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3-08-16 04:23吕蒙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9期
关键词:幼儿音乐理论与实践游戏化

【摘 要】对幼儿开展音乐教育是幼儿艺术修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化教学是一种符合幼儿天性的学习策略。在音乐课程教学活动中加入游戏的元素,轻松、快乐的游戏氛围有利于激发幼儿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幼儿的艺术修养,发展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文章首先论述了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意义,再结合音乐教育理论创设音乐教学游戏化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学活动;游戏化;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9—152—03

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教育,首先要丰富幼儿的情感,幼儿在与周围的环境、自然、人与事物的接触过程中,丰富个体情感经验,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发现美、创造美的情感表达能力。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游戏活动,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时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全面发展,更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初步掌握音乐知识,促进幼儿音乐艺术修养的提高,培养幼儿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幼儿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幼儿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游戏活动,对幼儿开展音乐教学,结合理论进行音乐游戏活动创设,促进幼儿的感觉统合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幼儿音乐教學游戏化的意义

音乐通过旋律和歌词构成了整体意境,让幼儿在思想与情感上产生共鸣,有效提升幼儿的思维联想能力和情感感知以及共情能力,有利于促进个体的成长与进步。课程游戏化是指幼儿的学习内容与游戏相结合,形成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参与热情。

音乐活动是培养幼儿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的主要教学活动。在幼儿音乐教育课程中加入游戏的元素,即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幼儿创设一个相对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上,深刻感知音乐的魅力,丰富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音乐感染下,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艺术情趣等素养,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掌握良好的音乐知识学习能力。

3—6、7岁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时期,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培养幼儿音乐素养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利于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学习能力、性格品质的养成,促进幼儿的探索能力与发散思维的发展。课程游戏化,寓教于乐,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欢乐氛围下生活和学习,增强了幼儿幸福指数。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学习能力,掌握幼儿的认知规律,积极开展音乐游戏化教学,让幼儿既学到音乐相关知识,又感受到快乐。在音乐游戏过程中,启迪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力,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提升幼儿对艺术的敏感性,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力,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激发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轻松、愉快的学习与生活。

二、幼儿音乐教学游戏化理论

(一)柯达伊教育思想

佐尔坦·柯达伊教育思想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能力唱;感觉;写;读和享有音乐。“声音”是个体最自然的“音乐乐器”,“音乐训练”必须出于孩子自己的声音,歌唱中,幼儿能有效的进行音乐学习[1]。

音乐教育要从幼儿开始,强调以“歌唱歌曲”作为音乐教学素材,并且要遵循“儿童自然发展法”来设计活动内容,根据儿童音乐发展特点与音乐认知能力,设计相关主题活动的顺序。引导幼儿在通过听、唱歌曲中体验和感受音乐,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幼儿形成最初的音准,教学中使用柯达伊音乐教学法[2]。

在音乐游戏活动中,幼儿教师要使用不同的手势和高度代表音符唱名,让孩子们跟随教师的七种变换手势,唱出不同高度的音符,从视觉到听觉,引导幼儿进行音准的培养。柯达伊认为高品质的素材是母语演唱的歌谣,好的音乐让孩子享受一生。

(二)爱弥尔·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论

达尔克罗兹提出“体态律动”教学论[3],是一种以听觉经验为学习基础的教育体系,强调用肢体来呈现音乐内容,表达内心感受。强调个体从听音乐到与身体结合,充分发挥想象与记忆,以及自由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感受音乐的速度和力度;激动和平静;节拍和节奏。

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结合幼儿喜欢手舞足蹈的年龄特点,注意使用儿童的律动词汇,运用肢体动作的“体态律动”,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引导自主开发动作,进行表演。并通过幼儿教师即兴演奏,带领幼儿聆听音乐,启发幼儿感受韵律节奏,发挥想象力,用不同的肢体动作去表达音乐元素,释放幼儿快乐的天性,幸福、快乐地渡过美丽的童年阶段。

(三)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理论

卡尔·奥尔夫提出“原本性”音乐又称为“元素性”音乐。他认为原始音乐并不仅仅是音乐,是结合动作与舞蹈、语言于一体﹐最贴近于人的心灵,是最值得永久利用的综合性艺术[4],是个体亲自参与的音乐,适合每个人学会和体验,是最适合作用于儿童的音乐。

奥尔夫认为幼儿音乐活动,不是只限于“听”的状态,而是结合音乐的原始律动性去抒发对音乐的情感理解。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幼儿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的原本性,结合音乐节拍和律动,设计幼儿音乐游戏活动,将游戏活动与音乐律动二者充分结合,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游戏,充分运用想象、创作,抒发情感。在充满快乐的氛围下学会音乐知识,提高幼儿音乐艺术素养。

三、幼儿音乐游戏化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活动主要分为:歌唱教学、打击乐教学、律动教学和情景教学四种教育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幼儿音乐教学,是对幼儿音乐教育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3—6、7岁幼儿对音乐认知的特点,促进幼儿的大脑开发和对音乐与美的认识。

(一)儿歌游戏活动教学法

幼儿歌曲贴近生活,充满童趣、朗朗上口、情节完整又易于理解。幼儿教师在组织音乐游戏教学活动时,要遵循“儿童自然发展法”来设计活动内容,结合选择幼儿喜欢的乐曲,利用角色表演的方式,还原歌曲所表达的趣味故事。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儿童音乐发展特点与音乐认知能力,选择多样的游戏内容进行音乐游戏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感受音乐节奏以及合作完成游戏活动的乐趣;让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增强幼儿音乐节奏感与表现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小小粉刷匠》歌词幽默风趣,故事性强,曲调欢快活泼,清晰明快。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创设情景,并提供刷子、帽子、围裙等道具,通过角色扮演,根据表演现场适时引导幼儿换掉部分歌词的内容,例如把“刷墙”,换成“刷桌子”“椅子”等,引导幼儿去体验“小粉刷匠”的愉快。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和初步创作歌曲的能力。每一名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按照自己对游戏内容的理解程度,创编符合故事内容的语句;教师适时引导与鼓励,让幼儿真正的展现个性,激发幼儿对于歌曲故事内容的审美意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中体验乐感与美感,与游戏融为一体,激励幼儿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开发幼儿潜在的音乐天赋。实现幼儿音乐素养、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步提高。

(二)体态律动游戏活动教学法

“体态律动”游戏活动是作用于身体的动作形式,表现音乐元素的活动方式,是培养孩子们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创造音乐的重要途径,经常应用到幼儿的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教学方法能够唤醒幼儿原本具有的音乐本能,培养并增加幼儿节奏感的体验。幼儿教师通过创设情景,设计相关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进行体态律动游戏,指导幼儿注意音乐节奏与肢体动作的融合,表达音乐所表现的情绪情感。

当以《虫虫飞》为主题,开展小班律动音乐游戏活动时,由教师结合小班幼儿喜爱模仿的特点,设计动作。引导幼儿在“飞”的动作过程中注意律动节奏,幼儿从模仿老师的肢体动作开始,到幼儿可以增加动作来表示“飞行”,幼儿通过“飞行变化”的练习,逐渐提高音乐游戏的難度,丰富游戏音乐中的意境,幼儿积极参与律动活动游戏,充满童趣,增强了幼儿的记忆。音乐节奏融入到幼儿的个人肢体动作中,随着幼儿的成长,记忆得到升华,加深了对音乐结构的理解。在表演律动节奏的同时,幼儿通过个体自愿律动体态的构建,融合到歌曲情境之中,幼儿教师适时的鼓励幼儿,自由创作身体动作去感受韵律节奏,发挥想象力,积极地进行情绪情感的表达,释放幼儿快乐的天性。

(三)打击乐器活动教学法

开展打击乐器教学活动,可以让幼儿在理解音乐节奏变化时,通过亲身感受,不同的力量作用到不同的乐器上,产生的音乐旋律变化不同[5]。

打击乐器中“奥尔夫乐器”是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具,乐器使用简单,容易掌握;音色鲜明,富有幻想性,经常与朗诵、表演、舞蹈结合运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如碰铃、双响桶、沙锤、铃鼓等。符合幼儿的能力范围,引导幼儿在自主创作中,体验趣味演奏的乐趣。

例如,教师以“铃鼓”作为主要教具开展中班打击乐活动《咖喱咖喱》时,用铃鼓示范“欢迎舞”,引导幼儿理解乐曲的节奏与内容,以及律动中身体的表现动作,尝试用铃鼓不同部位进行不同的节奏表达,教师娴熟的使用乐器,吸引幼儿积极的加入到“传递铃鼓”的游戏当中,感受铃鼓不同部位的声音特色,体验合作与分享带来的乐趣,增强了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教师针对大班幼儿,开展《孤独的牧羊人》音乐教学活动时,通过提前创设特色情景:草原;牧羊人的衣服、帽子;数个小羊头饰等。引起幼儿参与到活动中的兴趣,首先由教师扮演牧羊人,孩子们扮演小羊,引导幼儿随着歌曲自创肢体动作,配合表演故事内容,学唱歌曲。幼儿的不同肢体动作表达,配合教师准备的教学图谱,幼儿基本掌握了乐曲旋律(2/4拍)。与同伴合作使用:响板、铃鼓、手碰钟等乐器进行节奏的练习与学习,在欢乐的气氛下与乐曲融为一体,释放了幼儿快乐的天性。

教师在对中班幼儿开展主题为《昆虫音乐会》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用木鱼表示“蜜蜂”的歌声,碰铃表示“螳螂”的歌声,串铃表示“知了”的歌声,孩子们一边歌唱一边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辅助一些自创的舞蹈动作,活动过程中的音乐元素会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轻松快乐的体验音乐之美,学习初步的音乐知识,促进了幼儿的健康成长,提升幼儿的艺术修养、感知能力和创作能力。

(四)情境游戏活动教学法

在幼儿音乐教学中,为了激起幼儿的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幼儿教师尝试设计一些情境化的游戏活动。例如,在中班开展音乐活动《马路上的灯》时,创设情境:包括马路的背景,路上的各种标记、设施、红绿灯等照片和壁纸。引导幼儿观看照片,了解红绿灯、汽车尾灯、警灯的含义,将各种信号灯与音乐形象建立联系。基于幼儿已有知识,启发引导幼儿模仿开车动作。在游戏情境演绎过程中,充满乐趣的欣赏、模仿与自由创作,有利于幼儿快速理解和记忆歌曲内容,以及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有利于幼儿对音乐活动的理解与认知,继承歌曲中所传颂的优良品质。

幼儿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将戏曲表演融入到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引导幼儿从模仿到自由创作,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增强游戏活动的趣味性,有利于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充分理解与认知。例如:教师在设计儿童戏剧《王二小放牛》时,首先引导幼儿初步了解中国历史经典戏剧曲目,培养幼儿对英雄的崇敬意识,树立爱国、爱家、爱生活的精神。启发幼儿珍惜革命先烈为我们“打下”的幸福生活。鼓励幼儿积极、自由地创作舞蹈动作进行表演,幼儿在音乐活动教育中,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音乐素养,深刻感知音乐的魅力,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

四、结语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游戏与音乐的结合,可以让幼儿获得更好的音乐体验,深刻感知音乐语言的魅力,陶醉其中。认真完成游戏活动任务,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体验到音乐活动的趣味性、游戏性和多样性,提高幼儿艺术修养能力,促进幼儿优良的个性品质,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晴.奥尔夫·柯达伊教学法在初中戏曲音乐教学中的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2]Houlahan Michael,Tacka Philip.Zoltan Kodaly:a guide to research[M].London:Routledge,1988.

[3]滕缔弦.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音乐表演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0(4).

[4]陈佳.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思想对全纳儿童音乐教学的启示[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4).

[5]毕凤娟.幼儿园大班打击乐教学中幼儿主体性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项目名称:数字技术背景下高校混合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项目编号:220601590231016);项目入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2年第一批立项项目,吉林外国语大学学生科研项目重点项目“《家庭教育促进法》背景下幼儿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调查研究”(项目编号:JWXSKY2023A027)。

作者简介:吕蒙(1994—),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幼儿音乐理论与实践游戏化
“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
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教案
浅谈我园美术园本课程游戏化的开展
游戏化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作用研究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浅谈4—6岁幼儿音乐启蒙娱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