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2023-08-05 06:17林彩红
医疗装备 2023年14期
关键词:上机分泌物早产儿

林彩红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 (福建莆田 351131)

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以呼吸窘迫、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为典型临床表现,与早产、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有关,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是造成早产儿住院的重要原因[1-2]。临床常采用机械通气治疗RDS 患儿,但其免疫功能较差、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全,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VAP 可进一步加重患儿病情,增加治疗难度,影响预后[3-4]。早期识别RDS 早产儿发生VAP的相关危险因素,尽早制定个性化的干预对策,是降低VAP 发生风险,改善患儿生存质量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调查RDS 早产儿发生VAP 的现状,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制定干预对策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2 月至2022 年7 月我院收治的80 例RDS 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儿监护人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胎龄<37 周;符合RDS 相关诊断标准[5];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排除标准:机械通气时间<48 h;通气前存在肺部感染;合并恶性肿瘤;合并先天性呼吸系统畸形或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其他新生儿疾病;临床资料不全;因胎粪吸入、新生儿湿肺、产时窒息等引起的呼吸窘迫。

1.2 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整理患儿资料,包括出生体质量、性别、分娩方式、胎龄、机械通气时间、重复插管上机次数、呼吸机类型、吸痰频次、出生抢救史、拔管后无创通气时间、母亲孕期有无并发症、产次、是否发生VAP 等。VAP判断标准[6]:(1)胸部X 线片检查发现新发或进展性浸润阴影;(2)气管支气管内有脓性分泌物;(3)体温>38 ℃或<36 ℃;(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4×109/L 或>10×109/L。具备(1)项及其他任意两项,并排除肺栓塞、肺结核、肺水肿等疾病,即可确诊为VAP。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DS 早产儿发生VAP 现状

80 例RDS 早产儿中,27 例发生VAP,占比33.75%。

2.2 RDS 早产儿发生VAP 的单因素分析

机械通气时间、重复插管上机次数、吸痰频次与RDS 早产儿发生VAP 有关(P<0.05);出生体质量、性别、分娩方式、胎龄、呼吸机类型、出生抢救史、拔管后无创通气时间、母亲孕期有无并发症、产次与RDS 早产儿发生VAP 无关(P>0.05),见表1。

表1 RDS 早产儿发生VAP 的单因素分析[例(%)]

2.3 RDS 早产儿发生VAP 的多因素分析

以患儿是否发生VAP 为因变量,以表1 中与RDS 早产儿发生VAP 有关项目为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2。经多因素分析,机械通气时间>4 d、重复插管上机次数>3 次、吸痰频次>8 次/d 为RDS 早产儿发生VAP 的高危因素(P<0.05),见表3。

表2 变量赋值情况

表3 RDS 早产儿发生VAP 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RDS 多见于早产儿,由出生时或出生后肺结构发育不成熟、肺泡功能不成熟引起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所致,可使患儿出现呼吸性呻吟、进行性呼吸困难、心率加快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诱发呼吸衰竭,甚至威胁患儿生命安全[7-8]。呼吸支持是治疗RDS 的重要手段,治疗的关键在于缓解呼吸膈肌疲劳、改善呼吸困难症状。机械通气可起到改善氧合与增加肺容积的作用,从而有效缓解RDS患儿病情[9-10]。但其属于有创性医疗操作,治疗过程中部分患儿会出现VAP,增加脱机难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支出,甚至会提高其病死率,危害性较大[11]。

本研究结果显示,机械通气时间>4 d、重复插管上机次数>3 次、吸痰频次>8 次/d 为RDS早产儿发生VAP 的高危因素(P<0.05)。原因如下。(1)机械通气时间>4 d:机械通气是一种侵入性操作,需建立人工气道,可破坏呼吸道屏障,影响气道黏膜清除功能,抑制咳嗽反射,不利于分泌物顺利排出,致使气管内滞留大量分泌物,其易下漏而进入支气管肺组织;同时,还可损伤患儿气道黏膜,影响呼吸道黏膜防御机制;此外,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病原菌可经口腔到达呼吸道,而患儿呼吸道黏膜表面免疫球蛋白A 分泌较少,防御、清除能力较弱,病原菌易进入末端支气管、肺组织,而诱发VAP。因此,通气时间越长,患儿发生VAP 的可能性越大。(2)重复插管上机次数>3 次:重复插管上机一定程度上可加重患儿呼吸道屏障功能受损程度,削弱纤毛系统的细菌清除能力,同时气道内纤毛与气管黏膜被反复摩擦,使致病菌侵入呼吸道,而诱发VAP。对此,临床需加强护士插管相关培训,确保操作娴熟、轻柔,减少插管次数。(3)吸痰频次>8 次/d:吸痰可清除呼吸道内累积的分泌物,但吸痰频次升高可对呼吸道造成过度刺激,增加呼吸道内分泌物,其易下行侵犯下呼吸道,提高发生VAP 的可能性[12]。对此,应加强口腔卫生,定期清除分泌物,减少细菌繁殖,预防VAP 发生;同时,吸痰前应评估痰液贮积部位,并适当给予体位、扣背排痰,尽量降低吸痰频次。

综上所述,VAP 在RDS 早产儿中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机械通气时间、重复插管上机次数、吸痰频次有关,临床应针对以上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对策,以降低VAP 发生风险。

猜你喜欢
上机分泌物早产儿
周金应
标准化护理程序对体外膜肺氧合术患者上机各阶段用时的影响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上机数控“可疑”的高毛利率
根系分泌物解铝毒作用研究进展
眼屎给你的健康忠告
花生根系分泌物的鉴定和化感作用研究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
早产儿的家庭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