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2023-08-16 06:06易薇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9期
关键词:生活方式改变关系

【摘 要】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与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同时,开始追求更多的选择,和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要求有更多更新颖的、更富有美感的产品来充实生活。生活方式的概念在不断被丰富,在设计领域,我们把生活方式的特点应用到设计中,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掘和领悟设计的主体,深入研究人类的行为和意识,创造更适合人们生活方式的产品。

【关键词】艺术设计;生活方式;关系;改变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9—197—03

设计具有自己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资源、心理状态和变化规律,并有着自身鲜明的个人特色;人适应环境的过程首先是为了解决生存与发展,其中绝大多数部分都要借助于设计的途径来实现衣食住行的用途。步入商业社会之后,产品设计也就变成了商品经济中非常主要的销售手段之一。在不同的时代,产品设计也都以不同的组合方法出现,产品设计自身各个元素、设计过程与社会有关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都存在互动的关系。

一、艺术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一)生活方式是设计的精髓

生活方式和设计的主要研究对象都是人,人连接起了生活方式和设计之间的关联关系。生活方式和设计的形式自人类发展的起始点便相生相长,也可以说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它相应的设计形式相互伴生。

历史上,人们对住宅生活方式改变的巨大需求引发的建筑物围护结构设计进步,便是个经典例子。这一例子说明了生活方式和产品设计之间的关联关系,也证实了对生活方式的要求是推动产品设计前进的关键。

人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物品的重新设计,也可以表达其生存方式和价值观,新的环境设计作品既源于对使用者以往生存状态的改变,又提供了全新的生存方式模型。全新的生存方式模型又通过经过一段时间内稳态的磨合后,被人们产生出对新生活方式的需求而再次覆盖。人们正在从旧有生活方法—设计创新—全新的生活方法这一循环往复中走向了前进的新阶梯。当然,在生活方法进步的模型中,我们也能够发现科学技术进步成为了关键因素,它是通过设计反映了生活方法进步过程的隐性结构中的主力军。

(二)设计是生活方式的外在表现

产品设计是指经过人们对日常生活方式的研究、体验,再加上人们对日常生活素材的提取、加工,最后用形式语言加以表达而形成的产物或作品。缺少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规范就会导致设计的缺失,设计以自身的功能和形式反映了日常生活方式的影响。同时,日常生活方式也依赖于设计作品,将其变为能被生活所接受之事物。日常生活方式的隐含规则也变成了身为设计的显性存在,因此所有设计作品中都有着日常生活方式的基因烙印。

设计的产品经过人的使用,最后应用到具体生活行动当中,它的表面功用是经济、美观、实用性,深层功用则是对生活规律的反映,它透过产品本身体现并影响着人的价值理念和世界观。产品设计一旦缺乏对生活的导向与价值建构,其后果就会让产品设计在实践中迷失于对外在形象和表面物欲的追求之中。

(三)艺术设计与人的精神观念相互促进

美术设计专业与人的审美精神观念相互促进,主要体现在社会消费观念和个人审美能力的提升二个层面。购物观是指一种以客观价格标准来评价物品、指导消费行为的思想,是人生观的主要成分。而美术设计专业态度和消费观念之间的联系,是指相互影响、互相制约的,消费者往往凭自己的感觉去选择商品产品,不仅男女老幼各不相同,也会因国家、地区和个人的偏好而不同,但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会关注商品的包装,由此可以看出好的包装可以促进消费。例如,老年人更喜爱颜色相对鲜艳明亮的物品,儿童则更喜爱卡通包装的物品。艺术设计的多元化、新潮、前卫,对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能力等都产生着导向作用,而这些导向作用又对于人们消费观念的形成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由于人类对新鲜事物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人类对美术设计专业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其购物观念也影响了美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因为人类对美的认识和爱好不同,就对美学与产品设计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需求,于是现在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产品。

二、生活方式与设计互动的表现

(一)生活方式要与设计相结合

生活方式的探索不可只停留在对理论和实验结果的认识上,而应当把研究成果设计为公众使用的东西,以实现将理论结果转变为产品实物的目标。所以,对生活方式的探索通常成为对使用者研究成果的最主要手段。产品设计者采用了不同的定性分析方法,同時结合了部分定性分析工具,把产品置于了消费者的实际生活快速照相中,通过考察消费者的实际生活行为,用同理心去感知消费者的真实生活环境,包含了他们生活中的行为、所采用的生活工具、所喜爱的产品、所向往的完美人生状态。探究出的结果,是以生活模式为依据、以经典的产品客户图像和功能使用方法为主要手段,来描绘特定的产品用户群体的典型特征,从而成为人们发掘产品设计机会、确定使用偏好和产品使用习惯,以及设计师设计决定产品的重要依据。

(二)设计要展现生活方式的内涵

产品设计也不可仅着眼于人类传统造物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的水平,要研究物质造型特征及其所体现历史上特定时代人类生存方式的发展水平,从而形成对实践结果由表及里的思想深度,人类生活方式更侧重精神理念的表达过程,而产品设计则强调对物质实际的体验效果,二者都是各个时代人们生活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造人下的时代产物,并分别发挥了难以替代的社会价值。人们通过生活方式而开始进行的造物活动,培育了设计产生和发展的沃壤,造物活动是人类早期设计的基本雏形,各个时代造物活动的发展反映了各个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随着生产关系和社会消费力的日益变革,物化的生产活动开始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媒介,成为了人类一定时代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所以,特定时代的生活方式特征,是特定时代设计学科形态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特定时代的设计学科形态特征,是特定时代生活方式的外在显象,二者在科学进步的过程中相互互动,并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始终。

三、生活方式的变迁对设计所产生的影响

(1)在原始时代,人们对于生存最为重视,因此在这一时期,人类所设计和制作的人工制品主要是从辅助生存的角度出发,在生活中具有校高的实用性,几乎没有从审美的角度出发进行人工智能的设计。或者说大多数人工制品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生活需求,而并不是将审美摆在第一位,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会愿满足审美需求,不过这是次要的罢了。

(2)工业革命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也随之进入了机械大制造、劳动分工、商业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开始转变,但是在准备的过程中,人类并没有对生存方式以及艺术设计做出新的理性反思,而是将艺术设计与装饰艺术结合起来,通过艺术设计来增加商品的价值,并非把艺术和科技有机融合。

(3)在19世纪后,日常用品的生产从手工制造转为机械制造,这也使得手工技能与艺术的分离间隙越来越大,而手工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性越来越强,形成了统一化、标准化、批量化的生产规模。因为相关制造机器的应用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这也使得生产制造方面对于 制造效率的重视越来越高,设计领域开始脱离生活用品的制造,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纯粹的艺术领域。

四、生活方式与设计的融合

(一)文化生态设计

设计者们应从本身所接受的文化中寻找其原创的设计灵感,由于文化实质上是多元化,于是在文化生态的表现上便体现了物质与非物质二类。前者是指实物化的人工作品,而后者则泛指思维、观念、行动模式、生活价值和各种抽象事物。但是,人们只要可以从中吸取一部分的文化特质,再通过设计师的转化或提炼便可使该文化的特点体现出来。文化特点作为文化的加工品,有着其历史时间上的特殊内涵,文化同时具备时间和空间两种特性,由时间空间所引起之社会经济形式、思想观念、生产技能等的改变。各民族特色的设计艺术文化构成了一种设计艺术文化体系,而每个少数民族的特定时期的设计艺术文化又构成了自身的设计艺术文化体系。在不同的民族设计艺术文化系统里,都包含着若干共同的人文因素,也包含着一些不同的人文要素。前者反映了民族设计艺术文化的普遍性,而后者则反映了民族设计艺术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世界各个民族的设计美术文化中,也都有其人性的一部分。设计的人性既寓于民族特性之中,其永恒性又寓于时代之中。

(二)社会生态设计

科技社会信息化的进展使得人类社会结构中产生了许多全新的意识形态,而与此同时,在新型体制下,人类也必须摆脱传统的社会模式去适应全新的生存环境,来调整自身的生存方式。在这个新历史背景下,仍然有千千万万的人由于战乱、贫困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不得不迁徙流浪,希望能够过上更加良好的生活方式。这其中人们所遇到的每一种问题都不再可以完全利用传统的社会经营模式进行处理,在此时,非有关部门机构、个人以及社会群体都应当起到积极角色并以协作的方法介入当中,在这样的新社会背景与体制中,社会创新将发挥着强大的社会变革功能。21世纪初期,随着我国社会进行着由后工业社会向新社会的过渡,许多领域开始进行着从理论体系向观念方式重构的全新历程。传统的科学分析已经显现出不能解决当代的复杂现象的困难与局限,而现代社会学对生活方法的重新思考则以其所特有的理论品质和强大的学术资源资源,在研究人类生活方式问题方面越来越显示重要性。

对未来的生活方式的思考,也就是能够研究出设计的精髓,进而让设计理论的思考与产品设计实践得到共同的基础。而科技介入于日常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改变,则需要经过更长久的发展过程,变革才慢慢出现。而到了当代,科技发展已可以描绘在将来几年至几十年内彻底改变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情景,科学技术发展将倒逼生活方式加速变迁,让人们自己和整个社会都无法满足。在科技的超前发展的同时也是人们生存方式的严重滞后,需要我们从社会生态的角度去考虑设计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

(三)自然生态设计

如今,设计方向由围绕人开展变为了对整个地球的重视。新的设计方向,不仅要减少人们对经济发展不平等的偏见,还重新审视孕育人们生长的自然。我们对自然界的所有生灵都必须怀着景仰,但这种敬仰却不同于对原始人类的蒙昧的尊敬与敬畏,要坚信所有生灵都享有与之等值的生存权。对自然所给予我们的食物、水、空气、土地以及能量都必须怀有尊重,同时,通过利用人类的技术与方法,让人们的在自然资源使用过程中也能够充分地接近大自然生物特性,既科学合理有效的取用自然资源,同时在使用过后也能够以可再生的方式,再次回到自然界。因为,人类在具备了生物性特点的同时还具备了社会性,所以,人们的生存方式也就和一般生物有所不同,而除了物质生活以外的社会生活需要也使人们具备了更多的消费物品的方式,这也需要人们必须通过其他的措施以确保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干扰做到最小化。所以,设计生态必须以整个生物圈的存在与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建立以自然生态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并探索设计方式。

在大自然生态环境下的设计需要创造一些新型的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既能适应人们的自然需要和社会要求,又同时遵循着自然界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以生活方式为基础的设计新方法既不能因为迁就着自然界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妨碍人类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也不能为此而减少人们生活的舒适性,必须提供一个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愉快、快乐、健康、优美、高雅的生活方式。设计者还应当采用如生态设计、非物质設计、服务设计和信息设计等新颖的设计手法,以实现高品位、低消耗、高科技、低浪费的先进生活设计水平。全新的设计生态将带来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优质的服务、信息化、智能、生态化将成为设计的主要特征,崇尚更高的人文品味与社会伦理道德意识,渴望与大自然同呼吸、共命运。

五、结语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艺术设计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生活一方面为设计提供了素材,同时也设计了有生命的东西。艺术设计既要满足美学的要求,又要满足日常生活中的要求,因为设计不仅与美有关,而且与生活有关。设计会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综合需求的影响,设计也是一种源于生活的形式,同时又回归生活,因为生活为艺术设计提供了素材,它是为生活的要求所产生的,也是为生活服务的。

参考文献:

[1]吴聪.博物馆纺织类艺术衍生产品的设计探究[J].服饰导刊,2015(1).

[2]张爱红.博物馆艺术衍生品创意开发模式研究[J].艺术百家,2015(4).

[3]卢菲.我国染缬艺术衍生产品的设计与开发[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5(5).

[4]王敏.衍生与延伸 博物馆的艺术品衍生设计[J].上海工艺美术,2015(4).

[5]李砚祖.设计:生活的艺术方式与可能[J].中国美术馆,2006(7).

[6]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易薇(1985—),女,江西宜春人,本科,宜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生活方式改变关系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实现“四个”改变 提高阅读质量
奥迪品牌峰会见证“改变”发生
浅谈基于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实施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