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略探究

2023-08-08 07:29谢新洪
考试周刊 2023年26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法治心理健康

谢新洪

毋庸置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从长远来看,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初中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的时期,生活中的竞争力增强,学生可以接收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复杂。同时,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也会感受到来自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的压力。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并不完善,很难正确地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尤其是在初中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普遍处于青春期,心理波动比较大,所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在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简单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利用恰当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推动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恰当的教学策略,以此来逐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仍不理想。简单来说,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标的定位欠缺科学性

在当前的初中教育中,应试观念对教师产生的影响仍然是比较深刻的。在这种情况下,道德与法治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有时过于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没有真正将所学知识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转化。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存在一定的忽视。受此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教育内容,必然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在新课标的教学观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不突出,“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存在。这表明教师仍然牢牢掌握着教学的主动权,而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深入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从而使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

在长期以来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语言讲授一直是教师比较依赖的方法。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很多时候仍然习惯于沿用这样的方法。也就是说,教师会直接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向学生进行讲授,这种“说理式”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氛围比较沉闷。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熟练记忆和背诵。尽管看似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相关知识,但实际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难以真正内化为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比较匮乏

尽管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在日常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使用仍不合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对课内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蕴含的心理相关教育资源往往是一种隐性资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时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提炼以及整合。另一方面,教师在教育资源的使用中忽视了向课外的拓展与延伸。

(五)缺乏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很多时候仍然在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其中,纸笔测验仍然占据主要位置。这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考查角度比较狭窄,并且过于关注终结性评价,将评价的重点完全放在学习结果上,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原本就是道德与法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探究相关的知识内容,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优化人际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课堂的情感交流。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生的健康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毋庸置疑,健康不只是身体上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层面上的健康。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从而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成绩,还需要培养学生满足未来社会需要的能力与品质。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了解一些社会时事,帮助学生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调节自己的情绪,促使学生树立起积极的社会理想。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过程,改进教学策略,设计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教师的教育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通过对现实条件的分析,可以发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是可行的。

(一)课程标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依据

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首先强调了要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健康地生活。并且指出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领。同时,对课程的实施提出了相关的建议。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方面,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两者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均十分重视;另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具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资源。比如《认识自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友谊的天空》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青春时光》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变化,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这些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三)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比较高

尽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并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教师会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进行一定的研究,这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为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更加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遵循一些恰当的原则。其中,以下几项原则是比较重要的。

(一)主体性

新课程下的教学观强调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能动性。根据这一要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在这一原则的引领下,要为学生创造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深入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从而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科学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能盲目地对学生进行“说理式”的教育,而是需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明确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正确的引导。

(三)适度性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但并非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全部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适度性原则,避免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以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此外,从认知规律来看,初中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需要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适度性原则的引领下,要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避免急功近利,一味设置过难的学习任务,反而会适得其反。

(四)多元性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遵循多元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要引入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同时,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五、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明确教育目标,指明教育方向

无论在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中,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在目标的引领下,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加有序地进行,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要结合课程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比如教学《情绪的管理》时,在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情绪的复杂以及多变。为了在教学中兼顾课程基本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笔者从以下几个维度设置了教学目标:第一,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白不良的情绪是会传染的,引导学生学习对情绪进行调节的方法,并让学生明白调节情绪有怎样的价值以及意义。第二,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以及表达情绪,在调节自身情绪的同时也可以帮助身边的人。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能够保持乐观的情绪,学会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要关爱他人,充分认识情绪对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影响。通过目标的设置,可以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基本的方向。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中设置恰当的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二)尊重学生主体,引导自我教育

正如前文所述,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遵循主体性原则。在这一原则的引领下,要为学生创造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深入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从而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因此,教师应逐步消除教育中的“灌输”现象,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同样在《情绪的管理》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合作学习。同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笔者设置了一些具体的情境,如:离中考的时间只有不到100天了,小明最近感觉压力特别大,经常寝食难安。一想到要去上学,就觉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出现了放弃中考的想法。毋庸置疑,考试之前的紧张是很多学生都非常熟悉的。因此,笔者鼓励学生结合这个情境进行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缓解考前压力的方法。由于学生对考前的紧张情绪是感同身受的,所以相对教师的讲授,学生之间分享的排遣压力的方法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通过这一过程,不但使学生学习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情绪调节方法,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

(三)挖掘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不难理解,恰当的教学资源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若教学活动脱离丰富的学习资源,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并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会缺乏说服力。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开发更加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以此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开发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教材是开展课堂教学最直接的依据。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首先要对教材中蕴含的教育资源进行提炼。第二,注意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来源的多样性。比如可以选择一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生活中的案例。这样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避免使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假、大、空”的现象。再如:可以从网络中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这样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甄别一些网络中的不良信息。第三,要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库,以便在教学中能够更加灵活地选择教育资源。同时,要随着教学的推进以及学生的变化及时对资源库的内容加以更新。

(四)开展趣味教育,激发学习热情

通常来讲,学生的情绪状态会对最终的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当学生具有积极的情绪时,在学习中的思维也会更加活跃。仅仅依靠以往单一的语言讲授,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开展趣味教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

比如教学《深深浅浅话友谊》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本课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与朋友相处的技巧,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结合本课内容,笔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活动。在表演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分成几个小组。各小组要设置一个具体的场景,并设计一个发生在这一场景当中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在一个小组表演时,其他学生要认真观察和分析这个场景当中的人际关系存在哪些问题。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尊重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指导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从认知特点来看,学生的发展过程并不是同步的,而是会逐渐产生比较明显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统一化的教学活动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指导,从而使不同心理水平的学生均可以实现一定的发展。

在进行差异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并不是一种笼统的概念,而是包括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健全人格等各项具体的内容。因此,要全面观察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以此来明确学生存在哪些方面的心理问题。其次,在综合分析学生的基础上,要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群体。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群体,要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和教育资源。同时,要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最后,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心理品质发展是动态的过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但同时也可能会逐渐出现一些新的心理问题,所以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变化,对学生群体的划分进行调整,并对分层指导策略做出适当的改进,从而充分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六)开展实践活动,深化学习感悟

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两者均面向社会生活,注重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所需的基本品质。根据这一特征,除了在课内学习一些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还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活动。通过这一过程,有利于逐步促进知识的内化,进而推动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

如: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是青春期比较容易出现的一种心理问题。在《亲情之爱》这一课中,学生对新时期的孝道以及亲情的内涵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完成本课教学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庭以及父母的感激之情,笔者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了一些实践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比如可以为父母做一顿饭,或者承担一个星期的家务劳动等。同时,也要和父母进行深入的交流,及时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利用这样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应该如何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这对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无疑具有积极影响。

(七)完善评价方式,提升育人质量

在教学全过程中,评价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恰当的评价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教学情况,明确教学的实际效果,并且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反馈与调节。但是,仅仅依靠以往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很难发挥出评价环节的积极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首先,要拓宽教学评价的内容。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仅仅关注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还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其次,要在评价环节中进一步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相互之间的评价,再结合自己的直接观察,可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最后,要注意评价反馈的及时性。在评价中总结出学生的问题以及优点之后,要及时将相关的信息反馈给学生,以便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八)强化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是整体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家庭教育更是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依托家校合作模式,形成教育合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

首先,在和家长进行沟通时,要向家长介绍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其次,要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要向家长介绍一些比较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便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最后,由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及时进行信息的交换,使双方能够了解学生在校内外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六、结语

综上,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出学科优势,利用恰当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探索与尝试,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逐步提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法治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