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从“文化下乡”到“文化在乡”的新发展
——以广德同心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例

2023-08-04 05:47王婕WANGJie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6期
关键词:同心村民文化

王婕 WANG Jie

同心村美丽乡村规划梳理特色文化资源,紧扣“同心、同德、同梦”的文化核心,在吸收外来文化养分的基础上,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做到从“文化下乡”到“文化在乡”新发展,通过规划将“文化在乡”理念真正落实到空间,打造村庄特色文化宣传空间以及乡村休闲活动空间,为乡村文化的发展提供空间载体,丰富美丽乡村的文化内涵。

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文化下乡;乡村文化

0 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更是重中之重。随着当前农村经济文化水平快速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需求,“文化下乡”被赋予更高要求。从外来式“文化下乡”到内生式“文化在乡”,要求乡村文化建设在汲取现代文明养分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保护乡村特色风貌,保留一方乡土以慰乡愁,实现真正有内涵、有效果的乡村振兴。

作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重要内容,“文化下乡”以戏剧、电影、报刊、图书家电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优秀文化输入乡村,建立深厚的群众基础,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逐渐成为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笔者在乡村规划实践中,选取典型的同心村案例以描述“文化下乡”实践现状。

1 同心村“文化下乡”实践现状

同心村位于安徽省广德市南部,柏垫镇东南部,丘陵地貌,是以毛竹、板栗为主导产业的山区村,202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全村共830户,总人口3210,其中以46~55岁年龄段的中年人居多,学历大多为初中,从事务工务农工作。

在同心村,“文化下乡”活动开展至今已有好几年,每年年底均会举行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及乡村春晚活动,通过民俗文化展演、乡村春晚、好人好事巡讲、传统手工艺体验、传统小吃制作品尝等活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除每年年底的春节集中活动外,还不定期地在村内开展巡回式戏剧文艺演出、电影播放活动。家电下乡、手机下乡为村民带来更加先进的文化传播工具。此外,在同心村还设置图书室、文化活动中心、村民大舞台等文化设施。

通过问卷调查以及村民走访调研发现同心村“文化下乡”活动的形式主要局限于戏剧表演和电影播放。同时,对于“文化下乡”活动,村支书反映:“本村的‘文化下乡’活动主要通过外来的戏剧团、播映团队来满足村民的文化需要,内容一般是传统剧目及红色电影等,选择权比较少,是否符合村民的喜好也无从得知。由于村庄目前还处于经济产业的发展投入之中,对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较少,故后期希望通过规划来对现状作出一定改变。”由于同心村村民的性别、年龄、学历不同,每个人对同心村“文化下乡”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2 同心村“文化下乡”现存问题

2.1 形式单一、缺少创新

我国是农耕文明国家,民歌、戏曲、对联、年画等艺术形式均反映了我国的文化精神。乡村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传统文化项目扎根于其中,成为千百年来村民的精神食粮。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书籍为乡村带来专业的农作生产知识;电影、电视作为重要的大众媒介,为乡村输送源源不断的文化和艺术。“文化下乡”选取戏曲、电影、书籍等作为下乡工具。然而,随着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村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和追求,“文化下乡”也需要更多形式上的创新。

2.2 内容单调、缺少特色

“文化下乡”作为政府组织、政府策划、政府买单的惠民工程,超越了简单的文化传播功能,包含了政府向乡村进行价值观输出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乡村经济较为落后、思想较为保守,此种价值观输出也确有必要的。落实到“文化下乡”内容上,宣传内容局限于经典曲目、抗战片等“老式”节目。下乡书籍也往往拘泥于农业生产、水产养殖等专业生产类书目。下乡内容比较单调,通常村村皆可套用,脱离乡村本身的地域文化特色,与村民的日常生活脱节。

2.3 对象单向、缺少互动

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来看,“文化下乡”均是外来式文化输入,强调“送下乡”。一方面,政府作为主导方将文化艺术送下乡,若仅当作任务来完成,不考虑乡村作为接收方能否吸收、消化的问题,乡村实际上也难以受益;另一方面,村民以观众身份对待“文化下乡”,未亲身参与文化艺术表达,缺少传播乡村文化的主人翁意识,丧失了发掘自身特色文化及与外来文化互动的机会。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迈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必将为乡村文化发展带来新机遇与新动力。各级政府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积极输送文化人才,广泛开拓文化市场,取得一定的建设成果。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前,乡村文化发展同样面临挑战,表现在资金投入、管理体制、思想认识等方面,具体如下。

3.1 过度捆绑产业发展

乡村文化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坚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文明乡风,激发乡村活力。许多美丽乡村建设都是将文化产业化,将文化发展与产业发展进行捆绑销售,然而乡村文化发展不仅有产业化一条路,文化并非产业发展的工具,而是促进产业高端发展的基础。除为村民创收外,乡村文化发展更重要的是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应包括更多的人文关怀要素。

3.2 忽略乡村文化价值

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很多村民对当前乡村文化的评价均为“过时了/跟不上潮流/没有用”,即便部分村民尚对既有文化保留一定程度的情感,但并未真正认识到文化价值。村民自身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思想较为落后保守,从工具理性层次来思考乡村文化发展,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更习惯于从收益角度看待文化价值,而并非从社会学、生态学等角度长远考虑文化价值。

4 “文化在乡”的规划应对

4.1 同心村文化资源梳理

同心村文化资源主要可分为3类:①红色文化资源,同心村作为红色之乡,被评选为“广德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②特色产业资源,同心村的老造纸厂早年间生产祭祀所用的表纸,虽然现在不再生产,但是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遗存,见证了村庄产业的发展;③名人资源,同心村作为崇尚学问之乡,是姜洪、濮阳楼等进士的故乡。

4.2 “文化在乡”空间落实

规划选取同心村姜洪冲中心村作为设计重点,在前期调研与资料收集基础上,将“文化下乡”外来式的乡村文化建设方式转变为“文化在乡”内生式的乡村文化建设方式,通过规划将文化建设落实到空间,具体体现在村庄公共活动空间打造方面,只有为村民提供合适的舞台,村民才得以演员和观众的双重身份来做好文化工作。

“寻迹樟下”节点位于村庄主要道路的交叉口,现为闲置地,杂草丛生。另北侧还有1间老宅,因无人居住现已荒废,但老宅建筑结构基本完整,老宅西侧有1棵老樟树,另有南侧和西侧2块开敞空间。规划将路口处空间打造为同心文化宣传角,设置一定数量的宣传栏、休闲座椅,为村民提供既能了解宣传动态,又能喝茶谈心的休闲空间,景观设计采用当地盛产的毛竹资源,体现同心村特色产业文化(见图1)。

1 “寻迹樟下”节点规划

规划将老宅改造为同心村史馆,北侧结合老宅设计一“动”一“静”两个主题的文化空间。南侧文化空间以“动”为主题,设置红色文化宣传栏和健身器材,为村民的文体生活提供空间。西侧文化空间以“静”为主题,结合同心村史馆摆放不同时期的农具,宣传农耕文化,为生活在现代农业科技中的新农村带来传统农耕文化气息。此外,结合老樟树设置廊架,为村民提供安静的休憩场所,作为村民茶余饭后清净之处,远期规划3A级旅游公厕1处,完善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

同心苑节点位于现状球场,是村内面积较大的公共活动空间之一,现状场地条件较差,零星摆放乒乓球桌、石桌凳,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规划应先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在路北侧设置停车位,方便村民来往停车。同时规划“一大两小”3处文化空间,北侧命名为姜洪大舞台,为村民自发性的文化活动(如广场舞、戏剧表演)提供场地。此外,在乒乓球运动场地中间设置休憩廊架,为村民提供观赛场地,同时还可作为村民日常读书交流的场所。

4.3 “文化在乡”特色策划

全国乡村地区大力提倡“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大环境下,同心村创新思路,将同心同德同梦文化建设融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乡村旅游路线,使姜洪冲及其沿线成为同心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按照“两环十三景”发展布局,提出2条精品旅游线。

1)半日游精品路线 “同心泉—卢家岭—烈士墓—笔杆冲文化园—烈士墓—廖家大院(王大丫纪念馆)”游线依托柏垫镇经典红色文化、历史文人辈出的特色优势文化资源,打造以“红色柏垫、仁和同心”为主题的半日精品游路线。

2)一日游精品线路 “天桥堡—姜洪冲民宿—竹制品示范厂—板栗采摘园—老虎洞水库—胜佛庵—造纸技艺博物馆”游线依托同心村现有的自然资源,如毛竹、板栗、水库等,结合天桥堡遗址、特色民宿、胜佛庵及老造纸博物馆等优势文化资源,打造以农业观光与体验、文化感受与品味为主题,农旅文旅相结合的一日精品游路线。

5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乡村发展新蓝图,为乡村文化建设发展带来新机遇与新挑战。从外来式“文化下乡”到内生式“文化在乡”的新发展,是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环节。从同心村美丽乡村规划出发,在规划和具体空间建设方面分析同心村的乡村文化建设发展,从资金投入、人才保障、体制机制等方面考虑,最终实现包括经济振兴、社会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及生态振兴在内的乡村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同心村民文化
同心战"疫" 携手前行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同心逐梦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勠力同心 坚韧前行
勠力同心 坚韧前行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