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亡名《息心赞》文本流变与禅宗发展

2023-08-08 22:39陈萍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流变禅宗

陈萍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北周僧人释亡名《息心赞》文本流变过程中内容及思想变化的考察,发现其在流变过程中逐渐被禅宗典籍收录并加以删改,由原来偏重于道家思想转变为禅宗思想。究其原因,与《息心赞》文本和早期禅宗思想关系、禅宗的兴起壮大以及禅宗对道家思想的吸收有关。此外,通过考察禅宗典籍对《息心赞》的收录及删改情况,亦可以窥见禅宗的发展脉络及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释亡名 《息心赞》 流变 禅宗

北周僧人释亡名所作《宝人铭》之正文部分《息心赞》,在唐宋时期流传甚广,且流传到敦煌地区。并且在流传的过程中,其原文内容与思想皆被收录者加以删改。这不能不引起思考。本文希望在学界相关研究成果[1]基础上,通过探讨《息心赞》文本在后世的流传情况,以及流传过程中内容及思想的删改与转变,从另一个侧面展现禅宗的发展脉络及思想转变。

一.《息心赞》文本流变

作为亡名和尚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息心赞》,自写出后,便被后世文献几经收录传抄,且流传到敦煌地区,其中大多见于佛教典籍。

《息心赞》最早载于隋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卷十一中,未收录原文,只对作者释亡名作相关介绍。

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七《义解篇》最早见其原文,全文名为《宝人铭》,并对其有详细记载:“释亡名,俗姓宗氏,南郡人。本名阙殆。……乃著宝人铭,曰:余十五而尚属文,三十而重势位。值京都丧乱,冠冕沦没,海内知识,零落殆尽。……乃作绝学箴文,名息心赞,拟夫周庙,其铭曰:法界有如意宝人焉,九缄其身,铭其膺曰:古之摄人心也,诫之哉,诫之哉……”[2]

道宣此篇收录最为详细,后世记载概大多抄自此篇。此篇对释亡名的生平事迹及《息心赞》的写作背景都有介绍,但未可知是否为《息心赞》真貌。

唐道世《法苑珠林》卷四十八《戒勖篇》将其题为《自诫》:“周渭滨沙门亡名法师自诫云:大丈夫生当降魔,死当饲虎。如其不尔,徒生何益。不如修禅定足以养志。……乃作绝学箴,亦名息心赞,拟夫周庙,其铭曰:法界有如意宝人焉,九缄其口,铭其膺曰:古之摄人心也。诫之哉,诫之哉……”[3]

道世之《法苑珠林》卷四十八中《自诫》与道宣之《续高僧传》卷七中《宝人铭》文字内容几乎相同,但较之《续高僧传》有所删减,可知其内容抄自《续高僧传》。至于作者亡名的生平事迹,未见记载。

敦煌写本文献S.2165《亡名和尚绝学箴》并非出自敦煌当地人之手,而是经过辗转抄写留存在敦煌。通过文字对比,可知其抄自释亡名《宝人铭》的正文部分《息心赞》,并对原文有所删改。该卷长约44厘米,宽约30.5厘米,正反两面抄写。与之抄写在一起的还有《青峰山和尚戒肉偈》《先洞山和尚辞亲偈》《祖师偈》《先青峰和尚辞亲偈》《思大和尚坐禅铭》《龙牙和尚偈》等,以及三首以别为题的诗歌。《英藏》将其此卷定名为《箴偈铭抄》。其正文部分与《息心赞》类似,但有多处不同:“诫之哉!诫之哉!无多虑,无多知。虑多志散,知多心乱。……”[4]

从S.2165整卷抄写情况可以得知,《息心赞》流传到敦煌地区时,便开始与禅宗相关典籍混抄在一起了。且抄写者对《息心赞》原文进行删改,表明禅宗思想的介入。观看原卷,与之同抄在一起的其他写本都是禅宗僧人偈颂。究其原因,可能与禅宗思想在中原的兴起以及流传到敦煌地区有关。

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十载为《僧亡名息心铭》,与菩提达摩《入道四行》、傅大士《心王铭》、三祖《信心铭》、法融《心铭》、神会《显宗记》、希迁《参同契》、玄觉《正道歌》等同录:“法界有如意宝人焉,久缄其身。铭其膺曰。古之摄心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虑无多知。多知多事,不如息意。……”[5]

《景德传灯录》收录此篇也是抄自唐道宣《续高僧传》之《宝人铭》正文部分,并作了相关删减。与S.2165《亡名和尚绝学箴》一样,《景德传灯录》属于禅宗典籍,道原将亡名及其作品收入《景德传灯录》,可见是视其为禅宗人物了。道原是北宋法眼宗禅僧,其所撰《景德传灯录》共三十卷,于宋真宗年间编成。

自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将其收录改为《僧亡名息心铭》之后,后世南宋至元、明、清收录时,多改名为《僧亡名息心铭》,且都删掉序文,只保留正文。可见是抄自《景德传灯录》。除元觉岸《释氏稽古略》、清道霈《圣箭堂述古》外,其他多为禅宗僧人编纂的典籍。可见,在宋道原之后,《息心铭》与禅宗的关系更加密切,几乎可以看成禅宗典籍了。

清严可均收录《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时,保留了《续高僧传》及《法苑珠林》中所载的序文部分,并对二者做出对比。[6]可知,其收录时是保持原貌的,并非辑录自《景德传灯录》或其后世典籍,而是直接辑录于《续高僧传》与《法苑珠林》。对比禅宗典籍中删除序文,保留正文的做法。可见严可均只做辑录,不对其中思想做改造。

释亡名单篇《息心赞》已亡佚,现今可见多存于后世收录。

二.《息心赞》与禅宗

释亡名《息心赞》最初作于北周时期,到宋道原《景德传灯录》中将亡名视为禅宗僧人,并将其收为禅宗经典,改名为《息心铭》。道原之后,多数禅宗典籍都收录此篇。随着敦煌写本文献S.2165《亡名和尚绝学箴》的发现,才又发现早在唐代,便有禅宗僧人将其视为禅宗经典并对其进行删削。在敦煌写本S.2165《亡名和尚绝学箴》与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之《僧亡名息心铭》中,不仅对原文进行删改,且将亡名与禅宗祖师一起收录,而且此二篇出现的时代恰好是禅宗兴盛的时代。这不能不引人怀疑。更值得怀疑的是,释亡名《息心赞》通篇充斥着道家思想,为何会被禅宗典籍收录?从道宣的时代到道原的时代,释亡名的《息心赞》似乎不仅文本进行了流变,而且思想也进行了流变。其原因值得探讨:

其一,释亡名与早期禅宗确有关系。其所写的《息心赞》实则与早期禅宗“守一不移”禅风颇有联系。释亡名生活在梁至北周年间。前有傅大士、菩提达摩等早期禅者,后有道信、弘忍、神秀等北宗禅者。早期禅宗提倡“守一不移”的禅风。此种思想可能首先来自傅大士,而光大者为四祖道信。禅宗的“守一”即“守一心之真如”,与守心同义[7]。傅大士首倡“守一”禅风。《楞伽师资记》四祖道信言:“诸经观法有多种,傅大士所说,独举守一不移”[8]。傅大士的“守一”思想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可见道家“守一”思想对其影响。四祖道信的“守一”思想,主要继承自傅大士而又有所发展。《楞伽师资记》道信篇有:“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无问昼夜時,专精常不动。”[9]又说:“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10]道信所理解的“守一不移”,是首先关照众生自身只是“四大”、“五蕴”和合的假名,空净而了无一物可得。然后以这种“看净”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一物,如此摄守不移,以进入自心寂静的境地[11]。道信对“守一”极为重视,将其视为五种看心法门之一:“五者守一不移,动静常住”[12]。到了五祖弘忍则提倡“守心第一”,并认为所守的心是“守本真心”,且开始与《金刚三昧经》“守一心如”有某种联系:“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槃法自然显现,故知自心本来清净”[13]。至于北宗神秀,《楞伽师资记》亦称他“探不二之奥,独得髻珠;守真一之门,孤悬心境。”[14]可见其亦承自道信“守一”禅风,强调对“心”的看守。至慧能及以下南禅宗,则不以“守一”为修行法门,而提倡“顿悟”。早期“守一”法门则弃之不用。

亡名和尚《息心赞》中开篇即言“古之摄人心也……多智多事,不如息意。多虑多失,不如守一”[15],可见其对“守一”思想颇为熟知。亡名的“守一”思想与傅大士“守一”思想一致,具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可见道教思想对其影响。也可见时人对早期禅宗“守一”思想与道家“守一”思想的混用状态。以往对禅宗“守一”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祖道信。而亡名的《息心赞》则表示,在道信之前,“守一”已颇为流行。而道信“守一”思想很可能来源于释亡名。在唐道宣的时代,将《息心赞》收录自《义解篇》时未注意到此间联系。而道原编纂《景德传灯录》时,对亡名“守一”思想的重新审视,将其收录其中也就无可厚非。另外,从亡名所做《宝人铭》序言中可知,亡名对修禅也颇有研究:“大丈夫生当降魔,死当饲虎,如其不尔。修禅足以养志,读经足以自娱。富贵名誉徒劳人耳”[16]。

其二,禅宗发展体系的壮大,为构建传法谱系。唐道宣的时代,将释亡名收入《义解篇》,说明禅宗的传法体系尚未完全形成(道宣与弘忍是同时代人),传法谱系也未开始构建。道宣只做单篇收集,况且《续高僧传》以人物为主,无意构建禅宗谱系,所以对释亡名的收录也就不会从禅宗角度出发。但到了宋道原的时代。此时南北禅已然分宗,自唐武宗灭佛,惟禅和净土两宗仍具有活力。彼时南禅宗已然大兴,慧能以下又生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等五家七宗,构建禅宗传法谱系是必要的,而且资料也是足够的。所以道原在收集资料时对释亡名的思想也就重新做了审视,将其列为早期禅宗人物,以此来构建早期传法谱系。将《息心赞》收入《景德传灯录》不仅可以明了以傅大士、菩提达摩为首传至六祖慧能的早期禅宗发展历史,构建禅宗传法谱系,也让世人对以“守一”为主的早期禅宗修行法门有更清晰地认识。从道原的收录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禅的历史背景及发展脉络及观点转变(主要是“守一”向“顿悟”的转变)。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道原要删掉序言部分,只保留正文部分,因为要为自己的书本服务。至于道原以后诸禅宗典籍,参考道原《景德传灯录》收录亡名和尚《息心赞》也是对禅宗发展脉络的传承。

其三,禅宗对道家思想的吸收。禅道思想的借鉴、融合是颇受学界关注的议题。禅道之间是互为吸收的,本文只论及禅宗对道家思想的吸收。佛教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而变得具有中国化特色甚至到宋代显示出三教合一的趋势。其中,禅宗对道教思想的吸收尤其明显。无论是早期禅宗还是后期南禅宗,对道家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道家对禅宗思想的影响主要是在心性论方面。禅宗传至宋代,对心性思想的追求达到了顶端。行住坐卧皆追求本心。而亡名和尚之《息心赞》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如“一道虚寂,万物齐平”[17],可以联想到《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又如“多虑多失,不如守一”[18]一句是来自老子“抱朴守一”的思想。也可以联想到《庄子》“坐忘”、“心斋”之术。又如“心想若灭,生死长绝。不死不生,无相无名。”[19]则可以联想到道家“无为”思想。所以在宋代三教思想融合大背景下的道原所编禅宗典籍《景德传灯录》收入具有道家思想的《息心赞》也就具有合理的解释。

三.敦煌写本S.2165《亡名和尚绝学箴》与《息心铭》

通过对比敦煌写本S.2165《亡名和尚绝学箴》与道原所编《景德传灯录》之《息心铭》之删改情况,可以发现,二者虽然同属禅宗典籍,敦煌写本S.2165《亡名和尚绝学箴》却更显示出南禅宗的特色。南北禅宗分宗是禅宗史上的大事。最早提出南禅宗为正统的是慧能的弟子神会。《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说:“后魏嵩山少林寺有婆罗门僧,字菩提达摩,是祖师。达摩在嵩山将袈裟付嘱与可禅师,北齐可禅师在山将袈裟付嘱与璨禅师,隋朝璨禅在司空山将袈裟付嘱与信禅师,唐朝信禅师在双峰山将袈裟付嘱与忍禅师,唐朝忍禅师在东山将袈裟付嘱与能禅师。经今六代。内传法契,以印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从上相传,一一皆与达摩袈裟为信。其袈裟今在韶州,更不与人。余物相传者,即是谬言。又从上已来六代,一代只许一人,终无有二。纵有千万学徒,亦只许一人承后[20]。”

神会确立了南禅宗的“祖统”地位,也表明南北禅宗教义之不同。反映在《息心赞》收录文本中,则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从抄写位置看,敦煌写本S.2165《亡名和尚绝学箴》的抄写年代不详。但应早于北宋(960—1127)。与之同抄在一起的写本应在同一时间出自同一人之手。《青峰山和尚戒肉偈》《先洞山和尚辞亲偈》《祖师偈》《先青峰和尚辞亲偈》《思大和尚坐禅铭》《龙牙和尚偈》中的人物大多都是南禅宗人物。青峰山和尚即青原行思(671—740),“清源行思禅师之别号,师住吉州青原山。原为青源,禅书多青原。六祖慧能下出青原、南岳二大法统。”[21]。洞山和尚(807—869)当指筠州洞山悟本大师良价。“释良价,俗姓俞氏,會稽诸暨人也。”[22]思大和尚当指慧思[23],龙牙和尚(835—923)当指“湖南龙牙山居遁禅师,初参翠微并临济,后洞山。”[24]以上人物可见抄写者有意发展南禅宗思想。而与道原《景德传灯录》之《息心铭》同收录在一起的大多是早期禅宗人物,如与菩提达摩《入道四行》、傅大士《心王铭》、三祖《信心铭》、法融的《心铭》,乃至后期南禅宗僧人。可见道原致力于禅宗传法谱系的构建,无意于区分南北禅宗。

其次,从抄写内容上看,S.2165《亡名和尚绝学箴》也更偏向于南禅宗思想。日本学者田中良昭将《景德传灯录》载《息心铭》与敦煌写本《亡名和尚绝学箴》相对勘,发现有七处相异,异文表明了南北禅宗的对立。比如敦煌本没有“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虑多失,不如守一”一段,说明删削出于南宗僧人之手。改《铭》为《箴》,也许在八世纪后半期。[25]这给笔者很大的启发。通过对比道宣《续高僧传》之《宝人铭》与S.2165《亡名和尚绝学箴》与《景德传灯录》之《息心铭》,我们发现,二者对《宝人铭》都是有所删改的。但具体删改的地方并不一样。如S.2165《亡名和尚绝学箴》删掉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一道虚寂,万物齐平”一句,而《息心铭》没有删掉。其他的如“防本在末,虽小不轻,关尔七窍,闭尔六情”、“凡谓之吉圣以之咎。赏悦暂时悲忧长久”、“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虑多失,不如守一”等,道原皆有保存,而S.2165《亡名和尚绝学箴》皆删掉。说明抄写者不仅要表明南禅宗僧人的身份,也要表明禅宗与道家思想的区别。可见作者抄写时是有意按照南禅宗的标准抄写该篇。同样,道原却有所不同,他收录是为了对早期禅宗发展脉络的思考。所以保留亡名早期禅宗的思想,也将禅道融合的状态如实表现出来。可以说,道原在此篇中无意区分南北禅宗,只是做谱系法脉梳理。通过敦煌写本S.2165《亡名和尚绝学箴》的删削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出,随着禅宗的发展,南禅宗对“守一”思想的抛弃。

释亡名《息心赞》文本自北周写出到后世,几经收录传抄,经由禅宗删改变为禅宗经典,反映了《息心赞》文本流变过程中内容及思想的变化。从唐道宣《续高僧传》到宋道原《景德传灯录》的流变过程,可以看出禅宗的发展与壮大以及禅宗对道家思想的吸收。而从《息心铭》与敦煌写本S.2165的删削内容,则可以看出早期禅宗到南禅宗的转变以及南北禅宗的对立。早期禅宗以傅大士、菩提达摩为主要禅者。傅大士倡导“守一”禅法,此思想为道信以来的北宗一系所继承。但自五祖弘忍以来,便存在般若化的倾向,故而到了慧能,完全以《金刚经》取代了《楞伽经》,强调“无念”、“无心”,东山法门的禅风便分化为截然不同的两支,慧能门下自亦不再采取“守一”之法。这也就是S.2165《亡名和尚绝学箴》删除“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虑多失,不如守一”、“一道虚寂,万物齐平”等句子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纪》卷十一,《大正藏》第49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

[2](唐)弘忍述:《最上乘论》卷一,《大正藏》第48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

[3](唐)道宣撰、郭绍林点校.续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唐)释道世撰、周叔迦等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唐)净觉集:《楞伽师资记》卷一,《大正藏》第85册[M].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3.

[6](宋)道原撰、顾弘义译注.景德传灯录译注[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7](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8](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六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9]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K].文物出版社,1984,第622页,D栏.

[10]慈怡法师编.佛光大辞典[K].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1](日)田中良昭.僧亡名息心铭与敦煌本亡名和尚绝学箴[J].印度佛教学研究,1964:12-1.

[12](日)镰田茂雄.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M].春秋社,1968.

[13]陈祚龙.敦煌学海探珠[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14](日)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中国禅学思想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5]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6]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7]张磊、钟书林.敦煌文研究与校注[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注 释

[1]日本学者田中良昭《僧亡名息心铭与敦煌本亡名和尚绝学箴》(1964)曾将敦煌本S.2165《亡名和尚绝学箴》与宋道原《景德传灯录》所录《息心铭》作对比,以此来说明南北禅宗对立的问题。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所著的《中国禅学思想史》(1968)将亡名视为禅宗僧人,作为构建禅宗思想史的史料之一,未展开具体研究。台湾学者陈祚龙《敦煌学海探珠》(1979)之《新校重订敦煌古钞释亡名的〈绝学箴〉》中对敦煌写本S.2165《亡名和尚绝学箴》有相关介绍及校订,未展开研究.

[2](唐)道宣撰、郭绍林点校.续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42页.

[3](唐)道世撰、周叔迦等校注.法苑珠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464页.

[4]张磊、钟书林.敦煌文研究与校注[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第720页.

[5](宋)道原撰、顾弘义译注.景德传灯录译注[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2405页.

[6](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周文》第六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7]慈怡法师编.佛光大辞典[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8](唐)净觉集:《楞伽师资记》卷一,《大正藏》第85册,第1288页.

[9](唐)净觉集:《楞伽师资记》卷一,《大正藏》第85册,第1288页.

[10](唐)净觉集:《楞伽师资记》卷一,《大正藏》第85册,第1288页.

[11]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362頁,2002.

[12](唐)净觉集:《楞伽师资记》卷一,《大正藏》第85册,第1288页.

[13](唐)弘忍述:《最上乘论》卷一,《大正藏》卷48,第377页.

[14](唐)净觉集:《楞伽师资记》卷一,《大正藏》卷85,第1290页.

[15](唐)道宣撰、郭绍林点校.续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42页.

[16](唐)道宣撰、郭绍林点校.续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42页.

[17](唐)道宣撰、郭绍林点校.续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42页.

[18](唐)道宣撰、郭绍林点校.续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42页.

[19](唐)道宣撰、郭绍林点校.续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42页.

[20]杨曾文编校.神会和尚禅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1]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M].文物出版社,1984,第622页,D栏.

[22](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55页.

[23]笔者认为是慧思而非行思,王书庆《敦煌文献中〈思大和尚坐禅铭〉及其禅法思想》、李小荣《敦煌佛教歌辞作者考辩二题》认为是慧思,习罡华、王晓云《敦煌文献S.2165号〈思大和尚坐禅铭〉论衡》认为是行思.

[24]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M].文物出版社,1984,第1363页,B栏.

[25](日)田中良昭.僧亡名《息心铭》与敦煌本《亡名和尚绝学箴》[J].印度佛教学研究,1964.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流变禅宗
禅宗软件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浅谈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张九龄与禅宗
怎样打造禅宗文化大品牌——对湖北黄冈禅宗文化开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