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讲中国故事:林语堂编译《中国传奇》的叙事策略研究

2023-08-16 22:06穆永寿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9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林语堂

【摘 要】林语堂素怀“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理想,其中,编译中国经典是林语堂实现这一文化理想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其编译的《中国传奇》一书中,林语堂通过序言、题跋两个副文本空间,积极发挥文学主体的主动性,通过导读策略为西方读者扫清了故事背后的文化屏障。他又通过故事结构重编策略和人物形象的空间表征及多维度塑造策略,让中国传奇故事超越了时代与国别的藩篱,为东西方读者的互通共情开辟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林语堂;《中国传奇》;编译;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9—016—03

引言

在林语堂“对西讲中”的文化活动中,集翻译、创作、重编于一体的编译是其传播中国文化形态、塑造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书写形式。“这种集翻译、创作和编辑于一体的编译方式在林语堂的一系列著译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乃至于轰动的效应。”[1]在美旅居期间,林语堂不仅编译了儒、道哲学经典,从文化根柢上向西方展示了中国智慧,还从唐人传奇小说、宋话本小说和《聊斋志异》中精选了20篇传奇类故事,编译结撰为《中国传奇》一书。通过《中国传奇》的编译叙事,林语堂成功地将中国传奇类故事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呈现给了世界,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

一、副文本导读策略

林语堂在其编译的《中国传奇》一书中充分发挥了自己作为文学主体的有利条件,通过序言和题跋两类文内副文本空间,对不了解中国文学史的西方读者进行导读。

在序言中,作者从选材范围、读者对象两方面做出阐释,并对译介对象文类的伦理功能进行评论。除此之外,作者不惜笔墨对“中国传奇”的历史流变展开梳理,自唐传奇、宋人话本和明清短篇小说一以贯之,论述不同时期传奇类短篇小说的形成背景,并阐释编译选材文本在各自时代的文学价值和后世意义。如在述及唐传奇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时作者写到:唐代非特为中国诗歌之黄金时代,亦系中国短篇小说之古典时代。在唐代,犹如英国之伊丽莎白时代,蹇拙之写实主义尚未兴起,时人思想奔放,幻想自由,心情轻松,皆非后人可及。在时人心目中,天下无事足以为奇,无事不能实现,故唐代可称为武侠、战争、浪漫之时代。[2]

在介绍宋人话本之由来时作者又写道:“继唐人传奇之后,为宋人之话本,即当时说书人之白话说部。话本为小说上一新发展,与传奇同为中国短篇小说之两类。”作者除了介绍中国短篇小说的文体流变,还对书中部分选材进行特别介绍,如“《虬髯客传》为唐代最佳之短篇小说;对白佳,人物描写及故事皆极生动,毫无牵强做作有伤自然之处。”又如在介绍《莺莺传》时不仅对该文本做出评价,还对作者进行介绍:“本书所选之《莺莺传》,为中国最著名之爱情小说,……作者既为一杰出之诗人”。[3]

题跋作为一种重要的副文本空间,多涉文本品评、考证、鉴赏和记事等内容,林语堂借用这一副文本空间,对各篇所编译故事均写下了质量很高的导读信息,籍此向西方读者阐释文本生成背景、考证介绍原作者、考证源文本不同版本以及发表评论等。林语堂在序言和题跋两类副文本空间中充分发出文学主体之声,“充分表达了文学主体个人的文学史观、文学审美、编译策略,以及对编译文本接受群体的综合考量,引导英语世界潜在读者群体对中国传奇短篇小说的历史发展形成较为宏观的认识,并辅助读者从作者、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故事内容等方面对具体编译文本形成前理解”。[4]这一导读策略对处于异语文化语境中的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所叙之事具有积极作用。

二、故事结构重编策略

不同历史文化语境滋养着不同时期传奇类故事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也影响着不同时期传奇类叙事作品的故事结构。林语堂在编译《中国传奇》时,认识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传奇类故事与现代短篇小说之间存在各种问题,如明代短篇小说均为叙述体,主题陈陈相因,而且叙述平庸呆板。爱情类传奇故事情节夸张而荒唐。因而在其编译《中国传奇》过程中,对各篇故事结构均采取了一定程度的重编策略,概而言之,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保留了源文本中心句叙事框架,在微观层面对情节序列施以创造性重编。

通过对比源文本与林语堂编译本可见,林译本各篇均保留了原作中心句的基本框架,但在不同程度上拓展了情節序列的数量,并且对大部分情节进行了重编。从情节序列的组织形式来看,《中国传奇》各篇基本上保留了原作中的承续原则和理念原则,但在时间连接和因果连接形式中有着明显的调整。如在《狄氏》一文中,编译本仅保留了原作中的5个情节序列,其余情节均为重新创作编排,从而使得原作的单线情节变为复线情节,让编译本的故事结局走向了与原作相反的方向。从故事结构的整体来观察,林译本通过情节重编策略,弱化了矛盾对立之间的决绝关系,强弱关系也随着情节序列的重编往往出现反因果逻辑的戏剧性转变。

林语堂对各篇故事情节重编时保留了原作故事母题,但十分注重故事结构的自然无伤和情节发展的因果逻辑性。在情节序列的微观层面,林语堂通过增加具有附属功能的情节序列、删减西方文化缺省的情节和容易引起西方读者误解的情节序列,完善了源文本在故事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此外,林语堂还创造性地增加新的情节序列,甚至让整个故事的结局走向了与原作相反的方向。如林语堂编译后的《白猿传》虽然保留了“欧阳纥救妻”这一中心句故事框架,但却通过重编情节序列,让故事以白猿战胜欧阳纥,欧阳纥救妻失败为结局。

三、人物形象重塑策略

(一)通过空间意象塑造人物

通过塑造空间意象,利用空间表征策略重塑人物形象,是林语堂编译《中国传奇》时所采用的又一重要叙事策略。空间与人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学者甚至认为“对空间与人物性格关系的洞悉与否,是衡量一个作家是否具有创造性的标志之一;而‘空间表征法也正是一些伟大作家塑造出个性鲜明、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的‘秘诀”。[5]

观察林语堂编译的《中国传奇》可见,林氏主要通过拓展故事的文化空间和自然空间对故事人物进行重塑。如在《白猿传》中编译本塑造白猿这一人物形象时加大了空间书写的幅度,对外部空间的着墨要远超对内部空间的描写,形成一个特征鲜明的空间意象。在故事中,当欧阳纥及其随从军士在崇山峻岭中寻找妻子线索过程中,一个宏大的空间跃然纸上,自然景观显示出鬼斧神工的天然之力,同时又流露出人类社会生活需求和人类智慧的痕迹,因为巨大的石头绝非人力所为,而水坝、改流水道的意义在于昭示白猿及其部落子民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埋在土中的石碑及刻在上面的文字又预示了白猿部落自有其独立的文化传统和强烈领地意识的集体性格。这一性格在后文对白猿部落的社会活动叙述过程中得到了印证,这种集体性格凝聚在作为部落首领的白猿身上,则体现为白猿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巧妙利用天然地貌,又不人为地修建桥梁,表明白猿对外部世界的拒绝,修建水坝主要用于军事防御,说明了白猿与外界强烈的对抗心理和对自己生产生活能力的自信。文中的空间书写“除了揭示人物性格的冲突,这种‘空间冲突还潜藏着价值的冲突、制度的冲突、甚至文化的冲突”,[6]让读者隐约感受到白猿具有勇武、谨慎、聪明的特征。

白猿在原作中主要依赖人物叙述者被塑造为妖兽形象,而在编译本中林氏通过对自然空间的大量描写,很好地利用利用空间表征策略,通过对白猿部落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描写,营造了一个游离于主流秩序之外的边缘文化空间意象,表现了白猿作为这一自然空间与文化空间的产物,对自我边缘文化的自信和对主流社会秩序的排斥。林氏正是通过空间表征策略,让其编译本中的人物形象既具有中国文化气质,又展现出现代人的思维品质。

(二)多维度塑造次要人物

人物与情节在小说中具有近乎同等的重要位置,很难想象没有人物的小说会如何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在一篇情节较为复杂的小说中,小说家往往会设置不同层面的人物,处于故事中心的焦点人物以主人公的身份贯穿小说始终,是整个叙事的中心,犹如舞台上的主角,享有最多的着墨和最高的关注,如《白猿传》中的白猿,《虬髯客》中的李靖和虬髯客,《狄氏》中的狄夫人,《莺莺传》中的张生和崔莺莺等。他们/她们的话语、行动和最终的结局与故事中心题旨保持着一致。

然而在小说人物中,处于主要人物之下的次要人物也是不容忽視的一个群体,他们/她们虽然没有焦点人物那么醒目,然而却作为主人公的帮助者或阻碍者,丰富了故事情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有时甚至引导焦点人物采取新的行动、形成新的思想观念,可以说焦点人物最终的结局与作为帮助者和阻碍着的次要人物密不可分。对比观察林语堂《中国传奇》编译本就会发现,译者也给予了次要人物这一群体极大的关注。如在《匿名信》中作为帮助者的老太太。译者通过语言、行动、外貌和环境等多种表现方式,间接地塑造了次要人物的特征,强化了其作为次要人物的功能。

四、结语

“策略变化与调整折射出林语堂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责任感,反映出他对中华智慧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的深入理解。” [7]林语堂的“对西讲中”文化活动始终保持着这份文化自信,也始终肩负着这份文化责任感。他从中国历代传奇故事的微言中感悟到中华文化蕴含的大道,同时又以现代文学视角审视中国传奇故事,通过副文本导读、故事结构重编、人物形象的多维度重塑等叙事策略,让那些凝结着民族想象和民族神韵的传奇小说走出了历史的疆域,怀着普适的人类共情理想,以崭新的面目和内涵为世界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冯智强,朱一凡.编辑出版家林语堂的编译行为研究[J].中国翻译,2011(5).

[2][3]林语堂.中国传奇[M].张振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

[4]穆永寿.林语堂《中国传奇》叙事主体研究[J].汉字文化,2023(8).

[5][6]龙迪勇.空间叙事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7]冯智强.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穆永寿(1982—),男,回族,甘肃临潭人,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翻译学。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林语堂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探访林语堂故里
纸与墨,传奇人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感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林语堂“无为”翻译观探析——以《老子的智慧》为例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