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网络流行语的顺应性分析

2023-08-07 08:14赵瑞鑫张宇星
今古文创 2023年23期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赵瑞鑫 张宇星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网络流行语大量出现并活跃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网络流行语不仅反映了人们的心理,更是整个社会生活的投影。因此,网络热词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的语料选自《咬文嚼字》杂志发布的2020年和2021年十大流行语和百度百科收录的网络流行语,研究方法为定性分析。本研究有两个目的:一是基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中文网络流行语对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顺应;二是探讨中文网络流行语对网络传播的影响。通过此研究,便于人们更深入、更清晰地了解网络流行语,并将其准确地应用于日常交际,从而促进和谐的人际交往。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语言顺应论;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3-01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3.036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语言因其显著的交际效果,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成为研究的重点。学者们从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翻译学等不同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以往的研究大都是静态的。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心理,也投射出整个社会生活。对网络流行语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语言,也有助于了解人们的思想、心理、社会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变化。因此,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理解网络流行语,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咬文嚼字》杂志和百度百科。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的目的是基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从语用学的角度关注网络流行语对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顺应性,探讨汉语网络流行语对网络传播的影响,以帮助人们更恰当地理解和应用网络流行语,实现和谐的人际交往。

二、Verschueren的顺应性理论

总的来说,Verschueren将其语言顺应理论总结为一个核心思想、三个关键概念和四个研究视角。首先,语言学适应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也不管它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出于语言外部的原因”(Verschueren,1999:55-56)[1]。它不是说话者单方面的活动,而是接受者也参与其中的活动。选择并不总是完全有意识的。从完全意识到完全无意识,不同的选择在意识程度上有所不同。

第二,语言顺应理论的三个关键概念指的是语言本身的三个特征,即可变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可变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规则或固定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作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适应性则指“语言使用者能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做出灵活变通,以满足交际需要"的特性(Verschueren,1999:59-61)。语言选择的范围是不固定的,选择的过程也是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协商,这两点都取决于语言的这三个特点。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交际者必须不断适应语言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这使得人们能够在一系列不确定的可能性中选择可协商的语言和策略,从而接近沟通的满意点。

第三,语言顺应论的四个研究视角是指“语言顺应论从以下四个方面描写和解释语言使用现象:顺应的语境关联成分、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语境关联成分包括交际语境中必须和语言选择相互顺应的全部要素(物理维度、社交维度和心智维度)。结构对象包括任何一个组织层面上的语言结构和结构组织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动态性反映的是交际原则和交际策略在协商过程中的运作,体现了选择过程的实际運作方式。意识突显性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语言使用中的自返性意识,这种意思在语用层面上又叫元语用意识” (李捷等,2011)[2]。

Verschueren认为,语境可划分为交际语境与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在这个理论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它包括语言使用者(如说话人与听话人)、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本文主要分析汉语网络流行语在交际语境下的顺应。

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研究框架是一种综合的语用观。宏观上,从社会、认知、文化等方面对语言使用进行综合分析;在微观层面,对语言的适应和语言结构的选择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考察。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顺应性是语言使用的核心,任何语言在使用过程中都应该进行动态的顺应过程。汉语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交际的一种形式,顺应理论对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具有解释的本质特征,使用的样本数量不大。因此,本文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为基础,从语用学的角度,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三个维度探讨汉语网络流行语的顺应性。通过本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对网络流行语有更深、更清晰的认识,更准确地将网络流行语运用到日常交际中,促进和谐的人际交往。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运用语言顺应理论分析语料,语料选自《咬文嚼字》杂志发布的2020年和2021年十大流行语和百度百科收录的网络流行语,主要探讨以下两个研究问题:

(1)为什么这些话语能成为网络流行语?

(2)网络流行语会对网络交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二)数据收集

作者通过查找《咬文嚼字》杂志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发布的当年十大流行语和百度百科上收录的网络流行语,一共收集了150条网络流行语。在收集数据之后,作者通过百度百科查询了各个网络流行语的本意及其引申含义,了解了各个网络流行语的出处、来源以及它们的具体用法。

在对所收集的数据有了深刻理解之后,作者对数据进行了分类。接着,作者对150个语料逐个进行了分析,明确每個语料分别顺应了语言顺应理论中的哪个维度,计算其分别所占百分比,从此得出结论究竟哪个维度更多地影响到这些网络流行语的时兴。

四、结果和讨论

(一)研究结果

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分析,作者得出结果:在150个语料中,顺应心理世界的有72个,顺应社交世界的有48个,顺应物理世界的有 30 个,它们分别占比48%、32%、20%。由此可见,数据中的网络流行语更多地顺应了心理世界。

(二)研究结果分析

1.网络热词的分类及影响

作者参照查询资料中网络热词的分类法将语料大体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指适应国家主旋律、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比如,“觉醒年代”“强国有我”。《觉醒年代》作为一部深受好评的剧集,成为年度成功的宣传案例,让很多人热血沸腾,深刻感受到思想的光芒、理想的魅力和青春的力量,感受到那个壮怀激烈年代在中华民族觉醒和复兴之路上的分量!“强国有我”是家国精神的高度概括,是我国人民自信、朝气形象的缩影。第二类是涵盖时事热点新名词的网络流行语,比如,“双减”。“双减”是国家关于中小学教育一系列政策的概括,旨在打击校外非法补习机构,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消除家长与学生的教育焦虑。第三类是指具有很强情绪性的网络流行语,大多被网民们用来调侃或者自嘲。比如,“破防”“躺平”“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这类词语被称为“高语境”词语,即十分依赖当下的语义场,流行十分容易,但一旦语义场变化也就失去生命,可谓“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第四类是拼音缩写或者字母简写形式的网络流行语。比如,“YYDS”是“永远的神”的拼音首字母缩写。“这些网络流行语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的语言创造力,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足够完整的交流信息,这些简洁的网络流行语符合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亦是社会文化的镜像,呈现了社会风貌。很多通俗易懂充满娱乐趣味的表达不仅在年轻人之间流行,同时也逐渐被广大社会群众所接受。”[3]

综合来看,笔者认为前三类网络流行语对网络交流是有积极影响的:第一类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国家的主旋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它们的广泛传播和使用有利于促进人们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第二类网络流行语是当下新政策、经济相关词语,它们通过用十分简洁的词语概述较为复杂的概念,它们的出现有利于促进网友关注时代脉搏,紧随时代潮流;第三类网络流行语也需要网友们理解它们的存在,正视其可能切中社会痛点、促进网友们贴切表达复杂情感:如“破防”被用来表达“极大地被感动”,“躺平”表达“为美好生活奋斗,但绝不做形式主义的无用功”等用法。第四类网络流行语则体现出了消极的影响,这类词语背后是严肃的语言问题:一些因语言能力贫瘠而生造的词语。这类词语很可能存在语法错误,甚至已经有恰当的同义词,却依托网络有了市场。它们的出现会影响语言的纯洁性和适用性,人们应当警惕这样一种趋势。

2.网络热词的顺应

网络流行语指人们在网络上交际所使用的流行范围较广、使用频率较高的一批网络用语。[4]这些用语具有一定的活力,但不会长期保持。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受到社会、认知和心理因素等的影响,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根据收集的语料,作者得出结果,有48%的网络流行语是顺应心理世界产生的,它们顺应了心理世界中动机、情绪、意图、信仰等不同因素。比如,“爷青回”。“爷青回”的字面意思是:我的青春回来了。“爷”是指说话人,网友们多用来指自己。“青回”指的是青春的回归。每个人的青春里一定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记忆,当人们想起这些记忆时,就会觉得很美好。这个流行语通常表达的是与自己的青春久别重逢的喜悦,因此这个词大多是网友们在表达喜悦时使用的。例如,如果你小时候喜欢的电视节目或动画片在多年后有了续集,你可以用网络流行语“爷青回”来表达你对青春的怀念和对其回归的惊喜。这个流行语表达了说话人的喜悦,所以它适应了精神世界的情绪。此外,“奥利给”顺应了动机因素;“秋天的第一杯奶茶”顺应了需要因素;“我emo了”顺应了情绪因素。

有32%的网络流行语顺应了社交世界中社会习俗、社会环境、社会价值等因素。比如,流行语“虎狼之词”指的是一些词语一旦说出口,就变得不纯洁了,指一些容易让人误解的词语。人们生活在一个很少在公共场合谈论色情的社会中,性甚至被视为一个禁忌话题。尽管成年人接受了多年的教育,但他们很难公开谈论此类话题。因此,在日常交流中,人们想讨论一些不令人愉快的事情,他们会选择这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这种流行语是在特定环境下使用的,因此顺应了社会习俗这一因素。此外,“强国有我”顺应了价值因素;“中国人不骗中国人”顺应了社会关系因素等等。

有20%的网络流行语顺应了物理世界中顺应了时间、空间等因素。比如,七夕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人们会在这一天表达他们的爱。关于七夕节,人们最熟悉的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据说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她遇见并爱上了人间的牛郎,但他们却被王母娘娘残忍地分开了。他们只能隔着银河相望,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喜鹊会为他们搭一座鹊桥,这样他们就能在一起生活一天。因此,这一天便成为爱情的象征,并被赋予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意义。年轻人通常与他们的爱人一起度过这一天,以巩固他们的感情。而癞蛤蟆的叫声与“孤寡(gu gua)”的发音相似,因此网友为没有找到另一半的人们找到一个合适的词,也就是“七夕蛤蟆”这个流行语来嘲弄他们在这一天孤独的单身朋友。这个流行语适应了物理世界的时间,并在七夕的前后一段时间流行起来。再比如,“云监工”是2020年度十大网络用语之一,它是指那些通过网络,观看直播等方式监督完成某项工作的网友们。这个网络流行语源于央视频等直播武汉开建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工地,网友们虽然不能亲自到现场出力,但是也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新身份:云监工,实时关注其建设进度。虽然不在现场,不处于同一个空间,但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也参与到了为医院的建设,并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因此它的出现顺应了空间因素。除此之外,“云恋爱”也是顺应了空间因素。

五、结语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本研究基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一些中文网络流行语对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顺应。结论是,汉语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是一个语言选择的过程,是动态地顺应交际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结果。

本研究探讨了两个研究问题。第一,这些词语之所以成为网络流行语,是因为它们顺应了网民的精神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各种因素,是迎合了网民的现实需求而自然出现和产生的。第二,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大致分类,笔者发现,大多数网络流行语对网络传播有着积极的影响,它们有利于人们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有利于促进网民关注时代的脉搏,有利于网民以更贴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应注意那些存在语法错误、不利于语言发展的词语或短语。

这项研究对人们的日常交流,特别是网络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交际过程中,了解中国网络流行语的适应因素,可以使交际者完成愉快的交际。然而,本研究只是基于语言适应理论对一些中文网络流行语的探索性研究。由于现有知识的限制,本研究在深度上有所欠缺。总之,本研究并不十分全面和完善,希望能对学者们进一步研究分析汉语网络流行语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Verschueren,J.2000.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李捷,何自然,霍永寿.语用学十二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9-135.

[3]孙雪梅,刘昊哲.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特点及价值意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7):86-88.

[4]苏欣.2021年十大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文化研究[J]. 今古文创,2022,(24):102-104.

作者简介:

赵瑞鑫,第一作者,女,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张宇星,女,晋中学院,英语专业。

猜你喜欢
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消极影响及对策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污染分析及治理举措
从目的论角度谈网络流行语的英译
网络流行语言的变迁及其特点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概念整合对网络流行语的阐释力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