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煮茶”为何出圈

2023-08-17 06:55豆子
至爱 2023年8期
关键词:冰茶围炉火塘

文、图|豆子

“我以为,最美的日子,当是晨起侍花,闲来煮茶,阳光下打盹,细雨中漫步,夜灯下读书,在这清浅时光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汪曾祺《慢煮生活》

一把小陶炉,一张铁丝网,一块老茶砖,几缕青烟缠绕着忽明忽暗的炭火……从去年冬天开始,“围炉煮茶”这种“网红”社交活动迅速蔓延开来,成为不少年轻人乐于参与的社交方式。据悉,这种休闲方式源自云南的“火塘烤茶”,又叫“糊米烤茶”。在云南,火塘在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人们用它取暖照明、烧煮食物,也会直接在炭火上烤食物,将火塘烤食与烤茶拼合在一起,在当地一直作为招待宾客的习俗传承至今。而现在流行的“围炉煮茶”则将火塘换成了炭炉,茶的种类也变得更加多样,再加上烤炙板栗、花生、红枣、柿子等小食,三五好友慢火翻烤,谈天煮茶、围炉夜话,随着茶香慢慢飘散在空中,还没品茗就已经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而再往前回望,1400多年前的唐代,古人饮茶之风就早已盛行,甚至到了“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的程度。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时磊表示:“现在大家所推崇的‘围炉煮茶’是由唐代陆羽的煎茶法衍生而来。”陆羽作为唐代茶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提倡的饮茶方法不但讲究技艺,更注重茶性,同时要兼具审美情趣,将品茶与修身养性融合在一起,与今天的“围炉煮茶”有异曲同工之处。

现在喝茶,人们大多忽略了茶艺、茶性的重要性,更看重的是审美情趣与修身养性所带来的氛围感与满足感,看着茶汤由淡变浓,茶叶浮浮沉沉,茶具年久温润,是品茶,也似品味人生。而“围炉煮茶”更令人着迷的是其展现的一半烟火、一半悠然的中式慢生活。通过茶空间的设计,在传统茶文化中加入现代元素将品茶的仪式感拉满,提升了饮茶的审美情趣,让茶与年轻人建立了沟通的桥梁,也再次唤醒了民众对传统茶文化的喜爱与追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种中式的浪漫与风雅是令人心动的,这种新兴的社交方式也是传统文化回归主流的又一例证,更是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赋予新内涵、新玩法的生动体现。

如今,我国茶叶的种植面积、从业人群、茶产量及产值均居世界前列,中国茶文化也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去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七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随着茶文化越来越被年轻人喜爱,在我国茶叶产业链日趋成熟完善的今天,“围炉煮茶”让茶文化的传承有了更好的方式和载体,也再次推进了有4700多年的传统茶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所以,它的火热出圈看似偶然,又有其必然之处。

时值炎炎夏日,随着气温的升高,“围炉煮茶”慢慢淡出了人们视野,“围炉冰茶”随之映入眼帘。人们喝茶的方式从传统的开水冲泡变成了冰水冷泡,小食变为时下应季的冰镇瓜果,再配以干冰营造出仙气缭绕的氛围,让茶文化与新中式潮流再次碰撞出了火花。“围炉冰茶”的横空出世也让相关话题再次在网络社交平台引发关注。一些“围炉冰茶”的体验视频甚至成为了某些博主的引流视频,相关周边产品更是以几百万次的搜索指数,一度排到了某购物平台热搜榜第一位。而为了让“围炉冰茶”热度持续发酵,各地的店家也使出了十八般武艺,不断迭代创新。开在公园里,开在山林间,有取闹市却无车马之喧的诗意小馆,有苍翠松竹林立的独门小院,不同的场景,相似的茶香,依然是三五好友,随着鲜爽的茶汤入腹,暑气尽散。

由煮茶变为冰茶,改变的是饮茶的形式,不变的是“围炉”这种社交方式,同时也显露出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认同,更不失为一种融合后的传承。现在国家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认为只保护传统文化是不够的,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链接,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正如“围炉煮茶”,在品味茶香茶韵的同时,我们可以更好地体味到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的完美结合,也更有利于推动茶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创新发 展。

换一个角度看,“围炉煮茶”本身在承载了中华传统茶文化的背景下,更为茶饮行业提供了新的消费场景。当然,不知道这股风潮会持续多久,是否能实现长期发展?这自有市场会去检验。但从近年来大众的消费趋势不难看出,人们越来越关注氛围感、情绪价值等消费体验,从之前火热的徒步露营到新进网红“围炉煮茶”,都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的渴望,对内心宁静舒适的追求,这也是“围炉煮茶”能步入人们生活视野的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
冰茶围炉火塘
围炉话冬日
猜情寻
《寻找獾小山》围炉点评
《奶奶今天不接你》围炉点评
张四维
岁寒三九何处暖,围炉而坐品诗词
云南彝族的火塘文化
火塘情思
三环填数等
冰茶好喝病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