面发展,依照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政治化的时空逻辑规律,既要形成连贯可持续发展路径,促进青年感悟与认识人生的真谛,早日实现独立。

首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根据幼儿、少年、青年三个不同时期的成长发展阶段,因材施教,学校的教育理念必须摒弃单纯注重单一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的理念,注重培养青年在社会实践中砥砺人格与塑造人生,注重青年独立人格的砥砺和对国家、民族、社会、家庭和个人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就像对待幼苗一样,“该培土时就要培土,该浇水时就要浇水,该施肥时就要施肥,该打药时就要打药,该整枝时就要整枝”[14],用集生动性、灵活性、多样性为一体的教育方式和社会实践磨炼青年人,尤其是摒弃只注重知识获得、忽视实践经验体验的教育理念,使实践感悟成为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其次,必须把倡导合作共赢的教育理念贯穿于青年成长的全过程中,帮助青年养成独立自主、分工协作、坚韧不拔的品质和能力,使青年成为能够担当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社会是个大课堂。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15]最后,应该因材施教,注重对青年“巨婴”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青年“巨婴”摒弃不良观念,早日适应社会。引导青年“巨婴”树立积极的社会心态,不应该单纯局限于年收入及“面子”等狭隘思维,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做好个人人生职业规划,克服自身心理障碍,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的砥砺感悟中成长发展。

(二)立足于青年群体的成长成才发展规律,妥善处理不同结余空间的关系,倡导知识获得与经验感悟系统结合的教育理念,以全域的互补性教育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6]。在社会個体政治社会化进程中,教育空间是一种结构性存在,教育空间是个体获取社会资本,不断塑造自我,实现青年个体自身发展的社会环境。不同类别的教育空间承载着不同的、一体化的、循序渐进式的教育功能和习得养成方式,即相互依存又存在差异,因此不仅要建构全域教育空间,又要区分不同空间的教育功能。倡导知识获得与经验感悟一体化系统结合的教育理念,根据大、中、小三个阶段的教育目标,植根于每个阶段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制订侧重点不同、相互连贯的知识获得与经验感悟的具体目标。学校教育注重给青年创造“体验式学习”的知识课堂和实践课堂,鼓励引导青年学生参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砥砺人生,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追求实现个人发展融入社会主义实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家庭教育必须贯彻责任担当、法制规则、合作共赢意识的教育理念,摒弃包办式、溺爱式、竞争式的教育方法,构建“爱而不溺、养而不宠”的民主权威性的家庭教育模式,重视责任意识与规矩意识的培养。家庭环境是青年成长发展的第一空间,对青年人格的形成与价值取向的养成具有关键性的砥砺功能。父母应该在双向互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注重体验式与鼓励式教育。把孩子看作人格独立的个体,改变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质化的错误趋势,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获得、技能训练、忽视道德养成、社会实践育人的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注重做到重言传身教,教知识、育品德、重体验,引导孩子养成做人的骨气、志气和气节,让孩子成为时代“巨人”而不是“巨婴”。

(三)补足精神上的“钙”,以价值引领激发青年发展的动力,在深度融入社会实践中获得成长锻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17]。理想教育与价值引领,不能够只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必须付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体验中,从而实现对道德品质和理想信仰的砥砺磨炼和全面提升。但包括“巨婴”在内的青年群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表面的,只注重形式、走走过场,甚至是缺场的。因此,必须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思想引领作用,激发青年群体成长发展的内生动力,从主体意识上不断根除“巨婴”现象的来源。

一是树立理想信念,培养奋斗拼搏精神。“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 [14]青年群体政治社会化的实际过程中,理想信念犹如引航的灯塔、前进的方向,必不可少。只有引导青年群体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仰,才能够真正重新认识自我、改变自我,促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成为独立自主、敢于拼搏、乐于奉献的时代新人,就不会像“巨婴”一样迷茫困惑或陷入孤芳自赏的狭小天地。二是对青年“巨婴”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据报道,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1 158万人,同比增加72万人[18],再加上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部分青年一旦受到预期与社会残酷现实的巨大冲击和落差,更加容易产生“躺平”心理或者其他亚健康问题。壹心理《2021 心理健康行业年度报告》的研究表明,近 7 成年轻人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而 18~25 岁年轻人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19]。针对青年“巨婴”心理实际,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在社会和家庭的大力配合下,引导青年“巨婴”克服因人生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而导致的消极心理状态,引导青年“巨婴”树立自信心,辩证地对待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阳光自信是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过程中最美丽的底色,这也正是“巨婴”迫切需要恶补的精神品质。全社会强化青年群体的奋斗精神教育,在实践奋斗中做好每一件事情,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情感认同和心理认同,在挫折中见精神、育精神。三是强化对青年“巨婴”的技能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化职业技术技能培训,这是促进青年“巨婴”就业和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政策予以扶持,依托专门机构或者购买政府服务的方式帮助青年“巨婴”尽快就业。各地人力资源部门建立技能培训中心,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实施就业预备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抓好定向培训。当然学校教育在知识传授上注重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强化青年的劳动技能培训,对青年就业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四是强化社会环境治理的现代化。社会应该为青年的成长提供公平正义的竞争环境。强化社会单位用人机制的完善和监督,通过制度建设与环境治理,净化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实施公平就业。同时,针对青年“巨婴”现象,相关部门,特别是社区,应当为青年“巨婴”族建立完善档案,实施动态管理和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优先鼓励青年“巨婴”就业,对青年“巨婴”实施政策、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扶持,例如,提供无偿资金扶持、优惠贷款、减免税收和技术指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20]只有引导“巨婴”重塑崭新人生,自觉担当尽责,在勇于自我革命中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在实践锻造中形成独特的思维认识,使自身的思维视野、理想信念、知识水平跟上时代发展的历史步伐,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曾仪非.试论2018年网络流行语的理性走向[J]. 湖北社会科学,2019(3):131-137.

[2]  武志红.巨婴国[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1-2.

[3]  令小雄,李春丽.佛系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心理结构探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107-114.

[4]  陈明霞.大学生“巨婴”现象的成因分析与教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1):133-137.

[5]  何芳.“巨婴”现象的现实表征与社会背景探讨——关于当下国民心理素养热门话题的分析与思考[J].青年发展论坛,2021(1):81-87.

[6]  胡梅妹.“巨婴”现象的反思与应对[J].中国德育,2019(15):9-10.

[7]  叶飞.竞争性个人主义与“孤独的”公民——论公民教育如何应对公共品格的沦落[J].高等教育研究,2013(2):67-73.

[8]  张璐.法治文化与法律文化的内生与传承[J].人民论坛,2019(31):122-123.

[9]  M.福柯.另类空间[J].王喆,译.世界哲学,2006(6):52-57.

[10]  贾英健.马克思社会时空观的实践维度与虚拟转向[J].理论学刊,2013(4):69-76+128.

[11]  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M].周奎,刘菁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66.

[12]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465.

[13]  E.舒尔曼.科技文明与人类未来[M].李小兵,谢京生,张锋,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54.

[14]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N].人民日報,2019-05-01(002).

[15]  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5.

[1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

[17]  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  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 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N].人民日报,2017-05-04(001).

[18]  2023届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158万人[N].人民日报,2022-11-18(006).

[19]  单身易抑郁,已育最幸福?《心理健康行业年度报告》[EB/OL].https://m.xinli001.com/info/100481390?from=search

[20]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 5月4日)[N].人民日报,2014-05-05(002).

Study on the Social Factors and Governance of the Generation of Young Giant Infants

Bu Jianhua   Chen Minghao

(School of Marxism,Binzhou Medical College, Yantai, Shandong 264003)

Abstract:The phenomenon of "giant babies" among young people is an urgent issue that needs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real society.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giant babies" reflects the problems in the growth process of young people in the modern social environment. The lack of family education, excessively competitive education and social atmosphere, and the lack of legal awareness in social culture are closely related.To overcome the "giant baby" phenomenon of some young people and guide them to shape a new life, we must base ourselves o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law of youth groups, build an educational space where the whol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is interlinked and the functions of the whole region are complementary. We can start with youth education, advocate Cooperative learning, strengthen the value leading role of the spirit of struggle,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and shape the family rearing culture of the new era;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rule of law education, thereby creating a social atmosphere of knowledge and compliance with the law, and cultivating new generations who shoulder the great responsibility of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Youth; The phenomenon of 'giant babies'; Social factors; Governance strategy

猜你喜欢
社会因素治理策略巨婴
巨婴,方鸿渐的真实面目
巨婴是怎样养成的?
无处不在的“巨婴”
无处不在的“巨婴”
浅析公路路基边坡病害的防护与治理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困难以及应对策略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常规治理策略
网络失范言论的治理策略分析
网络学习社区中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
语言接触角度下的英源外来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