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通识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2023-08-05 03:46刘焱可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科通识人文

刘焱可

(郑州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教育形势的转变,高校逐步形成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教育体系,新文科既强调学科交叉,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融合性,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结合[1]。当前,高校着力通过新文科建设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新文科,主张打破专业壁垒,重组文科专业,并将现代新技术融入文学、哲学、语言学等多门课程,形成交叉融合学科,进行跨学科学习。2018年我国颁布的相关文件指出高等教育要创新,使得新文科、新工科建设应运而生。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一专多能、一精多会的复合型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在教授学生英语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养。而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与这一要求相契合,通识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人格、修养等人文主义方面的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与新文科建设要求不谋而合。由此可见,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通识素养提升的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新文科”的内涵及基本特点

在国家高等教育变革创新的历史背景下,新文科于2019年被提上日程,逐步受到国家教育部门及各高校的高度关注,并为高校开展文科教学提供了系统化指引。新文科是基于原有传统文科,对文科的学科内涵及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遵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根基,具有时代性、融合性、技术性、应用性等四大特点。

(一)新文科的内涵

2019年,为了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等新学科建设,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 0[2]。新文科是在新时代背景和新技术条件下,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推进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满足国家建设要求,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重新明确文科内涵及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文科教育的发展方向[3]。新文科并非对传统文科教育的简单替代,而是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每个学科都有各自的使命,传统文科教育的理念、方式与当时的社会需求、时代发展基本相适应,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

从宏观角度来看,高校各学科在整合优化过程中具有一定融合趋势,并真正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贡献力量。为了深入研究不同事物,提高研究效率,人们必须将整体学科拆分为个体学科专业。而这种人为的拆分筑起了学科壁垒,导致学科间相互隔离。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需求的变革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各领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各专业也需要在交流与融合中实现创新,而且社会也更加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等,基于此,单一化的学科建设和专业教学便无法契合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背景,也难以引领高校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新形势下亟需对教育进行转型和重新定位,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的提出则是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四者彼此之间交织交融、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引领着高等教育的全新发展。从提出与落实角度来看,新文科关注学科交叉融合,强调文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并凸显信息技术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在新时代背景下,结合国家战略需求,高校应着力建设新文科,以社会需求和教育形势为导向,明确新文科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在各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构建特有的教育模式。与传统文科相比,新文科在方向上发生了一定转变,由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由学科导向转向社会需求导向,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

(二)新文科的基本特点

新文科是针对时代发展需求,遵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根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一种教育理念,具有以下四项基本特点。

其一,时代性。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新文科基于新时代背景下提出,须具有鲜明的新时代印记,即新文科建设要基于我国传统文科优势,借鉴和吸收世界先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体系。

其二,融合性。新文科建设满足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融发展的新趋势,打破学科壁垒,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仅强调文科与工科、理科、医科、农科等不同学科间的融合发展,同时注重文科内部各学科的交叉融合、相互浸润,从而创新人文社会科学成果。

其三,技术性。新文科建设要全面考虑最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深远影响,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创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将人文关怀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着眼于人文社会与科学技术的跨学科研究,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强化学生精神境界提供支持[4]。

其四,应用性。新文科以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难点、热点话题为导向,聚焦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实际问题,回应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兼具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大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不断体现应用性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创新教育体系,助力新文科建设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识教育教学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人才国际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其专业素质,同时注重学生其他专业领域知识与技能的培育,以及对传统文化、国家历史、人文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涉猎。大学英语作为教授学生语言知识、训练学生语言能力以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其教学中的通识教育状况至关重要。

在我国教育部提出建设“新文科”、打造“金课”的要求下,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高校各学科教师积极学习先进教育技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金课”建设,不断尝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各种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育实践方法,大胆实践新的教育理念,不断进行以强化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同样,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其他相关机构、教师等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面作出一系列尝试。但从当前教学现状来看,大学英语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大学英语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发展、制约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阻碍学生英语水平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从学生所学英语专业知识来看,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技能相对全面,但在英语学习中的通识素养和综合能力并不理想。从教学安排来看,无论是英语课程在整个大学阶段课程教学中的课时比例,还是教师和学生在英语课堂中投入的时间,其学习成果与付出不成正比,再加上社会舆论的影响,以及“金课”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使得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压力显著增加。在此种情况下,为有效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成效不佳的状况,提升学生英语综合素养,使学生适应未来多变的就业局势,有学者提出要重视通识教育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培养,还要关注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将学生培养为精专业、通文科、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关怀的“通才”[5]。从教学实践来看,当前胜任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普遍认可通识教育理念,希望通过深化教学目标、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等方式,开展大学英语专业通识教育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学外语、育全人”的目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英语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特征的学科,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丰富学生英语知识储备,也要关注学生人文素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育。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通识教育理念相契合,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具体阐述如下。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技术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加上国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英语作为提升大学生英语能力、培养英语类人才的重要渠道,其教学在英语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传统英语教学注重对学生英语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英语技能的训练,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即“重制器,轻育人”,致使部分学生虽然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但缺少人文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人文素养不足。传统英语教学培养出的是普通人才,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倾向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缺乏对英语教学知识和学生专业之间联系的考虑,更无从谈及对英语教学内容之外其他知识的拓展,如人文素养、文化意蕴以及其他相关知识等。此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解读不够深入,使得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较差,更缺乏国际视野和综合素养。而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既能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人文知识,也能加强英语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理解,提升自身通识素养[6]。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大学英语教学除了向学生教授英语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方面的内容外,还包括讲授学习策略、学习方法、跨文化交际等层面的内容,从英语语言文化视角拓宽学生视野,强化学生学习体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作为一门语言基础课和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双重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教学通过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交流能力,也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了解世界文化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从通识教育理念来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相适应。通识教育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涉及内容广泛,而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与通识教育理念相吻合,意味着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宜融入通识教育思想[7]。另外,作为一门基础公共必修课程,大学英语课堂学时与学习人数很多,学习时间跨度较长,产生的影响面非常广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具有可行性。

四、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通识素养提升策略

新文科建设要求高校教师在开展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本专业学科领域知识,也要加强以哲学、社会学科为核心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英语作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也要重视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通识素养提升需要通过有效整合大学英语与通识教育课程,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开设英语第二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大学英语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综合文化素养,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以及采用多元化考评方式等策略得以实现。

(一)有效整合大学英语与通识教育课程,构建完整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著名高校都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就美国而言,许多著名高校都设有以人文社会科学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课程,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哈佛大学现已拥有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等七大体系的完整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麻省理工学院对通识教育课程具有硬性要求,要求理工类学生必须选修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而且至少包括哲学、文学、历史在内的八门课程;斯坦福大学现有包括九个领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人文社会科学占据六个领域;耶鲁大学认为通识课程是“文科与理科之间可以加强学生思考能力的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能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我国部分高校也设有通识教育课程,其课程设置不仅注重各专业学科间的沟通与互动,还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及历史。例如,中山大学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中国文明、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经济与社会、科技等;香港大学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中国文化、科学与技术、国家与社会等[8]。在新文科背景 下,各大高校应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优秀模式和成功经验,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具体需求,将大学英语与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构建符合本校办学特色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二)开设英语第二课堂,丰富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需注重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发,以此拓展英语通识教育场域,丰富学生体验。英语第二课堂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英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不断加强大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对文化的理解程度。而且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网络发展和新媒体应用为英语第二课堂的开设提供了可能,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还可以提升开展频率,这在增强教师师生与学生之间英语交流次数和效果的同时,拉近了师生关系。大学生英语第二课堂的开设除了以往的英语沙龙、英语比赛、英语讲座等形式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托QQ、微信、微博、钉钉等新媒体平台,通过线上英语问答、线上英语视频、线上沙龙以及线下面对面的师生、学生对话等多种形式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第二课堂中,为学生英语交流与学习互动提供机会和平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成效,增强大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通识素养。另外,借助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实时打卡、在线交流等功能在英语第二课堂上开展群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线英语学习频率,确保学生对课外英语的阅读与学习[9]。同时,在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通识素养的提升,应关注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创新。一方面,教师要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搜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外国原版材料、外国经典名著等,增强英语教学人文性;另一方面,从大学生现实生活着手,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生活素材、教学案例等。

(三)加强大学英语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综合文化素养

教师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在大学英语通识教学中,教师既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高水平的教学实践技能,还需具备运用不同领域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在新文科背景下,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通识素养的实践者,大学英语教师的英语学科教学能力与综合文化素养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在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理念的指引下,将通识教育内容融入教学全过程,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和全面的英语语言知识,为大学生提供系统化教育[10]。因此,要加强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通识课程教学水平,确保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通识素养的提升。一方面,加强英语教师培训,提升教师通识素养。高校要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情况,结合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和教学大纲要求,对教师进行与英语课堂教学紧密相联系的通识教育培训,使教师有针对性地熟知通识教育理念,学习通识知识,其培训内容应涉及职业素质、人文素养、信息化教学能力、交叉学科知识等多方面内容,从而提升教师综合教学素质和通识素养。另一方面,提供技术支持,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学校要为教师自身学习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并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使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宽自身知识领域,在熟悉掌握自身专业领域知识和了解其他领域知识的同时,具备使用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将大学英语与通识教学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作用,提升学生通识素养。

(四)改革教学评价体系,落实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变化,大学英语作出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长期以来,深受应试教育理念和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以考试为导向,注重以笔纸考试方式为主的英语测试,严重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成效。具体来 看,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对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测评,仍然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形式,且卷面考试成绩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平时成绩,试图以试卷分数评判大学生在该学期的英语学习情况,这使得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更为被动。除此之外,大学生最为关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考试,许多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考试的命题方向、研读英语教材、关注应试技巧,忽视了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考霸”,这与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通识教育理念不相符。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要不断改革创新大学英语考评方式,构建完整的大学英语考评体系,将通识教育理念有效地融进大学英语教学之中。一方面,改革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终 结性评价”的形式进行考核,并增加形成性评价所占比重,日常考核可以采用戏剧表演、课程设计、小论文、演讲、阅读笔记等多种形 式[11];另一方面,丰富英语课外作业的内容与形式,设计以英语为载体,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完成的活动,或兼顾其他学科内容,不仅限于英语一门学科。

猜你喜欢
文科通识人文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豆文科作品
人文绍兴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孙文科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