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深而文明 气盛而化神
——秦帮兴传统诗词评介

2023-08-21 16:48王霄蛟
心潮诗词评论 2023年2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诗歌

王霄蛟

2014年,秦帮兴君负笈京师,开始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学位,这也成了我们相识的开始。之后的多年间,在学业上我忝为学长,朝夕相处,是“乐与数晨夕”(陶渊明《移居》)的素心之交。在古典诗词方面,我则阅读得多、写作得少,用力不逮帮兴。但是,他一直以诤友视我,经常与我探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常常就众多古代诗人的创作得失与我相互切磋。由此,当近日收到帮兴寄来的诗稿以征询我意见时,在拜读了他目前所有诗作的合集之后,我的感触更多了,深感作为相知有年的故交,应当把我这些感受记录下来,一则是向诗坛推介帮兴的诗词,二则是作为我们友情的一份纪念。

由于帮兴的学术根柢深植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古典诗歌研究方向,他学识渊博,学养深厚,这直接影响了他本人的古典诗词创作,所以我认为秦帮兴的诗词创作,有三点比较重要的品质:一是勤于学习,以学养诗;二是善于感悟,以情纬文;三是忠于诗教,以人立诗。以下分而论之。

一、勤于学习,以学养诗

所有的创造性活动都是由学习开始的,在我国古代,诗人无一例外均重视此道。早在上古时期,孔子“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的古训就强调了学诗的必要性,后来的诗人们更是踵事增华,对学习的对象、方法、内容、原则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非常深广的研究。今人学习作诗,当然不应忽视古人宝贵的创作经验,帮兴在这方面用力很勤,大量的阅读研究既启发了他的理论自觉,也指导了他的诗词创作。

首先,对中国古典诗歌史的研究为秦帮兴的诗词创作指引了基本方向。在这方面,帮兴尚无专门的诗论表达,但我想有几点是可以确定的。第一,他认为诗歌应该是言之有物的。我国古典诗歌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这方面的代表如唐人白居易曾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帮兴无疑是认同这一点的,其《游武汉东湖》中说:“最爱清幽垂岸柳,风荷不学浪生声”言下之意,对于言之无物的浮浪之声是不屑一顾的。其《游天山庙读历代西域诗碑感赋》诗有云:“莫道诗文皆绮靡,也同日月照青天”再次重申了对形式主义的摒弃。第二,他把诗歌中的情看得很重。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宝贵传统,好诗一定是富含情感的。《毛诗序》里就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没有“情动于中”的前提,诗是难以自立的。秦帮兴的创作无疑继承了重情的传统,这可能与他博士期间研究龚自珍诗词有关。龚自珍有《尊情》《尊史》等名篇,而秦帮兴也径直说自己“尊情尊史还多梦,又续前生未了因”(《有感》),可见其对龚氏思想的认同。在寺庙里看到和尚,帮兴写下“相逢莫逆虔诚客,君礼空王我礼情”(《弘慈广济寺见僧人课诵有赠》)的诗句;而当他检点诗稿时,又写道“曾无丽采况奇文,但有情深最自珍”(《检诗稿有感》)。这些都是诗人的自我剖白,可见其对重情的龚自珍的欣赏,以及对诗歌抒情功能的推崇。第三,他努力追求诗的“滋味”。“滋味”说最早由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钟氏认为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这就把“诗”这种独特的美的表达与其他文体区别开了,在诗学史上影响很大。帮兴正是此说的支持者,他的《初嚼槟榔》一诗云:“一枚入口荡春潭,新悟纷纭细细含。诗到此间滋味永,含辛似苦又回甘。”此诗以咀嚼槟榔之体验比况读诗、写诗时对诗歌“滋味”的探寻,可见他对“滋味”的不懈追求。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秦帮兴的诗词主张言之有物,追求感情饱满充沛和“味之无极”的审美旨趣。这些都是对古典诗学的继承和发扬,而一位青年诗人能有如此的理论功力与卓特识见,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其次,对中国古典诗歌史的研究增强了帮兴古诗词创作的规范意识。我国古典诗词如此灿烂辉煌,与它讲求形式格律之美是分不开的。从南北朝时期周颙、沈约等人提出“四声八病”,到唐初沈佺期、宋之问使律诗初步定型,再到后来诗格诗式类诗话的大量出现……应该说,优秀的诗人也都非常讲求诗歌应有的体式规范,但随着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动荡,尤其是在新诗崛起之后,传统诗的一些文体规范反倒被遗忘了不少,这实在让人痛心。宋代诗学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真为千古不易之论。窃以为,诗体规范应该就是“入门”的第一道关,而秦帮兴对诗体规范的研究和运用都是非常出色的。举个例子来看,杜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不仅因为其展现出的高尚品格,而且由于他对近体诗语言的开拓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老杜自言“晚节渐于诗律细”是也。读博期间,秦帮兴精读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注意到杜甫的《发白马潭》(宋元本皆作《登白马潭》)尾联云:“莫道新知要,南征且未回”。仇氏于“要”下注曰:“义从平声,读用去声”。这种近体诗中音义分离的用字现象引起了他的兴趣,并曾与我展开过数次讨论。后来,他将研究成果撰为《论近体诗中用字的“平仄假借”现象》一文发表在《中国典籍与文化》2017 年第2 期上。据我所知,帮兴的这篇论文是学界第一次对近体诗中的“平仄假借”现象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厘清了一些古人炼字的方法问题,是一篇极具开拓意义的论文。更毋庸置疑的是,帮兴这些对诗体规范的探索和研究,对他自己的古诗词创作也有着巨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在诗歌用韵方面,秦帮兴受他的硕士导师星汉先生影响很大,基本上是诗遵“平水”,词依《词林》,但同时也是诗韵改革的拥护者。2019年7月,星汉先生参与起草的《中华通韵》由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这样一份国家规范文件的发布,相信会对未来的诗词创作起到指导和助力的作用。秦帮兴偶用新韵作诗,尽管数量不多,但也是新时代潮流的“预流”者之一吧。

最后,对中国古典诗歌史的研究为秦帮兴的古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养料。语言是诗词的载体,也是诗词的生命力之所在。星汉先生曾撰文称赞过这样一类创作者:“读书多,且能活学活用,走进书本,也能走出书本的一批作者。这类人即便用典,也能运化无迹,不见斧凿痕。这才是诗词创作所需要的。”(《从一首新作谈诗词创作的感受》,《中华诗词》2014年第1期)秦帮兴曾向我数次提及这个观点,并引以为师训,所以他的诗词虽较少用典,但却注重对诗歌语言的锤炼。我不敢说帮兴的诗词语言现在已达到了怎样的境界,但确实能从中读出他多年积累下的古意和气韵。例如他的一首《车师古道》诗云:“走马岑参气势雄,朝发暮至太匆匆。王师北向遥遥路,瀚海西来瘦瘦风。紫塞浮云还缱绻,白庭旧影已朦胧。今朝国固千年事,无限江山已大同。”诗意显豁易于理解,颔联以“瘦瘦”写风,西域古道上的寒劲之气已扑面而来,堪称妙笔。颈联“紫塞”对“白庭”,“缱绻”对“朦胧”,虽无僻典,但其中所下的锤炼功夫却是显而易见的。另外,七律《送崔冶师姐往绍兴任教》的颔联“商量已使文章老,培养可期桃李妍”,从中可见对宋代朱熹《鹅湖寺和陆子寿》“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一联的吸收转化。七绝《冬日游红湖》中的诗句“轻舟载雪风声里,漠漠芦花绣满衣”,意境神似唐人于鹄的“浦里移舟候信风,芦花漠漠夜江空”(《舟中月明夜闻笛》)。总而言之,秦帮兴的诗词语言是有根柢的,这与他勤学精研古典诗词是分不开的。

二、善于感悟,以情纬文

钟嵘的《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就是人群中比较敏感、善于感知外物的那部分人。从秦帮兴的诗来看,他无疑是个感受十分敏锐、情感也特别充沛的人。正因为饱蘸浓烈的情感,所以他的诗才有非常动人之处。

2015 年,秦帮兴前往日本广岛大学做访问学者,在广岛大学图书馆查阅馆藏的古代汉文典籍,但一时没找到,故而他写了一首《广岛大学中央图书馆中寻汉籍不得拟对书言》,其诗云:“检海搜山煞认真,缃缥无意会癯身。莫嫌衣上征程土,我是君家故里人。”这首诗写得很动情,在作者的笔下,“检海搜山”的找书过程是如此认真,但缃缥书卷似乎是嫌弃他身上远道而来的征尘,无意与他相见,于是作者只好略带着些无奈讨好地说:“我是从你的故乡而来的呀。”这一个“君家故里”,让漂泊海外的中国古代典籍与作者共享了一份浓浓的乡情,所表现的文化情感十分动人。虽是一首短小的绝句,但作者连续用了夸张、拟人和联想的手法,如果没有创作的感悟和悸动,是万难办到的。

再如一首《东京闻家乡大雪》,诗云:“异国京城初旭红,贫家秋尽太匆匆。廿年瑟瑟山隈雪,一日悠悠海角风。鸿雁尚能知冷暖,萍蓬哪复计西东。双亲已是寒心久,特地今宵又不同。”作者在异国他乡听说自己的家乡新疆已开始下雪,更想到了自己的“贫家”,心情是比较沉重的。颔联写自己过去在家乡的山区见识过太多场寒雪,而当下却在东京的海边享受着悠悠海风。颈联一转,出句写鸿雁尚知气候变化而南北迁徙,对句联想到自己在外求学常常身不由己。最后两句,作者诚挚地进行了这样的一番剖白:“父母亲早已对我不顾家庭的行为感到寒心,但是这下雪的时候他们的心情一定更不一样。”这是痛笔,也是作者抒情的顶峰,其表现之激越令人惊讶。此种笔法让人想到清人黄仲则有一首《别老母》,其中的名句说:“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也是这样感人至深的痛笔,两者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礼记·乐记》里说:“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讲求抒情是我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特质,也是秦帮兴诗词创作的自觉追求。窃以为,面对生活有一颗敏感的心,有一种纯真的情,这是成为优秀诗人的前提,而帮兴已经拥有了这个前提。

三、忠于诗教,以人立诗

《文心雕龙·明诗》云:“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优秀的诗歌一定诞生自伟大的人格,它应当给人以正面积极的影响,陶冶人的情操。古人又常说“诗如其人”,笔者曾与帮兴探讨过这一命题,他是这一论点的坚定支持者。所以依我所看到的来说,秦帮兴不仅一直坚持对诗艺的锤炼,而且一直注重在道德品格上的砥砺修身,他的诗可在此方面相互参证。

其《网购牡丹数枝,花开赏之并题一律》云:“塞外芳馨谢驿邮,无根开满海西头。吟诗千载怀姚魏,曼舞三春比莫愁。英气曾违则天诏,柔情必与洛神游。爱花不是登徒子,国色浮词可以休。”在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赏牡丹》)之后,牡丹就一直被誉为“国色”。但在秦帮兴的立意中,他不仅表现了牡丹华美的一面,还引用典故证明了牡丹英气十足的一面,并认为简单地用“国色”去评价牡丹是一种“登徒子”式的亵玩。佛家讲“相由心生”,一个人目中所见很有可能正是其内心的折射。由此诗看,秦帮兴眼中所见的牡丹是一副英气十足的模样,其本人的精神风采亦可窥见。

通览帮兴诗稿,他对君子人格的追求时时可见,几如东坡所说的“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自评文》)。写沙枣花,他的《拟赠沙枣花》里说:“劝君芳馥休骄恣,不比区区侠骨香。”“区区”是自我的谦称,可是这句诗却不谦虚,作者对自己身上的侠义精神十分自信。在大雪天赶路,他的《雪天道中》说:“前瞻知道远,不信此途穷”。当然含有一种曾子所说的“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的君子情怀。看到自己曾买过的火车票,他的《检得柜中往年火车票有感》又说:“十年辗转缘何事,半为苍生半为诗”。其中蕴含的情怀也是很广大的。总之,从秦帮兴的诗词来看,他对于“以人立诗”的信念十分坚定,这一点非常可贵。

结语

以上三点是我阅读帮兴诗作得出的大致印象,浮光掠影,所得难免偏颇。又由于帮兴向来以诤友待我,故而我也谈两点具体的批评性意见。首先,作为青年诗人,秦帮兴的诗词中尚有一些生涩之处,尤其表现在语言上,这当然也就是评论家常说的“诗口不熟”的毛病,如果今后帮兴能坚持多写多改,我相信这样的青涩感迟早也会褪去。其次是现实感仍显不足,作者的诗多数围绕自己的生活展开,多登临送别、咏物抒怀的题材,但对广阔的社会生活的反映仍显薄弱。伟大的诗人应该拥有更广阔的视角,方能成就天地间的大诗,这条道路或许很长,但相信帮兴一定会沿着它继续奋勇努力。

以上所言,均出于向更多师友推介秦帮兴诗词的初心,或正确或偏狭乃至有误,尚祈师友们在阅读帮兴诗词之后予以批评指教。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诗歌
诗歌不除外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关注诗词
怎样读古典诗词?
诗歌岛·八面来风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