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西邓墓地发掘简报

2023-08-19 08:06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长治市文化和旅游局屯留区文化和旅游局
草原文物 2023年1期
关键词:腹径圆唇灰陶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长治市文化和旅游局 屯留区文化和旅游局

西邓墓地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余吾镇西邓村南,地处白云山山前台地上,北临绛河支流交川水,所在位置地势平坦,海拔在960 米左右(图一)。该墓地所在的白云山南麓岗地一带,分布有大量东周、两汉时期墓葬,1994 年、2006-2007 年分别进行过两次大规模发掘①。

图一 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西邓墓地位置示意图

2016 年3-7 月,为配合山西潞安太行润滑油有限公司4 万吨/年合成基础油和2 万吨/年环保溶剂油项目的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长治、屯留等相关市县文物部门,对该项目涉及范围发现的一批战国、汉代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本文兹择其中4 座代表性战国墓葬及4 座汉代墓葬简报如下。

一、 战国墓葬

本次发掘墓葬共计110 余座,其中多数为战国墓,主要以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随葬品主要为仿铜陶礼器鼎、豆、壶等,还有铜带钩等。

(一)M6

位于Ⅰ区西北部,北靠M1,南邻M11。①层下开口,口距地表0.7 米,无打破关系,方向115°。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口大底小,斜壁,四壁规整,二层台以下有斜向加工痕迹。墓口长3.5、宽2.4 米,墓底长2.7、宽1.4 米,深4.0 米。墓室填土为五花土,土质较硬,夹杂少量料姜石。墓室底部有生土二层台,二层台台面宽度不一,东宽0.2、西宽0.2、南宽0.3、北宽0.3 米,二层台高0.5 米。该墓盗扰严重,墓底仅存少量棺木灰,葬具形制不详。人骨散落于墓底东部,葬式不详(图二)。

图二 M6 平、剖面图

随葬品共3 件。铜片1 件;铜铃1 件,位于盗洞中;茧形壶1 件,位于墓底东南角。

茧形壶 1 件。M6∶2,泥质灰陶。口残,侈口,平折沿,口上方有锯齿状暗纹。束颈,颈部有数圈暗纹。椭圆腹,腹部略平,两端略尖有乳丁,腹部前后饰以龙形暗纹,腹部两端各有四圈弦纹,弦纹中间有两圈暗弦纹和一圈齿状暗纹。圈足,喇叭状,中空,饰有两圈弦纹。口径6.2、腹径10 ~12.5、底径5.6、高14.0 厘米(图三,3)。

图三 M6 出土器物

铜片 1件。残,M6∶1,残长5.8厘米(图三,1)。铜铃 1件。残,M6∶3,残高2.5厘米(图三,2)。

(二)M64

位于Ⅱ区东北部,东邻M65,西靠M63,方向10°。②层下开口,系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口大底小,四壁斜向内收,壁面均较粗糙。墓室近底部有明显斜向齿轮痕迹。填土为红褐花土,土质较硬。墓口距地表0.7 米,长3.7、宽2.6 米,墓底长2.2、宽1.3,深4.92 米。墓室底部设熟土二层台,南高北低,台面东宽0.36、西宽0.34、南宽0.5、北宽0.4,高0.3 ~0.5 米。经发掘,该墓葬具为一棺一椁,椁长2.2、宽1.3、厚0.04 米,墓室盗扰严重,墓主葬式不详(图四)。

图四 M64 平、剖面图

墓内随葬品陶器13 件,均位于椁内东部及东南部。

陶鼎 2 件。M64∶2,泥质灰陶。器型不规整,破损,圆弧盖,盖隆起。口微敛,子母口,扁圆腹,圜底,下附三兽蹄足,空心足,长方形附耳稍外撇,无穿。口径17.0、高16.2 厘米(图五,1)。M64∶11,泥质灰陶。器型不规整,破损,圆弧盖,盖略平。口微敛,子母口,扁圆腹,下附三兽蹄足,空心足,长方形附耳稍外撇,方形穿孔。口径14.8、高15.6厘米(图五,2)。

图五 M64 出土器物

陶壶 2 件。M64∶5,泥质灰陶。器型规整,器物残缺。侈口,方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圆弧盖,内做子口,柱形把手。口径13.8、腹径19.2、底径11.7、高38 厘 米(图 五,12)。M64∶6,泥质灰陶。器型规整,器物完整。侈口,方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圆弧盖,内做子口,柱形把手。口径13.5、腹径19.2、底径10.6、高38.5 厘米(图五,13)。

浅盘豆 3 件。M64∶3,泥质灰陶。器型规整,残损。浅盘,敞口,圆唇,直壁,柄部及底部残损缺失。口径14.4、残高3.7 厘米(图五,6)。M64∶7,泥质灰陶。器型规整,残损。直口,微斜沿,方唇,柄部及底部残损缺失。口径12.8、残高3.2 厘米(图五,7)。M64∶9,泥质灰陶。器型规整。浅盘,敞口,圆唇,直壁内收,高细柄,柄下接喇叭形座。口径11.7、底径9、高15.5 厘米(图五,8)。

陶匜 1 件。M64∶8,泥质灰陶。器型规整。敞口,浅腹,平底,小短流,素面,轮盘制作痕迹明显。口径9.6、底径5.3、高2.6 厘米(图五,10)。

盖豆 3 件。M64∶1,泥质灰陶。器型规整,器物残缺。子母口,敛口,弧腹略扁,下接喇叭形底座。上附盘盖,圆弧形。豆盘口径14.4、底径11.2、通高19.2 厘米(图五,3)。M64∶4,泥质灰陶。器型规整,器物残缺。子母口,敛口,弧腹略扁,下接喇叭形底座。上附盘盖,圆弧形。豆盘口径17.0、底径14.4、通高23.5 厘米(图五,4)。M64∶12,泥质灰陶,器型规整,器物残缺,子母口,盖缺失,方唇,斜沿,敛口,鼓腹略扁,器身饰有两周瓦棱纹。口径15.0、高14.4 厘米(图五,5)。

柄壶 2 件。M64∶10,泥质灰陶。器物规整。口微侈,圆唇,矮领,圆腹,下接高圈足,平底,无盖。口径6.4、腹径8.6、底径5.4、高10.6 厘米(图五,9)。M64∶13,泥质灰陶,器型规整,下部残缺。侈口,方唇,小束颈,溜肩,腹部鼓收,下部残缺,肩部及腹部饰有数周瓦棱纹。口径6.0、腹径9.6、残高8.5 厘米(图五,11)。

(三)M80

位于Ⅱ区东部,方向21°,局部被M78 所打破。②层下开口,口距地表0.7 米,系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室口大底小,斜壁内收,四壁规整,近墓底部有明显斜向工具痕。墓口长3.2、宽2.3米,墓底长2.0、宽0.9、深4.2 米。填土为红褐花土,土质较硬。设熟土二层台,台面东宽0.35、西宽0.5、南宽0.23、北宽0.25、高0.4 米。该墓被盗严重,葬具为一棺一椁,墓棺形状、尺寸均已不清,椁长2.0、宽1.0、厚0.04 米。葬式不清(图六)。

图六 M80 平、剖面图

墓内残余随葬品13 件,其中铜器1 件,陶器12 件。铜带钩位于棺内西北角,陶鼎、陶盖豆、陶壶位于椁室东北角,浅盘豆、陶匜和另1 件陶壶位于椁室东南角。

铜带钩 1 件。M80∶1,长9.3、宽0.4 ~1.7、高2.0 厘米(图七,9)。

图七 M80 出土器物

器盖 2 件。M80∶13,泥质灰陶,素面,圆弧盖,平顶。口径15.5、高3.2 厘米(图七,1)。M80∶11,泥质灰陶,圆弧盖,弧顶微平,盖身有较深的轮制痕迹。口径15.5、高3.0 厘米(图七,2)。

陶壶 2 件。M80∶9,泥质灰陶。器型规整,器物残缺。侈口,圆唇,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圆弧盖;壶身遍饰弦断绳纹。口径13.2、腹径24.4、底径12.2、通高31.4 厘米(图七,7)。M80∶12,泥质灰陶。器物残缺。侈口,圆唇,束颈,下部残缺。残高8.9 厘米(图七,4)。

浅盘豆 3 件。M80∶5,泥质灰陶,器型规整,素面,圆唇,口微敛,腹部弧收,平底。口径11.4、残高3.4 厘米(图七,5)。M80∶6,泥质灰陶,器型规整。浅盘,敞口,圆唇,直壁,高细柄,柄下接喇叭形座;浅盘中央有一凸出乳丁,饰数周暗弦纹和一周锯齿纹。口径13.0、底径10.7、高18.3 厘米(图七,6)。M80∶7,泥质灰陶。浅盘,敞口,方唇,直壁,高细柄,柄下接喇叭形座饰数周暗弦纹和一周锯齿纹。口径13.1、底径10.7、高17.7 厘米(图七,8)。

陶鼎 2 件。M80∶2,泥质灰陶。器型规整,破损。口微敛,子母口,圆腹斜向底部,平底,下附三兽蹄足,拱形附耳,无穿。口径15.5、高15.8 厘米(图七,12)。M80∶4,泥质灰陶,器型规整,素面,耳和足缺失。弧形盖,子母口,圆唇,敛口,腹部鼓收,弧形底,口径16.9、残高12.8 厘米(图七, 10)。

盖豆 1 件。M80∶3,泥质灰陶,器型规整,素面,盖缺失,方唇,敛口,腹部鼓收,中柄,柄中空,下接喇叭形圈足。口径15.0、底径11.0、高14.1 厘米(图七,11)。

陶豆盖 1 件。M80∶10,泥质灰陶,器型规整,素面,豆身缺失,仅剩盖,弧形盖,盖身饰一周凹弦纹,上接喇叭形捉手。口径19.5、高6.8 厘米(图七,3)。

陶匜 1 件。M80∶8,泥质灰陶。器型规整。敞口,平底,小短流,尾内凹,素面,轮制痕迹明显。口径10.9、高3.7 厘米(图七,13)。

(四)M58

位于Ⅱ区西南部,方向282°。系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口大底小,斜壁,四壁规整。东西壁底部有明显左倾向的工具痕迹,东壁向西略倾斜。墓口长3.0、宽1.74 米,墓底长2.6、宽1.6、深2.8 米。墓室底部设熟土二层台,台面宽度不一,东宽0.18 ~0.22、西宽0.2、南宽0.3、北宽0.36、高0.3 米。该墓盗扰严重,二层台边缘有木椁遗存,形状尺寸均不详。经发掘观察,此墓系单人仰身屈肢葬,头朝西,面向不详(图八)。

图八 M58 平、剖面图

随葬品共7 件。陶器5 件,1 件陶盖豆位于墓底东北角,其余4 件均位于盗洞内;铜环1 件,位于股骨间;铁饰件1 件,位于盆骨南侧。

铜环 1 件。残,M58∶1,铜质,圆形,略有变形,现残存部分为两截,局部被锈蚀。直径2.4、厚0.4 厘米(图九,7)。

铁饰件 1 件。残,铁质,现残存部分为不规则形,因锈蚀严重看不出器型。M58∶2,残长2.2、残宽1.3厘米(图九,4)。

陶 罐 1 件。M58∶3,泥质灰陶,素面,器型规整。方唇,斜沿,口微侈,束颈,矮领,溜肩,鼓腹斜收,平底,腹部饰有瓦棱纹数周。口径11.6、腹径18.6、底径9.2、高15.0 厘米(图九,5)。

陶鬲 1 件。M58∶4,夹砂灰陶,器型规整,方圆唇,外斜沿,口微侈,矮领,折肩,腹壁斜收。3 锥形足,档微弧,器身通饰细绳纹,肩部以下二次加饰宽绳纹。口径15.8、肩部直径21.8、高19.0 厘米(图九,1)。

陶盆 1 件。M58∶5,泥质灰陶,素面,器型规整。圆唇,口近直,鼓腹,平底。口径16.0、底径6.6、高7.8 厘米(图九,3)。

筒形器 1 件。M58∶6,泥质灰陶,素面,器型规整。圆唇,口微侈,腹部近直收,平底,腹部两侧饰有一对桥形耳。口径17.8、底径14.8、高13.8 厘米(图九,6)。

陶豆 1 件。M58∶7,泥质灰陶,素面。子母口,盖缺失。圆唇,敛口,深腹,腹部鼓收,下接喇叭形圈足。口径15.5 ~16.6、底径9.6、高16.8 厘米(图九,2)。

二、汉代墓葬

本次发掘清理两汉时期墓葬包括瓮棺葬、土坑墓和砖室墓。西汉时期墓葬以土坑竖穴为主,还流行洞室墓,随葬品以鼎、盒、壶为主,还有部分陶罐、半两钱。流行单人并穴合葬。该墓地东汉时期流行砖室墓,墓道狭长,随葬品主要为仓、灶、井等,方唇罐、铜钱等。流行多人同穴合葬。

(一)土坑竖穴墓

M88 位于Ⅱ区东南部,方向115°。该墓系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口大底小,四壁规整斜收,以红褐花土为填土。墓口长2.9、宽2.1 米,墓底长2.4、宽1.5米,深2.9米。墓室底部设生土二层台,台面东宽0.2、西宽0.1、南宽0.4、北宽0.4 米,高0.6 米,并于台面东南角设一浅龛,龛内置一陶罐。该墓葬具为长方形木棺,长1.8、宽0.44 米。棺内人骨保存较差,系单人仰身直肢葬,头朝东,面向不详,双手置于盆骨两侧。人骨颈部和小腿下有垫木(图一〇)。

图一〇 M88 平、剖面图

随葬品共3 件,铁剑位于墓主胫骨北侧,陶罐置于二层台东南角内凹处,剑饰位于墓主头部。

铁剑 1 件。残,M88∶1,残存为3 截,剑柄1 截,剑身2 截,通体被锈蚀包裹,宽约2 厘米(图一一,3)。

图一一 M88 出土器物

剑饰 1 件。M88∶3,长5.6、宽2.3、厚0.6厘米(图一一,2)。

陶罐 1 件。M88∶2,泥质灰陶。器型略规整。侈口,斜沿,方唇有一凹槽,矮领,折肩,折腹斜收至底部,平底略内凹;从口部到底部饰数周暗弦纹。口径11.4、腹径18.6、底径7.6、高19.1厘米(图一一,1)。

(二)偏洞室墓

M68 位于Ⅱ区东北角,东接M69,西邻M67,方向20°。该墓于②层下开口,口距地表0.7米,为偏洞室墓,主体由竖穴墓道、土洞室两部分构成。墓道直壁,四壁规整,无明显加工痕迹。墓口长2.4、宽1.0 米,墓底长2.2、宽0.7、深2.7米。填土为红褐花土,土质疏松。洞室位于墓底西侧,顶呈弧形,口宽2.2、高0.8、进深0.7 米,室内无葬具。人骨保存较完整,系单人仰身直肢葬,头朝北,面向右(西),双手置于盆骨两侧(图一二)。

图一二 M68 平、剖面图

墓内计随葬品4 件,其中铁带钩位于墓主左股骨外侧,陶盆、陶罐位于头骨前侧。

铁带钩 1 件。残,M68∶1,残长3.9 厘米(图一三,2)。

图一三 M68 出土器物

陶罐 2 件。M68∶3,泥质灰陶。器型规整。侈口,圆唇,束颈,溜肩,弧腹斜收至底部,平底,罐身遍饰绳纹。口径12.5、腹径20.2、底径10.0、高25.5 厘米(图一三,3)。M68∶4,泥质灰陶。器型规整。侈口,圆唇,束颈,溜肩,弧腹斜收至底部,平底,罐身遍饰绳纹。口径12.2、腹径21.3、底径9.2、高29.3 厘米(图一三,4)。

陶盆 1 件。M68∶2,泥质灰陶。器型不规整。敞口,圆唇,折腹,小平底内凹。口径19.6 ~21、底径5.9、高6.5 厘米(图一三,1)。

(三)直洞室墓

M66 位于Ⅱ区北部,方向16°。系正洞室墓,由竖穴墓道和洞室两部分构成。竖穴墓道位于墓室北部,口大底小,斜壁内收。墓道四壁规整,洞室有明显的齿状工具痕迹。填土系红褐花土,土质疏松。墓口长2.3、宽0.86 米,墓底长2.1、宽0.78、深3.5 ~3.66 米,坡度4°。洞室宽2.1、高0.61、进深0.6 米。葬具为一棺,已朽,长1.93、宽0.62、高0.55 米。葬式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朝北,面向上,墓主双手置于盆骨两侧(图一四)。

随葬品共4 件。其中陶罐3 件,均位于洞室口东侧;半两钱1 枚,位于墓主口腔内。

半两钱 1 枚。M66∶1,较完整。径长2.4、穿径0.9、孔径0.6、厚0.15 厘米(图一五,4)。

图一五 M66 出土器物

陶罐 3 件。形制、纹饰相同,泥质灰陶。圆唇,弧沿,矮束颈,鼓肩,腹部斜收,平底。M66∶2,口径12.2、腹径21.0、底径9.4、高24.0厘米(图一五,1)。M66∶3,口径11.4、腹径21.3、底径9.4、高27.5 厘米(图一五,3)。M66∶4,口径12.8、腹径22.4、底径10.8、高27.2 厘米(图一五,2)。

M30 位于Ⅱ区西北部,②层下开口,口距地表0.7 米,无打破关系,方向100°。竖穴墓道洞室墓,由竖穴墓道和洞室构成。竖穴墓道,直壁,四壁规整,上层壁较为粗糙,土质疏松,下层壁较为致密,无明显加工痕迹。墓道口底大小相同,长2.1、宽0.9、深2.5 米。洞室位于墓道西侧,洞室口用木板封门,已朽,南北两壁留有边长0.1米的封门凹槽。墓室为土洞墓室,宽0.85、进深2.7米。洞室内有棺灰和凹进痕迹,人骨保存较差,仅保留少许骨痕,葬式不详(图一六)。

图一六 M30 平、剖面图

随葬品共3 件,其中五铢钱1 枚,位于人骨左耳附近;陶罐2 件,位于洞室口南侧。

五铢钱 1 枚。M30∶1,较完整。径长2.5、郭径0.1、穿径0.6、孔径1.0、厚0.15 厘米(图一七,3)。

图一七 M30 出土器物

陶罐 2 件。M30∶2,泥质灰陶。器型略规整,器物残缺。侈口,圆唇,直领,圆肩,弧腹,腹下部略直,底较大;肩部饰数周暗弦纹。口径11.0、腹径23.8、底径18.7、高22.7 厘米(图一七,1)。M30∶3,泥质灰陶。器物不甚规整,侈口,尖圆唇,矮领,圆肩,鼓腹,平底,肩部密布斜绳纹,腹部饰数周暗弦纹。口径14.0、腹径27.8、底径14.8、高23.8 厘米(图一七,2)。

三、结 语

屯留西邓墓地的发掘是屯留余吾附近进行的又一次大型考古工作,是对屯留后河、前庄、余吾等地点发掘工作的一次补充,上述三地点彼此紧邻,墓葬时代接近,是古余吾附近一处大型的战汉时期古墓群,为系统研究该地区此阶段的文化面貌增加了实物资料。

(一)战国墓葬

这批墓葬形制以口大底小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为代表,墓底的二层台有熟土和生土之别。陶器组合可见三种:鼎、盖豆、壶、盘豆、豆柄小壶、匜组合,见于M64、M80;鬲、罐、盖豆、盆、筒形器组合,见于M58;茧形壶,见于M6。

M58 出土一件鬲,陶鬲在战国晚期墓葬中基本不见,根据M58 陶鬲与余吾M84 形制相同②,且同墓所出盖豆形制较晚,推测M58 年代应为战国中期。

M64 组合为鼎、盖豆、壶、匜、浅盘豆、豆柄小壶,与屯留余吾墓地战国晚期M78 组合相似(缺盘)。M64∶10 豆柄小壶与屯留余吾墓地M75∶4 形制相似③。该墓出土两鼎的仿铜性趋于不明显,双耳变小,失钮成圆顶盖,耳穿消失或仅以浅坑示意,蹄足特征逐渐消失,相似形制的有天马曲村M5183∶8④。M64∶8 匜与屯留余吾M62∶3 形制相似。综合以上,M64 应属战国晚期墓葬。

M80∶2 鼎为实心足,一足与一耳相对,这种情况也见于屯留后河战国晚期墓葬⑤。M80∶9 壶相似于侯马乔村墓地M3134∶2⑥。同墓所出陶匜形制同天马M5187∶10,应属天马Ab型Ⅳ式⑦。综合判断M80 时代应属战国晚期。

M6 所出茧形壶形制特别,应属于杨哲峰先生划分的C Ⅲ式⑧,与此类似还有临潼新丰M404∶3⑨,时代大约相当于战国晚期或略晚。

综合以上,上述墓葬年代主要为战国中晚期,文化因素呈现多元性。就组合言,鼎、盖豆、壶、盘、匜、浅盘豆的组合出现于战国中期,延续到战国晚期⑩。M6的生土二层台在传统晋文化墓葬中几乎不见此葬俗,但在关中秦墓中却大量存在;墓葬所出茧形壶也被看作是典型的秦式器物。屯留起初为晋地,三家分晋以后属韩国,战国晚期成为韩、秦、赵争夺之地,战事频繁,M6 这类秦文化特征浓厚的战国晚期墓葬,也反映了战国晚期秦人对河东的占领和秦文化的东渐。

(二)汉代墓葬

汉代墓葬的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土坑墓、偏洞室墓和正洞室墓三种,出土器物以陶壶和陶罐为主。

从随葬陶器来看,M88∶2 与余吾墓地西汉前期M166∶8⑪相似。M68∶3 与余吾墓地秦汉之际M179∶1⑫相似;M66、M69∶2 出土陶罐最大径位于肩部,与余吾西汉前期的M155、M163 相类⑬。M66 所出半两钱,面有外郭,制作轻薄,与屯留余吾M6∶13 所出半两钱相似⑭。根据王雪农、刘建民两位先生论述,该型半两钱应属西汉文景时期⑮。M30∶3 与余吾墓地东汉前期M26∶3⑯相近。所以该期墓葬年代最早约在秦汉之际,最晚可及东汉前期。

项目领队:海金乐

执 笔:王艳忠 施光玮 杨林中

猜你喜欢
腹径圆唇灰陶
山西离石后石村再次发现战国墓
山东日照市马庄遗址周代墓葬发掘简报
重庆市万州区瓦子坪遗址2004年发掘简报
刘 欣艺术作品欣赏
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
澄迈福安窑出土瓷器鉴赏
甘肃嘉峪关市峪泉镇汉魏墓发掘简报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论圆唇在声乐教学中的效果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